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歷史,飛彈艇艦載機,種類,艇型,武器,特點,使命,在中國,發展歷史,改進,意義,各國飛彈快艇,022飛彈快艇,哈米納級飛彈艇,隼級飛彈艇,盾牌級飛彈艇,發展方向,
綜述
飛彈艇自20世紀50年代末問世以來,在
第三次中東戰爭及其以後的局部戰爭中得到廣泛運用,戰果顯赫,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
1959年,
前蘇聯首先將“冥河”式艦對艦飛彈安裝在拆除了
魚雷發射管的P6級
魚雷艇上,改制成“蚊子”級飛彈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飛彈艇。它的滿載排水量為75噸,
航速70公里/小時,裝有2枚飛彈。
飛彈艇誕生後,由於具有造價低,威力大的特點,一些中,小開發中國家紛紛裝備使用飛彈艇。而一些西方國家曾嘲笑它是“窮國的武器”。1967年10月21日,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埃及海軍用蘇制“蚊子”級飛彈艇一舉擊沉了以色列2500噸級的“
埃拉特”號驅逐艦。這海戰史上首次飛彈艇擊沉軍艦的戰例,它也顯示了飛彈艇具有小艇打大艦的作戰效能。從此,那些曾輕視飛彈艇的人也不得不重新認識它的作用了。在1973年10月的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的“薩爾”級和“雷謝夫”級飛彈艇,成功地干擾了埃及和
敘利亞飛彈艇發射的幾十枚“冥河”式飛彈,使其無一命中;同時使用“
加布里埃爾”式艦對艦飛彈和
艦炮,擊沉擊傷對方飛彈艇12艘。這是飛彈艇擊沉同類艇的首次戰例,它也顯示了飛彈艇和其它
艦艇應向加強
電子戰能力方向發展的大趨勢。這些海戰的經驗引起了各國海軍的重視,於是競相發展飛彈艇,增強它的
電子干擾和反電子干擾能力。到80年代初,已有約50個國家擁有各型飛彈艇約750艘。
歷史
19世紀後期,魚雷的問世使海戰全靠火炮相搏的局面被打破,能發射魚雷的小艇也可擊沉大艦。不過
魚雷快艇也存在防護力薄弱、遠航難和靠近敵船不易等天生弱點,因而在
世界海戰史上戰績很小。50年代初解放軍確定以小艇打大艦時,曾有兩種構想:一是用魚雷艇利用夜暗或白天放煙幕高速接近大艦,二是以高速
護衛艇打先鋒壓制敵艦的
速射炮,掩護
魚雷艇逼近攻擊。為此,中國引進了蘇聯P-6型魚雷艇(分別為15和30噸)並仿製了上百艘,此外還自製了53甲、55甲型巡邏護衛艇和“上海”級高速護衛艇(其排水量均在百噸以下)數百艘。在東南沿海的海戰中,解放軍小艇用“以小吃大,以多打少”戰術,共擊沉國民黨軍千噸級以上
戰艦3艘,900噸級戰艦1艘,400噸級艦艇4艘。。不過這些小艇活動半徑只有幾十公里,風浪超過五六級又不能出海。後來現代海軍技術特別是
雷達、夜視器材不斷發展,小艇想隱蔽快速接近大艦就變得更為困難:六七十年代以後世界上的絕大多數魚雷艇都退出了現役,護衛艇也多改用於近海巡邏。
50年代後
飛航式飛彈運用於艦艇,為海軍戰術出現一個新飛躍創造了物質條件,小艇就此能夠在視距之外用飛彈打大艦。美國一向在遠洋作戰而不重視發展耐航性差的小艇,重視近海防禦的蘇聯最早研製出“黃蜂”系列
飛彈快艇,並於1959年向中國提供了技術資料和設備器材。翌年蘇聯撤退專家,中國通過自行研究和仿製,解決了低合金船體鋼材、大功率柴油機、上游一號
反艦飛彈和全自動30毫米艦炮等難題,於1963年下水了021型飛彈快艇。其
標準排水量170噸,所載飛彈射程35公里,命中1枚便可摧毀3000噸級的軍艦。
進入70年代後,該型飛彈快艇全部實現國產化並投入批量生產,同時還縮小尺寸製造了排水量79噸的024型飛彈艇。這兩型艇總共建造幾百艘,除成為中國水面作戰主力,又出口到不少亞非國家。不過這些飛彈艇的雷達電子設備落後,常出現捕捉目標困難,加上適航性差難以馳騁遠海。1974年在距
海南島400多公里外的西沙發生海戰時,解放軍海軍的
飛彈快艇便無法前往,只能派出400噸級的
獵潛艇以艦炮對艦炮的老方式作戰。
飛彈艇艦載機
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近日宣布新啟動“戰術利用偵察節點項目”,或稱之為“燕歐”項目,構想利用較小型的艦艇作為中空長航時固定翼無人機的機動發射與回收平台。按照計畫,下一代無人機將能夠在小型水面戰艦上起降,從而拓展美軍無人機的作戰範圍,使之能夠觸及更加遙遠的戰場。
