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奇涵
- 別名:聖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省興國縣
- 出生日期:1897年8月24日
- 逝世日期:1981年6月19日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雲南陸軍講武堂
- 信仰:馬列、毛澤東思想、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 軍銜:上將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國之後,所獲榮譽,人物評價,人物軼事,代表旗幟,驍勇戰將,將軍故事,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09年就讀於興國北匯國小。
1912年入贛州中學。
1916年在家鄉創辦“憂道國小”,免費招收工農子弟。
1925年,陳奇涵率黃埔學生隊兩次東征,討伐軍閥陳炯明。
1926年6月率一批中共黨員到贛南等地發動民眾,建立中共組織,開辦工農運動訓練班,並創辦曙光印刷公司和《貫徹日報》,宣傳革命思想。
土地革命
1928年春任贛南特委軍事部部長兼省軍事部辦事處主任。
1929年春任興國縣委常委、革命委員會黨團書記兼興(國縣)橋(頭區)寧(都縣)行動委員會書記。
1930年春任贛西南紅軍學校第3分校教育長、贛西南特委軍委參謀長兼南路縱隊政委。
1930年10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教導團團長,紅3軍、紅4軍參謀長,參加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三次反“圍剿”。
1932年3月任紅1軍團參謀長,協助林彪等率部參加漳州、水口和樂安宜黃戰役。
1933年春調任江西軍區兼東北戰區指揮部參謀長,協助陳毅等指揮部隊參加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後因所謂“貪污”問題被撤職,在軍委武裝動員部做科員。長征途中曾任紅1軍團司令部教育科科長、陝甘支隊第1縱隊教導隊隊長等職。到陝北後,先後任紅一方面軍司令部作戰科副科長,紅15軍團副參謀長、參謀長等職,協助徐海東等率部參加東征戰役和西征戰役。
1934年10月,陳奇涵隨中央紅軍長征。
1935年11月任紅十五軍團參謀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
1937年春入抗日軍政大學第2期學習。任軍委教育局(第4局)局長。
1937年8月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部教育局局長。同年冬調任綏德警備區司令員,執行保衛陝甘寧邊區、鞏固黃河防務、清剿土匪、穩定社會秩序等任務。他積極貫徹執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同綏德地區以何紹南為首的國民黨頑固派進行堅決鬥爭;同時堅持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半渡而擊”的戰術,多次配合主力部隊粉碎日軍對黃河防線的進攻。
1939年冬起任中央軍委參謀部部長兼延安衛戍司令、抗日軍政大學第3分校校長,重視對特種兵、參謀人員和俄文人才的培養。
1941年2月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3分校校長。
1942年春調任中央軍委情報部第三室副主任。在延安整風期間,中央軍委對其1933年所受處分予以正式撤銷。
1943年年1月任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後入延安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
1945年10月任冀熱遼軍區、冀察熱遼軍區副司令員。
1948年攻占吉林、圍困長春和遼瀋戰役。
1948年5月任遼南軍區、遼寧軍分區司令員,遼寧省委常委。
1948年12月任東北軍區參謀長。
1949年3月隨軍南下,6月任江西軍區司令員,組織指揮剿匪作戰,殲匪特4萬餘人。
建國之後
