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鳴越劇團

飛鳴越劇團

上海越劇團隊。1953年由陸錦娟在上海創建,並任團長。1954年至1955年間,晨光、光明越劇團先後解散,部分主要演員加盟“飛鳴”。1958年7月,劇團交虹口區管理。由陸錦娟、沈愛蓮、何笑笑先後任團長,全團在編47人,在當時屬於中型越劇團。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被迫停演。至1971年底正式解體。其中陸錦娟、潘祖德、陳必華三人被列入《中國越劇大典》名人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鳴越劇團
  • 時間:1953年
  • 創建地點:上海
  • 創建人陸錦娟
劇團概況,劇團成員,掛牌的主要演員,主要業務人員,演出劇目,劇團簡史,

劇團概況

為上海虹口區中型越劇團隊,以小生陸錦娟、花旦李蓉芳為主,演繹越劇傳統劇目和現代劇。

劇團成員

掛牌的主要演員

小生陸錦娟,花旦李蓉芳,老生沈愛蓮胡鳳英,小丑何笑笑,大花臉呂勝奎等。

主要業務人員

編劇盛燮李惠康、肖維璋、陳芎,導演袁浩,作曲潘祖德(偉異),舞美設計陳必華,技導葉琴芳、孫江林等。

演出劇目

傳統劇目有:《啼笑因緣》、《三請樊梨花》(即《薛丁山與樊梨花》)、《王十朋》、《何文秀》、《牆頭馬上》、《荔枝換絳桃》、《天仙配》、《牛郎織女》、《雙珠鳳》、《靈堂成親》、《鮫綃淚》、《臥薪嘗膽》、《攔轎鬧婚》、《蝶林遇仙記》、《團圓恨》、《鬧地府》、《折紅梅(即紅梅閣)》、《彩樓記》、《三難新郎》、《雙獅圖》、《淒涼遼宮月》、《綠牡丹》、《和合二仙》、《龍鳳呈祥》、《哪吒》、《鄭成功》、《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孟麗君》、《珍珠塔》、《唐伯虎》、《風雨旗》、《賣油郎》、《惜分飛》、《龍女牧羊》、《麒麟帶》、《雙胞奇緣》、《生死恨》、《智審泥神》、《焚衣冠》、《玉蜻蜓》、《紅樓夢》、《二堂放子》、《斷橋》、《三女搶板》、《席方平》、《火中蓮》、《秀才磨豆腐》、《周仁獻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淒涼遼宮月》、《真假太子》、《謝瑤環》、《錢篤笤》、《相思樹》、《李三娘》、《蝴蝶杯》、《水仙花》等。
現代戲劇目有:《八一風暴》、《瓊花》、《水晶洞》、《紅與黑》、《南方烈火》、《霓虹燈下的哨兵》、《祝你健康(即千萬不要忘記)》、《摩雅傣》(即《依萊汗》)、《年青的一代》、《豹子灣戰鬥》、《日出》、《恨海》、《雷鋒》、《南海長城》、《山花爛熳》、《嘉陵怒濤》、《亮眼哥》、《婦女委員》、《椰林怒火》、《廢水取寶》、《社長的女兒》等。
共有劇目近80個(註:《中國越劇大典》記載為60餘個,據目前網路公布資料來看,不止這個數)。其中《啼笑因緣》影響最大,陸錦娟也因此成名。根據關漢卿所作《魔合羅》改編的《智審泥神》一劇,被選拔參加上海市1959年戲劇戲曲會演(是1959年上海戲劇匯演時唯一的越劇參賽劇目)受到好評。

劇團簡史

1953年,陸錦娟創建劇團,8月13日,在蘇州市新藝劇院掛牌公演,打炮戲是《牛郎織女》。
1953年8月26日,飛鳴越劇團於蘇州新藝劇院演出《薛丁山與樊梨花》,此為飛鳴第2個戲。陸錦娟領銜主演。
1954年初,飛鳴越劇團配合總路線宣傳開展戲曲創作。
