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腹長尾穿山甲(學名:Phataginus tetradactyla):體重2-2.5千克,頭尾總長度為95-115厘米。是地棲性哺乳動物。體形狹長,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體表被角質鱗甲。頭骨呈筒狀,吻尖長,無牙齒而舌甚發達。爪長,尤其是前足中趾爪特長,用以挖掘白蟻類洞穴。
夜行性。分布於非洲洲的熱帶地區。棲於洞穴內,傍晚出外覓食,以白蟻為食,包括蟻類幼蟲及卵。食量很大,還能上樹去尋食白蟻,上樹時用銳爪鉤住樹幹,再用強大的尾抵住或捲住樹幹。白晝常匿居洞中,並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夏末秋初發情交配,隨之入洞內妊娠、分娩與哺育,翌年初春,幼仔即由母獸攜帶出洞,有時可見母獸背著幼仔活動,甚至有3隻幼仔爭先騎到母背上的有趣情景。
原產於衣索比亞生物地理區的西部和非洲地區中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腹長尾穿山甲
- 拉丁學名:Phataginus tetradactyla
- 別名:黑腹穿山甲、長尾穿山甲、背鼓狀穿山甲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目:鱗甲目
- 科:穿山甲科
- 屬:長尾穿山甲屬
- 種:黑腹長尾穿山甲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66
- 保護級別:易危(VU)IUCN標準
- 外文名:Black-bellied Pangolin(英文)
Long-tailed Pangolin(英文)
Manis longicaudata(同義學名)
Phataginus tetradactyla(同義學名)
Uromanis tetradactyla(同義學名)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黑腹長尾穿山甲體重2-2.5千克,頭尾總長度為95-115厘米。該物種具有長尾,適於抓握,占其總長度的近三分之二。在八個穿山甲種類中,它們具有最長的尾巴(60-70厘米)和最短的身體(35-45厘米)。雄性略大於雌性。在哺乳動物中的記錄數,尾部包含46-47尾椎。身體覆蓋著大的重疊的鱗片,深棕色,帶淡黃色的邊緣,形狀像朝鮮薊葉。和亞洲穿山甲不同,鱗片的基地沒有毛髮。背部覆蓋9-13排鱗片,除了臉、喉嚨、腹部、內臂和腿以外有鱗片,在尾部的下面有一個小的裸斑塊。這個裸露的部分包括一個感覺墊,用於在攀登時尋找擱置。像同類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長尾穿山甲具有強壯的彎曲爪,專門用於挖掘蟻巢。
棲息環境
黑腹長尾穿山甲是非洲穿山甲物種中最多的樹棲物種,棲息於河流和沼澤森林,通常由棕櫚樹(包括藤本植物)和專門的沼澤樹木形成的林帶。它們的分布非常局部化,永遠不會遠離永久的水域和水道。在奈及利亞東南部,它們也出現在初級和次級雨林,人工森林(灌木叢),辯探勸沼澤森林和農田(前低地雨林的農業區)。多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丘陵雜灌叢較潮濕的地方挖穴而居。
生活習性
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堅硬的硬殼令猛獸難以咬碎或下咽,當獅子等大型食肉動物試圖去咬縮成一團的穿山甲時,穿山甲也會利用肌肉讓鱗片進行切割運動,割破敵人的嘴巴戒燥燥格,試圖吃掉穿山甲的動物會被割成重傷。
舌細長,能伸縮,帶有粘性唾液,覓食時,以靈敏的嗅覺尋找蟻穴,用強健的前肢爪掘開蟻洞,將鼻吻深入洞裡,用長舌舔食之。主要食物為白蟻,此外也食螞蟻及其幼蟲、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蟲幼蟲等。食量很大,一隻成年穿山甲的胃,最訂訂多可以容納500克白蟻。
分布範圍
分布於塞內加爾、烏干達、安哥拉、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中非共和國、加彭、赤道幾內亞、喀麥隆、奈及利亞、貝寧、多哥、加納、宏都拉斯、獅子山、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廈元主祝、甘比亞和塞內加爾。
繁殖方式
對於黑腹長尾穿山甲的繁殖行為知之甚少。幼仔通常在11月至來看3月之間出生,妊娠期約為140天。雌性通常只產生一個後代,在斷奶前在母親的尾巴上攜帶約3個月。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罪端頁化。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種群現狀
該物種被捕獲用於其肉類,在市場被消費或交易,以及其用於文化和民族醫藥目的的鱗片,包括傳統的非洲醫藥。因此它們受到當地和越來越多的國際傳統醫藥和食用森林獵物市場的狩獵威脅。雖然歷史上比白腹長尾穿山甲更少見,但在奈及利亞食用森符笑巴林食品市場中,黑腹長尾穿山甲數量的增加表明越來越依賴這種物種來滿足當地需求(2013年)。該物種已在國腿臘探際貿易中被警示(2010年)。根據CITES 1996 - 2011年期間的貿易報告,幾乎每年都會報告活體動物、標本或皮膚的貿易,2000年從中非共和國出口了40個標本。與其他非洲穿山甲的物種一樣,據信亞洲市場對黑腹長尾穿山甲的需求和貿易量正在增加(2012年)。
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可能也對該物種構成重大威脅。定期溢油,特別是在奈及利亞和其他產油國,導致棲息地退化,並可能直接影響黑腹長尾穿山甲種群。
此外,該物種出現在一些保護區內,如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圖里森林保護區。 雖然這些地區對於保護受威脅的野生動物至關重要,但許多地區面臨著非法採伐、採礦和農業侵占的持續問題,並且不斷需要資金來制定和實施對它們採用的保護措施。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種群現狀
該物種被捕獲用於其肉類,在市場被消費或交易,以及其用於文化和民族醫藥目的的鱗片,包括傳統的非洲醫藥。因此它們受到當地和越來越多的國際傳統醫藥和食用森林獵物市場的狩獵威脅。雖然歷史上比白腹長尾穿山甲更少見,但在奈及利亞食用森林食品市場中,黑腹長尾穿山甲數量的增加表明越來越依賴這種物種來滿足當地需求(2013年)。該物種已在國際貿易中被警示(2010年)。根據CITES 1996 - 2011年期間的貿易報告,幾乎每年都會報告活體動物、標本或皮膚的貿易,2000年從中非共和國出口了40個標本。與其他非洲穿山甲的物種一樣,據信亞洲市場對黑腹長尾穿山甲的需求和貿易量正在增加(2012年)。
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可能也對該物種構成重大威脅。定期溢油,特別是在奈及利亞和其他產油國,導致棲息地退化,並可能直接影響黑腹長尾穿山甲種群。
此外,該物種出現在一些保護區內,如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圖里森林保護區。 雖然這些地區對於保護受威脅的野生動物至關重要,但許多地區面臨著非法採伐、採礦和農業侵占的持續問題,並且不斷需要資金來制定和實施對它們採用的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