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探(套裝共2冊)》系吉林省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近年來的重要成果。全書圍繞“回到馬克思與發展馬克思”這條主線,分為上、下兩冊。上冊主要收入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力求通過深入研究馬克思經典著作,真實地呈現馬克思思想的全貌,並通過對歷史的馬克思的正確理解而實現對馬克思當代性價值的正確認識。下冊主要收入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的成果,探索馬克思經典語境和當代語境融合的途徑,力求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胸襟和視野構建當代中華民族精神活的靈魂。
基本介紹
- 書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探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頁數:856頁
- 開本:16
- 定價:120.00
- 作者:祖國華 邵漢明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527439
- 品牌:長春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邵漢明
祖國華
圖書目錄
第一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
歷史唯物主義視閾中的和諧社會
馬克思歷史觀變革之思想真義
馬克思歷史觀研究的古典經濟學前提
馬克思歷史觀創新的中華民族自我意識
《德意志意識形態》與“實踐辯證法”精神
馬克思的資本批判邏輯及啟示
否定與中性: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文本考察
恩格斯晚年的唯物史觀貢獻對我國當代唯物史觀理論構建的重要作用
晚年的恩格斯唯物史觀貢獻及其對中國化發展理論的影響
“人的感性活動”的“邏輯學”何以可能
“異化”研究與意識形態思維方式的消解
一個商品拜物教的神話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視閾中的交往與共產主義
簡述馬克思的“有限性”思想及其意義
第二編人學理論研究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自由觀的核心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時代詮釋
從馬克思的交往實踐觀看人的發展
從全球化維度對馬克思“交往”與“人的發展觀”的解讀
跨越歷史時空的馬克思休閒思想
自由範式的轉換與現代性困境的超越
人類命運的現實關註:馬克思的需要觀解讀
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現實維度”
第三編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研究
《論猶太人問題》中的批判邏輯
作為一種新範式的馬克思的倫理學
解構之後的多元與虛無:後現代幸福觀簡論
社會正義觀研究及其當代意義
啟蒙視閾中的歷史意識與歷史邏輯
第四編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馬克思主義自然過程哲學的新的出發點
“改變世界”的新哲學及其文化遺產
邁向“人的形態”的社會主義
盧梭、康德、馬克思與社會主義理論
與馬克思一道走新路
盧卡奇“歷史辯證法”評析
認識論斷裂、問題式與症候閱讀:阿爾都塞解讀馬克思哲學的三個關鍵字
“語言烏托邦”生活世界與真實生活世界
沒有富足,平等何以可能?
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概念發展與意義
評阿倫特對馬克思政治觀的解讀
阿倫特與馬克思自由觀之比較
第五編文本研究
當代哲學演進取向和馬克思哲學研究中形而上維度的“隱性缺失”
文化傳播:馬克思哲學的新解讀維度
對當下《資本論》及其文本群哲學性重釋的反思
現代性視閾中的“猶太人問題”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範式反思
近代歐洲“啟蒙世界觀”及其辯證法
下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探索
第六編價值觀研究
從“實在論”走向“價值論”的當代哲學
執政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價值理念
新中國60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整合的四個坐標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軌跡
中國公共服務的價值選擇與培育
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少數民族價值觀傳承
三種觀念的變革及其意義
大眾消費價值取向與我們時代的精神抉擇
簡論公共文化服務倡導社會價值觀
從特色鮮明到多元並重
重塑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科學性、價值性和實踐性
構建和諧社會呼喚團隊精神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道德建設層面的推進
吉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團隊精神精神的培養
社會轉型期道德信仰困境的倫理思考
第七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
走向繁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論“文化自覺”與當代中國人的社會發展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文化現代化問題研究評析
繼承與超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馬恩對未來社會之構想
從“西學東漸”的過程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性
論“為政以人”的政治哲學精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研究的三個新動向
劉少奇黨性修養思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堅定中國特色民族發展之路
毛澤東的中國現代化思想及其現實價值
國外鄧小平理論研究方法評析
胡錦濤兩個趨向思想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政治道德:執政黨執政理念的倫理基礎
試論構建和諧社會中的行政倫理建設
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途徑
第八編傳統文化現代化研究
儒家文化精神及其價值的現代透視
道家文化基本精神及現代價值
關於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民族文化結合問題的研究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研究述要
儒家和諧觀與和諧社會構建
慎:傳統政治美德及其現代意義
創立中國新哲學探尋中國文化新途徑
論儒家“中庸”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
論毛澤東的墨學觀
“三幫扶”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的現代意蘊
第九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論儒家“禮樂教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禮樂教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價值闡析
高校要模範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論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德育觀
論高校的科學發展觀
高等師範院校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論轉型時期道德環境的特點及其最佳化
公民道德教育的若干問題研究
論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原則
和諧社會視閾中公民道德教育的幾個問題
對高校思想教育活動載體建設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非主流文化引導的思考
試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真善美與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的內在關聯
後記
文摘
人的生存的意義是不是僅在物質領域就能全部實現,還是必須從各個方面滿足自己,在追求全面滿足中來實現自己的意義,這是古往今來思想家們深刻思考的一個問題。在馬克思為人類所構建的“意義世界”里,人應當是全面發展的,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馬克思曾把人的本質歸結為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即作為目的本身的消遣性勞動。馬克思強調,如果人類要沿著使人的本質——勞動得以實現的方向發展自己,就應該使自己從舊的分工體系中解脫出來,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全面地發展自己的愛好和天賦。這裡關鍵的是要在勞動的過程中注意形成自己全面的、綜合的勞動能力。這種勞動能力的全面性,可以從以下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概括:一是概括為物質生產能力、精神生產能力和人自身的生產能力;二是概括為人與自然發生關係的能力、人與社會發生關係的能力和人與自己發生關係即自我調控的能力。馬克思把實現人的勞動這一本質所要求的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直接表述為“全面發展自己的能力”、“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人的全部力量的全面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