“燕歐”項目難度大
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近日宣布新啟動“戰術利用偵察節點項目”,或稱之為“燕歐”項目,構想利用較小型的艦艇作為中空長航時固定翼無人機的機動發射與回收平台。這種平台將用來運載非武裝間諜無人機和用於執行“打擊”任務的無人機。
“燕鷗”是對美國海軍對其一個重要無人機開發項目的補充。美國海軍希望配備有飛彈與先進間諜設備的無人機,能夠在全尺寸航母上起降,這是航空史上難度最大的動作之一。美國海軍正利用一架寬62.1英尺的蝠翼形X-47B無人機進行試驗,預計在今年5月首次在航母甲板上起飛X-47B無人機。
“燕鷗”項目的一個具體要求是:尚未完成設計的“燕歐”無人機必須能夠攜帶重達600磅的感測器和武器系統,從起飛艦艇開始飛行600至900英里。這使“燕歐”無人機處於美國空軍的“捕食者”與“收割者”無人機處於同一級別——美國空軍的這兩種無人機都能夠持續攜帶攝像機、飛彈以及衛星通訊設備,飛行12個小時或更長的時間。
在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的概念構想中,描繪了一架類似“捕食者”的無人機,從“伯克”級驅逐艦上起飛——這款艦艇是美國海軍的主力戰艦,較瀕海戰鬥艦重三倍,但飛行甲板相對較小。這無疑給“燕歐”無人機項目帶來諸多挑戰,其中包括開發可靠的發射與回收技術,使大型飛機得以從體積較小的艦艇上起飛;設計一款航程、續航能力、有效荷載均可比擬陸基無人機的艦載無人機;確保整個系統能夠以最小程度的艦艇改造,並確保無人機行動與維護人員需求最低;確保新型無人機可適應艦上有限的空間。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計畫分三個階段推出“燕歐”無人機,耗時近40個月時間,推出全尺寸發射與回收驗證機。
全部軍艦變成無人機平台
“燕歐”將成為美國海軍無人機的重大飛躍。美國海軍能夠從驅逐艦和其他艦艇上起飛10英尺寬的“掃描鷹”無人機,能夠從瀕海戰鬥艦上起飛“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除研發X-47B原型機以及其航母艦載衍生型無人機之外,美國還在研發陸基非武裝巡邏“廣域海上監視(BAMS)”無人機,該款無人機以美國空軍的“全球鷹”無人機為研發基礎,而“全球鷹”無人機的體積與波音737相近。從理論上講,“廣域海上監視”無人機能夠藉助美國多數水面戰艦起飛——美國海軍列裝有122艘水面戰艦——但這種無人機在航程、速度和載荷方面欠佳。因此,美國缺少一種中等重量無人機:一款占用甲板空間小,並可在多種水面艦艇上起降的速度快、航程遠的武裝無人機。
據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稱,研發可靠發射與回收技術,是“燕歐”無人機項目面臨的一個重要技術障礙。瀕海戰鬥艦和驅逐艦沒有可供無人機從長跑道上起飛所需的甲板空間,因此它們依靠藉助飛機彈射器起飛的“掃描鷹”無人機和垂直起飛的無人直升機。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國海軍4艘二戰時期的戰列艦配備有“先鋒”無人機——體積約為“掃描鷹”無人機的兩倍——這些無人機藉助捆綁式助推器發射升空。
“先鋒者”無人機藉助一道懸網著艦,“掃描鷹”無人機則藉助懸空線著艦,而“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則垂直著艦。與舊式無人機相比,高性能、固定翼無人機需要更強大的推動力,著艦難度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紀90年代,美國直升機製造商貝爾公司設計了一款小型“鷹眼”傾轉旋翼無人機——這款無人機類似同為該公司的V-22“魚鷹”式傾轉旋翼機——可像直升機一樣起飛和降落,但受益於其發動機短艙,這款無人機能夠像飛機一樣巡航飛行。不過,“鷹眼”無人機從未找到買家,最終被廢棄。“燕歐”無人機項目很可能會令“鷹眼”無人機項目復甦。
如果“燕歐”無人機獲得成功,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將做好擴大美國海軍無人機的規模,很可能會把幾乎所有軍艦轉變成移動無人機基地。
種類
飛彈快艇種類很多,根據它的排水量不同,分為大、中、小三型.
