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說

風水說,中國古代關於環境吉凶意識的解釋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水說
  • 代表作品:葬經
基本思想,歷史,

基本思想

如生者的居室與死者墳墓置於不適當的地方,各種災害將禍及居者與墓中死者的子孫;反之,吉地將帶來祿壽與福祉。每個地方都有其特定的地勢,局部地勢制約著各種自然之氣,人們根據當地的地勢,調節和選擇位置,獲得所嚮往的和諧。由於風水的影響而形成的山嶽形態、水流方向,是最重要的;建築的高度與形態、道路和橋樑的方向,也是有一定意義的因素。此外,不可見的氣的力量和性質,時時為天體的位置所左右,所以從當地觀察的天體方位也必須考慮在內。位置是極其重要的,對於不吉的位置,可以通過挖穴、堆丘或其他措施來變化、改善風水。

歷史

風水說的思想很古老,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
《管子·水地》認為,地氣猶如人和動物的脈絡,是流通的。前2世紀,風水說已廣泛普及。至漢代,風水說已很發達,代表人物青烏子著有《葬經》一書。魏晉時出現了管輅、郭璞這樣的風水大師。
郭璞著有《葬書》。從晉代開始,“風水”成為通用名詞。隨後出現的風水師中影響最大的是唐代的楊筠松。明清時期,風水說盛行。風水說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具體體現,然而由於受到古代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風水說在技術與解釋層次上迷信與科學的成分混雜。
中國古代人民受風水說的影響很大,人們一般偏愛蜿蜒的道路、迂曲的圍牆和多姿的建築物,蓋求其適合山水景色,而不是支配它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