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布勞格

馬克·布勞格

馬克·布勞格(Mark Blaug),1927年-2011年11月18日。當代最偉大的經濟思想史學家之一。布勞格1927年生於荷蘭,1955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然後一直從事經濟思想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82年加入英國籍。他任教的大學有耶魯大學倫敦大學、LSE、伯明罕大學。他的名作《經濟理論的回顧》(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1962)《經濟學方法論》(The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1980 )等已被譯介至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布勞格
  • 外文名:Mark Blaug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荷蘭
  • 出生日期:1927
  • 逝世日期:2011年11月18日
  • 職業:經濟思想史學家
  • 畢業院校:紐約市立大學
  • 主要成就:職業經濟學家,聯合國顧問,經濟學方法論
  • 代表作品:《經濟學方法論》、《凱恩斯以前的100位著名經濟學家》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職業經濟學家,聯合國顧問,經濟學方法論,

人物生平

Mark Blaug 1927 年生於荷蘭海牙的猶太工商業家庭,父親在1930 年代是橡膠雨衣的製造商,事業相當成功。1940 年德軍入侵荷蘭,被迫放棄家業全家遷往英國,兩年後移民到紐約。1944 年他17 歲時,就讀紐約市著名的Peter Stuyvesant 高中,之後進入紐約市立大學的Queens College 讀經濟學,1950 年畢業。他的碩士(1952) 和博士學位(1955) 在哥倫比亞大學完成,論文是研究李嘉圖(David Ricardo, 1772-1823 )的經濟學。這項研究三年後在耶魯大學出版:Ricardian Economics: a Historical Study , 1958 。他的指導教授是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1911-91) ,1982 年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對產業經濟學與經濟思想史都有重要的貢獻。
取得博士學位的前一年夏季(1954) ,布勞格就在耶魯大學經濟系擔任助理教授。在此之前,他因加入共產黨,成為麥卡錫(McCarthy) 議員調查案的對象,好只回到英國,住在大英博物館附近專心寫博士論文。兩年內就完成,1954 年回美國時,很慶幸地知道麥卡錫已經下台了。
為什麼耶魯要聘一個當時尚未拿到學位,而且論文是研究理嘉圖的年輕人?因為那時在耶魯教經濟思想史的人是William Fellner (1905-83) ,曾任美國經濟學會長(1969) ,他因另有要事,所以想找人來接這門課。也就是說,1954 年布勞格27 歲尚未取得學位時,就在耶魯大學教博碩士班的經濟思想史課程了。那時每年約有20 到30 位精挑細選的耶魯研究生來上這門課,師生的年齡差距很小。這對布勞格構成很大的壓力,為了應付課程,他在幾年內寫了幾千頁筆記,“做了過度的準備”。
1990 年3 月,我得到國科會的“邀請講席”資助,邀他來台一星期,在清華、台大、中研院、中華經濟研究院講了四場。聽眾尚稱踴躍,沒想到他在台灣的經濟學界還有點名氣。蔣碩傑時任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在福華飯店開設兩大桌晏請他。我從接機到送機,以及在各機構之間往返的一星期中,有充分的機會請教他諸多問題。其中也問到,當時 是怎么寫出那本經濟思想史的名著《經濟理論的回顧》(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1962 年初版)。
他說有位Richard Irwin 出版社的人來拜訪他,看到書桌上成堆的稿子,就問他那是什麼?沒談多久,就拿出支票付了一千美元當定金,簽下那本稿子。在那種壓力之下,他日以繼夜地寫;耶魯寒暑假時人煙稀少,而他還在拚命。那時剛好和首任太太離婚,他就買回TV food (邊看電視邊吃的食品),一手吃東西另一手繼續寫。出版社把稿子送兩位外審,其中一位反對(他後來知道是誰),另一位贊成,但總算出了書。
1962 年那本書出版時(33 歲),正好是他在耶魯任教的第六年(1954-62) 。美國大學的助理教授在六年後須由繫上評鑑,看是要改為長聘或不續聘。當時經濟系決定不續聘他,因為他們覺得不需要有個人長期在繫上教經濟思想史。其中最主要的反對者,是James Tobin (1918-2002 ,1981 年得諾貝爾獎);雖然Fellner 極力替他辯護,但仍無效。
這件事對自視甚高的布勞格是一大打擊,他說在30 年之後內心還是有點苦楚(bitter) 。1987 年左右,他正在拍攝一部一小時的電影,介紹凱恩斯的生平、思想與影響,有必要訪談美國的凱恩斯派經濟學者;而耶魯是此派的重鎮之一,所以他就和Tobin 見了面。Tobin 對他說,其實25 年前真該留下他在耶魯任教。此時的布勞格已近60 歲,地位與聲譽已有目共睹,他以一貫冷靜譏諷的口吻回答說:當初不就是你極力反對的嗎?Tobin 漲紅了臉,久久說不出話來。
1962 年失業後,他回到英國找工作。原本以為不樂觀,沒想到倫敦大學的教育學院肯聘他,當教育經濟學的高級講師(senior lecturer, 1963-5) ,之後升到Reader (1965-9 ,英制職稱,介於美制的正教授與副教授之間) 、教授(1969-84) 。1963-78 這15 年間,他也在倫敦政經學院經濟系兼課,並在世界各國當ZF顧問,主要是提供教育與就業方面的專業諮詢。1984 年退休後,他轉到University of Buckingham (英國的惟一私立大學)和Exeter University ,他在荷蘭(他的出生國)阿姆斯特丹大學任教。