大型飛彈快艇排水量在200-600噸之間,長50-60米,寬10多米,高2米,如俄羅斯“閃電”級飛彈快艇,艇長56.9米、艇寬13米、吃水2.65米;滿載排水量550噸;又如英國的“堅韌”級飛彈快艇,艇長56.9米、艇寬13米、吃水2.65米;滿載排水量550噸。
中型飛彈快艇排水量在100-200噸之間,長40-50米,寬7-8米。
小型飛彈快艇排水量只有幾十噸,長20-30米,寬5-6米,高2米,如前蘇聯“蚊子”級飛彈艇滿載排水量為75噸。
艇型
武器
飛彈快艇的主要武器是飛彈,艇上裝有對艦飛彈2-8枚,它們是一種巡航式艦對艦飛彈,外形象飛機,彈體上有翅膀,尾部有
尾翼,用來對付水面航行的軍艦;有的飛彈快艇裝備有艦對空飛彈,用來對付空中目標。
飛彈快艇上除了裝備飛彈武器外,還裝有艦炮,通常艇上裝有2座艦炮,口徑20-76毫米,主要用於自衛。有的大型飛彈快艇還裝備有魚雷、
水雷、
深水炸彈,還有搜尋探測、武器控制、通信導航、
電子對抗和指揮控制自動化系統。
特點
飛彈艇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
噸位小,排水量從數十噸至數百噸,就是大型
飛彈快艇排水量也只有五、六百噸。正是由於飛彈快艇的尺度小,排水量小,吃水淺,所以它的隱蔽性好,可以利用沿海島嶼、礁石、港灣,甚至海上航行的船舶作掩護,再加上適當偽裝,可以在狹窄的航道上機動,迅速地進行兵力集中和疏散,可以隱蔽地對敵艦進行突然襲擊。
二是
航速高,機動靈活。航行速度30-40節,有的可達50節,甚至更高,續航能力500-3000海里。飛彈快艇所以航速高,是由於它的艇型特殊,採用了高速
快艇艇型,使得艇體或者部分艇體離開水面,大大減少了水阻力。同時艇上裝備有大功率發動機,所以,飛彈快艇航速高,屬於高速艦艇之列。
三是戰鬥威力大。
飛彈快艇上的主要武器是飛彈,飛彈武器攻擊距離遠、命中率高,戰鬥威力大。所以,以飛彈為主要武器的飛彈快艇具有強大的突擊威力。雖然,飛彈快艇的性能特點與
魚雷快艇基本相同,但由於飛彈在攻擊距離,攻擊準確性和突然性等方面遠優於魚雷,所以飛彈艇具有更強的戰鬥力。
飛彈快艇也有不足之處,那是由於它的排水量小,尺度小,使它的續航能力有限,活動範圍小,海上航行性能差,在大風浪中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同時,它的自衛能力差,容易受到敵方
航空兵和水面艦艇的襲擊。
自飛彈快艇問世以後,由於它具有艇體小,威力大,相應的技術裝備也少,造價低廉,製造和維和保養方便,一些中,小開發中國家紛紛裝備使用飛彈艇。一些西方國家曾嘲笑它是“窮國的武器”。自從
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海軍用蘇制“蚊子”級飛彈艇一舉擊沉了以色列2500噸級的“
埃拉特”號
驅逐艦,創造了小艇擊沉大艦的奇蹟。從此,西方國家海軍改變了對
飛彈快艇的看法,也紛紛研製、發展飛彈快艇。
使命
抗登入作戰能力包含兩重使命:即打擊敵方投送登入兵的
艦艇編隊和殲滅上陸的敵方兵力。前者主要由海軍承擔,這就是中國海軍早期建設的主要目標。初創時期的中國海軍非常缺乏大型作戰艦艇,而且這種狀況在很長時期內又難以改善,大型艦艇一時難以成為
海防主要力量,海上反艦作戰的使命就主要落在了小型艦艇身上。當時中國海軍人員多數來自陸軍,缺乏對海上作戰的認識和經驗,在建立作戰體系問題上更多的是沿用蘇聯所傳授的模式:採用
魚雷艇和
炮艇協同,殺傷性火力與殲滅性火力相結合。在很短時期內迅速組建多個相當於
護衛艦和
驅逐艦火力的艇群,以彌補大型艦艇的不足。1953年中蘇簽訂的“六四”協定中,中國注重引進魚雷艇、中小口徑艦炮以及主機和艦艇建造技術,炮艇立足於國內建造。這種艇群組成的作戰體系雖然在最初投入實戰時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卻難以真正作為制海作戰的有效手段。
1958年,中國政府與蘇聯簽訂了“二四”協定,這個協定包括引進Π-15
