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的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養成教育
  • 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
  • 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
  • 目的:是培養成功的人格
理論基礎,教育認知,課內習慣,課外習慣,家長配合,德育根基,反思,原因,認知,注意事項,對症下藥,家校互動,以身作則,多肯定孩子,教育方式,總結,相關人物,羅明,張學政,

理論基礎

大成模型是對往聖先賢人格發展的總結與提升,以人體結構為模型,將全息人格分為道、德、知行、時間、契約、行為、結果、情感、抉擇九個部分,以生命進化為前提,在外和內諧的格局內呈螺旋狀平衡向道接近成長模型。

教育認知

我們始終認為:中國小教育即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初步的智力培養。這既是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得以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也是對中小學生進行“兩全”教育的具體措施和手段。我國針對所在山區學生“性子野、習慣差”一實際情況,在“重視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上做了一些較為實在的具體工作,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上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具體一些做法如下。

課內習慣

課內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教育。小至上課的一個坐勢,大至學習某類固定課型的學習方法,我們都要求貫穿於每一堂課的教學之中。上課時,如果有學生開小差,任課老師會有意識地、採取適當方法予以引導;有同學做小動作,老師會邊講課邊下意識地走到該同學身邊,直至專心聽講。學生聽課過程當中,我們最注重培養的是學生專心聽課的習慣。專心與否,我們用舉手率來衡量。一堂課下來,根據學生舉手次數多少來判斷其上課聽講專心的程度。有了指標,學生自然就有了積極性。有了積極性,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就不難培養了。
其次,重視培養學生作業清楚認真的習慣。對錯題和不清楚的作業要求重做這當然是首當其衝的措施,也是對每位學生的普遍要求。對一些腦子靈,因好動,做作業只圖速度,不求質量,常常出現這樣或那樣“低級”錯誤的同學,老師各顯神通,針對不同對象採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比如:我們學校四年級班主任江老師針對一位屢教不改的“粗心大王”,私下為他制定了一個稱“馬大哈”的計畫,意思是一次作業粗心了,給自己記一個“馬大哈”,看看一天能得多少個“馬大哈”。哪天他細心檢查得了100分,就在班上予以表揚。這樣,約莫過了一個月,這位同學養成了作業做完後細心檢查的習慣,“馬大哈”的個數逐漸少了甚至沒有,100分的次數愈來愈多,成績一下躍居前茅。對於一些聰明且小節也比較注意的優生,我們非常重視其自學能力、善於動腦筋、善於提問題習慣的培養,以至達到人盡其力的目的。

課外習慣

課外注重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常言道:“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舉止不文明、不規範即屬於沒有規矩。如何讓學生的行為文明規範?主渠道在課外;主方法多示範、多指導。另外多開展一些活動。舉例來說吧,自從我們學校開始實施《重視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計畫以來,我們提倡課間或其他課外時間,老師少坐辦公室,多指導和參與學生一起活動。在活動過程當中,一旦發現學生有不規範或不文明的行為,老師先是予以指出,接著示範,而後幫助其學生改正。諸如學生亂扔瓜皮、果殼、紙屑,我們每位老師都不厭其煩不知指導、示範了多少人次。正因為如此,才換得如今學生基本養成不隨地亂扔髒物的習慣,偶爾有同學扔了,學生之間也學會了互相監督、相互幫助。一個個舉止是這樣,一句句不文明的話,我們也不放過。只要機會一有,我們就予以指正。
良好的習慣不是靠一天兩天,說養成就能養成的東西。對於課外注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我們既有階段性,又有側重面。即在某個階段主要解決什麼不良行為或形成什麼良好習慣,我們都有一個側重。這個側重每位老師心中都要有數,以便統一步子,取得最佳效益。階段性的潛伏期,我們視養成其習慣難易程度而定。容易糾正的不良行為,或能很快養成良好習慣的行為,如:熟人見面互相問好,潛伏期短些;對於一些較難改正,頑固性的壞行為,或短時間較難形成良好習慣的行為,如:一些本性的行為,潛伏期一般要長一些。其目的是一個——實現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
另外,我們非常注重榜樣的示範。每隔一個潛伏期,我們都要進行一次評比小結,每次小結,我們都要評出一、二個典範。這個總結評比除了鼓勵的成分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樹立榜樣,示範帶動更多同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長配合

