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顏色革命
- 外文名:Color Revolution
- 別稱:花朵革命
- 時間:21世紀初期
- 地點:中亞和中東北非地區
- 類型:以顏色命名的非暴力政權變更運動
活動介紹,革命的原因,世界各國稱謂,絲絨,玫瑰,栗子,紫色,雪松,鬱金香,番紅花革命,伊朗,茉莉,流產的國家,伊朗,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深層原因與教訓,國內,國外,評價,並非革命,權力分配,爭奪利益,不同版本,
活動介紹
顏色革命,又稱花朵革命,是指21世紀初期發生在獨立國協國家和中亞地區的以顏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進行的政權變更運動。參與者們通常採用一種特別的顏色或者花朵來作為他們的標誌,通過非暴力手段來抵制他們所認為的獨裁政府,擁護民主、自由以及國家的獨立。目前顏色革命已經在塞爾維亞、喬治亞、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這幾個國家推翻了原來的親俄羅斯政府,建立了親美國的民選政府。
顏色革命(ColourRevolution)參與者們通常通過非暴力手段來抵制他們所認為的獨裁政府,擁護民主、自由以及國家的獨立。他們通常採用一種特別的顏色或者花朵來作為他們的標誌。顏色革命已經在喬治亞、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這幾個國家取得成功。因為沒有採用軍事手段,所以沒有大量人員傷亡。但有時候和軍警衝突,有少數人受傷。顏色革命的發生地大多為仿效西方的國家,因為憲法的規定,一個國家可以有多個政黨,並都可以參與選舉,因此顏色革命主力往往是現任政權的反對黨。
革命的原因
政治方面:執政黨腐敗,選民對他們缺乏信心;同時也存在著民族經濟秩序混亂和部族矛盾
經濟方面:經濟秩序混亂,貧富差距拉大、失業嚴重、貧困者眾多,失業和貧困者成為“街頭政治”的積極參與者。
外交方面:原當政者多傾向與俄發展密切關係,而反對派多傾向與西方發展密切關係。
國際大環境的變化,最主要的一點,是美國的霸權主義。
世界各國稱謂
絲絨
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鵝絨革命又譯“絲絨革命”。不屬於顏色革命,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鵝絨革命是指東歐劇變時,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暴力衝突就實現了政權更迭,如天鵝絨般平和柔滑,故得名。“天鵝絨革命”也成為非暴力的通過和平方式更迭政權的代名詞。顏色革命基本上都是屬於“天鵝絨革命”類型。
玫瑰
喬治亞的玫瑰革命(Rose Revolution):發生於2003年,因喬治亞盛產玫瑰,故得名。
喬治亞的玫瑰革命(喬治亞盛產玫瑰,故得名。另一種說法是喬治亞原總統謝瓦爾德納澤2003年11月在議會選舉中下台,反對派領導人薩卡什維利成為新的執政者。由於薩卡什維利每次出席示威活動,總是習慣手裡拿一朵玫瑰花,所以西方把發生在喬治亞的政權更迭叫“玫瑰花革命”。)
栗子
烏克蘭的栗子花革命即橙色革命(Orange Revolution):發生於2004年,尤先科的選舉活動中使用橙色作為其代表色,因此這場運動使用橙色作為抗議的顏色。這個運動的標誌是橙絲帶和一面書有Так!Ющенко!(“對!尤先科!”)的旗。由於種種原因2007年烏克蘭又有可能爆發藍色革命。2010年,亞努科維奇重新奪取政權。
烏克蘭的栗子花革命(又稱“橙色革命”,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市花是橙色的栗子花。另一種說法是在2004年烏克蘭的總統選舉中,親俄勢力和親西方勢力進行激烈較量,最終代表親西方勢力的尤先科獲勝。由於俄羅斯支持的亞努科維奇選擇了烏克蘭國旗的兩個顏色—藍色和白色,尤先科選擇了橙色作為標誌,因此這個“革命”被稱做“橙色革命”。)
