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即福建會館,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老隆鎮華新路39號,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70平方米。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始建於清初,為旅居龍川的福建王姓商人投資興建。該會館三進院落式布局。福建會館曾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民國十二年(1923年)春至民國十四年(1925年)秋,農民運動領袖之一彭湃,曾住在福建會館,以此為根據地,大力宣傳革命思想。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設在福建會館,歷時半年多,共營救出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等800餘人。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實施的文化名人大搶救,保護了中國一大批文化界人物,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和鞏固。因此,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具有重要的革命紀念意義。同時,舊址即福建會館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2019年10月,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
  • 地理位置: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老隆鎮華新路39號
  • 所處時代:1942年
  • 占地面積:約 700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678-5-162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價值意義,保護措施,所獲榮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福建會館,建於清同治年間,為旅居龍川縣的閩籍商人投資興建。
民國十二年(1923年),陳炯明下轄的海豐縣縣長逮捕農會幹部多人。彭湃利用敵人內部矛盾,與何長工、林務農等人兩次前往老隆陳炯明司令部(福建會館)與陳炯明談判營救海陸豐農會幹部。
民國十四年(1925年),東征軍左路軍指揮部設在福建會館,左路軍縱隊長程潛和黨代表林伯渠等先後駐紮於此。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
程潛作戰指揮室
民國三十年(1941年),福建會館成為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的中轉站指揮部。
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日軍攻陷香港,滯留在香港的大批民主和文化界進步人士的處境危險,周恩來指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連貫等人,組織營救。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大營救指揮部設在福建會館。從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春節後到9月底,歷時半年多,共營救出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等800餘人。
1949年6月2日,龍川縣人民政府在福建會館成立。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
1949年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
2022年,龍川對福建會館再度進行全面修繕,並對“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重新布展,對展廳設施改造升級。升級後的福建會館將重點突出“老隆中轉”過程,擬打造成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示範點,更突出、更全面地講好營救文化名人故事。

建築格局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坐東南向西北,土木石結構,三進五開間院落式建築,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寬15米,深38米,建築面積約570平方米。福建會館格局保存完整,梁架金漆木雕和圖案精美,有福建特色。灰沙夯牆,硬山頂,灰瓦屋面,灰沙地面。大門前檐二石柱,青麻石質門框、門檻、門礅,木門頁;中廳抬梁式結構屋架,十五架;上廳前部有軒廊和石柱。

文物遺存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留存著“香港大營救”重要史料和大革命時期當地革命史料。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
營救人員照片

價值意義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實施的文化名人大營救,保護了中國一大批文化界人物,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和鞏固。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對文化人大轉移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革命紀念意義。同時,舊址即福建會館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獲榮譽

2019年7月,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老隆鎮華新路39號。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

交通信息

步行:自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人民政府步行前往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路程約910米,用時約13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