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賦

《太行山賦》是當代著名古文作家楊威的代表作之一。此賦體勢宏壯,氣韻雄偉,作者以視通八方、博觀古今的視界,融太行山的體勢、景狀、人文、史事於一爐,以精湛老道的筆法寫盡了太行山的勝狀與神韻,加之意蘊高遠,艷藻獨構,組織工整,非大家不能為,是山嶽賦中的傑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行山賦
  • 文學體裁:賦  
  • 創作年代:當代
  • 作者:楊威
概述,基本信息,寫作背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概述

《太行山賦》是當代著名古文作家楊威的代表作之一。此賦體勢宏壯,氣韻雄偉,作者以視通八方、博觀古今的視界,融太行山的體勢、景狀、人文、史事於一爐,以精湛老道的筆法寫盡了太行山的勝狀與神韻,加之意蘊高遠,艷藻獨構,組織工整,非大家不能為,是山嶽賦中的傑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太行山賦
文學體裁:賦
創作年代:當代
作者:楊威
作品出處:《紹熙古澤(一)》(楊威∕著)

寫作背景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聳於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間。北起北京西山,南達豫北黃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餘公里,為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它由多種岩石結構組成,呈現不同的地貌,這裡儲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太行山地區有眾多河流發源或流經,使連綿的山脈中斷形成“水口”,這裡是華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要道。

作品原文

太行山賦
楊威
◆巨靈贔屓,廓開闢以啟象「1」;太始權輿,剖兩儀而流形「2」。乾坤造化,施陶鈞之妙用「3」;陰陽鼓鑄,化融結於洪爐「4」。由是川流綺錯,經緯九有之域「5」;山嶽糾紛,提挈四海之綱「6」。爰有真宰潛營,構巨闕於地戶「7」;元化默運,聳太行乎天門「8」。而其下鎮寰區,寄角亢之高曜「9」;上出象外,接畢昴之精芒「10」。元精斡流,鍾靈秀於神丘「11」;先古興作,披草昧而發蒙「12」。五方仰止,同祀始祖之里「13」;九代朝享,共勒肇創之功「14」。
◆測徑輪於南北,地中遐邇「15」;考輿圖於東西,勢判高卑「16」。而若莽原北開,草馳電邁之駒「17」;大河南坼,波斜雲征之雁「18」。仰挾陰山「19」,俯引秦嶺「20」,括管涔而包五台「21」,牽中條而躡王屋「22」。指太岳以控野「23」,目呂梁而帶坰「24」。四岳環列,若眾星之拱辰「25」;南衡遙峙,收晴翠於一望「26」。睎冀魯于海隅「27」,平蕪千里「28」;眺澤國乎江隈「29」,膏壤無垠「30」。九逵所湊,位居四省之會「31」;八荒可瞻,地稱天下之脊「32」。
◆體勢磅礴,壓晉冀之坤軸「33」;氣宇雄壯,制陸海於雲中「34」。萬峰峮嶙,重巒攢倚「35」,森矗隆崛「36」,八百餘里。雲海盪潏「37」,疊蔚蔽翳「38」,玄黃失其昏曙「39」,八區掩以窈冥「40」。復若箭嶺削岩,插劍鍔於天半「41」;碧岫丹崖,散繽紛乎銀漢「42」。五台岑崟,巋然特起「43」。佛子崱屴,爭穹匹崇「44」。倚偎星之巉峭,暫邀玄鶴「45」;攀齊雲之崚嶒,來遊仙家「46」。天回雲昏,莫可言形「47」。是以魏武苦其郁岪「48」,太白嗟其高寒「49」。
◆地靈鞠育,高張天巧之成「50」;巨峽豁閜,並擅靈墟之勝「51」。則有王莽龍泉,五指桃谷「52」。脈絡交午,虬蟠蠖屈「53」。蓄麗秘精,韜妙藏幽「54」。覽其岩洞天開,澗溪地涌「55」。播霧蒸雲,飛泉吐溜「56」。千瀑亂墜,噴雪奔雷「57」。潭湖羅布,漾山沉璧「58」。奇峰怪石,競騁詭態「59」。珍卉異木,牢籠塵寰「60」。棧攀千尺,虹跨萬仞「61」。凝瑰瑋於紫團「62」,郁清淑乎林慮「63」。殊勝卓犖,極豫游之壯觀「64」;景物罕儔,邁九峽而獨妍「65」。
◆陟彼九仞,前聖攢萃之宇「66」;邈矣荒芒,玄化發軔之墟「67」。錯鏨之湄,猶疏夏禹之銘「68」;發鳩之阿,尚鏤精衛之頌「69」。排鰲足以立極,振穹蒼之頹綱「70」;挽雕弓以隕日,復炎土之溫涼「71」。堯降伊祁,率導禪讓之風「72」;舜誕諸馮,始正朝班之職「73」。冀南洞達,愚公之軌躅可尋「74」;漁耕分疆,神農之英模永范「75」。匡時濟世之德,感盪乾坤「76」;經邦緯俗之勛,光塞宇宙「77」。而其渥惠周沾,騰茂實以燭幽「78」;英華不泯,垂懷仰而靡歇「79」。
◆重關幽阻,據萬邦之臂脊「80」;八陘關通,素千秋之戰道「81」。覽其拒大漠而屏幽燕「82」,枕三晉而割秦齊「83」,扼中原之喉衿「84」,當河朔之肘腋「85」。固社稷之干城「86」,王霸之根柢也「87」。是以軒轅西伯,耀其兵威「88」,魏武人屠,運其韜略「89」。至若中甸失馭,馬族角奔「90」,鼓顰連年,觸目風煙「91」。九朝疊代,戎馬長嘶「92」,莫不資之地利,恃其封疆「93」。暨河海晏清,玉帛交馳「94」,百族融冶,八方混同「95」,斯亦風采陶貫之藪也「96」。
◆天步中微,遭金甌之幅裂「97」;中共奮庸,肇蕩寇之根據「98」。蒙犯霜露「99」,朝行平型之誅「100」;經緯風雷「101」,夕報雁門之捷「102」。鋒鏑所向,九路瓦解「103」;銳士甫臨,囚籠雲崩「104」。百團霆擊「105」,解生民於倒懸「106」;群英幄籌「107」,拯宗社於將墜「108」。峪回組甲,率億兆之宅心「109」;嶺饒悲風,悼將軍之英靈「110」。逮外侮方平,內憂尋擾「111」,援義旗以回指,傳凱聲於三嵕「112」。八載鏖兵,鑄吾華之精魂「113」;關山不改,奠開國之基趾「114」。
◆登高臨遠,目寥廓以騁懷「115」;思古追昔,暢憑弔而增感「116」。慨易水之流澌,荊卿之壯意未寂「117」;覿井陘之荒台,淮陰之神略可宗「118」。武靈雄長,實賴鼎新之政「119」;燕昭雪復,亦假招賢之助「120」。三關鴻飛,思遠楊門之事「121」;佘穆踵武,揚厲巾幗之烈「122」。上黨巡幸,有始皇之嗟稱「123」;娘子昂藏,存平陽之英概「124」。唐宗宋祖,握金鏡以運風雲「125」;詩仙詞聖,宣金石而流逸響「126」。稽壯猶於遐年,人傑騰驤「127」;誦騷人之高詠,風雅無邊「128」。
◆恢姿卓碩,偉天工之閎構「129」;先化宣演,垂萬世之衣冠「130」。碧影排霄,兼五嶽之神骨「131」;壯采絕艷,總四湖之深韻「132」。訪奧區之巨麗,嘆奇趣之弗測「133」。美仁智以同往,悅隱淪而遐棲「134」。盈虛環襲,鑒存亡於終古「135」;雌雄偃競,洵成敗之樞轄「136」。昔彥奄逝,顧青岑以空存「137」;余潤旁流,欣芳馨而匪遠「138」。仰茲巍巍,式茂普載之義「139」;沐彼蕩蕩,用著洪覆之德「140」。天和廣被,歷千葉以永寧「141」;億萬斯年,扇仁風而浹洽「142」。