1954年8月1日、2日兩天,解放、上藝、新光等三家國營劇場由安徽話劇團、雲華越劇團、飛鳴越劇團演出話劇《春風吹到諾敏河》,越劇《花木蘭》、《彩樓記》等戲劇,對解放軍進行慰問。其中飛鳴越劇團上演的是《彩樓記》,由陸錦娟主演。
1954年,晨光越劇團解散,主要演員李蓉芳等人加入飛鳴越劇團。
1955年春節期間,杭州市開展了一次演好戲運動,飛鳴越劇團在杭州參加演出了《荔枝換絳桃》一劇,陸錦娟主演。
1955年7至8月,長江滬劇團、少壯越劇團、愛華滬劇團、飛鳴越劇團、黃桂秋京劇隊等,在各區文化宮、工人俱樂部巡迴演出,劇目為滬劇《海濱激戰》、《喜期》;越劇《四進士》、《天仙配》、《荔枝換絳桃》;京劇《三擊掌》、《春秋配》等。其中飛鳴越劇團陸錦娟主演《天仙配》、《荔枝換絳桃》。
1955年8月15日,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李蓉芳領銜,在上海文化宮演出(為該處的首次演出)。
1955年9月,由飛鳴越劇團、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努力滬劇團、少壯越劇團、蓬萊區文化館、美亞綢廠、滬南工人俱樂部文工團、蓬萊區工人俱樂部文工團、華明煙廠等各專業劇團及業餘劇團,在上海市工會聯合會蓬萊區工人俱樂部演出越劇《警惕》、《天羅地網》。
1955年9月16日,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李蓉芳領銜,滬東俱樂部演出(為該處的首次演出)。
1955年,光明越劇團解散,主要演員胡風英等人加入飛鳴越劇團。此後,“飛鳴越劇團陣容增強,行當整齊,劇團逐步興旺起來。”
1956年春節,飛鳴越劇團在嵩山劇場演出《逍遙閣》。
1956年1月,在全國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飛鳴越劇團成為了國營劇團,但自負盈虧,由沈愛蓮擔任團長,健全了組織機構,全團共有40餘人。
1956年5月,上海的芳華、少壯、天鵝、光榮、紅花、藝風、飛鳴、永樂、上藝、和平、勇健、光明、華藝等越劇團,在人員上給予去參加浙江建設的八個越劇團以大力支援。
1956年,飛鳴越劇團排演《紅與黑》,由陸錦娟領銜主演,此劇取材於法國作家斯湯達的同名文學名著,陸錦娟飾演劇中人陳中(即小說中的於連),李蓉芳飾市長夫人。潘祖德任該劇唱腔助理。
1956年12月至1957年1月,飛鳴越劇團至蘇州演出,其中1957年1月1日至5日,上演《淒涼遼宮月》,6日至13日上演《三難新郎》,15日至20日上演《孟姜女》,均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1957年4月,該劇團男班老藝人陳芎據姚水娟演出本整理改編《啼笑因緣》,將之壓縮成單本,由飛鳴越劇團於解放劇場首演。此劇中,李蓉芳飾沈鳳喜、陸錦娟飾樊家樹。陸錦娟在該劇中表現極為精彩,此劇也因此而轟動一時。
1957年第三季度,上海市藝聯京劇團,合作、少壯、飛鳴、藝華、文藝、紅花、友誼等越劇團,大眾、百花、三聯、星聯等滑稽劇團,群聲通俗話劇團,共有十三個劇團到外埠去巡迴演出。像合作、少壯、飛鳴、大眾等幾個劇團,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山東、安徽、江蘇等七省,以及北京、天津、濟南、武漢、南昌、南京、蘇州、杭州等各大城市演出。
