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高10—25米,胸徑20—40厘米,樹皮灰白色,縱裂,分枝平展,小枝褐色,圓柱形;從開始近無毛,無縱肋,具淡褐色卵形皮孔。
葉堅紙質,橢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2—18厘米,寬3.5-5.5(-7.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無毛;側脈8—12對,表面略顯,背面微隆起,第三次小脈不明顯;葉柄長1.5-2(-2.5)厘米,寬1.5-2毫米,無毛。
雄花序腋生或從落葉的腋生出,圓錐狀,長8—15厘米,近無毛,分叉稀疏,苞片披針形,被微絨毛,成熟時脫落,花幾成簇,近平頂圓球形,與花梗均無毛,近等長,約1—1.5毫米;花被2,通常3,稀4裂,無毛,雄蕊聚合成平頂球形,柱有短柄,花葯10(12-15)枚。雌花序通常著生老枝,長3—6厘米,無毛,花梗粗壯,長約1.5-2毫米,雌花球形,約與花梗等長或略短,花被裂片2,柱頭在子房頂端近盤狀,花柱缺,子房無柄,無毛。
果序長達10厘米;果成熟時卵圓形至橢圓形,長3—3.5(-4)厘米,徑1.5—2.5厘米,橙黃色,先端具短喙,基部有時下延成短柄,花被片不存,果皮肉質,厚2-3毫米;假種皮橙紅色。完全包被或有時僅頂端成極短的覆瓦狀條裂。種子卵形,淡紅褐色,平滑,種皮脆殼質,具纖細脈紋,有光澤;珠孔在中部以下。
花期8—10月,果期3—5月。
分布範圍
產於雲南(南部、東南部、西南部至西部)、廣東(海南)、廣西西南部。從越南、緬甸至印度東北部和安達曼群島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140-1200米的平壩疏林或山坡、溝谷的密林中。
栽培技術
採種與種子處理
果實進入成熟盛期而果皮尚未裂開時,上樹採摘或敲打落地後撿拾。種子容易喪失發芽力,採集的果實應及時處理,忌堆漚,可攤放於通風陰涼處,果皮開裂後及時取出種子,並剝去假種皮,即得純淨種子。種子忌失水,不能日曬或乾藏,含水率需保持在40%以上。短期貯運需拌濕潤的鋸木屑,貯藏期為3~5個月。由於種子富含油脂,容易酸敗,最好隨采隨播。種子千粒重2750g。
育苗
選擇低海拔的山谷或盆地的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育苗。播種前清除雜草,施足基肥,整好圃地。在整好的苗床上,按株行距10厘米X5厘米點播,以帶種殼播種為好,適當蔭蔽,保持土壤濕度。種子無休眠習性,播後11-13天開始萌動,20天左右出土,6個月苗高可達40厘米。最好用容器育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延長造林季節。
定植
種植選擇水肥條件好的陽坡或半陽坡的肥沃、濕潤的山地作為造林地。苗高30厘米時即可定植,造林時間以3-4月或8-10月為好,按行株距4米×5米,植穴深寬各60厘米,每穴栽苗1株。
撫育管理
新造林和成林都應進行撫育管理,每年培蔸施肥,施肥以枯餅、農家肥為宜。投產後應進行適當的修枝整形,保持良好樹體結構,以提高結實量。
採收
果實成熟時,要合理採收,避免折斷樹枝。採收後,除去果皮,剝去假種皮,用45℃的低溫將種仁慢慢烤乾,並經常翻動,直到種仁搖之有響動為止。新鮮的假種皮,晾乾後壓扁,再曬乾即可用於榨油。
主要價值
經濟
種仁含油率50%~55%,有提黏降凝作用,將其油摻入汽油中,在氣溫-40~30℃,汽油不會凝固,是軍用坦克、汽車等的重要防凝固用油,不必加熱可立即發動起行。木材硬軟中等,密度0.542克每立方厘米,乾燥後稍開裂,不耐腐,可做一般建築、家具等用材。
風吹楠種仁中富含月桂酸和肉豆蔻酸,是制皂的較好原料。
園林
樹形高大濃綠,遮陽效果良好,可做“四旁”綠化樹種。
軼事
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教授帶領著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找到了含這一類油脂的樹種——風吹楠,打破了國外對中國在低溫抗凝劑需求方面的封鎖,這一發現也成為當時一項重大的科技成果,而富含這種特殊物質的風吹楠也被冠以“爭光樹”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