作品注釋

【注釋】
【1】 巨靈:泛指神靈。贔屓:用力貌。廓:謂廓然,指廣大空闊貌。開闢:謂開天闢地。啟象:啟,指開啟、萌生。象,指天地萬物之象。
【2】 太始:古代謂天地萬物之始。《列子·天瑞》:“太始者,形之始也。”權輿:草木萌芽新生。《大戴禮記·誥志》:“於時冰泮發蟄,百草權輿。”引申為起始。《詩·秦風·權輿》:“於嗟乎,不承權輿。”毛傳:“權輿,始也。”剖:破開,開闢。兩儀:指天地。《易·繫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流形:謂萬物受自然之滋育而運動變化其形體。《易·乾》:“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3】 乾坤:謂天地。班固《典引》:“經緯乾坤,出入三光。”造化:創造化育。《淮南子·精神訓》:“偉哉造化者其以我為此拘拘邪?”施:謂施行。陶鈞:制陶器所用的轉輪。比喻造就、創建。《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是以聖王制世御俗,獨化於陶鈞之上。”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陶家名模下圓轉者為鈞。”司馬貞索隱引張晏曰:“陶,冶;鈞,范也。作器下所轉者名鈞。”杜甫《瞿塘懷古》:“疏鑿功雖美,陶鈞力大哉!”妙用:神妙的作用或功用。《五燈會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般柴。”
【4】 陰陽:古代思想家以陰陽(世間一切現象的正反面)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氣或物質勢力。《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乃深觀陰陽訊息,而作怪迂之變。”鼓鑄:本義指鼓風扇火,冶鍊金屬,鑄造錢幣或器物。《漢書·終軍傳》:“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顏師古注引如淳曰:“鑄銅鐵,扇熾火,謂之鼓。”引申為創造、化育。化:謂化生。融結:謂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阜。洪爐:大爐子。比喻鍛鍊、造就人或物的場所或環境。黃溍《試院》:“至公留藻鑒,成物待洪爐。”
【5】 綺錯:謂如綺紋之交錯。《後漢書·班固傳上》:“周廬千列,徼道綺錯。”李賢註:“綺錯,交錯也。”經緯:織物的直線叫“經”,橫線稱“緯”。這裡用作動詞,作為經緯。九有:九州。《詩·商頌·玄鳥》:“奄有九有。”毛傳:“九有,九州也。”
【6】 糾紛:交錯雜亂貌。左思蜀都賦》:“山阜相屬,含溪懷谷;崗巒糾紛,觸石吐雲。”提挈:提起,舉起。朱熹《中庸章句序》:“提挈綱維,開示蘊奧。”
【7】 真宰:猶造物。假想中的宇宙主宰者。白居易《和雨中花》:“真宰倒持生殺柄,閒物命長人短命。”地戶:地的門戶。古代傳說天有門、地有戶。《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立蛇門者,以象地戶也。”
【8】 元化:謂自然的演變。陳子昂《感遇》:“古之得仙道,信與元化並。”太行:即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我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聳於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間。北起北京西山,南達豫北黃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餘公里,為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天門:謂“天宮”之門。《楚辭·九歌·大司命》:“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雲。”
【9】 寰區:猶言宇內、天下。杜甫《解悶》:“最傳秀句寰區滿,未絕風流相國能。”角亢:戰國前多以十二星次的位置劃分地面上州、國的位置與之相對應。就天文說,稱作分星;就地理說,稱作分野。如:以“鶉首”對應秦,“鶉火”對應周,“壽星”對應鄭等。戰國以後,大多以二十八星宿劃分分野,“角”、“亢”二星對應太行山南段地區。高曜:謂高懸於天空的光耀。
【10】 象外:謂塵世之外。錢起《過瑞龍觀道士》:“得茲象外趣,便割區中緣。”畢昴:就分野而言,“畢”、“昴”二星對應太行山北段地區。精芒:謂光芒。李白《出自薊北門行》:“虜陣橫北荒,胡星耀精芒。”
【11】 元精:天地的元氣、精氣。許承欽《夏仲自正覺寺游佛峪》:“奧區元精合,萬古青濛濛。”斡流:流轉,來回運轉。賈誼《鵩鳥賦》:“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形氣轉續兮,變化而蟺。”鍾:匯聚。靈秀:謂清秀、秀美。神丘:猶言神山。崇美山嶽之詞。班固《封燕然山銘》:“封靈丘兮建隆碣。”
【12】 先古:先祖。《禮記·祭義》:“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興作:謂興起。蘇軾《均戶口策》:“昔者聖人之興作也,必因人之情,故易為功;必因時之勢,故易為力。”披:劈開,劈去。《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披山通道,未嘗寧居。”草昧:猶蒙昧。謂原始未開化的狀態。《易·屯》:“天造草昧。”孔穎達疏:“草謂草創,昧謂冥昧,言天造萬物於草創之始,如在冥昧之時也。”發蒙:啟發蒙昧。《易·蒙》:“初六,發蒙。”
【13】 五方:東、南、西、北和中央。亦泛指各方。《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仰止:仰慕,嚮往。止,語助詞。語出《詩·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姜夔《饒歌吹曲·沅之上》:“真人方興,百神仰止。”始祖:謂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里:特指故鄉。江淹《別賦》:“割慈忍愛,離邦去里。”太行山人文歷史源遠流長,“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神農嘗百草”等史前神話傳說均發端於此。特別是炎帝神農氏在太行山上黨地區“嘗百草”、“藝五穀”、“制耒耜”,開創了我國農業文明的先河,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由漁獵到農耕,由遊牧到定居的偉大轉折。
