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龍津石橋

龍津石橋,全長270米,連線當時九龍寨城正門及附近的海岸碼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啟德龍津石橋
  • 類別:橋樑
  • 材料:石磚
  • 建於:1873年至1875年
簡介,名稱,用途,賭博旅遊,沒落,重新出土,

簡介

專門迎接清廷派駐九龍寨城衙門的新官員,在1914年啟德填海時,石橋被埋地下。
龍津石橋是跟寨城關係密切的一項古蹟,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動工興建,兩年後建成。石橋長約200多米,從當時的海邊伸出海面,橋柱共21條。其後因海泥淤積,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以木材加建至300米,橋頭作丁字形,築有龍津亭,並有碑記以志其事。

名稱

龍津石橋雖名為石橋,實質上是碼頭,由於以石建造,外貌像橋,因而有石橋之名。(龍津的“龍”指九龍寨城、“津”即碼頭。石橋又稱“龍津埗頭”,粵語“埗頭”即碼頭。)碼頭與九龍寨城有大街連線,直通寨城內的龍津路。鄰近原名古瑾圍的馬頭圍也是因為龍津碼頭而得名。

用途

龍津石橋可以讓大型船隻泊岸,該區因而成為當時九龍最繁榮的商業區,九龍城海關也在此向來往船隻徵稅。後來清廷把海關轉交給九龍樂善堂管理,樂善堂在這裡設立了公秤,貨物在碼頭交收時,必須經過公秤認可,而每次秤量都必須繳費,成了當時樂善堂經費的主要來源。

賭博旅遊

1867年至1871年期間,香港曾經開放賭權,公開招標讓人們開辦賭場,不過到了1872年又再次禁賭,於是很多賭場經營者就把賭場遷移到九龍寨城,由龍津石橋的關係,經常有很多外國賭客光顧寨城的賭場,使寨城成了當時遠近知名的旅遊景點。

沒落

當清政府把九龍割讓給英國時,除了保留了九龍寨城,也保留了這座碼頭供寨城居民使用。只是英軍上岸後,關閉了九龍城海關,加上1910年九廣鐵路全線通車,使龍津碼頭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價值。

重新出土

1930年,因為填海興建啟德濱的關係,附近的碼頭遭清拆,1941年日軍入侵香港,拆除了寨城的城牆去鋪設啟德機場跑道地基,樂善堂被搶劫一空,由清廷駐粵官員頒賜的龍津石橋牌坊石碑也被棄置街頭,戰後才被尋回,現成了樂善堂國小後門的橫楣(從校內操場可以看到)。直到2008年4月初,土木工程拓展署在舊啟德機場北停機坪進行考古勘察,龍津石橋才得以重新出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