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思誠

饒思誠

饒思誠(1882~1958),字讓三,江西臨川鐘嶺鄉朱饒村(環洲饒家,現撫州市臨川區金巢工業區內,前幾年舊居因開發被拆)人。饒漱石的父親。1882年10月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裡,六歲喪母,八歲喪父,後由伯父饒靜軒撫養,九歲開始讀私塾,二十一歲應科舉考試,取得科舉最後一屆的秀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饒思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882
  • 逝世日期:1958
  • 性別:男
人物介紹,參與事件,

人物介紹

廢科舉後,考入江西優級師範選科,後以優異成績由學校保送南京兩江優級師範本科學習主攻英語,輔修地理。畢業後回臨川擔任教育工作。1912年任臨川縣立高等國小堂(即原臨汝高等國小堂)堂長(校長)。1914年設於撫州的省立第三師範創立,他到該校任英語教員。當時有些知識分子自命清高,不願過艱苦生活,不願與老百姓打交道,但饒思誠卻不是這樣。他每年寒暑假回家時,常住在農民的破舊房子裡。許多人勸他到好房子裡去住,他說:“破房子光線好,空氣流通,安靜、好看書。”他還經常與村農民拉家常,了解他們的疾苦,並宣傳一些革命道理。他向農民購買柴火之類的物品時,從不討價還價,要多少就給多少,還問賣者吃虧不吃虧。當他看到家鄉有的小孩很會讀書,卻因家貧無錢而輟學時,便發動民眾沒收當地豪紳汪生髮的不義之財,置學田二十多畝,成立義學會,作為貧寒子弟的助學金,解決了部分貧寒子弟讀書的困難。1919年回響“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與彭貢瑋、胡鐵生並稱“革新三友”。學生中有方誌敏周庚年,傅抱石等。1920年饒思誠因與地方封建守舊勢力作鬥爭,受到排擠,離開三師到南昌,擔任江西省第一師範任英語、史地教員兼訓育主任。當時的師範畢業生與普通中學畢業生一樣,可以考入高等學校學習,但苦於英文不如中學,而英文又是高考主科,因而迫切需要提高英文水平。饒思誠同志在師範教學英語時,非常認真負責,循循善誘,使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不少有志於升學者得以考取大學繼續深造。
饒思誠故居饒思誠故居
饒思誠故居饒思誠故居
饒思誠同志在師範學校教學時,爆發了第一次大革命,政治風雲激盪。饒思誠同志早年就嚮往革命,在這種政治形勢下,他非常關心國家大事,並結合史地教學,經常提出許多有益的問題供同學們講座,引導同學走向救國救民之路,得到許多進步學生的讚賞。當時,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中的地下黨員朱由鏗陳贊賢鄒魯、曾宏毅、丁潛、馮任劉峻山(九峰)等,都樂於與饒接近,並常至其家,質疑問難,且為其介紹和借閱馬列主義書刊,共同學習,共同研討,使饒思誠在思想上得到很大的提高。從此,饒思誠同志由一個樸素的愛國主義者,逐步成為一個自覺的革命者。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他出任國民黨江西省第一區黨部常務委員、江西省黨部執行委員兼青年部長。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 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國共產黨為了挽救革命,決定發動“八一”南昌起義。饒思誠同志這時雖是國民黨員,但毫不猶豫地站在共產黨一邊,駁斥蔣、汪叛變革命,積極組織領導全市青年學生配合“八一”南昌起義。起義成功後,饒思誠以江西省黨部代表身份,出席由譚平山主持召開的中央執委及各省黨部及國民黨左派(有國民黨黨籍的共產黨員多人)參加的聯席會議,參與成立革命委員會等事宜的討論,並以省黨部執委身份,參加“八一”起義慶祝大會。
饒思誠故居饒思誠故居