【14】 九代:九,泛指多數。代,指朝代。朝享:朝拜,朝貢。肇創:初創,始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
【15】 徑輪:謂南北之間的長度。張衡《西京賦》:“於是量徑輪,考廣袤。”中:謂適中。相對於全國地域而言,太行山處於南北適中的位置。
【16】 輿圖:地圖,多指疆域圖。判:分開。如:判袂。《國語·周語中》:“若七德離判,民乃攜貳。”韋昭註:“判,分也。攜,離也。”太行山是重要的地理分界,山以西為黃土高原,以東為黃淮海平原,並與大興安嶺巫山、雪峰山,共同構成了我國地形第二、三階級分界線
【17】 莽原:草長得繁密茂盛的原野,這裡指內蒙古草原。太行山以北是廣袤的內蒙古草原。電邁:像閃電疾馳。形容非常迅疾。《三國志·吳志·陸抗傳》:“若敵泛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懸也。”
【18】 大河:特指黃河。太行山南接黃河。坼:裂開。《淮南子·本經訓》:“天旱地坼。”雲征:謂行於雲中。
【19】 挾:襟帶。王粲《登樓賦》:“挾清漳之通浦兮。”陰山:陰山山脈橫亘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段進入河北省西北部。
【20】 引:牽挽。《淮南子·修務訓》:“引之不來,推之不往。”秦嶺:橫貫我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南部,經陝西南部到河南西部。
【21】 括:包容。賈誼《過秦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管涔:管涔山。屬呂梁山脈,為汾河的發源地。五台: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與峨嵋山、九華山普陀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22】 牽:挽引。中條:中條山。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因居太行山華山之間,山勢狹長,故名中條。躡:踩,踏。《史記·淮陰侯列傳》:“張良、陳平躡漢王足。”王屋:王屋山。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的濟源市,東依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岳,南臨黃河,是我國九大古代名山。
【23】 太岳:太岳山。又名霍山,位於山西省中南部。東與沁潞高原相連,西以霍山大斷層與汾河谷地相接,北起介休縣的綿山,南與中條山脈相接。山體走向近於南北,是汾河與沁河的分水嶺。控:指控鎮。
【24】 呂梁:呂梁山。位於山西西部,呈東北、西南走向,延綿400多公里,縱貫三晉西部,是黃河中游幹流與支流汾河的分水嶺。帶:圍繞。《國策·魏策一》:“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釜,前帶河,後被山。”坰:遙遠的郊野。左思《吳都賦》:“相與聊浪乎昧莫之坰。”
【25】 四岳:這裡指北嶽恆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東嶽泰山。環列:環圍布列。元好問《李參軍友山亭記》:“九山環列,潁水中貫。”拱辰:拱,拱衛。辰,北辰,北極星。古以為天之最尊星。《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朱熹集註:“北辰,北極,天之樞也。居其所,不動也。共(拱),向也。言眾星四面旋繞而歸向之也。”
【26】 南衡:南嶽衡山。晴翠:草木在陽光照耀下映射出的一片碧綠色。白居易《賦得古草原送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27】 睎:遠望。班固《西都賦》:“於是睎秦嶺,睋北阜。”冀:河北。魯:山東。海隅:海角、海邊。李漁《憐香伴·驚颶》:“敝國遠在海隅,久疏貢獻。”
【28】 平蕪:平曠的原野。歐陽修《踏莎行》:“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9】 澤國:水鄉,多水的地方。杜牧《題白雲樓》:“江村夜漲浮天水,澤國秋生動地風。”江:特指長江。隈:水流彎曲處。《淮南子》:“田者不侵畔,漁者不侵隈。”
【30】 膏壤:肥沃的土地。《史記·貨殖列傳》:“膏壤沃野千里。”
【31】 九逵:《爾雅·釋宮》:“九達謂之逵。”九謂其多。後因以“九逵”稱四通八達的大路。何遜《擬輕薄篇》:“長安九逵上,青槐蔭道植。”湊:聚合,會合。四省:太行山聳立於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間。會:引申稱人或物會集之地。如:省會、都會。
【32】 八荒:八方荒遠之地。賈誼《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顏師古註:“八荒,八方荒忽極遠之地也。”天下之脊:蘇軾在《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中寫道:“上黨從來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上黨居太行之巔,因此太行山也被譽為天下脊。
【33】 體勢:體態形狀。班固《西都賦》:“覽山川之體勢,觀三軍之殺獲。”磅礴:廣大雄壯貌。陸機《輓歌》:“重阜何崔嵬,玄廬竄其間。磅礴立四極,穹崇效蒼天。”晉:山西。坤軸:坤,指地。軸,指中心。太行山縱貫山西、河北兩省中間,故云。
【34】 氣宇:氣度、氣概。陸海:物產富饒的高原地區。《漢書·地理志下》:“(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顏師古註:“言其地高陸而饒物產,如海之無所不出,故云陸海。”雲中:雲霄之中,指高空。
【35】 峮嶙:山相連貌。周梅墟《步步嬌·帶雨鳴柯》:“鳩藏樹鳴,遠岫峮嶙。”攢倚:密集緊靠。宋之問《游陸渾南山自歇馬嶺到楓香林》:“細岑互攢倚,浮巘競奔蹙。”
【36】 森矗:林立。隆崛:高高特起。張衡《西京賦》:“於前則終南太一,隆崛崔崒,隱轔鬱律。”
【37】 盪潏:涌騰起伏。張融《海賦》:“沙嶼相接,洲島相連,東西盪潏,如滿於天。”
【38】 疊蔚:引申為叢生而茂盛的草木。蔽翳:障蔽,掩蔽。元稹《苦雨》:“已復雲蔽翳,不使及泥塗。”
【39】 玄黃:指天地。揚雄《劇秦美新》:“玄黃剖判,上下相嘔。”昏曙:昏曉、早晚。
【40】 八區:八方、天下。《漢書·揚雄傳下》:“天下之士,雷動雲合,魚鱗雜襲,鹹營於八區。”顏師古註:“八區,八方也。”窈冥:幽暗貌。《史記·項羽本紀》:“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窈冥晝晦。”
