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27年生,祖籍大碶。生於
舟山沈家門。
1949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次年進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深造,兩年後留校任教。
1959年加入
中國共產黨,1961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1985年升為教授。歷任杭州市美協主席(1958~1975)、浙江美術學院中
國畫系主任(1977~1987)、
浙江畫院副院長(1984~1997)、浙江
人物畫研究會會長(1988~1998)、中國工筆畫
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4年-2012)。擅長速寫和工筆
人物畫。
人物風格
一派風光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
藝術領域內,也有類有群。以類聚群分論,顧生岳先生,位於
浙派人物畫、新浙派之列。為了更好了解顧生岳先生其人其事,我們不妨先掃描一下
浙派的大致演變:
浙派人物畫,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這一畫派,以浙江美術學院為發源地,在
潘天壽等人的努力下,在充溢現實主義精神的時代審美時尚浸淫中,自覺承接杭城自古以來深厚的文人畫傳統,延續歷史悠久的文人畫發展“文脈”。 其核心畫家有
李震堅、
方增先、顧生岳、
吳山明、
周昌谷等。
浙派畫家,矚目現實生活,選取現實生活或民族歷史中的優美和壯美的人物、事物入畫,成為其題材審美取向;以寫實造型為骨,傳統筆墨為肉,意象表現為筋描繪現代人物圖像,成為其形象塑造審美取向;現實主義精神和線韻表意精神相結合的評判原則,成為其審美評價標準的核心;追求生活氣息濃郁、健康清新、雅俗共賞的意味境界,成為其審美情趣取向。
有繼承有發展,進入90年代以後,
浙派人物畫又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明顯的個性化發展的風格傾向。到現在,新氣象不斷湧現。因此,這一畫派又被人稱之為新
浙派。新
浙派的
繪畫最講究傳統筆墨性,即以書入畫,以線造象。畫家們十分追循現代美術的構成性。新
浙派,既傳統十足,又現代十足。
總之,在中
國畫人物畫的創作上,
浙派人物畫家們建立起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體系。這個體系解決了
人物畫創作中的一系列重要的問題:古典傳統與西方
藝術關係,對
素描對基本功的中國式、
國畫式理解,在對人物造型的平面性、虛擬性、主觀性、結構性的自覺把握中自由把握筆墨與造型的關係,寫生與對人之“天”的自然生動傳達,及其對速寫對形象記憶畫的要求等等。
浙派人物畫體系性一個重要特點,它不是一種純經驗性實踐性的作業系統,而是一個實踐與理論、實踐與美術史論緊密結合的體系。
浙派人物畫的體系性,還表現在他們已經建立了一個從基礎理論研究,到基礎課程的設定及人物畫教學與創作的一整套完整有機的系統。
回望一派風光,顧生岳先生,個人
繪畫成就,無疑為畫壇增色不少,可謂一派代表;執教鞭教畫育人幾十年,無疑是功莫大也。放眼江南,可言桃李燦爛。
童年故鄉
美術史論家
鄧白先生如此評價顧生岳先生的
藝術:
“既富有傳統特色,又洋溢著時代氣息,工而不板,細而不纖,謹而生動,平凡而精奇,無一筆苟下,無因襲陳套,來自生活又高於生活,給
人物畫開拓了一條嶄新的發展途徑。”
藝術家的故事,常常可以追溯到童年。顧生岳也不例外。
“雖然我出生在
舟山,但我的祖籍是在寧波大碶,那裡有我童年時期的記憶。”提起往事,顧先生滿面春風,“我是7歲時第一次去鎮海,記得當時有一家賣門畫的店鋪,掛滿五顏六色的圖畫,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的‘美術展覽’,讓我賴著不想回家。”
故鄉的景象就這樣滲入到記憶之中,伴隨著顧生岳的
藝術人生。
受時代潮流影響,顧生岳早期多鐘情於場面宏偉的作品。《春臨東海》是其典型代表作。從熟悉的題材下筆,含有太多故鄉意象。
《春臨東海》畫面宏偉壯觀,圖中大小船隻無數,船帆層層疊疊,一眼望不到邊際;船上人頭攢動,眾人都在忙碌之中觀看文藝演出。全畫洋溢著一種喜氣洋洋、蓬勃向上的精神。
上世紀80年代,顧生岳還創作了一組《童年組畫》,他就把很多當時的生活場景表現在了畫紙上,“其中有
舟山的漁港、漁船和鎮海的民風、習俗”。解釋組畫之二《二月春風》時,顧生岳先生說:“騎在爺爺背上,手拿風車,迎著二月春風,眼前是一片團團旋轉的五色花環,真是童年一大賞心樂事。簡練的造型,五彩繽紛的背景,渲染出爺兒倆內心的快樂。”
對家鄉情有獨鐘的顧生岳,還深入到家鄉的歷史取材,為家鄉的先賢畫肖像。如《沈光文肖像》、《賀知章肖像》等。
工筆見功夫
當然,“不隨波逐流,目光向下而精神向上”的顧生岳先生,其作品並非只在家鄉取材。其
工筆人物畫代表作,上世紀八十年代有《維族長老》,九十年代有《弘一法師像》,新世紀有《走進印第安》系列等。
《維族老人》,一位
新疆老人手拄拐杖側身而站。厚重的黑色棉袍和蓬鬆的髯白鬍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顧生岳淡化了背景環境和衣物紋路的處理,而是將更多的筆墨放到了老人的頭部和手部上,而這兩個地方正是體現人物性格特徵和畫家功力的所在。從老人的眼神中讀者能看到一位長者的睿智和堅定,在老人滿是皺紋的手上讀者又能感受到人物所經歷滄桑。如果我們更細心些,我們還可以看到顧先生的創新努力:嘗試脫離
工筆人物畫追求寫實的程式而追求更具形式感的
