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欄前村

牛欄前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新牛社區下轄村,位於民治街道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水尾村、沙嚇村、龍華街道上油松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欄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新牛社區
  • 地理位置:民治街道北部
始建於明末清初。鐘氏先祖從廣東長樂縣鐵爐壩遷到此地,創建牛欄前和獨荔果兩個村。後鄧氏先祖從大鵬王母村遷人獨荔果,兩村合併統稱牛欄前。現村於1992年在原址重建。原牛欄前位於望天湖小盆地的北部,周圍群山環繞,地勢相對較低。因村落建在牛欄的前面而得名牛欄前。
明清時期,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民治鄉;1958 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61年,屬龍華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龍華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龍華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龍華區民治鄉;1986年,屬龍華鎮民治行政村;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民治行政村;2001年7月,屬龍華鎮牛欄前行政村。2004 年,屬龍華街道;2006年,屬民治街道;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民治街道新牛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民主要有鐘姓、鄧姓。鐘姓為第一大姓,其先祖是江蘇揚州人,元末由福建汀州遷至廣東長樂(今五華);明末清初從長樂鐵爐壩遷入當地。鄧姓為第二大姓,南宋末年遷入廣東大鵬王母村,清朝後期遷入當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97人,其中男性112人,女性85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91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00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83人;海外留學14人。非戶籍外來人口36982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2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408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美國、新加坡、加拿大、英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番薯、甘蔗、荔枝、花生、龍眼等。改革開放後,村集體建起6 棟工業廠房、寫字樓等物業出租,村民也紛紛自建樓房出租。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等。特色傳統食品有春節的大盆菜、油角、圓龍糕,清明節的雞屎藤粄,佛誕日的手粉,端午節的灰水粽,冬至的茶果等。
布龍路、梅龍大道、民治大道、工業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90 年代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及通電話,2001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牛欄前學校,設9個年級,71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3823人,教職工179人;行知國小,設6個年級,33個班,在校學生1629 人,教職工100人。有牛欄前幼稚園,在園幼兒240人,教職工39人;柏克萊幼稚園,在園幼兒360人,教職工51人。有圖書室、足球場、籃球場、桌球場、檯球室、舞蹈室、健身器材、新牛工作站活動中心等。
村內現存《潁川堂鐘氏族譜》,鐘松華於2003年纂修;《鐘氏族譜(提齡系)》,鐘達權、鐘繁中、鐘松華於2007年纂修。有當地歷史書籍《創新發展的牛欄前》,丘國榮於2005年纂修;《在和諧中崛起》,丘梓岐於2007年纂修。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集體祭祖是村民傳承已久的習俗。村旁原有棵大榕樹,村民尊其為"大王爺"。
牛欄前村民有敲鑼鼓的技藝。村里原來有銅鑼鼓、舞麒麟等,村民結婚、生子或節慶日子會敲鑼打鼓、舞麒麟慶賀。
2003年12月,該村被評為廣東省衛生村。
代表性人物∶
鐘清(1907一),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隊骨幹分子、神槍手,1941年為游擊隊籌糧籌款,1942年參加文化名人秘密大營救,加入曾鴻文率領的短槍隊負責護送文化名人,曾與曾鴻文一起和占據新界大帽山的土匪頭目黃慕容談判,迫使其離開大帽山,打通營救工作的秘密交通線,圓滿完成秘密大營救任務。
張四妹(1924—),有娘家祖傳兒科醫術,嫁到牛欄前村後,作為赤腳醫生,經常為牛欄前及附近村民小兒看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