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成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滿族
- 出生地:遼寧建平
- 出生日期:1968年8月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信仰:馬克思主義
- 職務:北京師範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 職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個人履歷,辭官赴美,辭職獲批,辭職原因,主要獲獎,課題和文章,主編書目,
個人履歷
1986.09——1990.09,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專業學生
1990.09——1993.07,北京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研究生
1993.07——1996.06,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1996.06——1996.07,北京大學團委青工部部長
1996.07——1997.07,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1997.07——1998.01,北京大學團委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1998.01——1998.02,北京大學團委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學生工作部副部長
1998.02——1999.04,北京大學團委書記、學生工作部副部長
1999.04——1999.12,北京大學團委書記、學生工作部部長、人武部部長
1999.12——2000.07,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
2000.07——2001.11,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青年聯合會主席(期間:2000.10-2000.10參加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2000新任區縣局級領導幹部培訓班)
2001.11——2002.05,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市青年聯合會主席(2001.12.12增補共青團中央常委)
2002.05——2002.12,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
2002.12——2006.04,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北京青年政治學院黨委書記(期間:2004.02-2006.04兼第二十九屆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志願者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1995.09-2005.07在北京大學法學理論專業研究生學習;2003.09-2003.09參加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第三期區縣局級領導幹部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培訓班;2004.03-2005.01參加中央黨校第20期一年制中青年幹部培訓班)
2006.04——2006.12,中共北京市昌平區委副書記、區人民政府代區長(2006.04.27決定任命)
2006.12——2007.12,中共北京市昌平區委副書記、區人民政府區長(2006.12.25當選)
2007.12——2008.01,中共北京市昌平區委書記(2007.12.29宣布市委決定)、區長(2008.04.14辭職)
2008.01——2010.02,中共北京市昌平區委書記
2010.02——2010.08,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局級領導幹部研修班班長、脫產學習十屆市委委員
2015.06——至今,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院長。
辭官赴美
辭職獲批
中共北京市委十屆九次全會於2011年6月2日至3日召開。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呂錫文作《關於〈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關於同意關成華辭去市委委員的決定〉的說明》。會議表決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關於同意關成華辭去市委委員的決定》。
辭職原因
關成華在辭職赴美之後,發文描述自己辭職的原因。全文如下:
離開北京大學剛剛一年多,我就萌生了重返大學校園的念頭。我在1999年底被調往北京團市委任副書記一職,由此開啟了在常人看來前景光明的從政生涯。相較職級待遇的變化和對官場升遷的期待,當時的我,更珍惜和在意的是終於有了實踐和鍛鍊的機會:憧憬著自己通過完成從校園文化到社會文化的適應和超越,來檢驗和印證在論文中和課堂上形成的認識和想法。我懷著激動愉悅甚至是迫不及待的心情投入這一崗位帶來的全新挑戰之中。奔走於無休止的忙碌和應酬,習慣了不間斷的掌聲和笑臉,經歷著很普遍的煎熬和掙扎,看似春風得意、順風順水的我卻時常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內心滋生了不可抑制的再次突破自我的念頭。要找回簡單自然且充實明亮的快樂,要在年富力強時從事真正熱愛的事業。這個願望並沒有因為2001年底升任團市委書記而消失或減弱。
我在2003年夏天最終決定重返教學和研究崗位。當時雖很少對人提及此事,卻已悄悄開始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告別是必然的,要選擇的無非是時機和退出方式;回歸是明確的,要調整的無非是機構和科研方向。2005年夏天,順利通過北大法學院的博士論文答辯後,我正式向市委主管領導匯報了我的想法,並且爭取到了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那時的計畫是:先到海外訪學一年,延續攻讀博士期間開始的電子政務立法問題研究,待歸國後再決定發展方向和去留問題。
然而,事情突然在2006年春天發生了變化。我在事先並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派往昌平區工作。面對領導和組織的信任,昌平區幹部和民眾的期待,我在半年後的正式談話中向市委主要領導做出承諾:先擱置訪學和重返高校的想法,全力做好昌平區的各項工作。做出這樣的承諾,是完全發自內心且自覺自愿的。我一直堅守的信條是: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實施到極致,不允許有任何遺憾;把承擔的職責履行至優秀,不遺留一絲後患。何況北京共青團和昌平區是我摯愛無比且值得傾力付出的工作崗位!此後在昌平工作的近四年時間裡,我未再提及訪學之事。當然,我也從來未放棄當初的想法。
我終於在2010年6月圓了重返大學校園的夢想。昌平四年,經歷了區長、書記兩個崗位,完成了承辦奧運項目、服務國慶60周年大典兩項歷史性任務。我於2009年11月份正式向上級組織和領導提出了申請:希望離開現在工作崗位,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研究後重新加入高校教師隊伍。2010年上半年,我先是辭去昌平區委書記職務,再去市委黨校參加區縣局級領導研修班學習,最終前往北師大出任教職…… 此過程看似一帆風順,其實頗多周折。但總體上說,我是幸運的。能在爭取最大的理解和引起最小關注狀態下完成身份變換和職業轉型,殊實不易!
