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津石橋
- 出土地點:香港九龍城區
- 所屬年代:1873
歷史,考古發現,保育安排,
歷史
主條目:清朝外交
19世紀中葉,香港洋商利用中國帆船偷運洋貨、鴉片入口中國,走私漏稅。兩廣總督下令在出入香港和澳門之水道,各設海關關卡,以緝拿走私船隻。當時的粵海關在已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島以外的馬灣、佛頭洲、長洲及九龍灣各設海關緝私,打擊港英政府默許的走私活動。由於海關武裝緝私船隻需要停泊補給,故大鵬協副將及九龍巡檢倡議在九龍炮台東側40米修建長200米的石碼頭,以當時九龍寨城東面小河“龍津”命名。
1867年至1871年期間,香港曾經開放賭權,公開招標讓人們開辦賭場,不過到了1872年又再次禁賭,於是很多賭場經營者就把賭場遷移到九龍寨城,由龍津石橋的關係,經常有很多外國賭客光顧寨城的賭場,使寨城成了當時遠近知名的旅遊景點。
龍津石橋建於1873年,1875年完工落成,成為九龍寨城東門與海岸連線的登岸碼頭,龍津橋在靠岸一端築有接官亭,以迎接派駐九龍寨城衙門的官員,亭內原置光緒二年(1875年)的《龍津石橋碑》記載修建碼頭之緣起,而石橋建成後亦成為大鵬協左營兵船停泊處,亦是新安縣九龍巡檢和大鵬協副將舉行覆任和卸任儀式的地方。1892年九龍樂善堂集資,在龍津橋南端擴建一座長約80米的木碼頭,樂善堂徵收碼頭使用費作為慈善用途。當時樂善堂設定公秤,貨物在碼頭交收時,須秤量繳費。鄰近的馬頭圍,亦因龍津石橋而得名。
1898年,中英兩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租借新界,而中國官員仍駐守九龍寨城,而龍津橋則留與中國官民使用,並議定“中國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來停泊,且便城內官民任便行走”。1898年5月16日,英軍以新界鄉民抗英為由,出兵攻占深圳墟及九龍寨城,將大鵬協副將、九龍巡檢及大鵬協左營部隊趕出九龍寨城,中國官員和兵船從此失去龍津石橋的使用權。
1910年,港英政府將樂善堂擴建的木碼頭改建為水泥碼頭。隨著香港人口在1920年代激增,當時著名華人紳商何啟與區德等人合資經營之“啟德營業有限公司”,在九龍灣北岸進行大規模填海興建啟德濱,龍津石橋北段被埋,僅餘南段繼續使用,接官亭被拆卸,亭上刻有“龍津”二字的匾額移至樂善堂國小內保存。龍津碼頭在1932年擴建,拆去1910年的水泥碼頭,另在1875年建成之碼頭南端沿北131度,向海續建一段長60米的新碼頭,建成後改名為“九龍城碼頭”,為當地的蒸汽小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