【41】 箭嶺:似箭般尖銳、峭拔的山嶺。削岩:像刀削過一樣筆直的山崖。劍鍔:形容如劍刃般尖銳、峻拔的峰崖、嶺巒。天半:高空。《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俱秀出天半。”
【42】 繽紛:謂顏色多而絢麗。田蘭芳《蓬萊(袁可立別業)紀勝雜體小引》:“繽紛將弭節乎睢渙之間。”銀漢:謂銀河。
【43】 五台:這裡指太行山北端最高峰小五台山。位於河北省蔚縣與涿鹿縣交界的地方。岑崟:山高峻貌。司馬相如《子虛賦》:“岑崟參差,日月蔽虧。”巋然:高峻獨立貌。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見隳壞,而靈光巋然獨存。”特起:突起,崛起。《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44】 佛子:這裡指太行山南端主峰佛子山。俗稱佛山,在山西省陵川縣境內。崱屴:高峻挺拔貌。朱彝尊《望摘星陀》:“蜿蜒眾山伏,崱屴一峰挺。”穹:謂高。崇:謂高。
【45】 偎星:偎,指緊貼、挨著。謂向上緊挨星辰,形容極高。巉峭:高險。《新唐書·西域傳下》:“有鐵門山,左右巉峭,石色如鐵。”這裡指高險的山峰。玄鶴:即仙鶴。傳說鶴千歲化為蒼,又千歲變為黑,謂之玄鶴。見崔豹《古今注·鳥獸》。《史記·樂書》:“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
【46】 齊云:謂高與雲相等。崚嶒:高峻突兀貌。沈約《鐘山詩應西陽王教》:“鬱律構丹巘,崚嶒起青嶂。”這裡指高峻突兀的山峰。
【47】 天回雲昏:語出左思蜀都賦》:“望之天回,即之雲昏。”形容雄偉壯觀。言形:用言語來形容。
【48】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曹操《苦寒行》中曾用“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的詩句來形容太行山的高險。郁岪:形容山勢高險貌。《西京雜記》:“制為屏風,郁岪穹隆。”
【49】 太白:李白,字太白。李白在《北上行》和《行路難》中曾分別用“北上何所苦,北上緣太行。磴道盤且峻,巉岩凌穹蒼。馬足蹶側石,車輪摧高岡。沙塵接幽州,烽火連朔方。殺氣毒劍戟,嚴風裂衣裳”和“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詩句來形容太行山的高寒。高寒:謂地勢高而寒冷。
【50】 地靈:謂地之神靈。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侍游蒜山作》:“園縣極方望,邑社揔地靈。”鞠育:謂孕育,養育。高張:指大事鋪陳、布列。天巧:大自然的工巧。成:指成就。
【51】 巨峽:指太行山大峽谷。被評為最能代表太行山風采的旅遊勝地,和“中國十大最美的峽谷”之一。豁閜:空虛廣大。《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谽呀豁閜。”靈墟:謂洞天福地。《古微書·河圖緯》:“北上包山入靈墟,乃造洞庭竊禹書。”勝:謂佳妙。
【52】 王莽:指太行山大峽谷王莽峽。龍泉:指太行山大峽谷龍泉峽。五指:指太行山大峽谷五指峽。桃谷:指太行山大峽谷桃花谷。
【53】 脈絡:本義指山的主脈支脈或水的主流支流。王鏊《震澤長語·文章》:“《禹貢》敘山水脈絡原委,如在目前。”這裡指峽谷的主峽支峽。交午:縱橫交錯。洪邁《夷堅甲志·高俊入冥》:“二徑交午,不知所適。”虬蟠:形容像虬龍一樣的屈曲之形。蠖屈:形容像尺蠖一樣的屈曲之形。
【54】 蓄麗:指蘊藏美景。秘精:謂懷藏美盛的景狀。韜妙:謂包藏美好的景物。藏幽:謂懷抱幽勝。
【55】 澗溪:山澗溪流。王安石《芝閣記》:“以上至不測之高,下至澗溪壑谷,分崩裂絕,幽窮隱伏,人跡之所不通,往往求焉。”
【56】 吐溜:湧出水流。嵇康《琴賦》:“蒸靈液以播雲,據神淵而吐溜。”
【57】 奔雷:奔行如雷,形容速度之快。
【58】 漾山:蕩漾山影。沉璧:指平靜的月影映在水底,好似沉下的一塊玉。
【59】 競騁:謂競相施展。詭態:各種各樣的姿態。鮑照《飛蛾賦》:“詭態齊生。”
【60】 卉:草的總稱。牢籠:包羅。《淮南子·本經訓》:“牢籠天地,彈壓山川。”塵寰:人間。權德輿《送李城門罷官歸嵩陽》:“歸去塵寰外,春山桂樹叢。”
【61】 棧:謂棧道。指在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道路。千尺:極言其高。王安石《道傍大松人取為明》:“虬甲龍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蔭南山。”虹:比喻天橋。萬仞:同“千尺”,極言其高。
【62】 瑰瑋:奇偉,卓異。曹植《酒賦序》:“余覽揚雄《酒賦》,辭甚瑰瑋。”這裡用來指奇偉、卓異的景象。紫團:指太行山大峽谷紫團山。
【63】 郁:鬱積。清淑:清美、秀美。劉基《滿庭芳·二月十一日壽石末公》:“乾坤清淑,為瑞在扶輿。”林慮:指太行山大峽谷林慮山。
【64】 殊勝:指特別秀美的勝境。柳宗元《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見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勝。”卓犖:超絕出眾。《後漢書·班固傳》:“卓犖乎方州,羨溢乎要荒。”豫游:逸游。《貞觀政要·君道》:“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壯觀:謂極其宏偉的風景。
【65】 景物:風景。鮑照《舞鶴賦》:“氛昏夜歇,景物澄廓。”罕儔:少可相比。《南齊書·王思遠傳》:“陛下矜遇之厚,古今罕儔。” 邁:超過。九峽:指雅魯藏布大峽谷、金沙江虎跳峽、長江三峽、怒江大峽谷、瀾滄江梅里大峽谷、太魯閣大峽谷、黃河晉陝大峽谷、大渡河金口大峽谷和天山庫車大峽谷九大峽谷,與太行山大峽谷並稱為“中國十大最美的峽谷”。妍:美。
【66】 陟:升,登。《詩·周南·卷耳》:“陟彼高岡,我馬玄黃。”九仞:極言其高。前聖:前代的聖哲。這裡指女媧、后羿、精衛、炎帝神農氏、大禹、愚公諸前代聖賢。攢萃:聚集。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游泳之所攢萃,翔驟之所往還。”
【67】 荒芒:謂混沌蒙昧的狀態。指遠古時代。《淮南子·詮言訓》:“自身以上,至於荒芒爾遠矣。”高誘註:“荒芒,上古時也,故遠矣。”玄化:聖德教化。左思《魏都賦》:“玄化所甄,國風所稟。”發軔:比喻事物的開端。元好問《奉直趙君墓碣銘》:“萬物並流,至君而止。司南聖塗,發軔伊始。”墟:故址。
【68】 錯鏨: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奧治村西有錯鏨溝,相傳為大禹治水的一處遺址。《潞安府志·卷四》:“土人傳鯀治水欲浚漳河南流,鑿山勢逆水不能下,被殛;禹乃改渠東流,始通,鑿痕今存。”湄:岸邊,水與草交接的地方。《詩·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之湄。”疏:刻鏤。銘:文體的一種。古代常刻銘於碑版或器物,或以稱功德,或以申鑑戒,後成為一種文體。《文心雕龍》有《銘箴》篇。