飛機平穩著陸波士頓洛根國際機場。幾天前,颱風過境新英格蘭地區,雖未對當地居民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但一出候機樓還是感受到了夏日暴雨的肆虐。新的生活就在這風雨如晦的異邦之夜開始了……
通過近一個月的緊張忙碌,我基本上安頓了下來。朋友也如約而至,幫我運來了六紙箱近三百本中文圖書。我在哈佛大學中國基金的歡迎晚宴上,發表了到後的第一份感言。應邀參加晚宴的為哈佛從事中國問題研究的機構負責人,許多還是名聲顯赫的“中國通”,我與其中多位學者後來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在日後的交往中,他們也屢次提到那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感言。
“……我的領導當時問我‘有那么多專家學者寫了那么多的書和文章,可有誰真的聽他們的意見呢?你又何苦非要加入他們的行列呢?’我當時的回答是:‘我此次轉型做學者,並不是特別在意自己的意見被別人採納或自己的聲音被別人聽到。我只想在追求知識中得到快樂和滿足。’現在,每天看到‘以真理為友’的校訓時,我認為到哈佛,我是來對了地方……”
哈佛大學,被很多學人譽為“心靈的故鄉”,現在也終於成為我追求知識和真理的新起點!
此後我還逐漸認識到,豈止哈佛,整個大波士頓地區、麻薩諸塞州乃至美國東部地區,的確是觀察和思考美國創新問題的風水寶地!國內學術界所謂美國“東部談政治,西部搞創新”之論,實在是失之偏頗和膚淺!
我為自己頭兩年的哈佛生活定下了三大任務:讀書、觀察和思考。
我閱讀了近十年來“有錢買而沒有時間讀”的中文圖書百餘本,選修了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相關課程十二門,參加了大國小術活動近百場次,蒐集整理了寫作所需的書籍和文獻資料,初步形成了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我考察了美國十餘州的城市和鄉村,進行了五十餘次的交流和訪談。我還有幸借得朋友的一套閒置住房,得以深入美國社區了解到居民的真實生活狀況。大女兒來美後的求醫和就學經歷,也進一步加深了我對美國醫療體系和教育制度的認識和思考。總之,兩年的收穫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期。
少了電話,沒了應酬,終於能夠盡享自由思考的寧靜;遠離喧鬧,脫身誘惑,可以隨時傾聽自己內心的呼喚。擁有充分的時間來慢慢咀嚼和細細體味很多知識和道理,對於性格上本屬“慢熱型”的我來說更是個恩賜。有朋友特意來美探望,想了解和考察我的訪學生活和精神狀態。經過幾日的體驗和暢談,臨行前對我講:“當時對你的選擇,我們都捏了把汗,甚至有悲壯之感;現在,親身感受你的學習和生活,不禁為你的選擇喝彩,又生豪邁之情!”我內心裡十分感謝朋友的理解和關愛,但我還是對他講:“其實別時本無悲壯,聚時亦無豪邁。我只是在年逾不惑後選擇了正常和平凡。”這句話,自認為是我兩年訪學生活的真實寫照!
