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交通運輸,歷史文化,餘江搖扶船,餘江木雕,名優特產,茄子乾,餘江蜂蜜,風景名勝,馬鞍嶺森林公園,錦江天主教堂,韜奮故居,金盤山,吉泉峰,錦北水庫,九龍峰,洪五湖,餘江血防紀念館,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餘江原名安仁縣(宋端拱元年設立),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湖南省安仁縣同名而易名,由於境內有餘水(信江)而取名餘江縣。
歷史沿革
西晉,元康元年(291)始置晉興縣,後為興安縣,不久,撤縣為晉興鄉,入余汗縣。
南朝,陳元嘉年間(560-565)於晉興縣故地設定安仁縣。屬鄱陽郡,隋廢,入餘干縣,仍為晉興鄉。
中華民國三年(1914),因與湖南省安仁縣同名而易名餘江縣。
1949年,餘江縣解放,隸屬貴溪專員公署領導,後又改隸上饒專員公署。
1983年,隸屬鷹潭市。
1984年,恢復高公寨鄉。
1986年02月,撤銷鄧埠鄉、雲峰鄉,將兩鄉區域劃歸鄧埠鎮、錦江鎮。
1993年05月,撤銷畫橋鄉、潢溪鄉、中童鄉、馬荃鄉,設立畫橋鎮、潢溪鎮、中童鎮、馬荃鎮。
2001年11月,撤銷高公寨鄉,劃歸畫橋鎮;撤銷石港鄉,劃歸錦江鎮;撤銷塢橋鄉,劃歸春濤鄉。
2018年05月,國務院同意撤銷餘江縣,設立鷹潭市餘江區,以原餘江縣的行政區域為餘江區的行政區域,餘江區人民政府駐鄧埠鎮鷹南大道1號。
行政區劃
餘江區人民政府駐鄧埠鎮鷹南大道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餘江區位於
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中下游,東與鷹潭市
月湖區、
貴溪市接壤,南和
金谿縣相通,西界
東鄉區,北鄰
萬年縣、
餘干縣。地處東經116°41′一117°09′,北緯28°04′一28°37′之間。南北長75公里,東西寬28.65公里,國土總面積為936平方公里,最狹蜂腰地段僅17.5公里。
地勢地貌
餘江區地勢南北高,逐漸向中部傾斜,是武夷山、懷玉山向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東北部地勢較高,一般海撥100-300米,最高山峰“白雞母飛上天”,海拔512米,為
懷玉山系支脈。西南地勢也略偏高,一般海拔100-180米,個別主峰海拔367米,為武夷山延伸的支脈,沿信江、白塔河兩岸為沖積平原。並以河谷平原為中心由信江向南北兩側,白塔河向東西兩側逐漸抬升,形成盆地、丘陵和山嶺等多種地貌類型。海拔在100米以上的中、高丘陵區分布在高的低丘陵和崗地主要分布在境內信江南岸的東部和西部。海拔在20-50米平原區廣泛分布在信江和白塔河及其支流兩岸的河谷地帶。
境內山嶺、丘陵以信江為分界線,北部屬懷玉山系支脈,南部屬武夷山余脈,但山峰普遍不高,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峰僅有1座,即位於高公寨林場的白雞母飛上天峰,海拔512米,為全區最高點。
氣候特徵
餘江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近50年年平均氣溫為17.6℃,其中一月份平均氣溫5.2℃,七月平均氣溫29.3℃。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12℃,年極端最低氣溫—15.12℃。年平均降水量1788.8毫米,最多年份降水量2543.0毫米,最少年份降水量980.7毫米,其中4~6月份平均降水量844.8毫米,7一9月份平均降水量350.9毫米。平均年日照時數1739.4小時,無霜期258天。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森林植被分區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森林植被類型有
針葉林、
常綠闊葉林、竹林、針闊混支林等,森林覆蓋率為42.1%。
國家一級重點:銀杏、水杉,分布於高公寨、畫橋、中童;
國家二級重點:香樟、鵝掌楸、喜樹、櫸樹一高公寨、馬荃、畫橋、黃莊、錦江、洪湖;
動物有獸類、鳥類、貝介類、蛇類以及昆蟲類等。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有穿山甲、草鴞、虎紋蛙,國家級保護植物有
銀杏、
水杉、
香樟、
鵝掌楸、
喜樹、
櫸樹等。共有鳥類87種,60%是松毛蟲的天敵,其中
喜鵲、
家燕、大山雀、黑枕黃鸝、杜鵑、紅尾伯鶯、紅最相思鳥為省級重點保護鳥類。餘江區國家和省級保護動植物各有20餘種。
土地資源
餘江區有丘陵面積108.5萬畝,平原面積30.3萬畝,山林面積61萬畝,耕地48萬畝(水田面積41.7萬畝)。
水資源
信江在餘江區境內主要支流有
白塔河、骨頭港、黃莊河、划船港,流程115.3公里,流域面積826.59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