紫色
雪松
鬱金香
吉爾吉斯斯坦的鬱金香革命(Tulip Revolution)或黃色革命,檸檬革命。發生於2005年,因吉爾吉斯斯坦首都市花是迎春花,為黃色,發生革命的時間正是迎春花開的季節,故稱黃色革命,或者檸檬色革命。2010年4月7日,巴基耶夫政權被推翻。
吉爾吉斯斯坦的鬱金香革命(又稱黃色革命,檸檬革命”,吉爾吉斯斯坦首都市花是迎春花,為黃色,發生革命的時間正是迎春花開的季節,故稱黃色革命,或者檸檬色革命。又稱是2005年3月,吉爾吉斯斯坦在議會選舉之後發生的騷亂迫使總統阿卡耶夫流亡國外,因為當時很多示威者的頭上都繫著黃色的頭巾或是舉著鬱金香所至。)
番紅花革命
緬甸的反軍政府運動又稱為番紅花革命/袈裟紅革命。
伊朗
在艾哈邁迪·內賈德進行第二次選舉時,伊朗險些發生顏色革命。軍隊干涉革命,使社會趨於穩定。
茉莉
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北非國家突尼西亞發生了要求總統本-阿里下台的持續抗議活動,並演變為持續騷亂。總統本·阿里被迫選擇離開突尼西亞,前往沙特避難。總理加努希出任臨時總統。在阿拉伯國家,這是第一次一個政權因民眾抗議而倒台。茉莉花是突尼西亞國花,這次政權更迭也被稱為“茉莉花革命”。
流產的國家
伊朗
美國的伊拉克戰爭負面表現不斷,當美國形象貶值,它再企圖煸起顏色革命的成功可能性自然下降。例如,2009年伊朗大選後的顏色革命勢頭極大,但伊朗政府卻硬挺到底,使得它無功而退。
白俄羅斯
2005年後國際油氣價格上漲,俄國經濟改善和普京的地位趨於穩固,對顏色革命已懂得反制。最明顯的乃是白俄羅斯“牛仔布色革命”前夕,白俄羅斯即對滲透入境的波蘭及烏克蘭地下工作者大舉逮捕及驅逐。
哈薩克斯坦
美國在哈薩克斯坦也沒有成功。2005年哈薩克斯坦大選可以說形勢非常緊張,當時哈薩克斯坦反對派實力很強,也想搞以黃色為標誌的黃色革命。
但哈薩克斯坦政權很聰明,馬上把其競選標誌全部換成黃色,黃旗、黃圍巾、黃衣服都用上了。如果反對派也穿黃色出去,民眾還以為他們在支持大選。哈政府還通過維持秩序,控制所有室內場館,通過在電視上不斷宣傳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發生”顏色革命”後老百姓的生活狀況、政客們的明爭暗鬥等,使老百姓看到這些宣傳資料後不贊成”顏色革命”,包括反對派後來也不贊成“顏色革命”了。成功阻止了“顏色革命”。
深層原因與教訓
“顏色革命”發生的背景和原因非常複雜,簡單地說,可以分成國內因素和國外因素兩部分。
國內
1.法律上的民主制度,實際上的權威主義政治
蘇東劇變的基本成果是西方的基本政治原則和價值觀念在前蘇聯國家落地生根,歷史性地轉變了前蘇聯國家的發展方向,但沒有也不可能使前蘇聯國家在一夜間被徹底改造。從理論上講,這些國家在蘇聯解體後就已經在歐美憲法層面建立了三權分立的民主制度和選舉制度,軍隊實行了國家化,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仍然處於某一黨派或個人長期的權威主義政治統治之下。有美國學者認為,一些獨立國協國家使用民主的語言但卻在實行他們自己的“反自由主義”(illiberalism),亞塞拜然、白俄羅斯、土庫曼斯坦甚至厭倦了這樣的偽裝。當權者通過對媒體的控制和對反對派的打壓,系統地操縱著選舉。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是,絕大部分獨立國協國家的領導人都是前蘇聯時期的高級政府官員。在民主的形式下,大量與西方民主精神格格不入的現象仍然存在。這就為反對派的奪權活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革命的理由,為反對派通過“天鵝絨式革命”奪取政權提供了可能性。
2.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
