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十番

餘姚十番(亦稱粗細雜番)是流行於餘姚民間的一種器樂表演樣式。

明嘉靖後期,戚繼光在浙東平息倭患,姚北一帶民眾為歡慶抗倭勝利,祈求太平,興起有粗細雜番表演為重要內容的迎神賽會,該民間音樂得以傳承發展。清朝鄉邑詩人胡德輝曾在《賽驅蝗神詩》如此描繪餘姚的十番音樂:“何以發聾聵,鼉鼓雜金橈;何以流雅韻,細樂和笙巢。”
餘姚粗細雜番在餘姚幾乎每個村都有演奏十番的民間藝人,尤以姚北朗霞一帶十番班最為普及。
顧名思義,餘姚粗細雜番有粗細之分,粗十番以擊打樂器為主,通常由6—8人組成。樂器有鼓、鑼、鈸、碰鈴、嗩吶、招軍等。細十番以絲弦樂器為主,演出人員10餘人不等,樂器有二胡、板胡、笛子、琵琶、金剛腿、三弦、月琴等,總共樂器達三十多種之多。二者可分可合,規模有大有小,一般民間樂隊兼有粗細二種器樂,故俗稱粗細雜番。
餘姚粗細雜番常用於民間婚喪喜慶、生日壽誕等場合,它的曲調豐富,能根據不同的場景,運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出不同的曲調,例如在餘姚北部村一帶,賀喜慶常用曲牌有《春天快樂》、《梅花三弄》等十餘種。喪事常用《柳青娘》、《醉步登樓》二種;生日壽誕常用《大開門》、《朝天子》、《點江陣》三種。
餘姚粗細雜番千百年來以其獨特的音樂魅力,興盛不衰、代代相傳,主要是因為來自於民間、來自於生活的藝術生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