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亞穿山甲

馬來亞穿山甲

馬來亞穿山甲(學名:Manis javanica):頭體長40-65厘米,尾長35-57厘米,體重4.5-14千克。是穿山甲科的成員,拉丁語的意思是“鱗狀食蟻獸”。這個名字是由於穿山甲物種的奇怪外觀而得到的。除了尾巴上有一處白色鱗片外,全身都是深褐色鱗片。舌長爪利,但無牙齒,耳朵很小,四肢短粗,前肢比後肢長,眼很小。趾上長有利爪。受到威脅時,會曲身將自己柔軟有毛的部位捲縮在甲殼內,豎起堅銳的部位。

棲息於低海拔森林及次生林。食物以白蟻為主,兼食黑蟻及蟻的幼蟲。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等國。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馬來亞穿山甲頭體長40-65厘米,尾長35-57厘米,體重4.5-14千克。是穿山甲科的成員,拉丁語的意思是“鱗狀食蟻獸”。這個名字是由於八種穿山甲物種的奇怪外觀而得到的,它們都具有覆蓋頭部,頸部,軀幹,側翼和尾部的重疊角蛋白鱗片的重型盔甲,並且具有與食蟻獸相似的體格。穿山甲是非常獨特的,因為它們是唯一具有鱗片的現存哺乳動物,它們奇怪的外觀意味著它們通常被比作行走的松果。穿山甲在其身體上的鱗片量在其整個壽命期間保持相同,馬來亞穿山甲通常具有900-1000個鱗片,儘管一些較大的個體可能具有更多。
馬來亞穿山甲除了尾巴上有一處白色鱗片外,全身都是深褐色鱗片。這個物種的身體缺乏鱗片的區域,如面部和身體的下側,被短小的淺色毛髮覆蓋。雖然外觀與雌性相似,但雄性馬來亞穿山甲通常要大10%至50%。
穿山甲體型狹長,背面隆起,腹平面,尾寬。它遍身鱗甲披掛,舌長爪利,但無牙齒,耳朵很小,四肢短粗,前肢比後肢長,眼很小。它足有5趾,趾上長有利爪,中趾長達5厘米。

棲息環境

馬來亞穿山甲可以在各種棲息地中找到,包括原生林、次生林、低地森林、耕地,如花園,油棕和橡膠種植園,並且經常在人類住區附近發現。 該物種通常出現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高度。

生活習性

馬來亞穿山甲是夜行性動物,白天蜷縮在樹洞裡或洞穴中休息,整夜出來覓食,它們利用自己可捲曲的尾巴爬樹以追捕獵物。飲食主要由螞蟻和白蟻組成。它們通過其敏銳的嗅覺很容易定位的蟻巢,並且可以使用其大的彎曲爪輕鬆拆除蟻堡。為了防止叮咬,該物種長有特別的肌肉,可以閉合鼻子和厚厚的眼瞼來保護眼睛。偶爾也捕食其他柔軟的昆蟲和幼蟲。它們通過將長而粘稠的舌頭,從隱藏的裂縫和樹縫中滑動達到捕獲的目的。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物種的舌頭可以伸長到25厘米。穿山甲沒有牙齒,因此螞蟻和白蟻全部進入胃部,必須在內部加工。穿山甲吞下沙子和小石頭,以協助胃的磨削活動,讓它們消化獵物。
受到威脅時,馬來亞穿山甲曲身,將自己柔軟有毛的部位捲縮在甲殼內,豎起堅銳的部位來個相應不理。若恰好是在陡坡的話,捲起的身形像一顆球,還可以藉滾落山坡來避敵。若有兇悍的野獸,想從洞穴或樹上將叨走,它的盔甲再度發揮功能,撐開抵住樹枝或石縫, 讓獵獸怎么都拉不動,甚至它強而有力的尾巴還可以讓它懸掛在樹上。
馬來亞穿山甲的聽力很好,但產生的聲音很少,並且是一種相對安靜的動物。儘管當它們感受到威脅時會產生咄咄逼人的哼哼聲、嘶嘶聲和喘氣聲。受到攻擊時,該物種會捲成一個緊密的球,以保護其身體脆弱的下側,並可能用其鋒利的尾部猛烈撞擊對方。該物種還可以從其肛門區域發出良好定向的刺激性液體射流作為防禦機制並標記其領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2022年,經權威專家確認,我國拍攝到野生馬來穿山甲野外活動影像,進一步證實了馬來穿山甲在雲南省盈江地區分布。