艦艦飛彈、183P和205兩型飛彈艇。中國對於上述裝備的代號分別為544艦艦飛彈、6624型和6621型飛彈艇。儘管當時對
反艦飛彈在海戰中的作用和地位尚有爭論,但不管對海軍裝備發展認識如何,這些裝備的引進,客觀上使中國海軍作戰體系和觀念悄然發生了重大變化。
在中國
發展歷史
90年代中期,“台獨”勢力導致兩岸局勢惡化,維護祖國統一成為中國海軍的首要任務。這個任務也導致了飛彈艇的變革。
台灣海峽不適合大型艦艇活動,海峽最大寬度為130千米,最狹窄處只有90多千米,兩岸有數百個反艦飛彈發射裝置瞄準其中航行的目標。90年代中期曾經在美國海軍服役,並擔任電子偵察機飛行員的吉·羅伯特估計,海峽內任何一方的目標會平均遭受100個信號的照射,可見技術兵器密度之大。而飛彈艇在海峽內活動卻很有價值,不僅能夠打擊環島航行的目標,遏制敵方對大陸沿海目標的襲擊,還能遂行襲岸作戰,打擊岸上目標。飛彈艇低矮的側影和高速航行浪的掩蓋,使得雷達截獲幾率降低,同時偵察
定位誤差都會增大。尤其
台灣海軍“海鷗”級噸位的飛彈艇這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因此中國海軍需要賦予飛彈艇新的作戰使命。
早期建造的兩型飛彈艇以及70年代初期試驗建造的新型飛彈艇,都是以反艦制海作戰為設計方向,相關武器系統都是按照反艦作戰配備。水面作戰艦艇類目標的主要特徵就是用金屬反射面,且能夠做機動航行,而雷達是探測這類大面積金屬目標的最有效手段。環境對海上作戰影響非常大,霧靄遮斷光學器材視場的情況經常發生,尤其是貼近海面的近地
層流霧情況很多,這恰好遮擋了海面目標,因此
反艦飛彈很少採用
光學感測器作為末導尋的裝置。而遂行綜合作戰使命則不再僅僅是針對艦艇,包括混凝土目標等,制海作戰的反艦飛彈武器無法對這類目標尋的,只能採取變通措施。在1972年的
印巴戰爭中,印度海軍的
205型飛彈艇用Π-15飛彈轟擊了巴基斯坦
喀拉蚩港的儲油罐。儲油罐是鋼質罐體,具有與水面艦艇相同的信號特徵。印度飛彈艇採用瞄準停航船隻的方法裝定
射擊諸元,全部命中目標。部分大型混凝土目標含有大量鋼筋,在雷達上也有信號反應。橋樑和大型半埋工事等則末導雷達很難鎖定,因此需要配備其他自導裝置。
相關部門在80年代初著手改進“海鷹”岸艦和
艦艦飛彈,將
反艦飛彈改裝用於攻擊陸地目標。然而Π-15飛彈是重量達2000千克以上的大型飛彈,體積龐大,飛行非常笨拙。從Π-15仿製而來的“上游”-1號等飛彈同樣如此,容易被防空武器攔截。這種狀況並非改進系統和
導引頭所能解決。這使得早期飛彈艇武器系統效能無法得到根本性的提高,為此中國大陸開始發展專門用於海峽,具有綜合作戰能力的新型多用途飛彈艇。這種飛彈艇首先必須適應海峽中的電磁環境,能夠降低被截獲機率,同時保持良好的
適航性,並配備綜合作戰武器系統。台灣海軍同樣也看到了這點,2000年建造的“光華”6號新型飛彈艇,其武器系統配備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但著重於降低被探測的可能性,並依靠增加噸位改善適航性。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型作戰艦艇的建造,
中國海軍已經從海防型海軍向海權型轉化。作為一個愛好和平和承擔責任的大國,中國海軍所要維護的是和平以及地區經濟秩序。邁向遠洋的同時,新型飛彈艇仍舊是維護本土近海安全的有效和低成本的裝備。儘管
岸基航空兵和飛彈艇的結合是傳統的海防模式,但技術和裝備的進步,已經賦予這種傳統模式新的內容和意義。
改進
香港駐軍碼頭上的“紅箭”級飛彈艇體態小巧,貌不驚人,其所載武器的攻擊威力卻不低於一艘中型護衛艦或輕型驅逐艦。它下水時的總體技術已達到國際上90年代初期的先進水平。這十多年間改進工作也一直在進行中。
同中國前兩代
飛彈快艇相比,“紅箭”級飛彈艇的排水量有了很大提升,其艇員配備47人,艇長65.4米,寬8.4米,吃水4米,正常排水量465噸,
滿載排水量為540噸,最大航速34節。按照世界海軍通行的以500噸位來劃分“艦”與“艇”的標準,它已處在小型飛彈攻擊艦的門檻上。此艇排水量的增加大大增強了適航性,續航力也提升到了’800海里/30節、2000海里/18節,在一般氣候條件下可以遠航