這些國家都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獲得獨立後都面臨著兩個主要的歷史任務:一個是完成獨立進程,一個是完成社會經濟轉型。蘇聯解體以後,國與國之間密切的經濟聯繫中斷了,給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困難。比如,喬治亞獨立後,經濟出現了雪崩式下滑,雖有所恢復,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仍沒有超過獨立前的水平。喬治亞的貧困現象極為普遍,根據一個抽樣調查,到2002年為止,喬治亞90-95%的家庭收入處於貧困線以下。吉爾吉斯在獨立後經濟嚴重滑坡,人民生活急劇惡化。最近幾年,吉經濟逐步回升,但它仍是獨立國協最貧窮的國家之一,200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429.1美元,貧困人口所占比例達38%。吉的外債達19.2億美元,為全年稅收總額的5倍。獨立國協很多國家的生活水平至今都沒有恢復到蘇聯時期的水平。國內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難以顯著改善,導致人民對政府產生不信任感和求變的心態。
3.政治腐敗嚴重,社會分化加劇
這些國家取得獨立後,前蘇聯時期的國家機器和政治精英絕大部分都保留下來,原有的各種弊端和轉型過程中的醜惡現象,包括總統個人集權、權力尋租、法律虛設等現象都腐蝕著這些國家的機體。在烏克蘭,官商勾結、任人唯親、利用私有化侵吞國有資產、逃稅漏稅等腐敗現象比比皆是。
2000年,庫奇馬總統的一個前保鏢泄露了幾百個小時的總統私人談話錄音帶,顯示大量的徇私舞弊、收受賄賂、陰謀鎮壓反對派的事實。國家安全局的一些官員,指責亞努科維奇犯有盜竊和襲擊罪,並與攫取了烏克蘭許多國有財產的腐敗商人有密切聯繫,他們不想為這樣一個人服務,暗中給反對派提供支持。吉爾吉斯斯坦前政權腐敗盛行,總統家族和政府高官大肆貪污受賄,幾乎所有賺錢行業都被總統家族和政府高官所控制。政治腐敗和社會問題突出嚴重損害了政府的信譽,加劇了人民對現實狀況的不滿,最終失去了民心。另外,這些國家貧富分化十分嚴重。中亞國家在湧現出大批富翁的同時,失業成為普遍現象,人均月工資只有幾十美元,百姓不滿情緒上升,民眾對現政權無力解決社會問題感到失望,很容易受人操縱搞街頭革命。
在僅僅1年左右的時間裡,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先後因“顏色革命”而出現急速的政權更替。從表面上看,三國“革命”的發端無一例外是大選舞弊,但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這些國家近些年來腐敗現象泛濫成災。
格、烏、吉三國是世界腐敗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國家。在喬治亞,大企業大多控制在包括謝瓦爾德納澤家族在內的經濟寡頭手中。“影子經濟”猖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以上。許多政府官員千方百計把大量的外國援助和國有資產裝入私人腰包。格前任政府高官中有多人在新總統薩卡什維利的“反腐浪潮”中“落水”,其中包括前能源部長、前電信部長、前副總檢察長、前全國鐵路公司總裁等。
烏克蘭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烏反腐官員指出,烏處於銀行控制外的貨幣流通量占全國貨幣總量的43%,而在其他經濟轉軌國家,這個比例不超過25%。烏金融資本的50%都是來源於灰色經濟。在商業活動中,烏幾乎每位行政領導和業務執行人員都繞過公司索取個人回扣。
在吉爾吉斯斯坦,以阿卡耶夫為首的政府高層腐敗現象非常普遍。阿卡耶夫當政期間著力扶持自己的親屬從政,試圖修改憲法延長自己的統治或為自己的“接班人”鋪路。在“顏色革命”爆發前後議會選舉的75個議席中,被提名的有阿卡耶夫的女兒、兒子和幾個親戚、政府總理的兒子和總參謀長的女婿。阿卡耶夫的長子、長女都是經營大型超市和加油站的大企業家。