繁殖方式

雌性馬來亞穿山甲在1歲時達到性成熟,妊娠期為3-4個月,每胎僅產一隻幼仔。新生的馬來亞穿山甲鱗片柔軟,直到生命的第二天才開始硬化,雌性生產後會在洞穴中休養2-4周,然後出洞活動和覓食。馬來亞穿山甲幼仔會附著在雌性背部離尾巴根很近的位置,並緊緊地貼著鱗片大約三個月,之後它們開始行走並自行覓食。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菲律賓穿山甲曾經是該物種的亞種,1998年劃分為獨立物種。)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 2008年——瀕危(EN)。
  • 2014/2019年——極危(CR)。

種群現狀

對馬來亞穿山甲的主要威脅是用於國際貿易的採集和偷獵,無論是有針對性的還是無針對性的,主要是由對中國的出口貿易驅動,涉及活體動物,肉類和鱗片。鑒於該物種的高貨幣價值,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這種貿易涉及成千上萬的馬來亞穿山甲,而且該物種在其大部分範圍內顯然受到非常沉重的收購壓力,偷獵的強度已經進入其分布範圍的南部。這種貿易的性質表明它是非法的,並且根據已有證據,過去十年中大多數貿易都是運往中國和越南,中國和越南的財富增加似乎導致亞洲對該物種的開發增加。(2014年)。在中國和越南,穿山甲肉被作為奢侈品消費,並且傳統藥物中使用鱗片以試圖治癒皮膚病,改善血液循環並刺激哺乳期婦女以及包括癌症在內的其他疾病中的乳汁分泌。現代貿易路線既複雜又廣泛,遍布陸地和海上。當代貿易遵循歷史上的重大國際貿易,並且在該物種的三代(估計為21年)的時間範圍內。根據《華盛頓公約》CITES 1975-2011年間的數據,該物種的貿易包括近50萬隻動物,主要包括交易到北美的皮膚,主要發生在1978-2000年之間,即在引入CITES出口配額之前,禁止國際貿易。用於商業目的的野生捕獲的該物種標本(1988)。然而,有證據表明,在此期間也發生了大量的,未記錄的,因此可能涉及活體動物和鱗片的非法貿易(2007)。自2000年以來,雖然皮膚貿易似乎已經停止,但如上所述,它主要涉及活體動物,肉類和鱗片( 2011)。
在高棉,由於價格上漲,狩獵對穿山甲的威脅正在增加,由於森林中的木材較少,伐木者正在花費更多的努力去尋找馬來亞穿山甲(2013)。經濟土地特許權,大壩項目,基礎設施和棲息地清理也對這裡的物種構成威脅,如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和該物種的分布的其他地區(2013)。越南研究表明,在高棉捕殺的穿山甲非法出口到越南(2013年)。
在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20世紀90年代對村民的採訪表明,馬來亞穿山甲數量在十年內,即1980-1990年代之間下降了90%,儘管缺乏支持這一點的硬數據(2006)。由於寮國和泰國的馬來亞穿山甲數量大幅度減少,貿易改自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並根據緝獲數據發往中國( 2006年)。寮國和泰國在涉及活體動物的區域貿易中扮演著關鍵角色(2013年)。
印度尼西亞非法出口大量活體動物和肉類,特別是在過去十年中,其中一些來自東加里曼丹(2009)。有針對性的狩獵是這裡最大的威脅,特別是在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和爪哇島,過去十年間緝獲涉及數千隻馬來亞穿山甲就證明了這一點(2013)。
馬來西亞近年來幾乎專門針對國際肉類和鱗片貿易進行有針對性的狩獵,雖然這包括外國人,但主要涉及馬來西亞國民。報告的價格上漲是對偷獵和進入該物種進入國內和國際貿易的一種激勵( 2010),其中包括從外面進入的偷獵者(2012)和增加棕櫚油的土地轉化率,整個馬來西亞也為偷獵者創造了便利的道路通道。棕櫚油循環的壽命,即去除舊的棕櫚樹和重新種植新的(每12年一次),表明這種物種在這些棲息地中持續存在,從長遠來看它是不可行的,儘管對此進一步研究前面是必要的。
在新加坡,在公路上被汽車或其它交通工具撞死可能是對這個物種的最大威脅,儘管這裡確實也發生了偷獵行為。
2022年5月,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維護保護區穿山甲調查項目紅外相機時,在盈江發現數段野生穿山甲物種攀緣樹幹的視頻和紅外相機影像,所拍攝到穿山甲個體於夜間在樹上活動,攀緣能力強,尾巴長於身體且具有抓握能力,其行為及身體特點均符合馬來穿山甲。經專家確認,該視頻中的動物為馬來穿山甲。
2022年5月經權威專家確認,我國拍攝到野生馬來穿山甲野外活動影像。這是繼2005年專家提出馬來穿山甲在我國有分布的新記錄之後,首次在我國野外拍攝到馬來穿山甲活動影像,進一步證實了馬來穿山甲在雲南省盈江地區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