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產基地

食用菌生產基地

食用菌生產基地是:按照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模式,選擇遠離工業生產作業區,隔離條件好,植被覆蓋率高。空氣、水源無污染,精選有利於食用菌栽培的環境。同時交通便利,便於原料供應和產品配送的地點,嚴格按照綠色有機食品要求進行論證選點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用菌生產基地
  • 外文名:edible fungus production base
  • 簡介:遠離工業生產作業區,隔離條件好
  • 優勢:同時交通便利
  • 環境:植被覆蓋率高
  • 套用:食用菌生產
現狀,建設,

現狀

在全面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任務。食用菌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朝陽產業,在全國迅速發展。但總體上來看,食用菌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相對滯後,大多數菇農都停留在家庭手工作坊式生產,資源利用率、科技含量低、生物學轉化率低、產品質量和產量不穩定、生產效益不高。具體表現:一是種植區域分散、規模小,粗放無序生產,專業程度低;二是手工作坊式生產,設施和設備簡陋,不能滿足食用生產技術要求;三是技術水平低,資源利用率低,菌種混亂,栽培管理粗放,病蟲害時有發生,食用菌菌渣亂堆亂放;四是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生產和市場缺乏必要的規範和指導;五是食用菌基礎研究薄弱,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特別是,近年來食用菌產業發展呈現快速上升的態勢,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盲目發展食用菌。

