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啟德發展計畫
- 前稱:東南九龍發展計畫
- 建立時間:1983年10月
- 總面積:580公頃
計畫沿革,規劃建議,啟德城中心,體育場館區,混合用途區,都會公園,跑道休閒區,旅遊休閒中心,重新發展,短期規劃,發展問題,地下油污,啟德明渠,流行文化,
計畫沿革
都會計畫
在1983年10月,港英政府發表的“海港填海及市區發展研究”,為香港市區作粗略的都會概念規劃,以應付21世紀的市區發展需要。因此,政府於1987年至1990年期間進行“都會計畫選定策略”研究,作為2011年前重整都會區的土地用途、運輸及環境規劃架構,策略涉及廣泛的市區土地規劃,包括荃灣與葵青、西九龍、啟德、九龍中部及東部、和香港島西部、東部及南部。“都會計畫選定策略”於1991年9月17日獲行政局通過,相關部門就根據策略逐步落實為指定地區規劃目標,進而制定發展綱領。“都會計畫”為啟德發展計畫提供了原始的規劃概念。
由於人口急劇增長,市區人口於1999年已經達到“都會計畫”擬訂的上限(420萬人)。同時,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以及公眾強烈反對在維港進行新的填海工程,以填海供應新土地的發展方式受到限制,原來的“都會計畫”基本建議已不再適用。因此“都會計畫選定策略”其後於1998年及2003年分兩階段完成全面檢討研究,以修正原來的規劃策略。
東南九龍發展規劃
因應啟德機場搬遷,規劃署曾經就“東南九龍發展規劃”發表多份研究報告:
東南九龍發展綱領研究(1993年)
計畫將啟德發展為城中城,總面積為580公頃,其中填海面積為300公頃,目的是平衡分布住宅、商業及工業用地,發展為可容納28萬5000人口的新市鎮,計畫首次提出興建7.9公頃的都會公園及長2.7公里的海濱長廊,發展區內設有兩條集體運輸系統,南北連線鑽石山及觀塘一帶。
東南九龍發展可行性研究(1998年)
計畫將啟德發展為兼容全港性設施的城中城,總面積及填海面積與東南九龍發展綱領研究相若,容納人口提升至32萬,計畫擴充都會公園面積至50公頃,首次提出興建綜合體育館、航空博物館等康樂設施,並且加入醫院、鐵路車廠、直升機坪、垃圾轉運站、郵務中心及公眾填土躉船轉運站等全港性及地區性設施。集體運輸系統改為以沙中線為主體,南北貫通土瓜灣與鑽石山;南線連線何文田及牛頭角。
東南九龍發展修訂計畫的整理可行性研究(2002年)
計畫將啟德發展為環保城,為回應市民對填海工程的意見,填海面積大幅減少至133公頃,總面積縮減至460公頃,容納人口亦縮減至26萬人。都會公園面積減至24公頃,但海濱長廊則延長至5.4公里,同時首次建議興建郵輪碼頭,並提出以鐵路為本、環保運輸系統、區域性中央海水冷卻系統等環保建議[5]。
在啟德機場客運大樓原址興建沙中線鐵路車廠;多用途體育館;都會公園;在原機場跑道末端興建郵輪客運大樓及旅遊樞紐連上蓋直升機場;興建全長3.9公里,連線西九龍公路的中九龍幹線,在九龍灣連線與觀塘繞道平衡的T2公路,直達茶果嶺與將軍澳—藍田隧道連線。
填海爭議與重新檢討
2003年2月27日,保護海港協會向法院提出司法覆核,認為城市規劃委員會通過的“灣仔填海計畫第2期”工程違反《保護海港條例》。法院於7月8日裁決城規會敗訴,使“灣仔填海計畫第2期”的工程批准被迫取消,並指出有關填海計畫必須附合三個條件測試:
1.有迫切性、具充分理由及有即時需要;
2.沒有其他切實可行的選擇;
3.對海港造成的損害減至最少。