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做好其良好習慣養成的監督、督促工作。中小學生自覺性、持續性較差。中小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做好監督、督促工作,顯得尤為的重要。由於所在學校學生居住分散,離學校遠,我們採用互相通信的方式加強聯繫。每學期期初,學校都應該向學生家長發一封公開信,普遍能受到學生家長地關注,從而取得較好效果。

德育根基

反思

從國小到中學,常聽說班裡丟東西。起初是丟鉛筆、橡皮、刀子、筆記本之類的,後來是丟錢。聽我妹妹說,她的一個上了中專的同學的班裡,什麼東西都丟,丟錢不說,BP機、快譯通、CD機等都丟。也就是說,如今,對一些學生來說,拿別人東西不還甚至將別人的東西竊為己有已是家常便飯。這情形真令人不安和憂慮:不偷不盜可是人應當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啊。如此品行不端的學生,走入社會後將會怎樣?
可回過頭來想一想,如今,一些成年人的品行又如何呢?恐怕更令人汗顏。眾所周知的假冒偽劣產品的層出不窮和無孔不入,說假話辦虛事多吃多占貪污受賄現象的逐漸蔓延和日益嚴重,不正是一些有判斷力有自制力的成年人所為嗎?毋庸諱言,當今國人已面臨能否守住倫理底線(即每一個社會成員應自覺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規範)的問題,以致有良知的學者著書疾呼。北大倫理學教授何懷宏指出,“不殺人、不說謊、不欺詐、不姦淫、不偷盜,在市場經濟下亟待重申。你可以做不到捨己為人,但你不能損人利己;你可以不是聖賢,但你應該認同道義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須堅守,那是人類的最後屏障!”

原因

為什麼我們這個德育在教育中始終占重要地位的國度,在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如今卻連最基本的道德操守都已喪失?原因可能錯綜複雜,但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我們多年來養成教育的缺乏。長期以來,無論親職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多注重於用說教或抓典型、樹模範、大張旗鼓地搞宣傳的方式進行品德教育,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卻忽視了對個人良好習慣的教育培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養”。而一個人道德品質的確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於一點一滴的養成。古希臘的哲人就曾指出:“德是表現在行為上的習慣”,“德只能在習性或制約中尋求”。古羅馬的一位作家也曾說過:“在任何事情上,習慣總是極其有效的主人。”實際上,人日常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並非道德判斷之類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習性使然,所謂“習慣成自然”。比如說,誰都知道,闖紅燈、過馬路不走人行橫道是違反交通法規的行為,但為什麼那么多人都明知故犯?習慣了。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就是其品德、人格的體現;國民的行為習慣,就是一個國家道德水準的體現(故有“德行”之說)。很難想像一個偷竊成性的孩子將來會是個廉潔奉公的人;也很難想像假話充斥、假貨泛濫的地方能有誠信不欺的社會風尚。
所以,注重養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培養公民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樹立起良好的道德風尚,才能為精神文明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了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鍊身體的習慣。”可見,抓好養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小而言之,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大而言之,對於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認知

我始終覺得我們學生“學做人第一”。因為,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國小至國中階段是形成性格的最關鍵時期。在此階段,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讓學生好好學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他們學到的課本知識再多,他們的腦瓜再聰明,也很可能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因某種原因而前功盡棄,或走上社會成為一個“半廢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據報導,2005年的2月27日晚,大足縣雙塔中學發生一幕慘劇:該校初一(四)班學生李力(化名),連續兩個通宵上網未回家。父親來到學校與班主任老師一起對其教育,李父讓其下跪認錯。不想李力竟當眾跑出老師辦公室,從3樓跳下自殺,搶救無效死亡。試想,如果李力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會“連續兩個通宵上網未回家”嗎?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會有這樣過激的行為出現嗎?更有使國人難堪甚至傷心的事情:有些外國旅遊景點竟然赫然用中文標示:請不要隨地吐痰!別人對我們如此“厚待”,作為泱泱大國的國民,我們不可能無動於衷吧?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認識到“養成教育”是何其重要啊!