南沙海域。該艇船體的增大,又為日後進行現代化改進提供了必要的空間條件,艇員的生活工作環境也得到改善。此前中國的作戰艇只有風扇沒有空調,在有半年酷熱期的華南再遇陽光暴曬,艇內更是如同蒸籠,彈藥倉出現高溫後只有靠不斷潑水防止引爆。“紅箭”級內安裝了空調設備,這對維護艇員的身體狀況和保障安全都有重要作用。
從外表看,“紅箭”飛彈艇採用的是常規排水艇型,艦首外飄,方尾結構,水線下裝有減搖鰭,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其航行的穩定性,可在風浪較大的條件下為艇載武器及人員提供穩定的發射及活動平台。該艇採用了全封閉設計,可在核、生、化條件下作戰,也可使空調更好發揮效果。該艇機艙實現了遠程遙控監測,提高了自動化程度,其柴油機的煙囪並沒有設定在艇體表面,而是巧妙地設計在艇體水線以上的兩側。這樣不僅使排出的高溫廢氣可利用艇高速航行時所產生的水霧來降溫,也能使艇體上層建築設計比較新穎, “紅箭”級飛彈艇雖不是一型真正的隱身戰艇,在雷達探測下卻還具有一定的隱身性能,至少能大大縮短被發現的距離。
飛彈艇的威力,主要在於其所載飛彈系統。“紅箭”級飛彈艇在艇體中後部兩側各布置了1座呈品字形的三聯裝艦對艦飛彈發射架,入港時配備的飛彈為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亞音速
艦艦飛彈“鷹擊”一8的改進型“鷹擊”-8A,其彈長6.25米,彈徑0.36米,翼展1.88米,最大發射重量857公斤。飛行速度為0.9
馬赫,射程可達85公里。這種飛彈已經外銷到泰國、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據反映其性能超過英阿
馬島(英稱
福克蘭群島)中最出風頭的
法國“飛魚”反艦飛彈。當然,想打中視距外的遠程目標,雷達探測引導又是關鍵。
現代高科技護衛艦從“紅箭”級飛彈艇的外表看,裝備的
雷達及電子設備並不很多,但大多是90年代以後研製的新型裝備,不僅體積小、性能先進,而且可靠性、探測性能及抗干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這使“紅箭”級除具備較強的對海探測能力外,還有很強的對空探測及電子戰能力。其艦橋上方所裝的343型火控雷達對海最大作用距離為80公里,正常跟蹤距離為65公里,艇載飛彈可在這個距離內自主攻擊敵水面艦艇,發射的全程可由雷達進行引導。如果超過這個距離,就需要由其它平台(如
艦載直升機、偵察機等)指示目標。由於有這種搜尋和引導能力,該艇同數千噸或上
萬噸的大艦對戰時只要能有效發現和鎖定目標,便可一舉發射6枚
反艦飛彈,命中一兩枚便可讓對手失去戰鬥力甚至沉沒。
由於“紅箭”級畢竟算是“艇”而非艦,自身結構和防護能力並不強,自衛武器主要有兩種火炮:一種是裝在艇首的1座76A型雙37毫米自動艦炮;另一種是位於艇尾呈縱列布置的2座69A式雙30毫米自動艦炮。這兩型炮均可高速密集發射,以攔截低空的飛機或
巡航飛彈,也可打擊來襲小艇。該艇還可裝配輕型的
防空飛彈,以加強抗突襲能力。不過從總體上看,飛彈艇體積小、抗打擊力弱,主要防護方式還是靠隱蔽和機動。
同過去的中國艦艇相比,“紅箭”級飛彈艇問世反映軍工部門在改革開放後的巨大進步,特別是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自主科研相結合,大大縮小了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該型艇生產時又採取了向船舶部門招標的方式,改變了國家指令性模式,使
採購成本相對較低,並在競爭機制下增強了生產積極性,為中國海軍的艦艇研製開闢了一條新路。
意義
中國海軍以發展飛彈艇作為水面戰主力,主要構想便是以相對弱勢的力量對抗美國這種有絕對海空優勢的強敵,想發展大艦進行平衡對抗根本不可能。以小艇在近海作戰,既有可能摧毀大型艦隻,其造價低廉也可大量製造,戰時有損失也不太痛心。中國海軍雖然建造一些數千噸的驅逐艦、護衛艦,大大提高了遠海作戰能力,不過仍遠比不上美國這樣的強手。美國(還可能聯合日本)一旦介入台海衝突,中方的大艦仍難以相敵。以飛彈艇以小搏大的