1957年11月,去外埠巡迴演出離滬已半年的飛鳴越劇團從長沙遠地來信了解上海的文化學習情況,並在蕪湖也自發地進行了一次文化測驗。飛鳴越劇團在長沙上演了《雙獅圖》、《淒涼遼宮月》、《牆頭馬上》等劇目,均由陸錦娟主演。
此後,飛鳴越劇團上演《雙珠鳳》、《團圓恨》、《風雨旗》、《鮫綃淚》(由南薇導演此劇)等戲,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1957年冬,飛鳴越劇團去外埠巡迴演出時,向浙江省越劇團學得了布景方面代用品的使用辦法。該團回到上海後,在趕製新戲的八堂布景中,有三場景,均用匈牙利牛皮紙代替棉布,著好色彩貼在網幕上,節省棉布一百尺,降低成本70%。其餘四場布景需用的花板,用馬糞紙來代替三夾板,降低成本50%以上。
1958年春節,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領銜在解放劇場上演《鬧地府》。
1958年1月14日,上海市文化局宣布將現有新國營劇團、民辦公助劇團和民間職業劇團劃歸各區文化局(科)領導和管理的決定,飛鳴越劇團被劃歸為虹口區管理。是年春,全國整風運動開始,至年底,“飛鳴”成為除上海越劇院外留存下來的11個越劇團之一。該年,飛鳴越劇團演出了《台灣來的女客》。陸錦娟在此劇中飾演反派角色。
1958年2月14日晚,解放劇場、虹口戲院、飛鳴越劇團和大眾滑稽劇團在解放劇場舉行首次的“觀眾聯歡會”,會後飛鳴越劇團演出了《翠裙掩釧》中的“夢會”一折。
1958年2月上海市有藝華、努力、長江、愛華、合眾、今藝等六個越劇團體;光藝、藝風、友誼、飛鳴、出新、光華、光明等七個越劇團體,共三十名戲曲工作者下鄉輔導農村民眾文藝活動。
1958年3月,上海各劇團紛紛制定大躍進規劃,其中包括飛鳴越劇團。飛鳴越劇團決定在今年度不再申請公共用布,儘量利用牛皮紙、紗布等代用品。
1958年4月,飛鳴越劇團的主要演員何笑笑、沈愛蓮、李蓉芳、呂勝奎、陸錦娟、周素芳等,為了對青年演員表演藝術進行現場指導,在每星期四、六的日場在解放劇場青年組演出《沉香扇》一劇中配演龍套角色。
1958年3至4月間,飛鳴越劇團再次上演《紅與黑》,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1958年4月始,解放劇場和飛鳴越劇團,為了照顧有幼年子女的家庭婦女看戲,在每逢星期三上午九時,開闢“婦幼專場”,第一次演出為4月16日,劇目是《綠牡丹》,由陸錦娟主演。
1958年5月前後,飛鳴越劇團在解放劇場由陸錦娟領銜主演《日出》。
1958年5至6月間,飛鳴越劇團上演《十七年沉冤大白》,胡玉英扮演主角,陸錦娟在劇內飾演警察隊長,並專程邀請虹口區公安局警察同志教習槍械相關動作,此戲得到了公安部門經手辦案的同志和生活實事中的當事人的支持幫助,演出非常成功。
1958年6月8日,飛鳴越劇團主要演員,包括陸錦娟在內,在虹口公園參加上海舉行的宣傳總路線的活動,進行了表演。
1958年6月,飛鳴越劇團將革命烈士茅麗瑛事跡改編為《上海灘的火焰》進行演出。
1958年7月,劇團交虹口區管理。
1958年7月至8月,飛鳴越劇團在上海市工廠和俱樂部中巡迴演出。
1958年9月,大批文藝戲曲劇團國慶下廠下鄉慰問,飛鳴越劇團演出於上海縣。
1958年國慶期間,飛鳴越劇團上演了《上海灘的火焰》。國慶期間各劇團下鄉演出,飛鳴越劇團演出於上海縣。
1958年12月14日,飛鳴越劇團於人民大舞台演出《折紅梅》(即紅梅閣)。
