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大學是中國最早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發源地。早在20世紀初,李大釗等北京大學的師生就在北大開始了學習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活動。80多年過去,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研究的薪火在北大代代相傳。成立於1992年4月的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繼承了北大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光榮傳統,又努力發揚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是北大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以及幹部培訓的重要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創辦時間:1992年4月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市
  • 學校類型:文史
  • 現任院長:於鴻君
  • 地理位置: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
辦學條件,專業概況,學院領導,黨政領導,學術委員會,師資信息,教授,在崗教授,副教授,講師,管理人員,歷史概況,地圖信息,

辦學條件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於1992年4月,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基地。學院現有教職工5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8人,講師12人,管理人員8人(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1人),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鄧小平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科學社會主義5個教研室; 社會發展、德育2個研究所;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點基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有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與國際關係學院共建、國家重點學科)2個博士點。
學院網站主頁學院網站主頁
學院現有學生1500人,其中在校本科生近300人,碩士生120人,博士生近40人,成人教育學生1000餘人。另外每年有10多位訪問學者或進修教師。學院教師現承擔省部級以上重點科研課題31項,主管著全校從本科生到博士生除《自然辯證法概論》和《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公共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課程。
經過全院師生十年的團結奮鬥,從大的方面來講,我們主要做了這樣七件事情:
第一,穩定並發展了一支我校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專職教師隊伍。
第二,在教學改革特別是“鄧小平理論概論”等課程的改革方面創造了影響全國高校的經驗。
第三,形成了科學研究與教學緊密結合互相促進的新局面並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第四,在培訓工作方面穩中有進既贏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也增加了學院自身的財力。
第五,學院在學生工作方面開展了生動活潑的各種有意義的活動並創造了不少新的經驗。
第六,學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也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開始出現了 一個良好的態勢。
第七,學院黨政班子的團結和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為學院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專業概況

學院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國外馬克思主義五個二級學科,還有科學社會主義(國家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四個二級學科,分別招收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還設有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一個本科專業。現有博士研究生37名,碩士研究生52名,本科生175名。
學院的學科和專業建設既注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基礎性研究,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科學、研究馬克思主義也要與時俱進的要求,博士點和碩士點在隨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調整研究方向,現有的研究方向既體現了學院在基礎研究方面的優勢和特色,也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對理論研究的要求。

學院領導

黨政領導

院長: 於鴻君(會同黨委負責學院黨政班子建設;負責馬克思主義學院發展基金工作;負責協調、指導涉及學院發展的其他重大事項)
黨委書記:孫蚌珠,全面負責學院黨委工作和安全穩定工作。
副院長(正處級):沈揚 ,負責學院行政事務與安全運行工作,協調馬克思樓建設工作。
黨委副書記:馮雅新 ,負責教職員工思想政治工作與事務管理、離退休員工、工會、婦女工作和教師文庫工作。負責黨委組織工作、學院紀檢監察工作、教師工作。
副院長:宇文利,負責全校研究生思政課改革與課程建設工作,協同學校有關單位組織安排全校研究生思政課教學與管理事務,協助陳培永負責全校本科生思政課改革與課程建設工作。負責學院發展規劃、制度建設、國際宣傳與合作、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馬藏工程。
副院長:王在全,負責學院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繼續教育、國內合作、發展基金、院友工作、毛澤東管理思想高級研究項目。負責黨委統戰工作。
副院長:劉軍,負責學院科研與學術、學科建設與評估、師資人才引進、博士後工作、虛體機構建設與管理、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論壇,負責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發展史展覽館建設工程。
副院長:宋朝龍,負責學院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招生培養管理工作,負責全院學生學術活動(陳培永協助)、博士研究生未名論壇和馬克思主義卓越人才培養工程。學位管理。
副院長:陳培永,負責全校本科生思政課改革與課程建設工作,協同學校有關單位組織安排全校本科生思政課教學與管理事務,負責學院教學與學術推廣、宣傳和品牌聲譽建設、國際馬克思主義文獻建設工程、學術期刊申辦與建設、教師學術活動(宋朝龍協助)、進修教師和訪問學者、學生社團指導工作。負責黨委宣傳工作。
黨委副書記:李石生負責全院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學生就業工作、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共青團、研究生會工作和信息化工作。協助宋朝龍負責學生學術活動和馬克思主義卓越人才培養工程。負責黨委學生工作、青年工作、保衛工作。