餘江區境內已探明的礦物質資源種類有
鎂、鐵、
瓷土、
石英石、
石灰石、
輝綠岩、
煤等20餘種,其中矽礦石儲量達1500萬噸以上,石英含量達97%一99%。
人口民族
人口
2013年,餘江區戶籍總人口385104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27人,年末總戶數100622戶,全區人口密度411人/平方公里,城鎮化率42.45%。農村勞動力總數為157817人。
民族
政治
經濟
綜述
2016年,餘江區實現生產總值113億元,比2015年增長10.5%;財政總收入18.05億元,比2015年增長3.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3億元,比2015年增長1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5億元,比2015年增長12%;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7020元、14094元,分別比2015年增長9.5%、11.4%。
第一產業
2016年,餘江區共落實糧食播種面積61.14萬畝,總產5.5億斤,全區新增農民合作社94家,新增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
第二產業
2016年,餘江區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335.8億元,比2015年增長7.6%;實現工業增加值60.8億元,比2015年增長11.2%。
2016年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303.2億元,比2015年增長10%;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3億元,比2015年增長10.2%。
第三產業
2016年,餘江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05億元,比2015年增長14.5%,納入省級統計範圍的新增限額以上企業22家,全區限上企業達103家。
2016年,大唐農博城已完成主體建築7萬平方米;申通快遞轉運中心投入使用,電商孵化園入駐企業達78家;國際眼鏡城成功創建國家4A旅遊景區;靈溪花谷生態觀光園、錦江古鎮旅遊開發等項目有序開展,楊溪鄉被評為全省生態旅遊示範鄉鎮。縣94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7億元。206國道中童段建成通車,完成320國道改造升級2.2公里。全年爭取省級以上投資項目57個,資金3.8億元,發改口中央、省投資補助資金0.98億元,國家專項建設基金項目13個,資金5.57億元。
社會事業
文化
截至2013年,餘江區有文化館一個,圖書館一個,文化廣播站11個,有線電視台1座。體育館1個。
教育
截至2013年,餘江區有學校145所,其中:普通中學23所,國小100所,幼稚園2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總數58201人,其中:普通中學16982人,國小31115人,幼稚園10048人,特殊教育學校159人。學校教職工總數3906人,其中:普通中學1879人,國小1531人,幼稚園491人,特殊教育學校5人。專任教師總數3393人,其中:普通中學1609人,國小1517人,幼稚園263人,特殊教育學校4人。
衛生
截至2013年,餘江區衛生機構數23個,醫院、衛生院16所,床位數1186張,衛生技術人員1085人, 執業醫師362人。
體育
截至2013年,餘江區體育健兒在江西省級比賽中共獲得12枚獎牌,其中:金牌3枚,銀牌5枚,銅牌4枚。
居民收入
截至2013年,餘江區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3286元,同比增長1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2004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750元,同比增長14.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0.4億元,同比增長23.3%。
社會保障
截至2016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5327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5224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超1億元;全年減貧2660人,退出市級貧困村2個,光伏扶貧獲國家批覆;1090戶棚戶區改造加快實施,城東1221套公租房及安置房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250戶。
