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蛾賦

《飛蛾賦》是南朝文學家鮑照創作的一篇小賦。這篇小賦以熾烈昂揚的情感,熱情謳歌“飛蛾撲火”的勇敢無畏精神,賦予了飛蛾這小小的生靈以嶄新的形象。賦中所讚美的飛蛾為追求光明而奮不顧身的精神正是古往今來為事業,為正義而獻身的志士精神的象徵。全賦文辭精悍,旨意勁拔,情感慷慨激昂,氣勢鬱勃不平,筆調揚抑跌宕,寫法精巧熨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飛蛾賦
  • 作者:鮑照
  • 創作年代南朝宋
  • 作品出處:《鮑參軍集
  • 作品體裁:辭賦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飛蛾賦
仙鼠伺暗,飛蛾候明,均靈舛化,詭欲齊生。觀齊生而欲詭,各會性以憑方。凌燋煙之浮景,赴熙焰之明光。拔身幽草下,畢命在此堂。本輕死以邀得,雖糜爛其何傷!豈學山南之文豹,避雲霧而岩藏。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仙鼠:蝙蝠。
⑵舛:錯亂。
⑶詭:不同。
⑷會:當,依。
⑸凌:越過。燋:火把。一說通“焦”。景:同“影”。
⑹熙:火光旺盛。
⑺拔身:脫身。
⑻畢命:死。
⑼邀:求取,遭遇。
⑽“豈學“兩句:嚴可均《全宋文》註:“《封氏聞見記》五云:舊說南山赤豹,愛其毛體,每有霧露,諸禽獸皆取食,惟赤豹深藏不出,故古以喻賢者隱居避世。”文,通“紋”。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蝙蝠等待黑暗,飛蛾嚮往光明,都是造物主錯亂化育,奇異的欲望一同產生。考察他們一同產生的奇異欲望,各應本性而依據獨特的生活方式。飛蛾越過火把的浮焰,飛赴烈焰的光明。它飛起於幽暗的草叢之下,喪命在光明的堂室之中。本來因藐視死亡才招致喪身,即使被燒得焦爛又有什麼哀傷。豈能學南山那隻漂亮的的豹子,為了躲避霧露而深藏不出。