學術委員會

主任:孫代堯(全面負責學院學術委員會工作;協助院長負責學院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信息

教授

謝龍
鐘哲明
錢淦榮
閻志民
徐雅民
李士坤
樑柱
沙健孫
馮瑞芳
王俊彥
倉道來
秦玉珍
江長仁
李慶瑞
王蘭媛
沈繼英
楊淑娟
潘國華
吳國衡
張維福
高寶鈞
矯左羽
趙建文
李順榮
易傑雄
林婭

在崗教授

陳占安
智效和
李青宜
楊河
程立顯
尹保雲
祖嘉合
李毅紅
仝華
孫蚌珠
李淑珍
黃小寒
康沛竹
孫熙國
孫代堯
程美東
白雪秋

副教授

張守民
居維鋼
黃南平
郭寶平
邱尊社
劉志光
夏文斌
王文章
宋國興
陳德民
李少軍
馮雅新
張炳奎
秦維紅
王成英
楊柳新
黃俊立
王燕
王在全
史春風
魏波
劉軍
張永
宇文利

講師

李康
趙順
聶志紅
王久高
張會峰
林鋒

管理人員

劉士傑
侯玉傑
孫景元
王春英
魏國峰
楊先紅
王強
原磊

歷史概況

北京大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育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四時期。1918年,李大釗高一涵等在北大組織了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體,名為“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帶領下,又秘密發起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並於1921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學日刊 》上刊發《啟示》:“本會叫做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以研究關於馬克思派的著述為目的”,正式公開宣布研究會的成立,由鄧中夏黃日葵高君宇何孟雄羅章龍劉仁靜等19人列名發起。研究會在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面,做過大量的工作,起過重要的作用。從1921年起到1926年,在《北京大學日刊》上都能看到研究會發布的各種《通告》和《啟示》。
在中國大學中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正式列入課程,公開講授,並對學生進行考核,也是在北京大學從李大釗開始的。自1920年起,李大釗在北京大學史學系、經濟系、法律系和政治系先後開設了“唯物史觀”、“工人的國際運動與社會主義的將來”、“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等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在30、40年代,北京大學的一些教授也曾在經濟系、政治系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北京大學成立了“新民主主義論教學委員會”,由許德珩、馮至、胡世華、許寶祿、樓邦彥、楊晦、金克木、王鐵崖等教授開設專題講座,張友仁、汪子嵩、李由義、趙寶煦、許世華等任助教。何乾之教授等也被聘請來校授課。此後,又成立了“政治課教學委員會”,開設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史”等課程,從校外又邀請了艾思奇、胡繩、何思敬等著名學者來校授課。1952年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成立了“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和“中國革命史教研室”,負責全校“馬列主義基礎”和“中國革命史”兩門課程的教學。1959年,北京大學成立“ 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統管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由校長陸平兼任教研室主任。1964年又集中成立了“公共政治理論課研究室”。1978年4月 ,學校重建“馬列主義教研室”。1980年,學校成立了“馬列主義研究所”,是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科研機構。1985年,學校成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 ”。這些部門,曾經為組織全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1992年3月17日,學校作出《關於建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決定》,指出 :“建立馬克思主義學院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端正辦學指導思想、落實德育首位的一個重要措施。該學院在學校黨委和行政的領導下,負責統一組織全校馬克思主義公共理論課的教學和思想政治課的教育,開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承擔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和黨政幹部的理論培訓任務,並接受學校委託,組織校內各方面的理論力量開展理論研討活動,逐步把學院建設成我校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研究和培訓基地,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1992年4月2日,學校召開大會,宣布學院的正式成立。

地圖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北大校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