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
1951年被選為中共中南局委員。
1952年當選為江西省政協主席。
1952年12月任代主席。
1953年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審判庭庭長、軍事法院院長。
1954年出任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直屬中央軍委,後又擔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1954年0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軍事法庭庭長。
1954年11月軍事法院任院長。
1955年09月任解放軍監委委員。
1955年0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1957年02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黨組委員、審判委員會委員。
1958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1969年黨的“九大”召開前夕,
1981年06月19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4歲。
所獲榮譽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人物評價
陳奇涵的一生,是革命一生,戰鬥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他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人民軍隊的建設事業。但他卻謙虛地說:“我對自己幾十年來總的評價是,無能事,而能無事。”按筆者的理解,“無能事”,是他的自謙,“而能無事”,則是他的巨大貢獻。他為追求真理,救國救民,立定“解黎民於倒懸,救民族於水火”的志向,投筆從戎,隨部參加孫中山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加入共產黨以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更加堅定。為了革命,他家房子被反動派燒了,犧牲了幾位親人。在複雜的黨內鬥爭中,他自己也受到打擊和誣陷,但革命意志從未動搖。革命成功以後,他淡泊名利,不貪圖享受。他曾以詩言志:“富貴非吾願,功名我不希,人類齊解放,攘攘與熙熙。”申報軍銜時,他自報“中將”。他在軍銜表上寫道:“中國革命在黨和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下,奮鬥二十餘年,今天已經勝利成功了。對我來說,個人的地位高低和得失是一個非常渺小的問題。”不久,他又準備功成身退。1957年,他60歲的時候,就主動向中央要求退下來,並推薦鐘漢華中將接班。(新華網)
人物軼事
代表旗幟
1929年4月,毛澤東第一次來到興國,生活艱苦,讓陳奇涵過意不去。有一天,興國縣革命委員會的肖芳全從河裡撈到一條大草魚,陳奇涵請毛澤東吃米粉蒸魚。他們在一張八仙桌的中間擺了一隻蒸籠,裡面是米粉蒸魚,周圍擺了四隻瓷盤:一盤花生米,一盤筍炒肉,一盤雪豆,一盤炒雞蛋。入席後,陳奇涵請毛澤東嘗嘗粉蒸魚。毛澤東嘗了一塊,又鮮又辣又香,正合他的口味,便情不自禁地誇獎說:“粉蒸魚好吃,好得很!”毛澤東又問:“這一道菜叫什麼名字?”陳奇涵笑著回答:“這米粉魚是我們農村普普通通的一道菜,您看叫什麼名字好?”毛澤東用筷子指著蒸籠,比劃著名說:“你們看,這是一個大的團圓月嘛!”他又指著四隻盤子說:“這是四顆星星。”“四個小盤子轉著大蒸籠,就像星星圍著月亮,我看就叫‘四星望月’好不好?”大家齊聲叫“好!好!”毛澤東還意味深長地說:“如今,農民們日日夜夜盼望打土豪,分田地,也像眾星星望月亮一樣望了不知多少年。”陳奇涵認為毛澤東的比喻很恰當,便說:“四星望月,道出了我們民眾的心聲。”
