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魚帖》是唐代懷素創作的書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魚帖
- 作者:懷素
- 創作年代:唐代
- 材質:白麻紙本墨跡
- 規格:縱29厘米橫51.5厘米8行56字
法帖簡介,法帖內容,原文,注釋,解讀,書法賞析,集評,賞析,鑑賞,歷代遞藏,作者簡介,露面拍賣行,
法帖簡介
《食魚帖》亦稱《食魚肉帖》。鈐有“希字半印”、“軍司馬印”、“趙氏子昂”、“項元汴印”等鑑藏印。明顧復《平生壯觀》、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清吳升《大觀錄》等著錄。帖前有米漢雯所題“翰珍”為迎首,前隔水上有項元汴手書“唐懷素草書食魚帖”小字標識。
法帖內容
原文
注釋
①常流:凡庸之輩。②此字左半已破損。③此字殘損。
解讀
對於懷素在《食魚帖》提到“食魚食肉”的現象,楊秀髮在《懷素的時代及其身世》一文中認為,南宗禪在惠能的弟子懷讓(677~744)時期,於戒律的修持上出現了鬆動。當有僧徒問是否可以吃酒肉時,懷讓答道:“要吃,是你的祿;不吃,是你的福”。由於此時的南宗禪並未達到晚唐的狂禪階段,禪僧的思想處於發展演變期,人們對禪僧不守戒律的行為還不太能接受。因此懷素一方面飲酒食肉,一方面又常常感到不便:“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
書法賞析
集評
宋人吳喆跋:“素公草書超妙自得,筆老而意新,在當時以為獨步。雖流散人間甚盛,然自唐迄今二百餘年,士大夫家藏,罕有完者,而此帖首尾皆具,尤可珍也。”又題:“東坡先生評藏真書云:此公能自譽,觀者不以為過,信乎其書之工也。然其為人倜儻,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如此。如沒人操舟,無意於濟否,是以覆卻萬變,而舉止自若,近於有道者耶?今觀此帖,有食魚、食肉之語,蓋倜儻者也。至於行筆遒勁,如屋漏、如屈鐵,非工其能如是乎。”
賞析
懷素書法初學歐陽詢,後從張旭弟子鄔彤學習草書,始知運筆之法。唐代時評懷素草書有“驚蛇走虺、驟雨狂風”之勢,陸羽也稱讚他“草書古勢多矣”。懷素的晚年創作,漸從激越飛揚趨於穩健安雅,運筆結體尤多內蘊。《自敘帖》和《論書帖》偏於狂放的書寫特性,表現出懷素書法的中年風格,《苦筍帖》和《食魚帖》的逐顯平正標誌了他的中年以後直至晚年的基本風貌。
懷素生逢李唐王朝的盛世,是主體精神有一個相對釋放空間的時代。這位“零陵僧”,不為佛界的清規戒律所束,在長安寫下《食魚帖》,直陳自己整日喝酒吃肉,雖為常流所笑,仍然我行我素。懷素生性嗜酒,“酒”使他熱血賁張,禪宗的超越精神自然地與“酒神精神”融合一體。興到運筆,如驟風旋雨,飛龍走蛇,雖多變化,而法度具備。
鑑賞
歷代遞藏
《食魚帖》相繼為宋代吳喆,元代趙子昂、喬簣成、張雨、張宴,明代項元汴,清代陳三省、何元英等遞藏。收藏、鑑賞家印八十八方,歷宋、元、明、清四朝,傳千年,流傳有緒。民國初在上海《神州國光集》第二十集中影印。曾藏山東濰坊丁家,後遷青島,“文革”時期存於青島市博物館。1978年,青島市博物館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鑑定家徐邦達來館鑑定書畫,徐先生從未清理好的書畫中發現了此《食魚帖》,並撰寫《古摹懷素“食魚帖”的發現》一文。青島市博物館將此帖重新裝潢。後落實政策,退還丁家。
作者簡介
懷素(725~785)唐代書法家、僧人。俗姓錢,字藏真,長沙(今屬湖南)人。762年詔住西太原寺。工書,尤擅狂草,興到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變化莫測而又法度謹嚴。晚年書趨於平淡。學書貧無紙,曾種芭蕉萬餘株,取葉練字,名其居為“綠天庵”;精勤學書,禿筆成冢。南宋陳思《書小史》載:“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板,書至再三,盤板皆穿。”受筆法於金吾兵曹鄔彤,彤轉述張旭。狂草繼承張旭而有所發展,稱為“以狂繼顛”。與張旭齊名,世稱“顛張醉素”。傳世墨跡有《苦筍帖》、《自敘帖》、《小草千字文》紙本、《聖母帖》、《律公帖》等。
露面拍賣行
1999年春日的一天,兩位衣著素樸的男士來到北京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他們不露聲色,拿出幾件一般的藏品後,才說:
“我們還有一件東西。”
“什麼東西?”嘉德工作人員問。
“懷素。”
“不可能。我們從來就沒見過真懷素!”
“我家是真的。”來者從容地說。
嘉德公司請專家對來人拿出的畫作幾經認證,最終認定為是《中國美術全集》上登載過的青島市博物館的那幅《食魚帖》。
這可是一條大“魚”!
業內人士都知道,國內外拍賣行幾乎沒有拍賣過唐代的書法墨跡,況且是大書法家懷素的作品!聽說《食魚帖》出現了,徐邦達老先生豎起大拇指說:“《食魚帖》可是頂尖的好東西呀!這回嘉德公司拍賣可是件好事。”
2000年嘉德秋拍,被當時稱作“迄今為止最舊的一件書畫拍品”的唐朝懷素的草書《食魚帖》,終因未到1000萬元底價而不幸流拍。流拍時正值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低谷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