創作背景

鮑照年青時就渴望建功立業。鮑照一生熱衷功名,用世思想極為強烈。《南史》本傳載他嘗謁臨川王劉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人以為其位尚卑而止之。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慧型,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其不甘久居寒族,求取功名的急渴之情可見一斑。然而生活在門閥士族統治的時代,他處處受人壓抑,難伸抱負,加上他本人性格孤直耿介,不願順時委俗,就更為當世所難容,也使自己更加苦悶憤慨。這篇小賦就是他在這樣的處境之下,借物抒杯,感物言志之作。鮑照為建功立業而不顧一切,勇往直前的行為,是他剛直性格的具體體現,也正是他讚美飛蛾“本輕死以邀得,雖麋爛其何傷”的深層次的原因。在他此後的仕宦生活中,他確確實實做到了這一點。他在臨川王義慶幕期間所作的《謝解禁止表》云:“臣自惟孤賤,盜幸榮級。暗澀大義,猖狂世禮。奇非阮籍,無保持之助;才愧馮衍,有轄鑔之因。”《轉常侍上疏》云:“臣既無仿佛,上報殊絕之恩,有分每豐其過。前後輕重,輒得原恕。獎以君子之方,赦以不閒教訓,大愆不責,矜澤必加。”《謝隨恩被原疏》有云:“由臣悴賤,可侮可誣,曾參殺人,臣豈無過。寢病幽棲,無援朝列,身孤節卑,易成論。”說明了他劉義慶幕中曾多次有過因過失而遭遭受譴責和處罰,而他受到譴責和處罰的原因乃是受到同僚之中小人的讒言,其罪名即是“暗澀大義,猖狂世禮不閒教訓”。這不閒教訓和猖狂世禮,實際上也就是對劉義慶某種程度的不恭。鮑照當時在臨川王劉義慶幕中僅僅是一個王國侍郎,位不過九品,地位卑下,而且又出身寒門,沒有任何家世的憑藉。在這種情況下他敢於對劉義慶有所不恭,當是對劉義慶作出了某種抗爭。而這種抗爭,又必然是作者認為劉義慶的行為有不妥當之處。《宋書·臨川烈武王道規傳附義慶傳》載義慶“受任歷藩,無浮淫之過,唯晚節奉養沙門,頗致費損”,根據歷史記載,南朝時期奉養僧人的費用是相當驚人的。因此,作者此時為此事或以其他事情進諫從而得罪劉義慶就很有可能。而冒著遭受譴責和禁止的危險去進諫,可以說正是飛蛾“本輕死以邀得,雖糜爛其何傷”精神的具體體現。《飛蛾賦》的創作,顯示了他這一人生態度。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飛蛾撲火,往往為人所棄。這篇小賦力排眾詆,為飛蛾大唱讚歌,可謂獨具識見,發人之所未發。作者開篇以反襯的手法,用蝙蝠引出飛蛾,列舉它們一“何暗”,一“候明”,“均靈舛化”“齊生欲詭”,對比十分鮮明工整。雖不明陳褒貶,然作者的愛僧取捨已昭然於言外矣。“凌煙”兩句氣格高朗,意氣奪人。著墨無多,已將飛蛾追求光明之志突顯盡致,震人心扉,長人精神。特別著一“赴”字,有赴湯蹈火萬死不辭之意,益見飛蛾嚮往光明的急切心情。“拔身”兩句筆鋒陡揚,又驟然一抑,筆走如電,極力表現飛蛾追求光明而不擇生死的精神,情感憤慨悲愴,令人撫膺慨嘆,恨恨吞聲。“輕死”兩句劃然突發,明飛蛾堅貞不屈之志,筆調蒼涼悲概,如壯士臨刑而歌,慘痛悽厲,鐵骨錚錚。末尾兩句再次作比,以南山文豹之自愛避世,襯托出飛蛾撲火風格之高,理直氣壯,慷慨激昂。
飛蛾本是自然界最為弱小昆蟲之一,它的赴火求死在歷代文人的眼中乃是愚昧者的代表,成為譏諷和同情的對象。而在作者的眼中,飛蛾明知無益卻仍然前赴後繼地赴火而死,並無絲毫退,乃特別值得尊重和稱道,因此作者乃一反前人之意,對飛蛾進行了高度的讚美。發端即以伺暗的仙鼠與候明之飛蛾對比,以反襯飛蛾對光明的追求和渴望。文末又用《列女傳》“南山有玄,霧而七日而不食者,欲以澤其皮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遠害”之典,以南山文豹與飛蛾進行對比。南山文豹的愛惜自己的身體,在霧雨之日即深藏不出以避害。這種深藏不出以避害的文豹,本是古代比喻賢者隱居避世,全身遠禍的。但在作者的眼中,文豹的的全身遠禍,卻是懦弱的典型,絲毫不值得稱道。所以他表示決不學避雲霧而岩藏的南山文豹,而要效法“拔身幽草下畢命在此堂”的飛蛾,要為追求功名事業而一往無前,要與一切的邪惡勢力抗爭到底,絕不妥協。作者所讚美的飛蛾為追求光明而奮不顧身的精神正是古往今來為事業,為正義而獻身的志士精神的象徵,也正是作者年青時期所嚮往和孜孜以求的。赴火之飛蛾實際上就是作者自己的追求、遭遇乃至性格品節的寫照。飛蛾的悲劇,也正是鮑照的悲劇。
此篇將“體物”與“言志”合寫面不露痕跡。篇幅雖短,但文辭精悍,旨意勁拔。句句真氣充沛,個性顯露,鋒芒突出。情感慷慨激昂,氣勢鬱勃不平。不足百字之篇,筆調忽揚忽抑,跌宕多變。寫法上以蝙蝠、文豹前後相襯,突出飛蛾,如書法中之側鋒用筆,精巧熨帖。

名家點評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錢仲聯:在《飛蛾賦》中,表現了敢於面對現實的昂揚的精神狀態。(《鮑參軍集注·前言》)
中國古典文學史家馬積高:支曇諦、傳亮都以飛蛾撲火為戒(按支曇諦、傅亮皆東晉末年人,分別作《赴火蛾賦》和《感物賦》,述及飛蛾),鮑照卻反是。……也是鼓吹一種奮不顧身的進取精神。作者後來終於在統治集團的內訌中喪生,也許與他這種精神不無關係。(《賦史》)

作者簡介

鮑照(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東海(今山東郯城一帶)人。出身貧寒,宋文帝元嘉中,任臨川王、始興王王國侍郎。孝武帝時,任海虞令、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秣陵令、永嘉令。後入臨海王劉子瑣幕府,為前軍刑獄參軍,掌書記,故世稱“鮑參軍”。宋明帝立,劉子瑣舉兵回響,兵敗,鮑照為亂兵所殺。其詩多反映寒士對當時門閥制度的不滿,表現徭役、戰亂和人民生活的痛苦,抒寫寒士不遇的鬱憤之情和馳騁疆場、建功立業的壯志。題材上長於樂府和七言歌行,風骨遒勁,構想奇逸,在南朝詩中獨樹一幟,被稱為“總四家而擅美,跨兩代而孤出”(鐘嶸《詩品》),尤善樂府。辭賦駢文亦著稱於時。有集十卷,今有《鮑參軍集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