【69】 發鳩:發鳩山。位於山西省長治縣境內。《山海經·北山經》中說:“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這裡的西山便指發鳩山。鏤:刻。頌:文體名。《文心雕龍·頌讚》:“原夫頌惟典雅,辭必清鑠,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之區;敬慎如銘,而異乎規戒之域。”如:揚雄《趙充國頌》、史岑《出師頌》。
【70】 此句指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頹:毀廢、崩壞。綱:這裡指天的綱維。如李白《大鵬賦》:“跨躡地絡,周旋天綱。”王琦註:“天綱者,天之綱維。”
【71】 雕弓:指雕刻有花紋的神弓。這裡指“后羿射日”的神話傳說。《淮南子》載:“堯使羿射九烏於三嵕之山。”三嵕山位於山西省屯留縣境內,俗稱老爺山。炎:謂極熱。溫涼:謂溫潤清涼。
【72】 降:誕生,降生。《楚辭·離騷》:“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伊祁:指山西省平順縣伊祁山,史載堯降生於此。率:率先、首先。導:開啟。禪讓:我國古代歷史上統治權轉移的一種方式,謂把帝位讓給他人。蘇轍《龍川別志》:“自古帝王有禪讓之禮,今可行也。”
【73】 誕:出生,誕生。諸馮:山西省垣曲縣諸馮山,史載舜降生於此。朝班:古代群臣朝見帝王時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職:職務。史載舜即位後,將堯時的部落聯盟議事會改革為貴族議事機構。堯議事會成員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等,彼此之間無具體分工。舜根據各人所長,分別委以不同職務:禹擔任司空,主平水土;后稷主持農業,播種百穀;契為司徙,掌管教化;皋陶為司法官,掌刑;倕為共工,主管手工業;益為虞官,掌山林原隰的草木鳥獸;伯夷為秩宗,主管祭祀典禮;夔為曲樂,負責教育貴族子弟;龍為納言,專門傳達舜的命令和轉達下情。
【74】 洞達:暢通無阻。班固《東都賦》:“平夷洞達,萬方輻湊。”這裡指“愚公移山”的傳說。《列子·湯問》:“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軌躅:指舊軌故跡。《舊唐書·文苑傳上·謝偃》:“雖往古之軌躅,亦當今之龜鏡。”
【75】 漁耕:謂漁獵文明和農耕文明。分疆:區分界限。神農:炎帝神農氏。是我國原始農業的發明者。英模:美好的楷則、典範。范:效法、取法。
【76】 匡時濟世:挽救艱困的局勢,使轉危為安。感盪:感動,激盪。《子華子·陽城胥渠問》:“黃帝之治天下也,其精神之感盪,上浮而下沉,故為百福之宗。”
【77】 經邦:猶經國。治理國家。緯俗:猶緯世。治理天下。塞:充滿。
【78】 渥惠:優厚的恩惠。班倢伃《自悼賦》:“蒙聖皇之渥惠兮。”周沾:周,指周到、普遍。沾,指浸潤。茂實:美盛的德業。司馬相如《封禪文》:“俾萬世得激清流,揚微波,蜚英聲,騰茂實。”燭幽:照亮黑暗。趙蕃《隙塵賦》:“洎夫托彼耀靈,起茲虛室,恆紛空而色碎,每燭幽而景密。”
【79】 英華:聲譽之美。《漢書·敘傳上》:“浮英華,湛道德。”泯:滅,消亡。懷仰:敬仰,思慕。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徒恨身奉甘旨,不得旦夕於几杖之側,稟教誨,俟講畫,不勝馳戀懷仰之至。”歇:盡,竭。《左傳·宣公十二年》:“憂未歇也。”
【80】 重關:謂重深的關塞。虞世南《從軍行》:“馬凍重關冷,輪摧九折危。”幽阻:深幽險阻。謝靈運《答范光祿書》:“山澗幽阻,音塵闊絕。”萬邦:引申為天下、全國。白居易《賀雨》:“遂下罪己詔,殷勤告萬邦。”
【81】 八陘: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谷(陘),著名的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等,古稱“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八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關通:貫通,連通。劉大櫆《游黃山記》:“逾庵以西,有大石當溪中,嵌空如室,激水橫行,聲若雷轟,而室下石竅關通,積水澄碧,題之曰龍淵。”千秋:千年。形容歲月長久。王安石《望夫石》:“還似九嶷山上女,千秋長望舜裳衣。”
【82】 拒:抵禦。大漠:泛指塞北地區。屏:屏衛。幽燕:古稱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唐以前屬幽州,戰國時屬燕國,故名。顏延之《赭白馬賦》:“旦刷幽燕,晝秣荊越。”
【83】 枕:臨。《漢書·嚴助傳》:“會稽東接于海,南近諸越,北枕大江。”顏師古註:“枕,臨也。”三晉:戰國時趙、韓、魏三國的合稱。後“三晉”用為山西省的別稱。于謙《暑月將自太行巡汴》:“三晉沖寒到,中州冒暑回。”割:切斷,截斷。
【84】 扼:扼據,把守。《宋史·馮拯傳》:“備邊之要,不扼險以制敵之沖,未易勝也。”中原:地區名。即中土、中州,以別於邊疆地區而言。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喉衿:比喻要害之地。《晉書·石勒載記上》:“鄴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陽,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勢。”
【85】 河朔:即今河北地區。肘腋:比喻切近之處。《三國志·蜀志·法正傳》:“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
【86】 社稷:舊時用作國家的代稱。《禮記·檀弓下》:“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干城:比喻捍衛者。《詩·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87】 王霸:王業與霸業。《世說新語·品藻》:“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根柢:比喻事物的根基、基礎。《後漢書·王充王符傳論》:“百家之言政者尚矣,大略歸乎寧固根柢,革易時敝也。”