1959年,上海市文化局舉辦上海市青年會演,飛鳴越劇團演員沈明華,音樂人員潘祖德受表揚。
1959年春,飛鳴越劇團根據關漢卿所作《魔合羅》改編了古裝劇《智審泥神》參加上海市文化局舉辦的上海市戲劇、戲曲會演,是1959年上海戲劇匯演時唯一的越劇參賽劇目,受到好評。該劇由盛燮編劇,鄭傳鑒導演,胡鳳英、沈愛蓮、李蓉芳、陸錦娟主演。此後,於周六日場,青年組演出《珍珠塔》。
飛鳴越劇團曾上演《瓊花》、《霓虹燈下的哨兵》(潘祖德作曲)、《八一風暴》等一批現代戲劇目,在越劇舞台上塑造現代人物形象,1959年5月,飛鳴越劇團被評為上海市文教系統先進集體,出席市文教群英會。以陸錦娟為首的劇團演員組被評為市三八紅旗集體。
飛鳴越劇團從1956年起一直在浙江省各地巡迴演出,1959年他們改變了路線,於十一、十二兩個月去滬寧線,南京蘇州等地演出,劇目有《智審泥神》,《鄭成功》等,其中《鄭成功》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1959年6月,上海所有劇團深入郊區各縣舉行慶祝豐收巡迴演出,同時開展“六邊”運動(邊演出、邊創作、邊輔導、邊勞動、邊宣傳、邊學習),飛鳴越劇團參加了此次巡迴演出。
1959年8月30日,八屆八中全會公報發表後第三天,飛鳴越劇團演出於虹口公園。
1959年10月1日,由京劇院二團、越劇院一團及青年實驗演出團、東風越劇團、飛鳴越劇團、出新越劇團、青年越劇團、人民滬劇團、人民淮劇團、人民雜技團、江南雜技團、民族樂團、合唱團、人民藝術劇院等十四個單位組成的演出隊深入工廠、農村、部隊作送戲上門演出。
1959年,為慶祝建國10周年,飛鳴、青年、出新、青山等越劇團分別演出《智審泥神》、《團圓之後》(即《團圓恨》)、《紅霞》和《神燈》。
1959年12月1日,上海市舉行1959年青年匯報演出,飛鳴越劇團演出《二堂放子》。
從1960年1月開始,上海越劇院一團和二團和“少壯”、“天鵝”、“青山”、“飛鳴”、“出新”、“進化”六個越劇團舉行座談會,並從練功、排戲、聲樂、老調學習、樂隊、舞台工作、創作等各方面展開全面交流。
1960年初,飛鳴越劇團由當時上海市副市長宋日昌帶隊,以上海市各界人民春節慰問團名義,對中國人民解放軍駐上海南匯大團地區軍隊進行慰問演出,同一時期的越劇慰問演出僅飛鳴越劇團與上海越劇院兩隊。
1960年3月,上海文藝界熱烈回響中共上海市委的大張旗鼓、大搞衛生、大除四害,迎接“五一”的戰鬥號召,上海越劇院,人民滬劇團、淮劇團、評彈團,兒童藝術劇院,飛鳴越劇團,東風越劇團,新華京劇團,大公滑稽劇團等許多專業文藝團體,立刻寫節目,立刻搬上舞台,送往裡弄演唱宣傳。飛鳴、東風越劇團和大眾、海燕滑稽劇團還組織了八個街頭宣傳隊,深入十八處里弄為民眾演唱活報、快板、相聲等宣傳除害滅病的文藝節目,有七千多人看了他們的街頭宣傳。
1960年3月8日, 飛鳴越劇團由演員自己編寫演出了兩個演唱節目《養豬姑娘賀大姐》和《送雨衣》。
1960年5月,飛鳴越劇團試製成一架自動放映字幕的幻燈機,它可以隨著音樂節奏的快慢,在舞台兩側的字幕上清晰地放映出來,改變了過去放字幕需要用手工操作的做法。此外,全體團員還創造了自動翻譜機和土法定音鼓。
劇團以堅持三下(下廠、下鄉、下部隊)和以創作為中心,不斷提高演出質量及勤儉辦團等事跡,1960年5月被評為上海市文教系統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和市“三八”紅旗集體。為後繼有人,會同東風越劇團和大眾滑稽劇團合辦虹口區專業劇團學館培養下一代。