建設

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
食用菌生產的資源主要包括原料、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栽培技術以及技術服務等。中國地大物博,地形地貌豐富多樣,原材料來源廣泛。各地應根據當地的最大資源優勢,發展具有地區特色的食用菌品種,合理安排栽培品種、栽培方式、栽培數量等,錯開上市時問,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發揮最佳的區位資源優勢,合理、高效、經濟的配置生產要素,最大化的發揮基地在資源配置、地域環境等方面上的優勢。實現食用菌生產布局區域化、基地規模化、管理標準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社會化、產品名牌化的目標。
合理選擇食用菌栽培場所
栽培場所的選擇是否適宜,關係到栽培管理的難易、工效的高低、污染率以及經濟效益。栽培場所選擇應考慮下面幾個方面:①清潔水源。水質的優劣,關係到食用菌污染率的高低及質量的優劣。要求水源充足,水質優良,遠離村舍、畜禽場所以及產生有毒物質的工廠等地,以免周圍地下水和河流水污染。②交通便利。由於食用茵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原材料進入生產基地;同樣,基地生產的食用菌也需要及時的運往銷售市場。因此,在選擇栽培場所時要考慮到交通是否便利,是否能夠滿足一定型號的貨車進出需要。此外,也不能選擇與高速公路相臨的區域,由於高速公路路面過往車輛眾多,在局部區域產生過高的汽車尾氣排放,造成局部的產地環境污染,可能影響到食用菌產品品質。③充足的電力。食用菌生產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機械設備。這些設備要有充足的電力供應作為保證。④栽培地形的選擇。應該選擇地勢平坦的地方,同時,栽培區要排水良好。
了解當地氣象資料,做到食用菌生產合理規劃
對於季節性栽培食用菌來說,在某種程度上食用菌栽培是“靠天吃飯”。因此,在進行食用菌生產規劃時,要充分了解當地的氣象資料,掌握當地20-30年詳細的氣象資料,主要包括各個月的極限溫度、平均溫度、最大降雨量、平均降雨量、極限降雪量,平均降雪量以及風速等,以便於對栽培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提早預防,減少自然災害對食用菌生產造成的損失。同時,隨著全球社會經濟的發展,“溫室氣體”對氣候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氣候變暖,天氣變化異常,基地生產者需要了解當地1—2年的最新氣候資料;此外,還要注意的是不同年份寒流有遲、有早,應該通過中長期氣象預報及時調整食用菌的栽培時間或栽培品種。
另一方面,了解當地氣象資料,還有助於我們進行食用菌菇房或菇棚設計,如南方地區雨水偏多,在菇棚周圍應設定較深的排水溝,保證菇房周圍地下水位較低,降低栽培空問和周圍環境的空間相對濕度,以便於減少食用菌病蟲害的發生;同時,為了延長菇棚的使用年限,必須將菇棚的支撐柱落地處進行硬化處理(如用瀝青塗過),以免支撐柱下陷,影響菇棚的使用安全。
菌種場的規劃與布局
食用菌的菌種製作是食用菌栽培的核心,直接影響到栽培產量的高低、質量的優劣及基地的經濟效益。一般食用菌生產基地都會建有自己的菌種場,以便能夠根據生產計畫及時安排菌種生產。在進行菌種場規劃時要考慮菌種場的規模與基地最大生產量相適應;另一方面,考慮到食用菌菌種的重要性,在進行菌種場布局時儘量與食用菌生產基地中其他區域分隔開,進行封閉式獨立生產,尤其是要遠離污染源。此外,根據微生物在空氣中傳播的特點,菌種場應設定在當地風向的上風口。
引進相關機械與設備,實現食用菌集約化、標準化生產
食用菌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食用菌生產機械化就是用機械來進行食用菌生產相關的作業,使菇農從繁重的勞動強度中解脫出來,提高工作效率,實現食用菌產業的集約化、標準化和可持續生產。在食用菌生產工藝中,培養料配製和裝袋工序繁雜、勞動強度及用工量大,作業環境惡劣,對機械化需求迫切。目前食用菌生產中主要用到的生產機械有:鏟車、翻堆機、粉碎機、輸送機械、攪拌機、裝袋機、消毒滅菌鍋等。采後處理是實現食用菌產業增值、增效的關鍵環節,食用菌採收後不及時處理,極易腐爛變質而喪失商品價值,給菇農造成嚴重損失。因此,食用菌採收後應及日寸進行銷售或加工。產後處理就是指將採收後的食用菌進行保鮮處理、機械化烘乾(脫水)、速凍鹽漬初加工或者深加工等技術,主要機械設備有:產品分級機械、低溫烘乾機械、真空包裝機械、冷藏機械等。
加強生產基地的規範化管理,建立食用菌質量追溯制度
人員的管理 規範化管理是示範性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成敗的關鍵。參與食用菌生產的人員多,既要做到分工明確,也要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最好是根據生產、產品質量、和銷售對人員進行分類管理。
管理要制度化 無論是對人員的管理還是對生產環節以及產品質量的把關都要制度化。用制度去實現生產的規範化、標準化,涉及安全生產的環節更要嚴格作業紀律。
嚴格生產環節管理 生產環節的管理既關係到產品的產量、污染率更關係到產品的質量。應參照國家、行業標準,參照出口貿易標準,完善生產技術規程、規範。在生產過程中實現產地環境無污染,生產過程標準化,嚴禁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激素以及未經登記的有毒化學肥料等產品。同時,要及時處理污染菌棒、栽培廢棄物,實現農業資源循環利用,保證食用菌產地環境衛生,促進食用菌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強化安全意識 食用菌基地建設過程中,涉及安全問題的主要有:生產設施建造、危險作業(主要指高壓滅菌鍋的滅菌作業、一般常壓滅菌危險性很小)、產品質量的安全。生產設施(主要指菇棚或者日光溫室)建造要充分考慮其安全可靠性,尤其要考慮極端惡劣天氣對設施和菇農人身安全造成的重大影響。高壓滅菌作業一定要嚴格技術規程,不能有絲毫馬虎。產品質量的安全主要體現在:生產過程中有沒有使用“違禁品”(主要指化肥和農藥),加工出來的產品是否符合國家、行業標準以及出口國家的技術標準。針對這些問題,既要完善安全制度,又要有專門人員管理。
完善配套服務體系,確保基地可持續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食用菌生產基地更加需要有相配套的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完善的食用菌生產、加工、銷售等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服務體系。在食用菌建設初期可以實行公司+農戶的生產和服務模式。通過公司具有的資金、市場信息、加工技術以及出口渠道等方面的優勢帶動或引導菇農按照市場需要合理安排食用菌生產。隨著生產基地建設規模的擴大和成熟,在政府的扶持和指導下,菇農可以組建自己的行業協會,通過協會直接參與食用菌市場建設和管理,建立自己的食用菌銷售渠道,掌握市場的主動權;把生產與市場、生產與服務緊密的聯繫起來,實現基地建設產前生產資料供應、產中技術標準培訓指導和病蟲害防治、產後產品收購加工包裝以及上市流通等統一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既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又降低了生產成本與風險,提高了菇農的收入;同時,還可以及時組織農民培訓,時時傳播最新的科技成果,提高菇農的技術水平,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當地食用菌基地的現代化生產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