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陳奇涵跟隨毛澤東南征北戰,與朱德、周恩來等革命領袖接觸很多,深得他們的信任。陳奇涵在黃埔軍校任教時,就結識了毛澤東,對毛澤東關於中國革命問題的遠見卓識十分佩服。1929年初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從井岡山向贛南進軍時,陳奇涵就在興國籌集了大批的食品和銀元,做好了迎接朱毛紅軍的準備。毛澤東率紅四軍第三縱隊到興國,陳奇涵安排毛澤東住在瀲江書院的文昌宮。他向毛澤東匯報興國黨組織的工作,並請毛澤東在民眾大會上講話,使興國的工農民眾很快就發動起來了。毛澤東在興國修改了《井岡山土地法》,制定了黨史上有名的興國縣《土地法》。這個《土地法》把井岡山時實行的“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興國工農兵代表會議政府所有,分給無田地及少田地的農民耕種使用”。毛澤東強調:“這是一個原則的改正。”為了貫徹興國縣《土地法》,毛澤東等在瀲江書院辦了一期土地革命幹部訓練班,由毛澤東主講,陳奇涵、肖華、胡燦等人參加了學習。這批人後來都成為創造興國模範縣的骨幹力量。隨後,毛澤東為他們起草了《興國縣革命委員會政綱》。毛澤東離開興國時,陳奇涵親自護送,一直送到寧都青塘才作別。毛澤東說:“賀子珍還在興國,我們不久會回來。”此後,毛澤東又給陳奇涵來信,指示他要在土地鬥爭中,掌握好對富農的政策,發展游擊戰爭,鞏固革命政權。陳奇涵是贛南特委的軍事部長兼興、橋、寧、永行動委員會書記,積極貫徹毛澤東制定的《政綱》,指揮地方部隊和興國、於都、寧都、永豐等四縣邊區革命民眾開展游擊戰爭,粉碎了敵人的武裝“進剿”。與此同時,陳奇涵領導興國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運動,掀起了發展生產、支援紅軍的高潮。興國全縣23萬人口中,就有8萬多人參加紅軍。毛澤東多次表揚興國,讚揚興國是模範縣,“創造了第一等工作”。1930年,陳奇涵協助曾山指揮10萬工農,配合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一方面軍,打下了吉安城,並成立了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此後,陳奇涵便轉入正規紅軍工作。在朱德任校長、毛澤東任政委的紅軍第三分校,陳奇涵任教育長,培養了許多高素質的軍事幹部,有不少人成為共和國的開國將軍。在反“圍剿”戰爭中,毛澤東還在陳奇涵家的壩南村開過軍事會議,由陳奇涵負責會議安排和安全保衛工作。1934年7月17日,同是受到排擠和打擊的毛澤東和陳奇涵,冒著酷暑,腳穿麻布草鞋,到長勝縣鏟田區做社會調查,住在區政府的一所破舊的祠堂里。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展出了當年毛澤東交飯錢的收據:“7月18日,主席毛澤東一行四人,照章交來食宿費大洋一元八角。經手人陳奇涵。”從這張小小的收條可以看出兩人情誼很深。宋時輪上將曾說:“陳奇涵同志最可貴的地方有三點:第一,大革命失敗後,堅持做黨的工作。正如毛澤東說的,陳奇涵是一個地方領袖,是贛南農民運動的一面代表旗幟。
驍勇戰將
陳奇涵戎馬一生,經歷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還參加過孫中山鎮壓商團叛亂的戰鬥和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可謂身經百戰。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上將曾讚譽他為“華夏名將”。陳奇涵軍事造詣很高,足智多謀。他大部分時間都是擔任參謀長運籌帷幄。他在擔任綏德警備區司令員時,曾多次指揮部隊在黃河邊和日本人作戰,數次打退敵人,保衛了延安的安全。他後來總結出的“半渡而擊”和“主動出擊”的戰術和河防戰鬥經驗(將敵人擊敗於航渡之中,或將敵人擊敗於登入之際),被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推廣,並在《八路軍軍政雜誌》發表。江西解放初期,土匪猖獗,嚴重影響社會安定。陳奇涵是江西軍區司令員,又是江西剿匪的總指揮,率全省軍民共殲滅土匪55892人。其中,翠微峰戰鬥,僅以犧牲30人的代價,殲滅了敵人2300餘人,活擒寧都匪首黃鎮中,創造了山地剿匪攻堅戰的範例,受到了華中軍區的嘉獎。
將軍故事
朱德說:“陳奇涵這個老表,有股子頑強勁兒。”