1960年7月,上海市飛鳴越劇團和海燕滑稽劇團在虹口區文化局的組織領導下,出動了全體人員分別赴上海耐火材料廠、上海工具廠、中鑄鋼鐵廠、民豐銅絲廠及上海電池廠等工廠的高溫車間,向正在戰高溫奪高產的工人進行慰問演出。劇團主要演員均深入高溫車間的最前線,向戰高溫的工人進行親切的慰問和演唱精彩的表演節目,演出內容有歌頌工廠生產大躍進和工人革命幹勁的說唱,有反美宣傳的活報劇,還有傳統劇目。他們的演出受到了廣大職工民眾的熱烈歡迎。
1960年7月,上海開展除四害運動,飛鳴越劇團和丹陽縣越劇團創作了《兩姑娘除害》、《消滅肝炎》等說唱、活報節目。
1960年8月上海戲劇界打破歇夏陳規,深入高溫車間慰問演出,上海京劇院,飛鳴、出新越劇團,大公、大眾、海燕滑稽劇團,和正在上海演出的鎮江市揚劇團、淮陰市越劇團、丹陽縣越劇團等劇團,在區委的領導下,組織了一支慰問大軍。這些劇團的演員們先後慰問了上海鑄鋼鐵廠、上海耐火器材廠、上海工具廠、耀華玻璃廠、求新造船廠等數十個工廠。 其中,飛鳴越劇團由演員自編自演《烈火煉英雄》、《十杯酒敬工人》、《新滬鋼鐵廠紅旗飄》等小演唱和獨幕劇。
1960年8月,飛鳴越劇團演出反映台灣同胞反對美蔣統治鬥爭的大型現代劇《海邊風暴》。
1960年10月,國慶期間,飛鳴越劇團演出歷史劇《臥薪嘗膽》,宣傳春秋戰國時代越國人民發憤圖強、反抗吳國侵略的故事,陸錦娟飾演勾踐。
1960年11月,上海虹口區各專業劇團最近舉行了一次以反映增產節約運動為內容的短小劇目內部會演,飛鳴越劇團以《泖田郎》、《三太君保鋼》參演。
1960年,飛鳴越劇團上演《靈堂成親》,由盛燮編導,陸錦娟領銜主演。
1961年春節,飛鳴越劇團於上海大世界遊樂場演出《牆頭馬上》。此為七幕十場傳統劇,陸錦娟飾裴少俊,轟動一時。後被多次演出,精心打磨,成為陸錦娟的主要演出劇目之一,有崑曲團前去觀摩學習,對陸錦娟飾演的裴少俊作出了較高的評價。
1961年1月,上海虹口區文化局所屬東風、飛鳴越劇團和大眾、海燕滑稽劇團的文化學習,由於工作做得深入細緻,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1961年5月,上海越劇院三團、人民淮劇團、人民評彈團、飛鳴越劇團、瀋陽市雜技團等劇團先後到上鋼一廠、滬東造船廠、白蓮涇船廠、上海煉油廠、上海水泥廠、大中華橡膠廠、上海儀器廠、國棉二廠、國棉廿一廠、滬南車場、上運二場、永星合成滌劑廠、上海鋼鐵中心試驗廠等,以及虹口一部、虹口二部、南市、閘北、楊浦、東昌、鐵路文化宮、海員等俱樂部演出。
1961年5月,飛鳴越劇團開始著手進行優秀劇目整理加工的工作。
1961年6月,飛鳴越劇團上演《牆頭馬上》,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1961年8月,飛鳴越劇團上演古裝戲《靈堂成親》,陸錦娟飾姜斌,朱依萍飾鳳姑。演出很受觀眾歡迎,在1962年春亦曾演出過,並有不少年輕觀眾寫信給陸錦娟,有讀者來信說“你向鳳姑小姐只用眼珠這么一轉,鳳姑小姐就領會你的求愛的動機了,立刻以落帕為名,贈帕為實地一笑而去......你眼神里的戲文,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覺暗暗敬佩你的藝術才華”。
1961年國慶期間,上海越劇院三團、人民淮劇團、人民評彈團、飛鳴越劇團、瀋陽市雜技團等劇團將先後到工廠以及南市、閘北、楊浦、東昌、鐵路文化宮、海員等俱樂部演出。