我把來美後從事的課題定為:創新理論及其套用研究。我所追求的目標是以美國為例來探究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體制和機制問題。我的計畫是從現在起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形成一本有一定份量的學術專著,暫定名為《論美國的創新》。 這樣的研究方向、思路和計畫是我於2009年初在昌平工作期間最終形成的。我到昌平工作一年後,逐漸確立了建設產學研一體化區域創新體系的工作思路。圍繞這一思路,我動員和組織力量開展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開展的同時,我也痛感這一領域學術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匱乏,有許多空白地帶。繼續深入下去,與國際學術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學術界對創新問題的研究成果雷同且欠深度,很難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高遠目標。我個人的特點是,事情可以弄透之後不做,但不能未弄清楚瞎做。隨著對創新問題的深究,我陷入欲罷不能的境地。通過重新思考90年代中期以來的所作所為,我決定把轉型學者後的研究方向定位在“創新”上,欲竭盡心智來探究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我研究生畢業留北大任教後,有五年時間從事高等教育及其校園文化的研究工作,發表過論文和專著,也發起組織過學術研討會。我在北大百年校慶和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期間曾經發表文章,呼喚當代青年特別是青年大學生做有創新意識的建設者,這形成了我志於打造“開拓創新,超越激情”的理性建設者的工作主軸。到北京團市委工作後,我又提出“建設、服務、創新、發展”的工作理念,主張把共青團組織建設成為學習型和服務型青年組織,並以此實現青年工作的現代化。
從北京大學到團市委再到昌平,對“創新”的嘗試和探索構成了我的工作主線。把對其他理論及實踐問題的關注和思考整合在“創新”大框架之下,就成了我在昌平工作後期孜孜以求的目標。有了這樣的思路和方向,也進一步堅定了我離開黨政管理崗位去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信心和決心。方向正確,起步晚、速度慢都構不成障礙,日積月累終有滴水石穿之時;方向錯誤,速度快、起點高麻煩亦大,平步青雲中暗藏傾覆之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北京團市委六年青年工作及昌平四年的地方工作經歷是非常寶貴的,不僅讓我盡已所能把智慧和汗水傾注在摯愛的熱土上,也為我從事科研工作重新校正了方向,更讓我以徹底無畏的態度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我永遠感激北京團市委和優秀的北京青年群體!永遠感激昌平和昌平人民!
在昌平,我還養成了爬山、散步同時進行思考的習慣,並常常在路邊小店和農家院裡享用簡單而美味的食物。每當我行走在查爾斯河邊或者隨意步入哈佛廣場的風味餐廳點份方便食品的時候,體會到了非常近似的快樂!這是美食美景帶來的愉悅,也是追逐“創新”收穫的滿足!
主要獲獎
1、《聚焦新生代——未成年人現狀調查報告》,獲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北京青年發展報告.北京青年指數2003年版》,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3、《建設學習型組織,努力探索一條新型的強團興團之路—北京共青團建設學習型組織建設工作調查與思考》,獲2003年度全團調研一等獎;
4、《變革時代的青年責任》,獲2004年度全團調研二等獎;
5、《發展實驗室經濟,構築產學研一體化區域創新體系》,獲2010年北京市委優秀調研成果獎。
課題和文章
1、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現狀調查與政府改革研究”,主持人石亞軍,項目單位為中國政法大學;
2、參與教育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設”課題研究,主持人錢淦榮,最終成果為《北京大學校園文化》(主編);
3、作為北京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完成“陽光心語”青少年心理減壓實踐課程開發,為北京市科技創新平台項目的子項目——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平台;
4、“大力發展‘實驗室經濟’,加快構建產學研一體化區域創新體系”,《北京調研》2009年第10期。
5、“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實踐與思考”,《前線》2009年第2期;
6、“和諧社會離不開的事業——談談北京的志願者服務工作”,《前線》2006年1月號;
7、“‘以人為本’三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5增刊;
8、“承擔起變革時代的青年責任”,《北京青年報》2005年12月11日;
9、“電子政務過程中的公民數據隱私法律保護”,《人民司法》2005年第6期;
10、“小康社會:生長在傳統基脈上的社會主義”,《理論前沿》2005年第1期;
11、“創新理論與黨的思想路線”,《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5年第1月號;
12、“共青團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工作機制創新問題”,發表於《關注成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前沿問題研究》一書,人民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13、“以發展文化產業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北京青年文化建設”,發表於《文化新視野》一書,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4、“讓首都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前線》2004年第7期;
15、“和平崛起需青年有健康國民心態”,《學習時報》2004年5月24日;
16、“探索青年文化發展的新思路”,《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4年11月號;
17、“堅持以青年為本 促進青年健康成才”,《光明日報》2004年5月9日;
18、“樹立科學工作理念推動北京青年運動繼續走在時代前列”,《前線》2002第四期。
主編書目
1、《新娛樂 新成長——2005·娛樂與青少年成長論壇成果集》,同心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2、《志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第1版;
3、《北京青年發展報告》(北京青年指數2004版),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4、《適變與進取---北京共青團學習型組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紅旗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5、《文化新視野》,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6、《他們》,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7、《北京青年運動紀事(1919-2004)》,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8、《北京大學校園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第2版;
9、《躍動的青春——首都大學生社會實踐20年的工作與思考》,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0、《北京大學校園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11、《聚焦新生代——未成年人現狀調查報告》,北方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