注意事項

對症下藥

熱心觀察,留意表現。實施“養成教育”,首重針對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針對地方實際,針對學生日常的行為習慣。所以,作為教育者,一定要留意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以期選擇最好的教育手段,“對症下藥”。例如,當我發現班裡有一男生連續好幾天心神不定,總不斷吐唾液,就立即警覺起來,問他怎么回事,他說沒事。真的沒事嗎?不可能,好端端的,吐什麼唾液!我跟其家長取得了聯繫。家長說近幾天總發現衛生間有菸蒂。這很可能就是“吐唾液”的原因了。我馬上找了好多“吸菸危害健康”的資料,在班裡搞了個小展覽後,又搞了個討論會。這次活動後,全班同學更進一步地了解了吸菸的危害性,“吐唾液”的同學也馬上跟我“私聊”來了。他說,跟了幾個社會上的人,他們老叫他抽菸,從溝通以後起再也不跟他們來往了,也不抽菸了。果然,沒過多久,這學生就不再“吐唾液”了。

家校互動

家校聯繫,不可或缺。有些學生具有“兩面性”,有的是“在家是個好孩子,在校是個頑皮生”,有的則相反。所以,我們不能單憑學生的在校表現就作出判斷。有的學生的“兩面性”還不是表現在家校的區別,而是表現在“表里不一”。學生雖然大都比較單純,不善於掩藏,但個別學生還是可能因為成長過程、生活環境的某種特殊性而致豐富的內心世界與日常的行為表現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這類學生還要通過老師的關愛、溝通,或日記交流等等措施去作全面了解。曾帶過這樣一個學生:她是班長,各方面都很優秀。有一陣子,她上課時偶爾目光游離,還有時發獃。我跟她談心,她總說“真的沒事,請老師放心”。家長說家裡一切正常,孩子回家也跟往常一樣做家務和功課,就是有一男生常打電話來,孩子每次聽電話都有些不耐煩。憑我的感覺,這學生是有什麼說不出的事了。於是,我在她的周記里寫上這么一句話:“你還沒把 我當朋友嗎?”周記發下去後,她馬上就又交上來了,只見裡面寫著:“老師,我真服你了——我可什麼都沒流露出來啊。是的,我近來心裡很複雜,因為我碰到一件說不出來的事啊!我就在周記里跟你說,好嗎?”“心門”就要開了——在過後通過幾次周記交流中,她終於把心掏出來了。原來,隔壁班有一男生向她“求愛”了,說如果她不答應就不讀書了。她不可能答應,又擔心那男生真的因此荒廢了學業,又不敢告訴別人,怕傷了對方的自尊心,所以不知如何是好。找到了“病因”,我就放心了。後來,在我的幫助下,問題終於得到妥善解決了。

以身作則

每個少年是多么渴望看到自己的成績,多么渴望別人承認他的優點和技藝。這種願望為精神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以身作則,重中之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身教重於言傳”,這是好多老師都懂的至理名言。可“懂”不等於就能做得好。試想,如果一個老師對“有禮”的學生“疼愛有加”,對“沒禮”的學生愛理不理;或站在講台邊抽菸邊教育學生抽菸如何不好;或邊講粗話邊怪學生不文明,那後果會是怎么樣呢?細心的老師不難發現,板書“龍飛鳳舞”的老師,帶出來的學生寫字大都是潦草的;板書“煞有介事”的老師,帶出來的學生寫字大都是端正的。多肯定

多肯定孩子

每個人都有被肯定的心理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兒童對自己的評價大多源於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周圍人給他的評價是積極的,肯定的,那么他就會覺得自己能行,就會在生活中樹立起自信心來。反之,如果周圍的人總是給他傳遞一些消極的評價,孩子們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在心理上產生自卑感、無能感,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一次小小的讚揚、鼓勵,對孩子的影響有時候是終生的。