交通運輸
餘江區交通便捷,滬昆、皖贛、鷹廈三條鐵路縱橫交錯,320、206國道,上海至昆明、濟南至廣州高速公路縱橫貫穿境內,距省會南昌106公里,離昌北國際機場1小時車程。餘江區至上海788公里、廣州1060公里、福州550公里、溫州500公里。水電充足,黃金埠2401萬千瓦電廠開關站座落在餘江,區內電網與華中電網聯體。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與白塔河在區境內縱橫交錯。
歷史文化
餘江搖扶船
餘江搖扶船流傳主要分布在鄧埠鎮、錦江鎮、畫橋鎮、馬荃鎮、中童鎮及黃莊鄉等地。
餘江搖扶船舞蹈距今有著600餘年歷史,明代中期,從我國北方地區流傳餘江縣境內,是由“旱船”舞蹈基礎上演變的傳統舞蹈。後又經數代民間藝人不斷改進創新,形成餘江搖扶船表演形式。表演一般由7-8人組成,主要表演者是艄公,采船者、媒婆等3人,器樂演奏4-5人。傳統舞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成為全縣城鄉乃至全市人民頗為喜愛的民間舞蹈,在餘江城鄉,每逢傳統佳節,各類慶典,重大節日,各地民間藝術隊伍進村串巷進行搖扶船表演,豐富了城鄉民眾精神文化生活。
餘江木雕
餘江木雕,工藝歷史悠久,有史料依據為隨漢唐北方移民南遷而入,至明清而極盛。明清時期,餘江木雕多用於樑柱、斗拱、飛檐、欄桿、門楣、匾額等;表現形式趨於多樣,有浮雕、圓雕、透雕等;題材有人物、動物、靜物等。晚清至解放前,木雕廣泛用於房屋裝飾、工藝品、佛教用品;木雕主題多樣化,多見於生活風俗、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吉祥寓意等。發展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著名企業家、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張果喜創辦了餘江歷史上第一個工藝雕刻廠,成功的將餘江傳統木雕與國內多種雕刻技法相結合,大力培養年輕雕刻技工,從生產雕花樟木箱起步,逐步發展到傳統工藝品、雕刻家俱、室內裝飾、建築裝飾、高檔宗教產品等五大類2000多個品種,遠銷東南亞、北美、西歐和香港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被外商譽為“天下雕刻第一家”。果喜木雕技法上以浮雕為主,運用結合鏤空雕、透雕、圓雕等多種手法。雕刻主要題材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龍鳳麒麟等。木材多選用香樟木、椴木、黃楊木、檜木、櫸木、檀香木、紅木等。
名優特產
茄子乾
茄子乾,是餘江區的特產。餘江茄子乾選料考究,風味傳統,並含有氨基、核黃素等多種營養成分,生津開胃,百食不厭,而且,對暈車、暈船及孕婦嘔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餘江茄子乾是江西鷹潭市餘江區傳統名特食品,據有關資料記載,茄子乾已有五百多年的生產加工歷史。餘江茄子乾尤以錦江鎮的最為出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它集香、辣、甜、鹹多種味道為一體,生津開胃,百食不厭。
餘江茄子乾幾百年來都是家庭作坊式生產,工藝繁雜、勞動量大。一是將鮮茄加工成茄子乾皮。每年夏季茄子成熟季節,勤勞的農家婦女開始忙著採摘、挑選個頭大、色澤好的鮮茄,放大鍋內煮軟,剝開放太陽下曬成半乾後用鹽醃製半天,繼續在太陽下曬,曬乾成茄子乾皮。二是制茄子醬。農婦用自釀的糯米酒、爆米花、辣椒、大蒜頭等原料熬製成茄子乾醬,或把糯米磨成粉,與辣椒、大蒜頭等原料制醬。三是包茄子乾。選擇天氣晴朗的日子,農婦邀來近親鄉鄰婦女幫忙,用茄子乾皮作皮,調製好的茄子乾醬作餡,像包水餃一樣包成茄子乾。包好的茄子乾繼續放在太陽下曬乾,然後放蒸籠蒸,晾乾後貯藏待用。這種傳統工藝製作的茄子乾集香、辣、鮮、甜為一體,各家製作的茄子乾風味各不相同。
餘江蜂蜜
餘江蜂蜜,是江西省鷹潭市餘江區的特產。蜂蜜是蜜蜂採集植物的花蜜與分泌物,經過充分釀造而儲存在蜂巢內的一種甜而有粘性,透明或半透明、帶光澤的液體。氣芳香,味極甜,其中葡萄糖占35-36%,果糖36%,蔗糖1.7-2.6%,麥芽糖和其它還原糖7.31%,此外,還含有蛋白質、維生素、
胺基酸、
礦物質等,有較高的營養價值。由於蜂蜜的蜜源植物眾多,故蜂蜜品質差別較大,所以劃分等級的方法也不相同。或按花種分等,或按上市季節分等,或按顏色、按濃度分等。
風景名勝
馬鞍嶺森林公園
馬鞍嶺森林公園,位於餘江區城東新區,總投資1.67億元,占地面積46公頃,建設園內道路、游步道11070米,綠化面積128754平方米,另有亮化工程、亭台樓閣等景觀工程及配套功能設施。
錦江天主教堂
