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尾村(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強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水尾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強社區下轄村,位於民治街道北部,距街道辦事處0.9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沙嚇村、塘水圍村、牛欄前村、向南村。坐落於東西南三面環山,中間相對低洼的丘陵中的小盆地內。村東有民治河流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尾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強社區
  • 地理位置:民治街道北部
始建於清朝。因張氏、鄧氏先祖先後從廣東長樂(今五華)和梅縣到此立村而形成。現村於1993年在原址重建。水尾村因是樟坑河(民治河支流)流經的最末尾一個村而得名(現村由原來的水尾、包宜圍兩村合併而成)。曾與東邊、向南、塘水圍、沙嚇、沙元埔及牛欄前統稱為望天湖。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民治鄉;1958 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61年,屬龍華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龍華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龍華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龍華區民治鄉;1986年,屬龍華鎮民治行政村; 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2004年,屬龍華街道;2006年,屬民治街道;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民治街道民強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末,戶籍人口117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61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87 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17人。海外留學3 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6979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5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7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英國、挪威等國。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番薯、甘蔗、花生、大豆、蔬菜等。改革開放後,陸續建起工業區、寫字樓和其他物業。現村集體經營以物業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傳統特色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大盆菜、糖環、糖木瓜,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和七月十四(鬼節)的手粉,端午節的灰水粽,清明的茶果、雞屎藤粄,冬至的蘿蔔糕等。
民治大道、民治民福北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90年代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及通電話,2001年通網際網路。有籃球場、健身器材、星光老人之家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已無存。
該村民國時期有請"木偶戲"劇社到村演出的民俗。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在沙嚇一片收割後的空地上,用木頭、竹竿搭成戲台,由廣東五華等地來的木偶戲班演出,連續數日。據說搭台的那塊田,在木偶戲演出的幾天內不能犁田。開演前,要到坳背接祖宗神牌(太王爺),接神牌的人必須是當年結婚的新郎;要燃香,在香台上插桃花;散戲時,要放爆竹一天,全村人吃白米飯和鹹豬肉。
該村村民擅長竹編技藝。
代表性人物∶
張子修(1912—1993),早期為抗日游擊隊培養的骨幹,後任民治抗日民主鄉鄉長,在保障
游擊隊糧食供應、發動減租減息運動、組織生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曾任寶安縣副縣長,負責組織筆架山水庫和鐵崗水庫的建設。
鄧仕琪(1920—?),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1945年轉移到香港繼續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後回民治負責惠東寶人民護鄉團、望天湖情報站工作,以開藥店和教書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深圳建設局副局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