【88】 軒轅:即黃帝。距今約4600餘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爆發了“涿鹿之戰”。西伯:即周文王。《書·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西伯戡黎”,指公元前11世紀,西伯侯姬昌(周文王)率領大軍渡黃河到達上黨,完成了對黎國(今山西長治一帶)的戡滅,控制了太行陘,拉開了興周滅殷的序幕。兵威:軍隊的威勢。《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
【89】 魏武:《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袁紹外甥高幹,先降曹操,後又叛變。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正月,曹操從鄴城西征據守壺關的高幹,圍城三月後攻克。人屠:白起。號稱“人屠”。運籌指揮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長平之戰”。韜略:古代兵書《六韜》、《三略》。後因稱用兵的謀略。《三國演義》:“此人胸懷韜略,腹隱機謀。”
【90】 中甸:指中原。《宋書·樂志一》:“方掃神州,經略中甸。”馬族:這裡指古代我國北方以遊牧為生的少數民族。角奔:相互奔逐,多指為名利而爭逐。蘇軾《策略四》:“夫天下之未平,英雄豪傑之士,務以其所長,角奔而爭利,惟恐天下一日無事也。”
【91】 鼓顰:大鼓和小鼓,古代軍中常用的樂器,因藉以指軍事。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萬里辭家事鼓鼙,金陵驛路楚雲西。”觸目:目光所及。《晉書·習鑿齒傳》:“來達襄陽,觸目悲感,略無歡情。”風煙:指戰亂、戰火。高適《信安王幕府詩》:“四郊增氣象,萬里絕風煙。”
【92】 九朝:猶累代。疊代:更替。張衡《東京賦》:“於是春秋改節,四時疊代。”戎馬:軍馬。崔駰《安封侯詩》:“戎馬鳴兮金鼓震,壯士激兮忘身命。”嘶:馬鳴。溫庭筠《菩薩蠻》:“門外草萋萋,送君聞馬嘶。”
【93】 資:取資,憑藉。地利:戰略上的有利地勢。《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朱熹註:“地利,險阻城池之固也。”恃:依靠,憑藉。《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室如縣(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封疆:疆界。
【94】 暨:及,至。河海晏清:同“海晏河清”。指天下太平。玉帛:指瑞玉和束帛,古代諸侯參與會盟朝聘時所持的禮物。《左傳·哀公七年》:“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引申義為和好。如:化干戈為玉帛。
【95】 融冶:融合。八方:泛指各方。混同:合一,統一。郭子儀《廣運舞》:“河海靜謐,車書混同。”
【96】 風采:猶風俗。左思《魏都賦》:“極風采之異觀。”李善注引高誘《淮南子》註:“風,俗;采,事也。”陶貫:謂融會貫通。慧皎《高僧傳·義解四·釋曇斌》:“陶貫諸部。”藪:人或物聚集的地方。蔡邕《胡廣黃瓊頌》:“惟德之藪。”
【97】 天步:國運。李邕《大唐贈歙州刺史葉公神道碑》:“天步未亨,人事將殆。”中微:中道衰微。顧炎武《路舍人家見東武四先歷》:“夏後昔中微,國絕四十載。”金甌:國土。張維屏《雨前》:“早籌全策固金甌。”幅裂:分裂。《後漢書·南匈奴傳》:“續以更始之亂,方夏幅裂。”
【98】 中共:中國共產黨。奮庸:奮起建功。《晉書·束皙傳》:“稷、契奮庸以宣道,巢、由洗耳以避禪。”肇:創建。寇:指日寇。根據:指軍事指揮的中心地。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太行山創建了太行革命根據地,又稱太行解放區。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創建的華北敵後抗戰的重要基地之一,是晉冀魯豫邊區的腹心地帶。
【99】 蒙犯:沖冒,冒犯。指不顧危險、惡劣環境等。蘇軾《與佛印禪老書》:“今仆蒙犯塵埃,垂三十年,困而後知返。”霜露:比喻艱難困苦的環境。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100】 平型:指平型關。1937年9月,八路軍在平型關對日寇發動了伏擊戰,取得了輝煌的戰鬥成果,史稱“平型關大捷”。誅:剪伐。
【101】 經緯:運籌,籌劃。風雷:比喻威猛的力量。蘇軾《送將官梁左藏赴莫州》:“豈如千騎平時來,笑談謦欬生風雷。”
【102】 雁門:指雁門關。1937年10月,八路軍在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地區對日軍發動了兩次伏擊戰,大獲全勝,史稱“雁門關大捷”。
【103】 鋒鏑:鋒,刀口。鏑,箭頭。猶言刀箭,泛指兵器。九路:即日軍發動的“九路圍攻”。1938年4月,日軍分九路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圍攻晉東南地區的八路軍。八路軍主力在晉東南軍民的大力配合下,一舉粉碎了敵人的“九路圍攻”。反“九路圍攻”歷時23天,共殲日軍4000餘人,收復榆社、武鄉、沁源等18座縣城,並將敵驅逐出晉東南地區。這是晉東南根據地創建初期關鍵性一仗,這一仗鞏固和擴大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並為向冀南、豫北平原發展創造了條件。瓦解:引申為崩潰。庾信《哀江南賦序》:“大盜移國,金陵瓦解。”
【104】 銳士:精銳的士兵。《六韜·兵道》:“伏其銳士,寂若無聲。”囚籠:指日軍實施的“囚籠政策”。1939年以來,日軍在華北地區大力推行“治安肅正計畫”,實施了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雲崩:猶瓦解。謂崩潰。
【105】 霆擊:如雷霆襲擊。《漢書·匈奴傳下》:“令臣尤等深入霆擊,且以創艾胡虜。”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八路軍第129、第120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史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與日軍在華北地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106】 生民:謂人民。蘇軾《教戰守》:“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倒懸:比喻處境的痛苦和危機,像人被倒掛著一樣。《孟子·公孫丑上》:“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107】 群英:八路軍的最高指揮機關曾在長治市武鄉縣安營紮寨,朱德、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等這些中華民族的精英們,在這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開創了抗日根據地,醞造了一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振奮了民族精神,挺起了中華的脊樑。