繪畫語言。
後期,顧生岳先生不拘泥於繁瑣的細節,而是在對象的一顰一笑間將其身份地位、性格特徵進行準確的表現。同時他也開始逐漸淡化背景環境的描繪。通常只是選取最具有典型性的寥寥數物甚至以單一的顏色來烘托人物特性。這種
繪畫語言體現了顧生岳先生對
人物畫傳統模式的突破和對
藝術新境的不斷追求。―――這從《弘一法師像》等作品中可以體會到。
談畫論藝,顧生岳先生有口頭禪:“古樸”、“厚重”。初聽時人們常將“古樸”、“厚重”聽成“骨破”、“喉腫”,不明其意。有調皮的學生背後學他的口音,甚至稱他為“古樸先生”和“厚重先生”。這在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古樸、厚重的審美喜好。顧先生提到較多的是漢唐石刻,也經常提起
潘天壽的
藝術,家中會客廳陳設的是
沙孟海蒼勁有力的書法、漢代畫像石的拓片、學生採風時帶來的土陶。這些陳設從表面看,與他從事的
工筆人物畫的創作與教學有一定的反差,其實相輔相成:“工而不板,細而不纖,謹而生動,平凡而精奇”,看似矛盾,實則,真藝存焉。
教育速寫
顧生岳早期的一位學生這樣回憶說,早在40年前(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在浙江美院附中讀書時,就在美院陳列館看過顧生岳先生的速寫展覽,當時就留下很深刻的印象。40年後的今天,再看顧生岳先生的速寫,不管是舊畫還是新作,依舊是那么令人賞心悅目。
當年,他與
方增先等人積極配合
潘天壽院長關於中
國畫教學改革的思路,推動了中國
人物畫專業
素描教學體制的健康發展;他所倡導的“三寫(慢寫、速寫、默寫)”教學體制和“情(移情)、意(立意)、活(活畫)、速(求速)。”的速寫要訣,是對美術院校速寫教學理論的重大貢獻,極具理論的嚴密性和實踐價值。
顧生岳的速寫,一張張浸透著畫家激情和
靈感的畫面,不僅捕捉住了人物的時代氣質與特徵,而且還力求在
藝術形式與表現技巧上有所拓展,其用筆的洗鍊,形神的生動及技法上的創意,使速寫的藝術特色得以充分的彰顯。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山明如此評價說:“顧生岳先生是一位對新中國速寫
藝術的發展有著重大貢獻的教育家與藝術家。顧生岳先生的速寫已超出一般作為素材的含義。”
綜觀顧生岳先生的
藝術人生,用文字來
素描,那便是:擅長速寫和
工筆人物畫,其速寫注重以形取神,工筆人物則力求擺脫幾百年來陳陳相因及日益纖細、浮薄的積習。在時代和人民生活的基點上,融通中西,開拓創新,運用單純中見豐富、渾樸中見精微、凝重中見靈變的個性化
藝術語言,給
人物畫開拓了一條嶄新的發展途徑。不愧為現代
浙派人物畫的代表人物。
作品
1983年《情、意、活、速———顧生岳的人物速寫》教學錄像片(浙江美術學院錄製,浙江電視台轉播)。
1988年《顧生岳人像速寫》畫冊兼技法理論書,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
1996年《阿米娜》等六幅作品參加首次全國速寫大展,載入《當代速寫》。
1998年《當代中
國畫名家名作賞析與技法精萃———著名
人物畫家顧生岳專輯》光碟。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
1999年《塔吉克牧人》等九幅速寫為
浙江博物館收藏。
2000年《顧生岳速寫》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
評價
顧生岳先生是一位使命感很強的美術教育家。雖然他的主課是中國
工筆人物畫,但為了加強學生的造型能力,從中國人物畫發展的長遠戰略考慮,他特別關注造型基礎教學。無論作為教師或擔任系主任,他對中
國畫造型基礎課改革的探索、研究和實踐從未間斷過。在教學實踐中,顧先生是“三寫”(慢寫、速寫、默寫)教學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它成為中
國畫系造型教學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特色之一,並且還對全國許多兄弟院校的
素描教學的改革產生了影響。 ——
吳山明他的
人物畫初宗
吳道子、
李公麟,轉而服膺陳老蓮,經歷了從寫實、寫真到寓意、象徵的過程。近年來他的工筆畫擺脫幾百年來陳陳相因、纖細浮薄的積習,創造了一種洗鍊純淨、渾厚典雅的風格,成為
工筆人物畫界的一朵奇葩。 ——
汪大偉
榮譽
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獲獎,作品被選入典集或被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收藏。並有10種個人畫集、2部美術理論著作、多篇學術論文和一些美術教育學錄像片問世,事跡曾入編《中國現代美術家名鑒》(中國美術家協會編)、《世界名人錄》(英國劍橋傳記中心編)等辭書。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為現代
浙派人物畫代表畫家之一。
語錄
我從事美術教學和美術創作半個世紀,50年的風雨歷程,留給我體會最深的是必須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在傳統、時代和生活的基點上尋求自己個性化的
藝術語言。二三百年來,
工筆人物畫日趨衰落,形成了纖弱、瑣碎、浮薄和平庸的習氣,我很想跳出這個誤區,遠追漢唐高簡凝重的格局和開創精神,並汲取外來
藝術的營養,開拓自己的藝術道路。我對自己提出了4點要求:
1.簡,即以少總多,在單純中求豐富;
4.神,揭示人物神態和本質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