嚴重的腐敗對中亞各國“顏色革命”的爆發起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造成嚴重兩極分化,使政權喪失民心。格、吉、烏社會轉型過程中,都出現了國家階級迅速分化,少數權力集團和新生資本家相互勾結,大肆掠奪人民財產的現象,造成少數人暴富、多數人貧困的嚴重兩極分化。大權在握的貪官污吏、暴發戶和新貴們肆無忌憚地掠奪財產,剝削人民。喬治亞1.5%的人控制著60%以上的國家財富,民眾對當局極為不滿,未排解的積怨像地層下洶湧的岩漿一樣蓄勢待發。不少人把希望寄托在政府更迭上,使反對派得到了攻擊政府並最終奪權的力量依託。
致使權力部門缺乏行為能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調查顯示,烏克蘭50%的人認為國家是由腐敗的官吏和黑手黨共同掌管,只有9%的人認為總統府有實際權力。5%的人認為議會有實權,2%的人認為執政當局能治理腐敗,74%的人認為當今政權本身的腐敗已不能“自我清除”。在喬治亞,只要向官員行賄,就能獲得駕照、護照或大學錄取通知書,就可以開辦公司、逃稅或者不交水電費。政府威嚴喪失殆盡,控制力極差。在政局出現動盪時,根本無力控制局面。
推動了反對黨的產生與壯大。在發生“顏色革命”的三國,當權者的腐敗對反對黨的發展“功不可沒”。在喬治亞,薩卡什維利等反對派領袖都曾是謝瓦爾德納澤的積極追隨者,但是因為謝不支持薩打擊政府中的腐敗行為等改革措施,薩卡什維利憤然辭職,建立了國家運動黨,並通過更加猛烈地抨擊謝瓦爾德納澤和官員們的腐敗行為,博得了民眾的歡迎和好評。由於國家運動黨懲治腐敗的口號迎合了很多普通老百姓的心理,該黨勢力不斷壯大。在2003年底議會選舉和政局動盪的關鍵時刻,薩卡什維利又拿出了許多官員的腐敗證據,使謝氏在面對面的較量中節節敗退。在吉爾吉斯斯坦,阿卡耶夫的貪污醜聞是反對黨的攻擊重點,腐敗成為當權者不堪一擊的痛處。
給西方大國的干預提供了口實。格、烏、吉的腐敗問題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這些國家掀起動亂,建立親西方政權的重要突破口。在吉爾吉斯斯坦,一家接受美國贈款並受美國操控的報紙刊登了一幅正在修建中的豪華住宅的照片,豪宅的主人是總統阿卡耶夫。照片一經刊出,立即激起了普遍的憤怒,成為大規模街頭抗議事件的導火索。美國及其追隨者的煽風點火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事態的發展。
嚴重影響了軍隊的建設。腐敗使軍隊的管理一片混亂,戰鬥力下降。喬治亞軍隊僅2萬人,由於高官們貪污腐敗,使用欺詐手段騙取國家的軍費撥款,致使軍隊武器裝備落後,士兵生活艱苦,財務混亂,管理鬆懈。在謝瓦爾德納澤執政的11年間,格從未建立起強有力的中央政權,軍隊基本聽命於各自的指揮官,近乎地方武裝割據。在政局動盪時,謝氏根本指揮不動軍隊。腐敗也大大削弱了執政者在軍中的威望和對軍隊的控制力。調查顯示,烏克蘭軍官中只有5%的人信任作為軍事最高統帥的總統,90%的人對軍隊現狀不滿。
4.地區和族群的對立是“顏色革命”中不能忽視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這在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的革命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在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的革命中,對立雙方不僅以當權派和反對派來劃界,以民主和反民主來分野,而且還以不同地區和族群的對立為特徵。地區的對立不僅反映了不同地區族群、宗教、文化、歷史的差異所形成的社會兩元化構造,在某種程度和意義上,還形成兩大陣營最基礎的框架。烏克蘭是以東部和西部地區為兩大陣營,吉爾吉斯斯坦的革命是在南方和北方勢力之間展開。離開了這一背景,不可能全面理解“顏色革命”爆發的原因和性質。
5.新生政治力量快速發展,反對派隊伍不斷壯大
