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細菌性枯萎病菌

香蕉細菌性枯萎病菌

蕉細菌性枯萎病的英文名為Banana bacterial wilt,中文名是植物青枯菌2號生理小種。病原學名為Ralstonia solanacearum、Pseudomonas solanacearum。為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門,植物青枯菌2號生理小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香蕉細菌性枯萎病菌
  • 拉丁學名:Banana Bacterial Wilt Disease,Moko disease,Bacterial wilt of bananas and plantains
  • 二名法:Burkholderia solanacearum
  • :原生生物界
  • :薄壁細菌門Gracilecutes
  • :假單胞桿菌科Pseudomonadaceae
  • :伯克氏菌屬Burkholderia
  • :香蕉細菌性枯萎病菌
  • 分布區域: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等東南亞國家,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各國
病原介紹,分布情況,寄主,症狀,病原特點,發病規律,生物學特性,傳播途徑,檢驗方法,防治方法,法律規定,

病原介紹

菌體短桿狀,兩端鈍圓,大小0.5×15(μm),鞭毛1~3根極生,革蘭氏染色陰性。牛肉汁瓊脂培養基上,菌落污白色或灰黃色,近圓形。青枯菌根據其致病性和產酪氨酸酶情況,分為三個生理小種。1號生理小種(Race1)能侵害33科許多種寄主植物,特別是茄科菊科植物,不侵害三倍體香蕉。2號生理小種(Race2),侵害芭蕉屬的香蕉、大蕉、蕉麻和羯尾蕉,但不侵害茄科植物。3號生理小種(Race3)是一個低溫小種,只侵害馬鈴薯和番茄。2號小種又區分為高毒、低毒、無毒菌株及昆蟲傳和非昆蟲傳菌株。已知2號小種的主要變株包括B、D、H、R、SFR和F型,它還在不斷產生新的變株。

分布情況

亞洲有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美國(夏威夷)、墨西哥、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各國(留尼旺、格瑞那達、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秘魯、巴西等)。非洲和太平洋島嶼曾有報導,但未最後證實。

寄主

青枯假單胞菌小種2主要侵染芭蕉屬(Musa spp.)和蠍尾蕉屬 (Heliconia spp.)記錄有Muse acuminataspp.errans、小果野蕉M.acuminata spp.microcarpa、M.angustigemma、野蕉M.balbisiana、香牙蕉M.cavendishii、 M.ornata、粉芭蕉M.balbisiona、大蕉M.sapientum、蕉麻M.textilis、Heliconia acuminata、蠍尾蕉H.bihai、H.imbricata、H.latispatha。接種能侵染芭蕉、香蕉、大蕉、蠍尾蕉等幾乎所有品種,有些能侵染其它寄主如番茄。

症狀

香蕉細菌性枯萎病是維管束病害,各發育階段均感病。幼年植株感病,迅速萎蔫而死亡,中間葉片銳角狀破裂,不變黃。成株期感病,首先內部葉片近葉柄處變髒黃色,葉柄崩潰,葉片萎蔫而死亡,同時從裡到外的葉片逐漸脫落、乾枯,根出條開裂,葉鞘變黑。感病植株若開始結果,果實停止生長,香蕉畸形,變黑皺縮。若僅成熟的果實感病,外部可能沒有症狀,果肉變色腐爛。感病假莖橫切面可見維管束變綠黃色至紅褐色,甚至黑色,尤其是裡面葉鞘和果柄、假莖、根圍及單個香蕉上均有暗色膠狀物質及細菌菌溢。香蕉果肉最終當果皮開裂後形成灰色乾腐的硬塊。
香蕉細菌性枯萎病菌
香蕉細菌性枯萎病很容易與香蕉鐮刀菌萎蔫病(即巴拿馬病)的內部症狀相混淆,診斷時必須仔細觀察內部和外部症狀結合病原菌的分離。巴拿馬病最初發病是最老的葉片或最低的葉片開始變黃、萎蔫而變褐,然後擴展至內部葉片,果實上沒有症狀。而香蕉枯萎病往往內部三張葉片變黃或淡綠色,後擴展至外;且果實上有症狀。

