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高12-25米,胸徑35-40厘米;樹皮灰白色,分枝通常集生樹幹頂部、平展而稍下垂;小枝棕褐色,皮孔顯著,髓中空。
葉薄
革質 ,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長20-35厘米,寬7-13厘米,兩面無毛;側脈(12-)14-22對,第三次小脈稀疏,兩面均不明顯;葉柄扁,長2-2.5厘米。
雄
花序 圓錐狀,著生於老枝的落葉腋部,長8-15厘米,有時可達22厘米,分枝稀疏;花序軸、花梗和花蕾外面被銹色樹枝狀毛,老時漸脫落;雄花3-6朵在分枝頂端近簇生,球形;花蕾時直徑2-4毫米,開展時直徑達5. 毫米,裂片3或4,三角狀卵形;雄蕊20枚,完全結合成球形體;雌花未見。
果序通常著生老枝落葉腋部,基部具大而顯著的葉痕;序軸頗粗壯,密被皮孔,長6-12厘米,著果1-2個,稀3個;果橢圓形,先端鈍圓,基部偏斜,並下延成0.8-1.2厘米長的粗柄,基部具宿存、不規則的盤狀花被片;果成熟時長4.5-5厘米,直徑2.8-3.5厘米,橙黃色;果皮厚,達4毫米,近木質,外面光滑;假種皮近橙紅色,完全包被種子;種子卵狀橢圓形,長3.5-4厘米,直徑2厘米,兩端鈍,平滑;種皮淡黃褐色,薄而脆質,微有光澤,疏生脈紋;珠孔周圍下陷,中央有小突起,與在另一面中部以下的合點聯成一線,並形成疤痕。花期4-6月,果期11月-翌年4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勐臘、金平、河口等地。生長在海拔300-650米的溝谷坡地密林中。
滇南風吹楠 滇南風吹楠是典型的熱帶樹種,要求高溫高濕的生長環境,沿濕潤溝谷其分布可上延至準熱帶氣候區。根據氣象資料,其分布區內的年平均氣溫19-21.7℃,極端最低氣溫≥0.5℃,極端最高氣溫達41℃,年降水量1200-2500毫米,相對濕度82-86%,降雨分配不平均,大約80-90%的雨量集中在每年5-10月,但冬季多霧露,只3-4月份比較乾早。
滇南風吹楠是喜陰濕的樹種,主要生長在熱帶濕性季節雨林中,居喬木上層,常見的伴生樹種有
千果欖仁 、
番龍眼 、大葉白顏樹、
油欖仁 ,勒麻木、
琴葉風吹楠 等。在望天樹林中滇南風吹楠與千呆欖仁、勒麻木、多頭水團花、大果人面子等組成第二層或第三層喬木,但在林中的數量均不多。滇南風吹楠在高達30-40米的林中居於喬木最上層,常見與番龍眼、頂果木、番荔枝等伴生。原始林分破壞後滇南風吹楠很難更新,在次生林中也不見其生長。滇南風吹楠所生長的地方,多為溝谷、山坡底部、凹谷等水分充足土壤深厚的地方,土壤以黃色和紅色磚紅壤為主,在有茂密的植被覆蓋下,表層有機質含量可高達4-8%,自然肥力較高。在土壤乾燥瘠薄的地方,生長不良。
繁殖方法 滇南風吹楠種子千粒重3700克,種子和假種皮富含脂肪、醋分,易遭鼠獸竊食,也易受蟲蟻蛀食,須及時採種。
滇南風吹楠 種子不耐貯藏,存放超過10天,
發芽率 即降至85%;存放20天,降至30%;帶殼播種較好,隨采隨播,11-13天開始萌動,20天左右出土,幼苗生長快,6個月生苗高42.8厘米,根莖1.01厘米。
苗圃育苗因主根發達、側鬚根稀少,裸根苗造林成活不易,因此應提倡容器育苗。另外,幼苗及老葉均易受日曬灼傷,2年生以前需要遮蔭。風吹楠比本種較耐早,但在育苗造林中可以借鑑。
主要價值 種子以含14碳酸為主的固體油,重要的工業油料,又可作速生用材樹種。
滇南風吹楠 保護狀況 保護級別: 該種列入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Ⅱ級。
瀕危現狀: 瀕危種。分布區狹小,因雨林過度毀壞,數量極少,加之伐樹收果,雄株多,雌株少,天然更新極差,瀕臨滅絕。
保護措施: 已劃為自然保護區,合理採收種子,並栽培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