獨立國協國家獨立後的第一代領導人為國家的政治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隨著民主政治體制的逐步完善和外部民主壓力的加大,面對國內錯綜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難題和和社會思潮的快速變化,很多執政黨和領導人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不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現象。與此同時,由於獨立國協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存在著嚴重的腐敗和不和諧因素,給反對派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加上西方國家和非政府組織的長期扶植,反對派的力量迅速壯大。他們大都推崇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體制,反對獨立國協國家盛行的個人集權和一黨長期執政。這些人深諳選舉政治的運作程式,善於利用經濟政治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發難,有相當的社會號召力,對現任領導人構成極大威脅。
6.當權派長期執政,被指責選舉不公
獨立國協國家的領導人大都長期執政,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都面臨著是繼續執政下去還是進行權力交接的問題。由於處於轉型期,很多國家尚沒有形成一套國家最高權力正常交接的機制。在獨立之初為討好西方國家、凸顯民主,均照搬美國模式,立憲規定總統只能連任兩屆。此輪換屆使兩大問題突出出來:其一,現任總統是否還會參選,如要參選勢必要突破現行憲法的限制,而修憲有可能引發不同政治勢力之間激烈的對抗;其二,如現任總統決定不再參選,問題就在於將權力交給誰,自己選定的接班人能否得到國民的認可,其過程能否保持平穩?長期執政加上治理不善,很容易使民眾產生逆反心理,給反對派以可乘之機。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三國的政局動盪,都是由選舉引發的。選舉中的操縱和不公正,如賄選、來自官方的種種限制以及官方對媒體進行控制等都引起民眾不滿,是政局突變的直接導火索。
國外
從這輪“顏色革命”的外部背景和原因來看,主要是俄羅斯與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地緣戰略爭奪和意識形態競爭。有學者認為,俄美歐之間的戰略博弈是“顏色革命”的一個重要誘因。通過各種手段來對後蘇聯地區各國施加影響,使之與俄羅斯保持最大的距離,這正是美國、歐洲在這次“顏色革命”中的重要目標。
1.俄羅斯國力的衰落及其獨立國協政策的失誤
首先,繼承前蘇聯主要遺產的俄羅斯,無論其“硬實力”還是“軟實力”均有較大下降,面對轉軌時期處境困難的前蘇聯獨立國協各國,心有餘而力不足,無力提供相應的援助,降低了俄羅斯在各國人民中“領導威信”,使得美國等西方國家乘虛而入,影響不斷擴大。趙華勝教授認為,俄美競爭無疑是“顏色革命”的背景之一。但與冷戰時期的蘇美競爭有所不同,這場競爭的制勝手段不是坦克和飛機的數量,而是“軟國力”和“軟力量”。在這在場競爭中,美國占有明顯的上風,處於戰略進攻的態勢;俄羅斯不僅在“硬”國力上而且在“軟”力量上在與美國的競爭中處於全面下風。在政治文化上,俄羅斯提不出任何可以與美國和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相抗衡的概念;在經濟模式上,俄羅斯不是值得仿效的成功樣板;俄羅斯的生活方式對年輕一代也缺乏吸引力。在獨立國協國家的年輕人中,親俄感情已經日漸式微,而親美和親西方的情緒卻不斷涌漲。這一切都使俄羅斯在與美國的爭奪中處境艱難。這一總的態勢在今後相當一段時期里恐怕也難以改變。