1961年秋冬期間,飛鳴越劇團演出於嵊泗列島東海戲院,劇目有《靈堂成親》、《牆頭馬上》、《三請樊梨花》(此為飛鳴越劇團主要演出劇目,有多張戲單存世)等,均由陸錦娟主演,除在菜園演出外,還到馬關等地巡迴演出,每次演出,座票都銷售一空,還要賣出很多“站票”,來滿足觀眾需求。
1961年12月22日,在解放劇場舉辦了虹口區東風、飛鳴越劇團,大眾、海燕滑稽劇團下鄉、下廠創作劇目聯合專場匯報演出。演出了說唱、短劇《姜聖奎》、《生日》、《一籃雞蛋》、《喜氣洋洋》、《湖上姊妹》等創作劇目。該區各工廠、行業、街道等單位民眾文藝負責人及民眾文藝活動積極分子九百餘人看了演出。
1961年,飛鳴越劇團盛燮編導《焚衣冠》。
1962年春節,飛鳴越劇團在東山戲院再度演出《啼笑因緣》。由李惠康重新編劇,戲從樊家樹方面切入,以沈鳳喜的人世遭遇作陪襯,著重描寫樊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及其失落,突出黑暗社會和反動統治對美好事物的摧殘。導演袁浩,作曲潘偉異,舞美設計陳必華,陸錦娟飾演樊家樹。該劇在上海麗都(後改貴州)、解放、民眾、光華等劇場演出,滿座4個多月,極為轟動。
1962年3月,上海市虹口區文化局會同區教育局邀請區內部分中學歷史教師、語文教師和東風、飛鳴、‘大眾’滑稽三個劇團的編導人員進行座談,討論歷史劇的編寫問題,飛鳴越劇團已將擱置已久的《鄭成功》開始重新整理加工。
1962年6月1日,國光戲院由東風、飛鳴越劇團學館演出《盜仙草》、《擋馬》、《蜈蚣嶺》等。
1962年8月16日,上海虹口、普陀等區開展夏秋衛生運動,飛鳴越劇團的演員也分別到近郊地區的天通庵街道和新港街道蔣家橋第一飼養場進行宣傳說唱。
1962年8月,飛鳴越劇團和濟南市曲藝團、虹口區人民銀行聯合在廣中路進行衛生宣傳。
1962年10月國慶期間,飛鳴越劇團主要演員演出精彩劇目,並於上海大世界遊樂場再次上演《靈堂成親》。
1962年11月,上海劇團送戲下鄉,飛鳴越劇團前往崇明縣廟鎮、堡鎮等地,著名演員陸錦娟參加了演出。
1962年12月21日,飛鳴越劇團開始在紅都戲院上演根據吳趼人同名小說改編的新戲《恨海》(此戲由陸錦花最早演出)。陸錦娟飾男主角陳伯和,因其成功塑造男主角而被認為削弱了對封建主義揭發批判,故而被批評。此劇於1963年,1964年分別多次上演,均由陸錦娟領先演出。
1962年,盛燮根據電影《摩雅傣》改編越劇《琵琶鬼》,又名《摩雅傣》,潘祖德作曲,由陸錦娟領先演出。
此後,飛鳴越劇團上演《紅樓夢》,每逢周三、六日場,青年組短劇演出《二堂放子》、《庵堂相會》、《摘紅梅》(即紅梅閣)、《斷橋》。
1963年春節,飛鳴越劇團參與迎春廣播會,演唱精彩節目。
1963年春節,飛鳴越劇團在東山戲院再次演出《啼笑姻緣》,由陸錦娟領銜主演,深受觀眾歡迎。
1963年3月起,上海一批戲劇創作人員下鄉採風,去松江新橋公社的有飛鳴越劇團李惠康和大眾滑稽劇團的韋聖英等。
1963年7月,飛鳴越劇團的編劇與努力滬劇團、愛華滬劇團、大眾滑稽劇團一起,在文藝會堂交流在農村參加勞動的感想和暢談社裡的新人新事。
1963年夏,飛鳴越劇團上演《雷鋒》,並送戲下鄉,由陸錦娟飾演雷鋒,因其生動形象地塑造了雷鋒各時期的形象而受到觀眾好評。