1933年冬,正在前線指揮部隊同敵薛岳部奮勇作戰的陳奇涵,突然被宣布解職,並由江西省政治保衛局派武裝人員把他從戰場押送回省委機關駐地寧都查辦。幸虧得到江西省軍區政委李富春的力保,陳奇涵才被釋放,從江西軍區參謀長降為軍區動員部參謀。1934年3月4日,中央蘇區《紅星報》以《好一個建設社會主義的貪污分子》為題,報導了陳奇涵被“撤職送法庭”的訊息,並稱“陳奇涵是大貪污犯”。
陳奇涵受到打擊後,沒有屈服,繼續任勞任怨地為革命事業努力工作。1934年10月,陳奇涵參加了長征,在紅一方面軍教導師擔任參謀工作。1935年1月,在搶渡烏江之後,陳奇涵擔任紅一軍團司令部教育科長。1935年8月21日,陳奇涵從毛兒蓋出發,踏上了茫茫草地路。在茫茫草地上,雜草叢生,一望無際,天氣陰晴不定,雨雪冰雹來去無常。因部隊嚴重缺糧,陳奇涵每天只吃一點炒麵充飢,有時就用臉盆煮些野菜對付。由於草地濕氣過重,寒風徹骨,陳奇涵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膝蓋腫得像個大饅頭。他硬是靠著堅強的毅力,經過五天的艱難跋涉,奇蹟般地走出了茫茫水草地,但陳奇涵的高燒仍未退,神智有些恍惚。朱德聽說陳奇涵“快不行了”,特地趕來看望他。當醫生把陳奇涵肚子裡的蛔蟲打出來後,他的燒才退了些。朱德笑著說:“陳奇涵這個老表,有股子頑強勁兒。”
飯桌上引出的軼事
1929年4月,毛澤東率紅四軍縱隊來到興國,陳奇涵按照興國當地風俗習慣,弄了一道“蒸籠粉菜”,為毛澤東改善一伙食。揭開蒸籠蓋子,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毛澤東用筷子挾了一塊米粉魚肉,放在嘴裡品嘗著,覺得魚肉鮮嫩,又香又辣,味道十分可口,很適合他湖南人的口味,禁不住連聲贊道:“好菜!好菜!”並饒有興趣地問:“這道菜叫什麼名字?”陳奇涵笑著說:“民間家常菜,沒什麼正經名字,老百姓叫‘蒸籠粉菜’。”並請毛澤東為它起個名字。毛澤東的靈機一動,興致勃勃說道:“就叫它‘四星望月’怎么樣?瞧,這中間的蒸籠,像個圓圓的月亮;這周圍的四碟菜不就成了星星嗎?群星拱月唷!”毛澤東的解釋,很有詩情畫意,大家一聽,齊聲叫好,十分欽佩毛澤東的“才氣”。此後,“四星望月”的典故在民眾中一傳十、十傳百,至今,這道菜名已列入中國名菜譜。事隔40多年,毛澤東也難以忘懷。1970年,在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還特地請興國的廚師專程到廬山做這道菜。
1934年7月,陳奇涵隨同毛澤東到長勝縣鏟田區作社會調查,蘇區政府招待他們吃飯。飯後,毛澤東因匆匆趕路,忘了交一伙食費。陳奇涵走在後頭,代毛澤東交了一伙食費。後來,毛澤東知道這件事稱讚陳奇涵“辦了一件好事”;幾十年後,珍藏在瑞金革命紀念館的一本賬本中清清楚楚寫著:“七月十八日,主席毛澤東一行四人,照章交來食宿費,大洋壹元捌角,經手人陳奇涵。”這本普通的賬本,簡單的收據,記下了我黨清正廉潔的好作風。
“文革”中,陳奇涵自稱“高級泥瓦匠”
江西興國縣將軍園內陳奇涵雕像
陳奇涵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人民軍隊的建設事業。他曾以詩言志:“富貴非吾願,功名我不希,人類齊解放,攘攘與熙熙。”1955年申報軍銜時,他填了“中將”。不久,陳奇涵又準備退下來。在1957年60歲的時候,陳奇涵就主動向中央要求退下來,並推薦鐘漢華接班。
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陳奇涵對“中央文革小組”煽動“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極左路線極為反感。一次在天安門城樓檢閱紅衛兵,面對暗中操縱聶元梓拋出第一張大字報的康生,陳奇涵以譏諷的口氣問:“聶元梓是什麼派?”毫無防備的康生吞吞吐吐:“算革命派吧。”陳奇涵神情嚴肅地說:“我看不一定。”
後來,陳奇涵奉命進入高等軍事學院“支左”,擔任軍管會主任。他反對以派劃線,更反對擴大派性鬥爭,挑動民眾斗民眾。他旗幟鮮明地宣布:“誰搞派性,搞武鬥,我都堅決反對,不管是誰支持的。”有人就貼大字報說“陳奇涵是和稀泥的”。陳奇涵堅定地回答:“說得好,我陳奇涵就是高級泥瓦匠。”
陳奇涵把兩派民眾負責人召到一起,說:“我不怕你們罵我騎牆派,你們都是革命派。既然你們都是革命派,那就以革命的行動來證明。各派立即停止武鬥。”陳奇涵話音未落,只聽見下面的人喊道:“敵人不投降就讓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