其次,俄羅斯的獨立國協政策存在失誤。俄羅斯一直把獨立國協視為其無可置疑的勢力範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前蘇聯時期的高官為主的當權派身上,與各國反對派之間缺乏聯繫。俄羅斯的做法激起各國反對派的反對和廣大民眾的不滿。實際上,10多年來,俄羅斯嚴重缺乏對各國國情和現狀的深入研究,缺乏系統的符合各國實際情況的外交政策。當“顏色革命”爆發後,俄羅斯顯得有些不知所措,無可奈何,眼睜睜地看著美國和西方挖自己的牆角。
俄羅斯為了保住自己的“後院”和維持自己的戰略生存空間,一方面不斷批評、警告美國、歐盟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等要“謹言慎行”,另一方面,主要利用歷史形成的紐帶聯繫和政治支持施加影響。比如,在烏克蘭的總統選舉中,當亞努科維奇宣布自己獲勝時,就迫不及待地承認並發出賀電,結果反而給自己造成了很大的被動。由於各種歷史的、現實的限制,俄羅斯的具體作為很少,也無法給親俄的政治勢力提供現實的幫助,在爭奪中明顯處於下風,給人以力不從心之感。
西方尤其是美國政府公開支持反對派
自“9·11”以後開展反恐戰爭以來,布希總統一直強調在海外擴展西方式民主是美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與此同時,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威望也在降低,包括美國的歐洲盟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政府都對布希政府的外交政策進行了尖銳的批評。許多美國的分析家都認為,布希應該放棄這種擴展民主的意識形態使命,轉而採取一種更實用主義的和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重新贏得世界的尊重,切實有效地保衛美國的國家利益。
但是,布希很固執,在其第二任期更加突出了在世界範圍“擴展民主”的戰略。如果說,布希政府的第一任期對外政策的關鍵字是“反恐”的話,那么在第二任期對外政策的關鍵字則是“自由”和“民主”,也就是在反恐戰爭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情況下,以“擴展民主”戰略繼續為美國獲取意識形態和地緣戰略利益。布希在2005年1月20日的第二任就職演說中,連續用了49個“自由”(34個freedom和15個liberty),可稱是一個21世紀的“自由宣言”。
當然,美國是一個實用主義至上的國家,其“擴展民主”戰略也不可避免地帶有實用主義色彩,也就是說,美國並不是關注所有國家的民主問題,只是特別對那些對美國具有重大的全球戰略和地緣戰略價值的國家表現出對其“民主”進程的關心。從已經發生“顏色革命”和目前正在受到“顏色革命”威脅的國家來看,幾乎都處於關鍵的地緣戰略區域,對美國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需要指出,吉爾吉斯的情況比較特殊。俄羅斯對吉爾吉斯的事變一直保持低調,而熱衷於推動“顏色革命”的美國對於吉爾吉斯斯坦的“革命”也沒有流露出過多的喜悅,國務卿賴斯僅僅表達了希望吉爾吉斯“成為和平演變的成功例子”,並強調“美國跟俄羅斯在這個前蘇聯共和國發生的動亂問題上沒有利益衝突”。美國如此低調,主要是因為吉爾吉斯的情況與喬治亞和烏克蘭相比有些特殊。美國擔心,在吉爾吉斯這樣一個伊斯蘭教傳統濃厚的國家搞西方式“民主”,極有可能被宗教極端勢力利用,從而引發“伊斯蘭革命”。到那時,吉爾吉斯非但不會成為民主國家,反而可能會出現一個伊斯蘭極端主義政權和成為恐怖主義的“新溫床”。
(2)非政府組織府密切配合
在“顏色革命”的準備和進行過程中,非政府組織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大量的支持、幫助反對派的工作都是由非政府組織具體實施的。當然,非政府組織的情況也不完全一樣,有的具有很強的官方背景,接受政府資助並為政府的對外政策服務,積極參與“顏色革命”,在中亞國家的政治風波中推波助瀾。這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與政府行為不完全是一回事。