不對稱作戰方式仍是中國海軍的重要戰法。台灣距大陸只有140-200公里,以“紅箭”級飛彈艇的近千公里活動半徑可覆蓋全島周邊海域,能有效擔負封鎖和打援任務。
為了提升飛彈艇的遠海攻擊力,中國軍工部門已經研製出一種有隱形外形的雙船體22級新艇,對“紅箭”級的改進也在繼續進行中。由於該艇是一種不錯的搭載平台,只要電子信息設備和飛彈、
火炮予以更新後,很長時間仍不會落後於國際潮流。90年代末期問世的該級第五艘艇(舷號為774)便去掉了艇首原有的雙37毫米自動炮,改裝了1門俄制AK-176M型76毫米口徑的單管自動艦炮。其最大射速為120發/分,對海最大射程為15.5公里,對空最大射程為9000米O該炮火力密集、射程遠、殺傷力大,既可對海又可對空,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原有艦炮對海火力不足的弱點。
在飛彈艇上加強火炮,按一般思路會認為意義不大,不過考慮到今後在
南中國海保護所屬島嶼及海洋資源時要經常面對外國中小型巡邏艇及飛彈艇,而在非大戰的狀態下不能輕易發射飛彈,近距離與小艇對峙和交火仍主要靠艦炮。“紅箭”級上原來的37毫米口徑炮的彈頭重不足1公斤,殺傷威力對付百噸級艇都嫌不足。換上彈頭重6公斤的76毫米炮,該艇到
南海巡邏並遇到低烈度摩擦和衝突時便可遊刃有餘。對“紅箭”飛彈艇的火炮改進,也說明中國海軍未來的作戰考慮日益多樣性。
面對
信息化戰爭的新形勢,對“紅箭”級飛彈艇最重要的改進,還是改進搜尋追蹤目標和精確引導打擊的能力,為此要換裝新型雷達、數據接收系統和更新飛彈。未來強手之間的海戰如同捉迷藏,及時發現目標並進行不間斷的追蹤定位和引導打擊,是克敵制勝的關鍵。恰恰在於有全球精確定位系統和對任何一點的攻擊能力。“紅箭”級飛彈艇要在今後發揮威力,僅靠自身雷達追蹤顯然已不夠,必須同衛星、無人機,
預警機等監視裝備相結合。例如中國研製射程100多公里的新型攻艦飛彈裝備該艇後,它只要在大陸海岸邊游弋,衛星或偵察機發現台灣港口出現目標後及時以
數據鏈傳輸,然後就可發射飛彈攻擊。
台灣軍方也看到飛彈艇在
台灣海峽作戰的威力,也在發展“光華”級飛彈艇,不過其多數性能尚不及“紅箭”。今後台海若發生大戰,大陸和台灣都可能出現小艇打大艦的比拼,介入的強敵又會著眼於大艦防小艇。中國周邊其它海域或發生衝突,也會有飛彈艇亮相。從“紅箭”級飛彈艇身上,也可看出中國海軍今後發展方向的一個略影。
各國飛彈快艇
022飛彈快艇
022型飛彈艇是2004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廠所建造的新一代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飛彈快艇。因其首艘編號為2208,故此得名。022級快艇是全世界第一種採用高速穿浪式艇設計的飛彈快艇,因此在發現之初曾引起“是否為試驗艇”的疑問;但隨著各地造船廠的大量建造下水,至2009年中已經有超過80艘下水或服役,已經證明它不是試驗艇。
022除了在
隱身化設計的主桅上設有偵搜雷達和航海雷達外,在艦橋頂還設有光電射控系統。此外,022級在主桅上還設有HN-900資料鏈系統,配合022級的隱身設計,使得022級在近岸作戰上有不小的威脅度。
設計特點
022型的整體輪廓低矮扁平,艦體外觀經過隱身設計,簡潔流暢,雷達截面積僅相當於30噸的小艇 ;而量產型的022快艇駕駛台的窗戶邊緣還刻意設計成鋸齒狀,以分散雷達回波,與美國
F-117隱身攻擊機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與國際間主要的穿浪雙體船相同,022也採用鋁合金製造的艇體結構來減輕重量。
022飛彈艇是中國海軍近海防禦戰略指導下,發展出的近岸飛彈快艇的里程碑式的型號。與其前輩相比,022飛彈艇的低可探測性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戰術選擇。同時每艇8枚遠程反艦飛彈的配置,使得其攻擊力十分出眾。與高速性、隱身性配合,使得其先敵攻擊的可能性大為增加。
