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邊村(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強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邊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強社區下轄村,位於民治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0.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向南村、沙元埔村、樟坑村。村落原處於四周是山、中間低洼的小盆地。現小山已全部推平。民治河從村東流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強社區
  • 地理位置:民治街道東部
始建於清朝中期,鄧氏先人從東莞雁田遷此立村。現村是1993年在原村西南500米處新建而成。因坐落於民治當年一條主要道路(大致是現在團結路的位置)的東邊而得名。曾與向南村合併為東南村。“文化大革命”期間還與向南、沙元埔合併為“三忠隊”。與水尾、沙元埔、向南、沙嚇、塘水圍及牛欄前統稱為望天湖。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民治鄉。1958 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61年,屬龍華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龍華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龍華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龍華區民治鄉。1986年,屬龍華鎮民治行政村。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2004年,屬龍華街道。2006年,屬民治街道。2011 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民治街道民新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民主要為鄧、張2姓。第一大姓為鄧姓,宋朝從福建遷移至廣東梅縣,清朝中後期從梅縣遷移至長樂(今五華),後又從長樂遷移至當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16人,其中男性32人,女性84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94歲(女);實際在村人口79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37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2904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30人,主要居住在馬來西亞。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龍眼、荔枝、番薯、木薯、芋頭、香蕉、甘蔗、花生、柑橘、沙梨等,農閒時還用竹子編籮筐、雞籠,製作腐竹等。現村集體經營9棟工業廠房、一個工業區、一棟商住樓。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傳統特色(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年糕、米餅、油角、糖環,清明節的艾粄、雞屎藤粄,端午節的灰水粽、甜粽,冬至的蘿蔔糕等。
民治大道、民旺路、團結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90年代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並通電話,2001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東邊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280人,教職工45人;民治幼稚園,在園幼兒450人,教職工61人。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已無存。
清明節是東邊村一年一度的祭祖日。鄧姓村民帶祭品到大浪祖墓祭拜,然後"太公分豬肉"。該村有除夕夜洗"大吉水"的習俗。在洗浴的水中加入橘子皮、柚子樹葉、樟樹葉、"旺草"等,洗完後,穿新衣,發紅包。村民認為除夕夜洗"大吉水"寓意大吉大利。
村中流傳著一則關於"望天海螺山"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隻大海螺爬上岸,來到東邊村的山頭遲遲不歸,後來化作巨石,此山便得名“望天海螺山”。站在山頭往下看,水波渺渺,像一個美麗的湖泊,該地區因而被統稱為望天湖。
代表性人物
鄧才(1919—),1940年繼承祖業,在東邊村經營德和雜貨店,1942年搬至香港繼續經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經常以雜貨店為據點採購生活和軍用物資運回根據地,許多共產黨員和游擊隊員在國民黨發動“大清剿”時到此隱蔽,還在此建立秘密聯絡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