突尼西亞
該國失衡的經濟結構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以出口和旅遊為主要增長點的經濟深受不景氣的全球大環境影響,國內就業環境也日趨惡化。突尼西亞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國失業率為14%。而據英國媒體報導,突尼西亞年輕人的失業率實際上達到了驚人的52%。成為事件導火索的自焚青年就是因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才走上街頭賣蔬菜和水果。突尼西亞向來鼓勵公民接受高等教育,大學生找工作曾經不是問題,然而失業現象越來越嚴重。不少批評者指責政府官員任人唯親和大搞裙帶關係,致使普通百姓沒有後門就找不到工作。
此外,本·阿里的獨裁統治也廣受詬病。在1987年一場不流血的奪權戰中,他從終身總統哈比卜·布爾吉巴手中拿走了權力。他當時說病重的老人布爾吉巴已經無法管理國家,承諾要給百姓帶來“真正的民主和不斷進步的政治生活”。雖然上台初期本·阿里曾推動政治改革,但是這在其鞏固了權力後就戛然而止。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北非地區研究員弗雷德里克·博爾皮表示, 本·阿里一直在排斥潛在的接班人出現,他的很多政治對手遭到了逮捕和流放,突尼西亞不少反對黨都沒有合法的地位。他還因為嚴密控制新聞報導被冠以“媒體捕食者”的外號。維基解密公布的資料顯示,有美國外交官評價說突尼西亞是“警察國家”,政府已經失去了民心。在外界看來,本·阿里的執政哲學是用相對較好的生活水平來換取民眾對缺乏新聞自由和政治民主的沉默。
評價
並非革命
獨立國協國家的選舉,幾乎成了“顏色革命”的代名詞。這些國家每逢選舉,幾乎都要上演一場旨在改變政權的所謂“顏色革命”。但是,這種革命並不是在每個國家都能取得勝利。已有喬治亞和烏克蘭兩個國家取得了“革命勝利”,在獨立國協國家的反對派及其西方支持者看來,這樣的“成功率”足以令人鼓舞,他們的“革命熱情”因而得到了進一步激發。白俄羅斯的選舉差一點也演變成一場“顏色革命”,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場革命還難以取得勝利。
權力分配
分析獨立國協國家發生的所謂“顏色革命”,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一個國家發生革命,一般都有深刻的政治與經濟原因,其關鍵的因素應該是生產關係與生產力出現了深刻矛盾,但獨立國協國家“顏色革命”的起因並不是維護或打破現有生產關係的鬥爭。
在這些國家,不管是執政者還是反對派,基本上都主張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只不過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反對派並沒有與執政者明顯不同的政治綱領。他們之所以要發動“顏色革命”,其主要目的是推翻政府,奪取政權。雖然全民選舉為他們提供了執政的可能,但由於得不到足夠的選民支持,便採取不正當的“革命手段”,以實現上台執政的目的。可見,這樣的“顏色革命”,實質上是一種強制性的權力再分配。
爭奪利益
從發生“顏色革命”的情況看,反對派都得到了美國、歐盟的大力支持。美歐國家不僅給這些國家的反對派提供“道義”上的支持,而且還給予資金上的援助和人員上的培訓。
美歐國家之所以如此熱衷獨立國協國家的“顏色革命”,並不是為了幫助這些國家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而是出於自身地緣政治利益的需要,說白了,就是要扶植親西方的力量,擠壓俄羅斯的影響。西方在獨立國協國家所支持的政治力量均主張疏遠與俄羅斯的關係,而極力主張與西方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