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寶雞市香花山位於寶雞市陳倉區虢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西省寶雞市香花山道觀
- 位置:虢鎮陽平鎮晁陽村
- 別名:香花洞
- 始建:隋朝
基本簡介,悠久歷史,美麗傳說,
基本簡介
寶雞香花山道觀
香花山道觀,又名“香花洞”,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原寶雞縣)虢鎮城東15公里的陽平鎮晁陽村。
始於“汧渭之會”的八百里渭北台原綿延東去,到岐山、寶雞、鳳翔三縣接壤之處,形成了一個寬約一公里的簸箕形邊坡,狀若岡巒,嵯峨獨凸。香花山名來遠古。史載周成王三十三年遊歷至此,但見松柏參天,香花遍地,成王游不盡興,因名“香花山”。傳說西漢元封時期,九天聖母命七仙女代勞巡狩,檢校人間善惡,顯化一方,土人見之,仙姑化石而僵,遂名“七娘坡”(至今附近另有一處未開放廟宇名曰“七娘坡”道觀)。後來石姑渺去。延及唐代,藥王孫思邈真人漫遊民間,採藥至此,正當九月菊香,戀而不去,即在當地治療民疾。時人感念藥王恩德,復名“香花山”。今日香花山道觀的藥王洞、娘娘洞,有藥王爺診龍治虎、為民舍藥和七仙姑栩栩如生、教化民風的彩塑,反映了千百年來人們對情系百姓的先賢、慈母的懷念與尊崇。
悠久歷史
香花山歷史悠久。西周時,香花山地屬周公采邑。先秦時,秦憲公、秦德公先後遷都平陽(今陽平鎮)、雍城(今鳳翔縣);香花山東襟平陽,南屏雍城,曾為駐防要地。漢唐時,香花山地屬京畿道,是北達岐雍、南渡渭河的必經之地,曾繁華一時,數度興廢。唐末,梁王朱溫與岐王李茂貞為爭奪唐昭宗,激戰於虢縣城北、鳳翔城外,使香花山建築毀於兵燹。及至南宋,蒙軍進入關中,圍困京兆(今陝西西安市),進逼鳳翔。金兵堅壁清野,固守待援,使地處水陸要津的香花山再度毀損。元明以後,隨著渭河的南移,道路的開拓,香花山雖然失去了昔日重要的戰略地位,但隨著道教全真派的興盛,香火又逐漸旺盛起來,成為陝西關中地區西部的道教名山。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形勝,給香花山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如香花山東側的魏王李密陵,西邊的瓦崗軍寨址,東南方的馬跳三道澗、秦瓊救唐王等。還有起義軍與隋軍交戰的故事。雖然,這些掌故我們無從考證,但當地耄老講起來,卻頭頭是道、引人入勝。
美麗傳說
相傳香花山道觀始建於隋,鼎盛於明。興盛時期,香花山殿宇鱗次櫛比,亭閣遍布岡巒,碑石多達二十餘通。由於歷代屢遭戰火,特別是經過文革浩劫,香花山碑石盡失,古蹟被毀,現僅存清嘉慶六年和民國四年的重修碑刻,其建觀年代已不可考。據《異仙志》載,秦始皇年間老君與徐福、安期生曾來此隱居;隋唐時韓愈之侄韓湘子與漢鐘離、呂洞賓也曾來此消閒。宋末元初,龍門派祖師邱處機在磨性山潛心修道,常棲居於此,與各地道友名仕時有來往,香花山遂成為全真道教著名宮觀之一。八十年代以來,幾經修葺,香花洞道觀煥然一新。天然洞群內分別塑有三官大帝、黃帝、玉皇、老君、藥王、七仙姑及全真教五祖七真等五十餘尊神像。觀內繁花似錦,芳香四溢;觀外雲水煙霞,盡收眼底,引來遊人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