【108】 宗社:宗廟與社稷。古代用以稱國家。孔融《與曹公書論盛孝章》:“宗社將絕,又能正之。”
【109】 峪:山谷。回:來回運動。組甲:借指士兵、軍隊。惲日初《燕京雜感》:“月明組甲三千里,風動雕弓十六州。”宅心:歸心。陸機《漢高祖功臣頌》:“萬邦宅心,駿民效足。”
【110】 嶺:指十字嶺。將軍:指左權將軍。1942年5月25日,八路軍總部及後勤機關2000餘人被日軍3萬餘人合圍在十字嶺上。危急關頭,彭德懷、左權、羅瑞卿決定分路突圍。左權將軍在指揮最後一批人員即將突出重圍時,被一塊彈片擊中頭部,壯烈犧牲,年僅37歲。左權將軍是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指揮員。英靈:烈士的靈魂,受崇敬的人去世後的靈魂。
【111】 外侮:外國的侵略。內憂:指國家內部的憂患。與“外患”相對。《左傳·成公十六年》:“唯聖人能外內無患。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尋:旋即,不久。《後漢書·李膺傳》:“再遷漁陽太守,尋轉蜀郡太守。”
【112】 義旗:義師的旗幟。《周書·賀拔岳傳》:“若首舉義旗,伐叛匡主,何往而不克,何向而不摧!”凱聲:謂勝利的樂歌聲。梅鼎祚《玉合記·奏凱》:“行見凱聲歡暢。”三嵕:長治市屯留縣老爺山,又稱“三嵕山”,是上黨戰役的主戰場。
【113】 八載鏖兵:鏖兵,指激烈的或大規模的戰鬥。《三國演義》:“赤壁鏖兵用火攻,運籌決策盡相同。”這裡指八年抗日戰爭。精魂:精神。這裡指“太行精神”。太行精神是國家和民族處於危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太行兒女展現的勇敢頑強、不畏艱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展現的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的精神,是為人民利益展現的勇於犧牲、樂於奉獻的精神,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積澱和延續。
【114】 關山:泛指關隘山川。古樂府《木蘭詩》:“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奠:定。如:奠基。《書·禹貢》:“奠高山大川。”開國:創建國家。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基趾:喻事業的根基、根本。《後漢書·仲長統傳》:“今欲張太平之紀綱,立至化之基趾。”
【115】 寥廓:空闊。《楚辭·遠遊》:“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騁懷:開暢胸懷。王羲之《蘭亭集序》:“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116】 思古:懷古。班固《詠史》:“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追昔:追憶往事。周亮工《題菊帖後》:“撫今追昔,淚且涔涔透紙背矣。”憑弔:對遺蹟而悼念古人或感慨往事。王士禛《帶經堂詩話·裁正》:“古來功臣之冤,未有如穎公之甚者。公宿州人,予嘗過宿,憑弔而悲之。”
【117】 易水: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縣境,入南拒馬河。荊軻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餞別於此。《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流澌:流水。吳兆騫《謫寧古塔記》:“下有流澌潺湲。”荊卿:荊軻。壯意:豪壯的意氣。《後漢書·馬援傳》:“賊每升險鼓譟,援輒曳足以觀之,左右哀其壯意,莫不為之流涕。”
【118】 井陘:太行山第五陘,是連通晉冀的要衝,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素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楚漢之爭時期韓信背水之戰的主戰場。淮陰:指淮陰侯韓信。神略:形容高超的謀略。乾寶《晉紀總論》:“西擒孟達,東舉公孫淵,內夷曹爽,外襲王陵,神略獨斷。”宗:取法。
【119】 武靈:武靈王,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死後諡號武靈。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了“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辟雲中雁門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是戰國時期比較有作為的一位君主。雄長:謂稱雄於一時一地。《三國志·吳志·士燮傳》:“燮兄弟並為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鼎新:改革,革新。
【120】 燕昭:指燕昭王。燕昭王登位之初,高築“黃金台”,延納四方良才。史載“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一時燕國成為“人才高地”。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燕國聯合、魏諸國攻齊,上將軍樂毅攻破齊國,占領齊國七十多城,成為燕國最輝煌的時期。雪復:洗雪恥辱,收復失地。《宋書·夷蠻傳·呵羅單國》:“此是大家國,今為惡子所奪,而見驅擯,意頗忿惋,規欲雪復。”招賢:指黃金台,亦稱招賢台。位於今河北省定興縣,是戰國時燕昭王為延納天下士而築。陳子昂有詩:“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台。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121】 三關:指寧武關、雁門關、偏關。楊門:謂楊家將。