病原特點

該病原為非螢光群,rRNAⅡ群,一束極鞭,無色素、細胞積累 PHB,不從蔗糖形成果聚糖,水解明膠弱,不水解澱粉和七葉苷,幾乎所有菌株還原硝酸;許多硝化產氣,40℃不生長;氧化酶陽性,精氨酸雙水解酶陰性,許多產生酪氨酸酶,(香蕉上分離的不產酪氨酸酶),2%NaCl肉湯不生長。能利用乙酸鹽、烏頭酸鹽、L-丙氨酸、D-丙氨酸、?-氨基丁酸、L-天冬氨酸、天冬醯氨、丁酸鹽、檸檬酸鹽、延胡索酸鹽、葡萄糖酸鹽、D-葡萄糖、L-谷氨酸、甘油、 L-組氨酸、?-羥基丁酸、異丁酸、?-酮戊二酸、L-蘋果酸、L-脯氨酸、丙酸鹽、糖二酸鹽、丙酮酸、琥珀酸鹽、蔗糖和海藻糖為碳源;不能利用脂酸、核糖醇、 L-阿拉伯糖、纖維二糖、赤蘚糖醇、戊二酸、甘氨酸、菊粉、2-酮葡糖酸、乳糖、丙二酸、甲基延胡索酸、麥芽糖、密三糖、L-鼠李糖、水楊苷、D-酒石酸、D-木糖等為碳源。從果糖、葡萄糖、甘油、蔗糖產酸不產氣,不能從苦杏仁苷、糊精、赤蘚糖醇、菊粉、密二糖、密三糖、水楊苷產酸;DNA G+C mol%為 66.5%~68%。

發病規律

該細菌在香蕉或羯尾蕉的病株、病殘體、根頸等組織中越冬,能在土中存活18個月。通過吸芽、病果、病土和流水、修剪、移栽工具及昆蟲等進行傳播。該茵通過傷口侵入根系維管束,或由昆蟲傳帶侵入花序維管束,然後沿木質部導管擴散至薄壁細胞,溶解細胞壁並繼續繁殖、積累,引起維管組織病變,造成植株萎蔫。蕉園裡根與根接觸也可傳播。低溫降低或延緩病害發展,高溫、強風有利本病的發生髮展。

生物學特性

香蕉細菌性枯萎病菌主要在病殘植株、繁殖材料如根莖等上越冬,病菌在土壤中存活可達18個月。
病菌通過傷口侵入根系維管束或由昆蟲侵入花序維管束,沿著木質部導管擴散至薄壁細胞,溶解細胞壁,積累細菌引起萎蔫。根根接觸傳染可能與線蟲的侵染有關,並且傷口與接種源多均使根部感病機會增多。栽培措施如摘除葉片、修剪根出條、收穫果實、摘除花芽及農業工具造成傷口均有利於病菌的傳播蔓延。病菌由昆蟲傳帶是該病一個重要的蔓延途徑。昆蟲接觸病株雄花蕊上的細菌菌膿攜帶細菌,傳至健康植株的花蕊上,由花梗、花序的自然孔口、病果的乾裂處及根出條的切點侵入植株引起發病。Budden Hagen等1962年證明,僅5%的昆蟲攜帶細菌,主要有蜜蜂、黃蜂等昆蟲。
由於該病通過機械傷口侵染根部或由昆蟲傳播至花序,環境因子對該病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小。低溫可降低或延緩病害發展,土壤濕度有利於病菌的存活和擴散,發病較重。高溫、高濕、強風等有利於造成傷口的因子均有利於發病。
成株在侵染後,症狀約在6周至三個月左右出現。系統侵染導致水份傳導的障礙而引起萎蔫。
青枯伯克氏菌變異較大。Hayward 1964年根據其從3個已糖醇和3個二糖的產酸情況不同分為4個生物型。Buddenhagen等1962年據致病性和產酪氨酸酶情況不同分成三個小種,小種1主要侵染菸草和其它茄科作物,強烈產酪氨酸酶;小種2侵染香蕉和蠍尾蕉,不產酪氨酸酶;小種3侵染馬鈴薯、番茄,酪氨酸酶弱。何禮遠等1982年研究了中國引起桑青枯病的病原,建議為小種4或生物型5。Cook等1989年利用核酸酶切片斷多型性(RFLP)將200個菌株(包括所有生物型和小種)的青枯伯克氏菌分為二組35群,第一組包括所有菌株的小種1(生物型3、4、5);第二組為小種2、3和小種1(生物型1),相似係數分別高達78%和62%,且與地理分布相對應:第一組90%的菌株來自亞洲和澳大利亞,第二組98%的菌株來自美洲。小種2又據地理分布的不同分為三個群(即24,25,28群)。從RFLP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青枯伯克氏菌是一個古老而同質的分類群體,由於長期的進化與地理隔離,形成了大量的異質菌株,但其種仍不象過去認為的那樣是多變的。青枯伯克氏菌小種2(生物型1)亦是多變的。在培養過程中迅速產生變異,具體可根據Kel-manTTC培養基上的菌落形態,將高毒、低毒、無毒菌株及昆蟲傳與非昆蟲傳菌株區分開。Stovel 1972年列出小種2的主要變株有B、D、H、R、SFR、F型,其中B型能引起香蕉迅速萎蔫,D主要從蠍尾蕉分離,引起葉片畸形,萎蔫慢;R同D,對香蕉無毒害,在TTC上迅速形成紅色色素;SFR是高毒菌株, TTC上形成小、圓形、流質狀的菌落,昆蟲傳。Woods等1985年報導,宏都拉斯1476株病株上分離的病菌,有F、SFR、AFV型,F型占73%,菌落大,流質狀;AFV占17%,菌落小,無流質狀變株,引起非典型的症狀。