在實際使用時,除了單艇或小編隊的“打了就跑”的偷襲戰術外,大編隊的022飛彈艇還可對侵入中國近海的敵主力戰艦,或戰艦編隊,實施多方位的飽和攻擊。即便只集結20艘飛彈艇,也可一次性發射160枚超音速反艦飛彈。這對任何現役艦隊反導系統都構成致命威脅。同時由於其在海上,使得敵反導防禦方向不再能僅朝向大陸一面,而必須顧及360度全部方向。在敵潰退後,022憑藉其高速能力,可對敵進行追擊,擴大戰果。
哈米納級飛彈艇
哈米納級隱身飛彈艇是芬蘭1996年開始建造的。首艇“哈米納”號於1998年8月24日服役。艇長50.8M,寬8.3m,吃水2m,滿載排水量270t。該艇主機為 2台 MTU 16V 538 TB93型柴油機,總功率5520kw,由 2部“卡米瓦” 905 II型噴水推進器推進。航速 32kn。主要武器有:
6座“薩布” RBS 15SF艦艦飛彈發射裝置。
該飛彈為主動雷達尋的制導,射程150km,飛行速度Mao.8,飛彈戰鬥部質量200kg。
1部6聯裝的“瑪特拉·米斯特拉爾”艦空飛彈發射裝置“瑪特拉·米斯特拉爾”艦空飛彈採用紅外製導尋的,射程4kM,戰鬥部質量 3kg。
1座“博福斯”40mm炮,射速為300rds/min,射程12km,彈質量 0.96kg。
6座103mm軌道式火箭照明彈發射架。
2挺12.7mm機槍。
1座雙聯裝“薩科” 23mm火炮,可以代替“瑪特拉·米斯特拉爾”艦空飛彈發射裝置。
第四艘“哈米納”級飛彈艇被命名為“波里”號,將與該級艦艇的“哈
米納”號、“漢科”號以及“托尼爾”號飛彈艇一同參與芬蘭海軍“艦隊2000”計畫。該“波里”號飛彈艇長51米,採用鋁和輕質複合材料建造而成。由於雙噴水式推進器的使用,該飛彈艇航行速度超過了30節。
隼級飛彈艇
本級艇是
海上自衛隊1986年至1990年間執行的“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中9艘地方隊飛彈快艇建造計畫產物。本級艇共6艘,地方隊飛彈快艇建造計畫其餘3艘為
水翼艇“一號型水翼飛彈快艇”。
隱身設計
隼級飛彈艇是美國
伯克級驅逐艦的縮小版,同為封閉式構造,並採用向內傾斜的造型設計以降低RCS;此外,隼級的
反艦飛彈發射器與衛星通訊系統支架的外側裝備擁有傾斜角度的輕質合金板,水噴射推進系統的轉向支柱採用菱形截面,並使用造型類似於改良型
金剛級驅逐艦的傾斜式輕質合金桅桿等設計,均是為了降低RCS。為了降低被敵方偵知的機會,隼級在設計階段就大量套用計算機模擬技術,以減少船艦發出的整體訊號。
動力設計
動力方面,隼級採用三
隼級飛彈艇的噴射推進系統
具美國
GE授權
石川島播磨重工生產的LM-500-G07燃氣渦輪,帶動三具三菱重工製造的MWJ-900A可轉向式水噴射推進系統,使其擁有44節的極速,靈活度也相當良好;不過採用水翼設計的一號型艇僅裝備一具LM-500燃氣渦輪,便擁有46節的最大航速,傳統排水式設計與水翼設計在高速性能的差距可見一斑。
船電設計
隼級使用新型OYQ-8B模組化戰鬥系統,這是
金剛級驅逐艦的OYQ-8
宙斯盾戰鬥系統的縮小改良版,以美制AN/UYK-44主計算機作為核心,並大量採用商用電子組件,不僅能降低購置成本,未來進行更新或提升時直接使用民間市場現貨即可,無須大費周章重開生產線,利於後勤維修與性能提升。OYQ-8B整合了資料鍊,可與友軍作戰單位進行實時(Real time)的資料傳輸,使得隼級不一定需要本身雷達接觸目標,便能發射
反艦飛彈作戰。偵測系統方面,隼級的艦橋上方裝有一具FCS-2-31射控雷達,用來導控艦首的OTO-Berda 76mm艦炮。隼級另一項重要的感測裝置是一具OAX-2
紅外線熱成像夜視系統,可在惡劣天候下追蹤並識別目標,並作為高強度
電子干擾環境下用來代替雷達的後備偵測系統。隼級設有NOLR-9B電子支援系統(ESM),使本級艇在只依靠友軍單位從數據鏈傳來的目標信息,或根據ESM截獲敵方雷達訊號而得知敵艦方位,在雷達靜默的情況下接近敵艦並實施突襲。為了確保在遭受敵方攻擊的存活性,隼級的艦橋後方兩側各裝有一具MK-36干擾火箭發射系統,以無源電子反制配合高機動閃避措施來躲避敵方的制導武器。