【122】 佘穆:佘,指佘太君。穆,指穆桂英。踵武:循著前人的腳跡走。比喻繼承前人的事業。劉知幾《史通·鑑識》:“逮《史》、《漢》繼作,踵武相承。”揚厲:發揚光大。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揚厲無前之偉跡。”巾幗:婦女的代稱。烈:功績、功業。
【123】 上黨:《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上黨地區位於山西省的東南部,主要為長治、晉城兩市。它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史載秦始皇曾巡行此地,見地勢峻拔,直插雲霄,便稱讚道:“此地可與天為黨”。巡幸:古謂皇帝巡行各地。《舊唐書·玄宗紀上》:“命巡幸所至,有賢才未聞達者,舉之。”嗟稱:讚嘆稱賞。李白《贈新平少年》:“千金答漂母,萬古共嗟稱。”
【124】 娘子:娘子關。為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於太行山脈西側河北省井陘縣西口,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昂藏:高峻,挺拔。《水經注·淇水》:“石壁崇高,昂藏隱天。”平陽:指唐平陽公主。英概:英雄氣概。《舊唐書·程務挺傳論》:“務挺勇力驍果,固有父風,英概輔時,克繼洪烈。”
【125】 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指宋太祖趙匡胤。金鏡:明道。《太平御覽》引《尚書考靈耀》:“秦失金鏡,魚目入珠。”鄭玄註:“金鏡,喻明道也。”風云:比喻雄韜大略。元好問《解劍行》:“壯懷風雲鬱沉沉,慚愧漂母無千金。”
【126】 詩仙:指李白。李白在太行山上留下了《行路難》、《北上行》等諸多名篇。詞聖:指蘇軾。蘇軾曾寫下了如《送張天覺得山字》、《謝仲適坐上送王敏仲北使》、《雪浪石》等許多有關太行山的篇章。金石:比喻文詞的優美。逸響:指雄渾奔放的詩文。《宋書·謝靈運傳論》:“綴平台之逸響,采南皮之高韻。”
【127】 壯猶:猶壯猷。指宏大的功績。人傑:才智出眾的人。《史記·高祖本紀》:“(張良、蕭何、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騰驤:騰舉,奮起。
【128】 騷人:詩人、文人。蕭統《<文選>序》:“騷人之文,自茲而作。”高詠:好詩篇、佳作。梅堯臣《晏成續太祝遺雙井茶》:“神還氣主讀高詠,六十五篇金出沙。”風雅:指詩文之事。齊己《送僧游龍門香山寺》:“且尋風雅主,細看樂天真。”
【129】 天工:指自然所造成的。趙孟頫《贈放煙火者》:“人間巧藝奪天工。”
【130】 先化:先代的教化。宣演:宣揚傳布。何承天《答顏光祿》:“區別三才,步驗精粹,宣演道心,褒賞施士,貫綜幽明,推誠及物,行之於己則美,敷之於教則弘。”衣冠:借指文明禮教。俞正燮《癸巳類稿·誦佛經說下》:“知大地之廣,則能敬佛;知聖王之道,行於衣冠文物之邦,則不為怪謬之謬,謂三教同源。”
【131】 排霄:猶排空。謂凌空,聳向高空。神骨:神韻風骨。袁宏道《經太華》:“不取色態妍,唯求神骨肖。”
【132】 壯采:壯美的風采。絕艷:艷麗無比。四湖:指太湖、鄱陽湖、洞庭湖、洪澤湖。
【133】 奧區:腹地、深處。《文心雕龍·宗經》:“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巨麗:極其美好的事物。司馬相如《上林賦》:“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奇趣:奇妙的情趣。謝朓《游敬亭山》:“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134】 仁智:指仁者與智者。《論語·雍也》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隱淪:指隱士。祖詠《清明宴司勛劉郎中別業》:“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隱淪。”遐棲:謂隱居。《後漢書·周燮黃憲等傳贊》:“與其遐棲,豈若蒙穢?”
【135】 盈虛:盛衰、成敗。葛洪《抱朴子·任命》:“禍福交錯乎倚伏之間,興亡纏綿乎盈虛之會。”環襲:循環相繼。終古:往昔。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終古雖遠,曠焉如面。”
【136】 雌雄:比喻勝敗、高下。偃競:偃,指停止、停息。競,指爭逐。樞轄:樞要、關鍵。《文心雕龍·詮賦》:“斯並鴻裁之寰域,雅文之樞轄也。”
【137】 昔彥:往昔的賢德之人,前賢。王融《奉和竟陵王郡縣名詩》:“端溪慚昔彥,測水謝前修。”這裡指炎帝神農氏、女媧、精衛、后羿等先代賢聖。奄逝:謂去世,逝去。《明史·盧象升傳》:“但自臣父奄逝,長途慘傷,潰亂五官,非復昔時。”青岑:青翠的高峰。指青山。張衡《思玄賦》:“吸青岑之玉醴兮,餐沆瀣以為糧。”
【138】 余潤:先人遺留下來的惠澤。旁流:廣泛流布。白居易《王澤流人心感策》:“夫欲使王澤旁流,人心大感,則在陛下恕己及物而已。”芳馨:喻美好的名聲。張大受《慕廬先生還朝》:“出處古來雲變化,芳馨誰播史書中。”
【139】 式:發語詞。《詩·大雅·盪》:“式號式呼,俾晝作夜。”普載:普,指廣大周遍。載,指承載、載育。
【140】 蕩蕩:廣遠貌。《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常用以形容教化、德澤。洪覆:無不覆被。
【141】 天和:謂自然的祥和之氣。《淮南子·俶真訓》:“交被天和,食於地德。”高誘註:“和,氣也。”廣被:遍及。張衡《東京賦》:“惠風廣被,澤洎幽荒。”千葉:千代。
【142】 億萬斯年:形容時間的無限久長。仁風:形容恩澤如風之流布。《後漢書·章帝紀》:“功烈光於四海,仁風行於千載。”浹洽:普遍沾潤。《漢書·禮樂志》:“於是教化浹洽,民用和睦;災害不生,禍亂不作。”顏師古註:“浹,徹也;洽,沾也。”

作者簡介

楊威,字逸驎,號山澤故人,1985年生,安徽碭山人,中國礦業大學畢業,當代著名古文作家。作品涉及序、賦、論、記、傳、墓志銘等多種古代文體,出版有個人古文作品集《紹熙古澤》。2011年,作品《松江賦》在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政府、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東方網聯合舉辦的《松江賦》全國徵文比賽中,從來自22個省、市、自治區的159篇作品中勝出,榮獲最高獎;同年,作品《長治賦》在長治市委宣傳部、長治市文聯聯合舉辦的《長治賦》全國徵文比賽中,從來自15個省、市、自治區的60篇作品中勝出,榮獲最高獎。楊威以“紹前修之遺軌”為創作宗旨,以“振百代之墜緒”為畢生追求,為文“崇駢儷之靈裁,重詞句之雕析,章法謹嚴,辭藻贍麗,襲屈馬之餘風,播八代之流韻”,被譽為“一時之健筆,復古之表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