傳播途徑

該病原小種2通過土壤、水、帶菌根莖、病土、病果、修剪根出條的刀具及移栽時污染的工具等傳播,昆蟲傳播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而其餘小種傳播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如馬鈴薯塊莖等繁殖材料,自然傳播機率較小。

檢驗方法

由於香蕉細菌性枯萎病容易與巴拿馬病相混淆,產地檢疫時必須仔細觀察症狀。如果果實上表現症狀,且綠莖上有黃色指狀物,果實內有堅硬褐色乾腐,表明是細菌性枯萎病,而非鐮刀菌萎蔫。
香蕉細菌性萎蔫病菌是青枯伯克氏菌小種2,可根據其在含TTC的培養基上的菌落形態與其他小種相區分,並將小種2的昆蟲傳菌株與其他菌株區分。因此檢驗的第1步套用酪蛋白腖葡萄糖(CPG)含TTC的培養基(Kelman,1954)分離,觀察典型菌落,即粘、有色菌落。然後測定純培養菌的生理生化特徵,接種香蕉或番茄測定其致病性,主要生理生化指標測定見表1。國際上均採用含95個代謝底物的Biolog系統。此系統能鑑定86個屬566個G-和35屬250個G+細菌。為了鑑定香蕉細菌性枯萎病菌(小種2),應進一步測定純分離菌的生物型和小種,方法是在Hayward基礎培養基上,糖產酸情況及菸草過敏性反應情況,(1964):NH4PO41.0g/l,KCl0.2g/l,MgSO47H2O0.2g/l,蛋白腖1.0g/l,1%溴麝香草酚藍0.3ml,瓊脂15g/l,PH7.1;2.TTC培養基(Kelman 1954):蛋白腖1.0,葡萄糖5.0,水解酪蛋白1.0,瓊脂15g,PH7.0.滅菌後冷卻至55℃加1%TTC鈉鹽水溶液至終濃度0.005%
青枯伯克氏菌的其它檢驗鑑定方法如Cook(1989)利用DNA探針檢測RFLP多型性,Gillings等(1992)的PCR基因擴增技術,Stead(1992)脂肪酸分析,EPPO的免疫螢光染色及其他血清學方法如ELISA(Robinson 1992)等,均為快速鑑定該菌提供了方便。

防治方法

(1)實行植物檢疫,防止傳入無病區。禁止從亞太地區進口香蕉切花材料,對進口香蕉組培苗也要進行檢疫。
(2)搞好蕉園的衛生,發現病株儘早挖除並銷毀。在病香蕉園用過的疏伐吸芽、剪葉、采果工具,不準帶入無病香蕉園,必要時用甲醛浸泡消毒。
(3)病園土壤要耕翻曝曬、休閒或輪作,最好在乾旱季節進行效果更好。
(4)適時摘除雄花序,防止昆蟲把雄花穗上的細菌帶到無病的雄花蕊上,生產上要在雄花開放和苞片脫落之前,把雄花序摘除。(5)選用抗病品種,提倡使用拮抗微生物。

法律規定

有關檢疫規定 香蕉細菌性枯萎病是我國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雜草名錄》中規定的二類危險性病害,應嚴格限制自疫區引進種苗和帶土寄主植物,入境後需隔離檢疫,對傳病昆蟲應嚴格檢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