盾牌級飛彈艇
盾牌級飛彈艇 (Skjold)是挪威新型隱身
飛彈快艇,本艦為全由挪威自力設計, 並於Umoe Mandal船塢建造。 本艦採用劃時代半
氣墊船、半
雙體船設計,速度可以達到驚人的60 節 (110 km/h)。而且吃水僅1m不但適合沿岸作業還能避過一些大型水雷;預計會和Hauk 級一起執行任務互相彌補不足。
盾牌級飛彈艇(英語:Skjold-class patrol boat)也譯作“盾牌星座”級是
挪威新型隱身飛彈艇,本艦為全由挪威自主設計, 並於Umoe Mandal船塢建造。
本艦採用劃時代半氣墊船、半雙體船設計,速度可以達到驚人的60節 (110 km/h)。而且吃水僅1m不但適合沿岸作業還能避過一些大型水雷;會和挪威的Hauk級巡邏艇一起執行任務互相彌補不足。
總計建造六艘,第一艘Skjold號在1999年服役於挪威海軍。美國很快對此表示興趣並租借了此船一年以研究。此期間由14名挪威外派船員在美國小灣兩棲海軍基地操作該船。
設計
盾牌”級艦艇的構型使用一種“氣墊雙體船”(ACC)設計,是表面效應船(SES) 技術的一個先進變體。
盾牌級飛彈快艇
“氣墊雙體船”以一個雙體船型艇身連同在船體之間的一個空氣墊為基礎,而且已經成功地套用到1994年交付服役的
挪威海軍Oksoy 級獵雷/掃雷艦艇。
當與常規船體或半潛船體構造比較,“盾牌”級船體低浸水面積提供一個改良程度的抗衝擊性和重要地減少波浪阻力。在空氣墊作用下升高的船體減少磁性部件的磁場特徵,結合雙體氣墊結構船體線型和噴水式推進裝置提供非常高和完全回響的可操縱性。重要的系統已經備份以提高生存性,而且船舶能設定使用一套發動機組保持操作。得益於汽墊雙體結構有一個0.9米低吃水能力,提供一個有利條件能通過淺灘近岸水域,當撞擊水面或其它碎石堆時具有低易損性,還能抵抗
水雷爆炸衝擊。
動力系統
盾牌”級主要使用噴水推進方式,吃水非常淺和操縱性能出色。噴水推進系統正常情況下由燃氣輪機驅動,但是也能被小型柴油發動機驅動用以減少紅外特徵。噴水系統的矢量噴嘴能夠獨立地去操縱“盾牌”級巡邏艇側向移動,因此“盾牌”級沒有側舷螺旋漿或艏舷螺旋漿。“盾牌”級具有敏捷、靈活的操縱性能,甚至能在高速航行中轉過急彎。“盾牌”級原型採用由二台柴油發動機和二台燃氣輪機組成的混合推進系統(CODAG),二台羅爾斯·羅伊斯艾利遜(Allison)公司571 KF燃氣輪機,每台額定6,000千瓦;二台輔助MTU 6 R183 TE52
柴油發動機,額定功率275千瓦。混合推進系統驅動二組Kamewa噴水推進系統。
發展方向
根據世界各國
飛彈快艇發展情況來看,現代飛彈
快艇向著下列兩個方向發展:首先,要增強飛彈快艇的
攻擊威力和自衛能力。為了,增強飛彈快艇的攻擊威力,飛彈快艇上裝備的飛彈應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改進艇上裝備的對艦飛彈,減輕彈體重量,減小其尺度,降低飛行段彈高,能貼近海面飛行,使敵方難於發現它,或者只留給敵艦極短時間,不能進行有效防護。二是增強飛彈
戰鬥部的威力,以增大殺傷力;配備末
制導裝置,提高命率;增大射程,掌握作戰主動權。三是結構要簡單,減輕彈體重量,減少彈體尺度,便於運載,裝填要方便,能在海上進行飛彈補給。
同時,要提高
飛彈快艇的本身性能,包括續航距離、
航速、機動性及海上航行性能。為了提高飛彈快艇的海上航行性能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一是增大排水量,這樣可以多裝燃料,多裝機器設備,提高續航距離。二是採用新的艇型,如採用
水翼艇型、氣墊艇型、
地效翼艇型、雙體艇型,使艇體部分或全部離開水面,以提高航速,改善艇的航行性能。三是採用的大功率發動機,採用高效率
推進器,以進一步提高飛彈快艇的航速,增強其突擊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