有關判決對於啟德發展計畫的填海計畫具有約束力,故此有關工程必須通過上述三項凌駕性公眾需要的測試,才得以進行。為灣仔填海計畫第2期及啟德發展計畫進行諮詢,政府於2004年4月成立共建維港委員會,由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擔任主席,委員會由6名官方成員及23名來自不同專業團體、環保組織、保護海港組織、商界等領域的非官方成員,委員會成立“東南九龍發展計畫檢討小組”就有關計畫提供意見。同時,規劃署於2004年7月展開以不填海為原則的啟德規劃檢討,重新制定啟德發展概念規劃。2006年底,規劃署就啟德發展的規劃檢討,完成3輪公眾參與後,擬備了初步發展大綱草圖,並根據初步發展大綱草圖的建議,修訂了啟德分區大綱草圖。
規劃建議
啟德城中心
位於北停機坪東部,沙田至中環線啟德站及鐵路車廠將會座落此區,車站上蓋將會發展為車站廣場,附有咖啡室及餐廳的大型公園,總面積為7公頃。車站廣場作為中心地帶,廣場東面建議建築公屋及一座多用途政府辦公大樓;北面連線新蒲崗及九龍城的土地將發展為辦公室區,提供約70萬平方米的樓面面積;南面伸延至機電工程署總部大樓及香港國際展貿中心一帶的土地,將發展為啟德坊(Kai Tak Grid Neighbourhood)-以中低密度發展的無平台住宅區,強調住戶互動與睦鄰關係的休閒小區。
體育場館區
位於北停機坪西部,西面連線馬頭角,將興建具地標建築特色的大型體育場館,包括一個設有45000座位的主場館、一個5000座位的次場館及一個設有4000座位的室內體育館。大型體育場館連線都會公園,市民穿過園景通道及休憩公園後,便可到達啟德站;場館東面建有連線車站廣場的景觀廊,可遠眺獅子山的景色。接壤馬頭角的海濱一帶,則發展為海濱飲食廊,設有小型商店及茶座。
混合用途區
位於南停機坪,區內主要是商業及住宅發展,與九龍灣商貿區進一步整合,並建議設立海旁市集,舉行社區活動。同時,該區將會興建包括醫院的社區設施。
都會公園
跑道休閒區
位於跑道中部,連線旅遊及休閒中心與都會公園,以休閒生活為題的低密度住宅發展,結合商業及文化特色,休閒區將會建有一條闊30米的行人專用林蔭大道,兩旁附設特色商鋪。
旅遊休閒中心
位於跑道南部(稱為啟德角),區內將設定雙泊位郵輪碼頭,鄰近則發展為集合酒店,零售及娛樂設施的旅遊中心,跑道末端將興建跨境直升機場,以及一個以航空發展為主題的跑道公園,將重置航空交通管制塔、展覽退役飛機及啟德機場文物。
重新發展
2007年10月10日,行政長官曾蔭權在立法會宣讀題為“香港新方向”的《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出“十大建設,繁榮經濟”的發展概念,在其5年任期內(至2012年6月)致力推動十項重大的基建工程,其中包括啟德發展計畫。11月8日,行政會議通過新修訂的啟德城中心發展規劃大綱(S/K22/2),計畫正式重新啟動。政府隨即於2007年11月9日至2008年3月7日期間進行公開招標,中標者須設計、興建、營運、管理及維修啟德郵輪碼頭,為期50年;並在2012年2月起營運首個泊位。
短期規劃
由於啟德用地發展需時,地政總署正在準備以臨時租約型式出租土地至發展方案落實,避免大片土地荒廢。現在有興趣投標的機構有香港草地滾球會和香港汽車會,用途分別是作草地滾球場和臨時賽車場。
發展問題
地下油污
啟德機場北面停機坪地下廣泛範圍的泥土,受到包括汽油、苯和甲烷等易燃物質污染,這些油污是長年累積的飛機燃料滲入地底而造成的。為了避免因進行挖掘工程而使這些污染物暴露於空氣中,政府於1999年耗資3億1690萬港元展開大規模的除污工程。
啟德明渠
1.於跑道北端打開一個600米的缺口,促進水流及減少沉澱,並以樁柱平台覆蓋以上缺口,回復跑道的原貌; 2.使用生物除污法以淨化明渠進口道海床下之沉澱物及除去臭味;
3.建議裝設旱季污水截流設施及排水出口管的淤泥收集器,以減少水質污染。
不過,由於近年污染問題改善,加上政黨及環保團體要求政府仿效首爾清溪川保留及美化明渠,因此政府將重新檢討覆蓋明渠的面積,並重新進行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