1963年,越劇界陸續上演現代劇,8月間,飛鳴越劇團在麗都劇場上演《霓虹燈下的哨兵》,在這以前,“飛鳴”已先後在三個劇場演過這齣。陸錦娟在該劇中出演主角指導員路華。飛鳴越劇團上演《霓虹燈下的哨兵》兩個月,收到了不少青少年觀眾的來信。來信說:“過去我們看的戲,就是《靈堂成親》《攔轎鬧婚》等等,我們所欣賞的就是演員的美貌和文質彬彬的姿態。可是看了你們的《霓虹燈下的哨兵》,我們被南京路上好八連戰士們的共產主義品格感動了。”另一位觀眾也寫道:“你們演得很成功,我想你們一定能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的。”飛鳴越劇團還成立了《毛澤東選集》學習小組。
1963年9月,上海藝術團體進行“送戲上門”活動,參加這次演出的單位,有上海越劇院實驗劇團、春泥越劇團、東風越劇團青年演出團、合作越劇團青年演員、飛鳴越劇團分團、青山越劇團分團、黃浦京劇團、越劇院學館、大眾滑稽劇團分團、上海滑稽劇團青年演員等等。帶去的劇目有,現代戲《搶傘》、《奪印》、《爭兒記》和《楊立貝》等,也有為民眾所喜愛的傳統劇《白蛇傳》、《包公智斬魯齋郎》等。
1963年10月,飛鳴越劇團組織了一次下工廠演出短劇的活動,在益民食品一廠等廠演出的歌頌人民公社優越性的現代劇《生日》和反映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的英勇鬥爭的《如此民主》兩個小戲,在事先都經過了專門的加工排練。由於這兩個戲反映了當前的鬥爭生活,受到了工人同志的歡迎。
1963年10月28日,飛鳴越劇團於上海民眾劇場上演《年青的一代》。在上演前,進行了三次認真排練,每次都作了修改提高。陸錦娟領銜主演,極具感染力,獲得觀眾好評。上演三天,每天客滿,很多街道居民還包了專場來看。有讀者來信稱:“當你在舞台上讀著血書的時候,我與你一起泣不成聲,流下了眼淚。”
1963年12月,上海越劇院學館和合作、飛鳴等越劇團的學員以革命小戲作為學員們演現代戲的基礎課。
1964年春節,飛鳴越劇團在黃浦劇場(北京東路780號,1958年開張)上演了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大型現代劇《祝你健康》(又名《千萬不要忘記》)。由陸錦娟領銜主演。為該處的首次越劇演出。春節期間,青年組分隊還上演了《社長的女兒》一劇。飛鳴越劇團為演這個戲,多次到豫劇團去,向豫劇演員們學了划船動作和最後一場“烈士陵”前小紅悔恨交加的邊唱邊舞動作,然後再根據了自己劇種的特色進行了創造。
1964年2月2日,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李蓉芳領銜,在浦東俱樂部演出(為該處的首次越劇演出)。
1964年2月,在市文化局統一安排下,上海戲劇界企業文化工作隊送戲下鄉。飛鳴越劇團組成了“青浦隊”,去金山、嘉定、寶山、青浦縣的農村,作為期3個月的巡迴演出。
1964年2月,飛鳴越劇團於上海大世界遊樂場上演《年青的一代》,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1964年3月7日,飛鳴越劇團演員隊榮獲了“三八紅旗集體”。一年以來,飛鳴越劇團已先後上演《雷鋒》、《霓虹燈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千萬不要忘記》和《社長的女兒》等五個大型的和《母與子》、《兩塊六》等多個小型社會主義戲劇,也曾陸續上演反映反帝鬥爭的大戲《台灣來的女客》、《海邊風暴》和《如此民主》、《台灣一警察》等中小型戲劇。