教育方式

教育形式,切忌單調。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然,我們在對其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切忌形式單調,特別是一味的說教,更會讓學生“昏昏欲睡”。所以,我們必須針對實際情況,採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措施。例如,在發現班裡不少學生對家長的苦心或苦衷不理解,在家亂使性子後,我著手組織了一個“世上只有媽媽好”的主題隊會,把了解到的案例都編進小品、相聲、短劇等等節目中去。家長也都請來參加了這次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家長是百感交集,學生是愧疚不已。當演到一個問題小品——《這褲子該不該買》時,節目的原型人物泣不成聲,當場向母親認錯。再如,在一次春遊活動中,有一個平時總喜歡搗蛋的學生“開小差”,自個兒到另一個地方活動,惹得大家人心惶惶,四處尋找。找到後,該學生雖然覺得過意不去,但也認為“不必大驚小怪”。針對這一情況,在隨後的一次語文考試中,我專門為此寫了一篇《找到小熊了》的童話,要求學生完成閱讀作業後寫出讀後感。文章講的是:在去參加森林運動會的途中,小熊由於好奇心強,四處亂竄,最後迷了路。整個熊隊伍為了找小熊而錯過了比賽機會,熊媽媽還因誤中獵人獸夾而受了重傷。該生在完成這道題時,因想起數學老師為了找他而摔破手臂、鮮血沾滿衣裳的情景,後悔不已,寫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讀後感,此後,表現好多了。

總結

無論是在求學的過程,還是學成之後走上社會,已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質都讓他們獲益匪淺,成功的幾率當然也是相當高。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諄諄告誡全體教育者:“國小不但要培養小學生,而且同時培養小先生。這樣的國小才算是現代前進的國小。如果只教小孩讀死書而不肯教人,那么,它只是一個小小書呆子或一個小小守知奴的製造廠。”陶先生所說的“培養小先生”也是要求我們要重視“養成教育”,讓學生學到做人的道理吧。

相關人物

羅明

羅明,(羅銘)男,漢族,陝西渭南人。中國成功學研究網創始人,陝西省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員,渭南作協會員,渭南市中小企業協會會員,渭南市社科聯成功學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渭南臨渭區教育學會會員。成功素質教育最早提出者與推廣者,感恩教育研究者與推廣者,成功教育創始人,挫折教育創始人,吃苦教育創始人,潛心研究成功學、心理學、《易經》、教育學等書籍,把外國的成功學批判的繼承下來,和中國人的成功思想結合起來,研究適應於中國人的成功學。1998年拜師學習孫啟舜教授的成功學 ,2004年舉辦成功素質訓練營,魔鬼成功素質訓練營,2006年拜師學習陳安之成功學, 2006年創立成功學研究會,並創立《成功學研究網》,在《陝西日報》、《華商報》《陝西日報》《教師報》、《渭南日報》、《渭南廣播電視報》、很多的網站發表文章800餘篇,有2篇成功學論文獲國家級獎項。在國家級刊物發表成功學作品4篇。代表作有著作《挑戰人生》、論文《羅明成功學》、《素質教育需要成功學》、《我建議中國小開設成功學課程》,散文《孝義梨花賦》、《仙人掌》。作者以極大的熱情去研究成功學,去傳播成功學,願意以微薄的知識幫助更多的人走向成功,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研究成果及作品
《成功學與當代素質教育》 、《成功教育》、《感恩教育》、《挑戰人生》、《羅明成功學》、《成功素質教育》、《基礎教育需要成功學》、《素質教育需要成功學》、《中學生成功學》《大學生成功學》《規劃人生》。
研究課題
1、成功學與當代素質教育
2、成功教育、成功素質教育
3、感恩教育
4、中考高考成功經驗研究
5、創業教育
演講培訓課題
1、挑戰高考 高考成功學 高考總動員 高考心理輔導 中考成功學 中考總動員 挑戰中考 中考成功之路
2、感恩教育
3、如何活的更好
4、快樂的人生
5、大學生成功學 規劃人生
6、創業教育
人生理想 在最短的時間 ,研究宣傳成功學,讓每位中國人都能學會成功學,幫助最多人成功,使得悲觀者找回希望,平凡者變得優秀,成功者更加卓越,從而使他們獲得成長、財富、地位、快樂和幸福,使中國成為21世紀第一強國!!!

張學政

陝西西安人,深圳好未來智慧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西安歐博科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西安交通大學E-MBA碩士,長期致力於兒童成長課題探索,在養成教育領域,首創性格、習慣、人格、綜合素質四合一教育理念,並成功編制5000則四合一的知識體系,以每天早晚學習播放一則節目的養成教育方法,長年讓孩子收聽性格,習慣、人格養成的節目體系,達到對孩子性格、人格的逐漸養成。其理念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審核。
個人關注教育課題:全民普及學國學推廣課題,校園早晚學國學10分鐘推廣課題,國學與人格養成的課題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