參與事件

“八一”起義後不久,起義軍撤離南昌。饒思誠同志因身患嚴重肺病,未能隨軍前進。為了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當年十一月乃化裝潛回臨川,靠著老朋友蔡漱芳和進步學生吳自強等人的幫助,在臨川中學(今撫州一中)等校從事教育工作。1932年受南昌一中校長吳自強聘請,擔任該校教員,因病難以任教,改任省立圖書館管理員。1937年回老家養病兼教私學。1939年,又受吳自強之聘回南昌一中任教,直至新中國建立。
在非常困難的處境中,他仍然疾惡如仇。1947年正月,他聽說讀了幾年書的外孫左懷禮當了保長,非常氣憤,立即斥責道:“你沒有學徒,就想開店,無非是不願勞動,想吃冤枉,搞貪污。你這樣下去不會有好下場,你回家脫掉鞋子作田去,我才認你這個外孫;否則我不認你這個“當官”的外孫,你也記過不要到我家來!在教學中,他利用講台對學生灌輸革命思想,許多學生在他的教育和鼓舞下,先後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6年夏,饒思誠從南昌帶回一本國民黨辦的畫報,裡面有中央代表饒漱石等人同國民黨及美方代表談判的圖片,圖片下面標有中國代表饒漱石的名字。饒思誠是不敢確認圖片上的饒漱石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才特地從南昌趕回家請弟弟饒興祖(饒漱石過繼給他)和堂弟饒歡祖(饒壽泉的父親)等人一同辨認。大家都覺得很像饒漱石,但世上同名同姓、相貌相同的人多,大家也不敢確定。仨人商量後,一致認為寫一封信試探為好。於是饒思誠便給饒漱石寫了一封信,因饒思誠當時在南昌一中教書,怕出意外,便署了弟弟饒興祖的姓名。信寄出後,不久就收到回信,是饒漱石親自回的。信上說,他也非常想念家鄉的親人,但曾聽人說,因他鬧革命,國民黨把村莊毀了,所以才沒有同家裡聯繫。饒漱石的親人收到回信,非常激動,又給饒漱石回復了一封信,向饒訴說了思親之情,也訴說了家鄉的苦難。饒漱石接信後又回了一封信,信中除了說一些親情的話,還鼓勵親人一定要堅持下去,再過兩三年,定會好轉起來。他現在很安全,請親人今後不要給他寄信,就是寄了,也不一定收得到。
南昌解放不久,省黨、政、軍領導同志陳正人邵式平陳奇涵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兵團司令員陳賡,得知饒思誠同志(時年68歲)尚還健在,遂一同驅車前往南昌一中看望老人,得悉老人貧病交加,當即贈送銀元二百元。饒思誠同志非常感動,堅持不受,再三婉言謝絕,並請陳賡司令員將此二百銀元代轉犒勞正在向大西南進軍的前線將士。未幾,邵式平同志又親自來接他喬遷新居。從此,他離開南昌一中,迎接新的革命重任。
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後,他擔任了省政府副主席兼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5、1957年又兩次當選為江西省人民委員、副省長。在任職期間,他由於年老體弱,不能做很多具體實際工作,但他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經常熱情地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人們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每次開會,他都提出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對發展人民教育事業,他提的建議最多。如要發展人民教育,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高質量人才,就必須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安排好教師生活等等,這些建議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饒思誠同志還注意以身作則。1950年,他聽到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威脅祖國安全的訊息,非常憤恨,不顧自己年老多病,毅然把自己身邊的一子一女送去參軍,並親自參加南昌市立中學家長座談會,號召家長和愛國人士把自己子女送去參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與此同時,還將長期保存的亡妻遺留下來的紀念品------一隻金鐲捐獻出來,支援抗美援朝,為大家作出了表率。
1958年因舊病復發,上廬山療養。但因病情嚴重,醫治無效,1958年8月23日離開了人間。遵其遺囑,他的遺體在香爐峰火化,骨灰盒葬於南昌革命公墓。
饒思誠同志生性好學。年輕時研究過宋儒理學、西洋哲學,寫過一些比較有份量的論文。解放後在省里任職期間,雖然身體不好,經常臥病床榻,但仍孜孜不倦地認真學習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每聞新書一出,總是急欲先睹為快。同時他還廣泛涉獵自然科學,經常和內行請教。每讀一書,他都要寫下自己的學習心得,留下讀書錄8本、筆記8本、存疑錄5本、學習《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兩本、駁斥語義哲學1本、《所思錄》一本、《姑妄言之》1本、雜抄9本。
饒思誠同志生活儉樸,自奉菲薄。在任副省長期間,節存工薪六千餘元。臨終前,他囑咐要將這錢上交國庫,不給子女,他認為子女長大,應該獨立,不能依靠大人財產,“賢者多財損其志”,有困難要解決,多給錢子女是沒有好處的。他的子女遵其遺囑,將存款折上交。省領導不同意,經其子女再三要求,最後由方誌純同志出面將此款交給當時的撫州地委書記,再由他轉到其家鄉做學校。此校舍至今尚存,鄉民子女多受其益,人皆頌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