主要成就

職業經濟學家

馬克·布勞格選擇《李嘉圖學派在十九世紀經濟觀點的變遷》作為博士論文題目,最後取得的豐碩成果超乎想像。他也從此發現,學術研究是自己真正的強項。他在大英博物館附近找了個房間,過著中世紀僧侶的生活,一周七天,每天閱讀、寫作長達十八個小時。
1954年夏天,他回到美國,參加耶魯大學助理教授的面試。日後成為他上司的William Fellner是面試主持人,他覺得有必要解釋,辭去皇后學院教職的原因。William Fellner打斷他,說:"我們是一所私立大學,不在意幾年前公立大學發生的事。"這印證了弗里德曼的論點:一個自由的就業市場,比一個被國有機構壟斷的體系,更能確保個人自由。
進入耶魯大學任教還不到一年,他就被要求接替William Fellner的經濟思想史課程,理由很簡單,系裡沒有其他老師願意接。於是他意識到,二十七歲的我,正在一所頂尖學校,教一門研究生必修課。這讓他非常緊張,以至於過度準備,在幾年內累積了數千頁筆記,這些筆記後來成為他唯一知名的書《經濟理論的回顧》(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1962)。
可是,他的學生都是典型的美國研究生,只想學現代經濟學的工具與方法,完全不在乎經濟史和思想史這類學術性的課程。他告訴他們,思想史在學術上的重要性無可匹敵。如果我不知道某個思想的來龍去脈,我怎么可能真正了解這個思想?
經濟學和其它學科的偉大理論一樣,都是路徑依賴(path-dependent)的。也就是說,要解釋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偉大的思想,就必須先理解過去的文獻。換句話說,沒有經濟思想史,新的經濟理論怎么可能從天而降。除非你願意無條件地接受新經濟理論,否則你一旦想評論它,就必須問它是從哪來的,而這個問題只有思想史才能回答。

聯合國顧問

在教育學院任教這些年,他花了許多休假時間,在亞洲與非洲擔任聯合國各種組織的教育顧問,為第三世界國家提供諮詢。這些組織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國際勞工組織、世界銀行。
開始時,他滿腔熱血,想幫助第三世界的貧窮人民。但隨著時間消逝,他愈發覺得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援助,害處大於益處。聯合國的援助代表團,不過是一出超級大戲。那些第三世界國家的部長與政客,利用他這樣的經濟學家,去得到想要的援助,同時中飽私囊。目睹太多貪污與政治表演之後,終於讓他對"聯合國顧問"的角色感到厭倦了。
那些國家想要進行現代化,豪言“創業家精神”,但是卻不接受“徹底的個人主義”。令人啼笑皆非的是,70年代幾乎每一份他幫忙撰寫的經濟顧問報告,都是由獨裁者統治的國家委託的。這些獨裁者在報告發表時,或發表不久之後就被推翻了,接下來掌權的人常常把前任視為敵人。經濟學家對外國ZF的經濟政策具有影響力,這個觀念早就不再成立了。

經濟學方法論

1950年後,經濟學變得愈來愈數學化。也就是說,經濟學只關心分析的數學基礎,而不惜犧牲經濟分析的現實相關性。
數學理論能幫助我們增加多少對經濟的了解?一點也沒有幫助。沒有數學家會認為,經濟學的一般均衡理論在數學上沒什麼貢獻,但是它可以幫助數學家獲得經濟系的教職。當代經濟學理論,充斥著無結果的數學形式主義(sterile formalism)。
他深信,經濟學必須關注現實世界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