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麝(香獐)

原麝

香獐一般指本詞條

原麝(學名:Moschus moschiferus),俗稱香獐子,是麝科、麝屬的動物。原麝頭小、眼大,耳長而直立,尾短,四肢細長,後肢長於前肢,雌雄均無角,全身暗褐色。

原麝常單獨活動,一般晨昏活動較為頻繁,極善跳躍,視、聽覺發達,有較為固定的活動、覓食路線,食性很廣,每年10月至翌年1月發情,6-7月份產子,每胎1-2頭,多在針闊混交林、針葉落葉林、針葉混交林、疏林灌叢地帶的懸崖峭壁和岩石山地生境中棲居,分布於中國、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原麝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原麝
  • 拉丁學名:Moschus moschiferus
  • 別稱:香獐子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麝科
  • 亞科麝亞科
  • 麝屬
  • :原麝
  • 亞種:3個
  • 分布區域:中國、哈薩克斯坦、朝鮮、韓國、蒙古、俄羅斯
  • 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 英文名:Taiga Musk Deer
  • 保護級別:易危(VU),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相關新聞,

形態特徵

原麝頭小、眼大,耳長而直立,上部近圓形,吻部裸露。雌雄均無角,雄性上犬齒發達,露出唇外,成獠牙。雌性上犬齒小,不露出口外。四肢細長,後肢長於前肢,較前肢發達,散臀高大於肩高,身體後部粗壯。主蹄狹長,側蹄顯著,能接觸地面。尾短,隱於毛叢中。雄性腹部具麝香腺,可分泌麝香。腺體大小隨個體而異,腺呈囊狀。
原麝全身暗褐色,背部、腹部及臀部有排列成4-5縱行肉桂色的斑點,背部斑點不明顯,腰、臀兩側斑點較明顯,且密集而不分行。嘴、面頰棕灰色,額部毛色較深。耳背、耳尖棕灰,耳殼內白色,耳基部有時雜有黃色斑,下頜白色,頸部有2條自兩側延至腋下的白紋。四肢內側、腋下及臀部周圍呈淺棕灰色,四肢外側深棕色,尾淺棕色。毛色因地區、季節、年齡而異。
原麝頭骨狹長,較輕薄,鼻骨細長,其寬度前後大致相等。額骨前部與鼻骨相連有一處凹陷;淚骨短,略呈三角形,且不與鼻骨相連,額骨與上頜骨分離,因此四骨之間有一空隙。眼無淚窩。
原麝上頜門齒缺失,上犬齒與第一前臼齒間有一空位;雄性上犬齒髮達,長而前彎,側扁,齒尖尖銳,後緣銳利,雌性上犬齒細小。第一前臼齒較小,側扁,第二、三前臼齒內外緣各具一新月形齒突;臼齒皆有2對新月形齒突,排成兩行。下頜犬齒小,與門齒同行,齒面呈橢圓形,下頜臼齒列的齒突與上頜相似,但後臼齒後部有一馬蹄形的小葉。

棲息環境

原麝多在針闊混交林、針葉落葉林、針葉混交林、疏林灌叢地帶的懸崖峭壁和岩石山地生境中棲居,有時隨季節的不同而作垂直的遷徙。

生活習性

原麝常單獨活動,或雌獸與子獸組成家族活動,一般晨昏活動較為頻繁。夏季多在石砬子、河谷附近的陡峭山崖活動;冬季喜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棲息。原麝為山地動物,能輕快敏捷地在險峻的懸岩峭壁上活動,在密林中也常行於倒木上,並有攀登斜樹的習性,極善跳躍。視、聽覺發達,常停立於山頂石砬子上,四周觀望,稍有特殊動靜即迅速逃跑,遇險時常隱於石隙中。
原麝有較為固定的活動、覓食路線通向棲息地,活動範圍亦較為固定。雌雄個體均具發達的尾脂腺,在其經常來往的路線上,將其腺體分泌物主動摩擦於固定的木樁、岩石或樹幹的突出處,以標定領域界線,通常只在標定的領域內活動,對棲息地留戀性強。
原麝食性很廣,取食種類中有豆科菊科毛莨科十字花科胡桃科等高等植物,亦有真菌類、地衣類、苔蘚類和蕨類等低等植物。總之,夏季多以綠色植物為食,偶爾也吃些兩棲類等小動物,秋季喜食各種漿果、蘑菇,冬季則以可食的落葉、果實、枯枝等為食。
虎、豹、猞猁、熊、狼、狐、貂熊以及金雕禿鷲等猛禽均是原麝的天敵。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在中國分布於河北、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新疆。
原麝(香獐)

繁殖方式

每年10月至翌年1月發情,11月和12月為高峰期,此期間雄獸爭雌鬥爭激烈,互以犬齒廝打。妊娠期5-6個月,6-7月份產子,每胎1-2頭,多為2頭,哺乳期2個月左右。初生幼子不能站立,臥於隱蔽處,母麝定期來哺乳和照料,1個月後即可吃少量嫩枝葉。原麝生長發育迅速,雌性2歲達到性成熟,雄性一般要到3歲。飼養條件下,原麝的壽命可達17年。

亞種分化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1
原麝指名亞種
Moschus moschiferus moschiferus
Linnaeus, 1758
2
原麝遠東亞種
Moschus moschiferus parvipes
Hollister, 1911
3
原麝庫頁島亞種
Moschus moschiferus sachalinensis
Flerov, 1929
(資料來源:)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1920-1930年間,由於狩獵該種數量大幅減少。1970年左右,蒙古原麝數量大約為60000-80000隻;1986年,蒙古科學院的生物研究所評估原麝種群約有44000隻;1990年至2000年,在蒙古該種種群密度降至5-6隻/km2。1999年庫頁島的漁業與野生動物局估計約有600-650隻原麝,數量仍在下降中;東西伯利亞約有27000-30000隻,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則高達150000隻。2011年,西伯利亞10個聯邦地區的該種總數據估計約有110000隻。原麝總體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
原麝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僅分布於賀蘭山。1996年調查,尚存250餘只;2008年左右調查結果顯示,其數量有明顯回升,具體數量有待考證。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相關新聞

2018年8月,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研人員在採集紅外相機數據時發現,紅外相機成功記錄到野生原麝活動影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