1964年7月1日,上海越劇院邀集區縣越劇團,座談一年來演出現代劇的情況,向市委陳丕顯書記匯報。會議由袁雪芬院長主持,合作、少壯、飛鳴、青山、出新等越劇團的負責人出席座談。
1964年8月,飛鳴越劇團在上海大世界遊樂場開始演出《年青的一代》(陸錦娟主演)、《依萊汗》(即《摩雅傣》,陸錦娟主演)、《水晶洞》、《南海長城》(陸錦娟飾演區英才)。之後10月1日,國慶期間,本市各越劇團均演出現代劇,並在《新民晚報》刊登聯合廣告。
1964年9月,飛鳴越劇團上演革命現代戲《豹子灣戰鬥》,陸錦娟在劇中飾演主要角色連長丁勇。此劇在排演階段,專門請了當地駐軍前來輔導,請解放軍同志帶領演員於“三伏天”進行訓練,並挨個糾正動作。在市區演過以後,已帶到崇明縣的村鎮去演出。陸錦娟領銜主演,受到了觀眾好評,並有觀眾以此劇為內容投稿至《文匯報》。
1964年,李惠康創作越劇現代劇《婦女委員》,由上海飛鳴越劇團公演。
1965年2月,春節期間,上海上演的越劇劇目均為現代劇: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領銜主演《八一風暴》。
期間,飛鳴越劇團還上演了《攔轎鬧婚》、《蝶林遇仙記》、《王十朋》(此劇為飛鳴越劇團常演劇目,有多張戲單存世)、《何文秀》,由陸錦娟領銜主演,其中《王十朋》與《何文秀》,均採用了與芳華越劇團不同的劇本,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
1965年,飛鳴越劇團於光華劇場演出反映工業戰線上比學趕幫的《山花爛熳》,陸錦娟主演。
1965年7月,飛鳴越劇團上演《南方烈火》,陸錦娟在此劇中擔任重要角色。此劇以鳳大娘——劇中的越南南方地下黨負責人為主的,她的唱詞較多;擔任這一角色的演員,為了塑造好人物,閱讀了有關越南英勇人物故事以充實內在感情,並苦練唱腔直到深夜。飛鳴越劇團在排演中,也受到了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海越劇院、上海實驗歌劇院等兄弟單位的熱情支持。
1965年夏,上海市戲劇團體以“小分隊”的方式深入工農民眾,飛鳴越劇團和大眾滑稽劇團合併組成“虹口區專業劇團小分隊”,在工廠工人、商業職工集居點廠中新村開展活動時,除晚上演出外,白天又在街頭進行“除害滅病”、夏令衛生和“好兒女志在四方”的宣傳演出,此後又轉移到另一個演出點——虹鎮街道地區。
1965年國慶期間,上海越劇院、愛華滬劇團、飛鳴越劇團、上海越劇院學館等都組成小分隊,深入工廠、農村、部隊,演出短小精悍、豐富多樣的節目。
1965年11月,飛鳴越劇團在大世界遊樂場先後演出《怎么談不攏》(孫菊琴、張蓓麗表演)、《彩虹》(劉麗明、陸蘇美、尹美娣主演,其中尹美娣為該劇反面人物)、《母子會》(尹美娣、楊煥華表演)等小戲,及《南方烈火》(陸錦娟、李蓉芳、胡鳳英領銜主演)。
1966年1月,上海各界向解放軍取經的慰問團先後滿載歸來,飛鳴越劇團以陸錦娟為首的演員,向戰士學習了刺殺技術後,演出的《瓊花》愈加出色。
1969年1月,各越劇團體在工、軍宣隊領導下,搞斗、批、改。上海越劇院和學館,被集中到交大分部學習。合作、少壯、春泥、青山、出新、東風、飛鳴等區屬越劇團,相繼下放到崇明縣各區五七幹校。
1966年3月,飛鳴越劇團近上演據同名川劇移植的革命現代劇《嘉陵怒濤》,陸錦娟主演。
“文化大革命”期間曾改名為“向陽越劇團”,1971年底解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