錦江天主教堂,位於餘江區錦江鎮沖虛山,又稱聖類斯教堂,民國7年(1918年)由美法神會合建,法國神會田烈諾主持,美國舊金山聖瑪利教堂提供經費,歷時四年,於中華民國十一年竣工。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物有經堂、官廳、神父樓、大禮堂、培德女中等大小建築物17幢。大多為磚木結構,羅馬建築風格為主的中西合璧建築,主建築“聖類斯堂”(經堂)長24米,寬13米,高12米,紅石石柱,哥德式建築。時為撫州、上饒、景德鎮等地區21個縣(市)天主教教徒心中嚮往的“聖地”,是當時江西教堂五大教區之一。錦江天主堂建築群歷經近百年,大多保存完整,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韜奮故居
韜奮故居,餘江區是著名文化旗手鄒韜奮的故鄉。鄒韜奮原名鄒恩潤,在福建永安出生。1908年11月,13歲的韜奮隨父親第一次回老家餘江,在家鄉四個多月里,韜奮居住在餘江縣錦江福慶巷(現東風街)祖宅,並在私塾接受啟蒙教育。韜奮故居一直由鄒氏後人居住,仍保存完好。
金盤山
金盤山,位於餘江區錦江鎮東北8公里的鐵山村,面積為8平方公里,最高峰花尖嶺,海拔311.1米。山勢嵯峨,陡峭如削,瀑布斜飛,流水潺潺。相傳有金盤金凳,故名金盤山。
吉泉峰
吉泉峰,又名打帚嶺,又叫脊劍峰。位於餘江區北的黃莊鄉峨門村邊。海拔310米,面積4.5平方公里,東西走向。這裡山巒疊翠,景色優美,號稱“江南第二峰”。從峨門易家登吉泉峰,一路彎彎曲曲,灌木與葛藤,結成遮天蔽日的盤山小道,十分蔭涼、幽靜。山頂有宋朝東方和尚所建的吉泉寺,被修竹環繞,似隱似現,婉若仙境。明洪武初,桂萼(吏部天官)讀書為此。這裡還有神仙石、吉泉、宮花滿天、雙龍進水、鐵欄關虎等許多讓人留連回味的景點,倪國康詩:到處禪林草木凋,疏鐘百入出方霄。泉聲入澗全疑雨,煙勢流空半渡潮。清嘯隨風臨澗水,新詩帶月寫芭蕉。層巒獨上猶懷古,閒碎唐碑補石橋。
錦北水庫
錦北水庫,又稱烈女湖,位於餘江區畫橋鎮境內,1958年建,壩長500米,高30米,集水面積61.24平方公里,總庫容404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5萬畝,湖中小島建有別墅,周圍群山環抱,這裡餘江的至高點白鶴峰,海拔512米,是森林的海洋,空氣十分清新,號稱綠色的氧吧,遠離城市間的喧鬧。山上有許多珍貴的動植物和各類藥材,是居家避暑的理想場所。相傳築湖前有孝烈橋一座,是為紀念謝枋得,其女兒所建,謝枋得(1226—1289),南宋著名愛國志士、詩人,號疊山,南昌市的疊山路就是紀念他而命名的。1289年因抗元失敗,拒絕招安,在大都絕食殉國。其女謝周嬪聞此訊息,跨溪造橋,橋成,投水而亡,後人多有詩文頌揚此事。
九龍峰
九龍峰,位於縣城南5公里處,為
武夷山余脈隆起的九座山峰,因其形似蒼龍而得名。它北起九龍水庫,南至吳嶺源,東西兩側由九座山峰構成兩道天然屏障,形成北南走向的十里狹谷。這裡是中國十三大土匪寨之一,有江西開山鼻祖長沙王吳芮的遺址,有成片的板栗林、楊梅林、楓樹林,還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倪鏜的故鄉。
洪五湖
洪五湖,位於餘江區馬祖岩北1公里處,320國道旁,面積37平方公里,是龍虎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洪湖水庫和五湖水庫兩部分。洪湖水庫總庫容1326萬立方米,最大水面4000畝,是白塔渠水量的調節水庫。五湖水庫總庫容量2200立方米,最大水面8000多畝,因山勢走向形成五個相連水面,形似手掌而得名。
餘江血防紀念館
餘江血防紀念館,坐落在餘江區中心廣場,由黨和國家原領導人
鄒家華題寫館名。全館占地面積6483平方米,建築面積2464平方米,為四合院式結構。與對面的送瘟神紀念碑遙相呼應。館內由序廳、血防展廳、美麗餘江展廳、國防廳和多功能廳等五部分組成。展覽以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文獻資料,採用圖文版塊、多媒體等藝術形式,全景式地展示了餘江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消滅血吸蟲病、鞏固血防成果、建設和諧秀美幸福新餘江的完整過程。
著名人物
湯漢,字伯紀,號東澗,餘江縣崇義鄉(今畫橋鎮)人。宋淳佑四年(1244)甲辰科進士,南宋末期著名理學家。
吳邁(1885一1936),男,漢族,江西餘江人,著名律師、愛國志士。
鄒韜奮(1895一1944)原名恩潤,餘江縣潢溪鎮渡口村委會沙塘村人。他5歲啟蒙讀古典經籍,18歲肄業於上海南洋公學,中華民國十年(1921)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中華民國十一年,由黃炎培介紹,出任中華職業教育社編輯股主任,負責主編《教育與職業》月刊及《職業教育叢書》,先後有《民主主義與教育》、《職業心理學》等多種著作問世。中華民國十五年十月,接任《生活周刊》主編,由於編輯方針正確,深受讀者歡迎,發行額自8萬份驟增至12萬份。鄒韜奮遺著主要有《萍蹤寄語》、《萍蹤憶語》、《經歷》、《韜奮文集》》1一3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