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神鎮志》是1990年江蘇,上海,四川: 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葉先登等。是中國最早期的鎮志,也是山東三部古鎮志之一。
基本介紹
- 書名:顏神鎮志
- 作者:(清)葉先登等
- 出版社:江蘇,上海,四川: 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
- 出版時間:1990
《顏神鎮志》是1990年江蘇,上海,四川: 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葉先登等。是中國最早期的鎮志,也是山東三部古鎮志之一。
《博山區志》將《顏山雜記》列為博山第一本志書,是根據顏山雜記正式刊印比顏神鎮志要早四年,雜記刊印於1666年,鎮志則刊印於1670年。但鎮志的編撰和在顏神鎮的流行都比雜記要早,這在過去是不爭的事實。《博山縣誌》序中對博山...
《顏神鎮志》是山東三部古鎮志之一。山東省擁有眾多古鎮,但只有顏神、景芝、張秋有古鎮志,因此,三鎮被有的史家稱為“山東三大古鎮”。《顏神鎮志》是博山的第一本志書。我們的歷史傳統是國家編史,府州縣修志,鄉鎮村志很少而且...
--《顏神鎮志-古蹟》鎮通判山右任齋和清詩 可惜,如今這八景恐怕僅剩禹王積雪了。1、黑山暮雨雁飛斜 在距城東南約二十里,黑山頂之北端,有巨石一方,方廣約五公尺左右,呈棕色,亦黑山矽砂礦石也,昔人名目:“暮雨石”,又...
博山歷史上共修過6部志書:清康熙三年(1664) 《顏山雜記》,孫廷銓著;康熙九年(1670)《顏神鎮志》,葉先登主持編修;乾隆十八年(1753)《博山縣誌》,富申主持纂修;乾隆四十年(1775)《博山志稿》,洪鑾撰稿;民國20年(1931)《博山鄉土...
東門裡 位於城裡街道辦事處轄區東部。東起新建三路,西止馬行街。門牌1—97;2~86號。街長130M,寬5.5M。瀝青路面。駐有博山房管局、博山區城鄉建委、城裡派出所等單位。兩側均為平房住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及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均載:“興隆觀,在城南五十里辰巳山,創自元文宗天曆二年。”又載,“辰巳山,居辰巳方向故名。山南為南博山莊,山北為北博山莊。”據此,元代已形成村落。
即已建此村。 據該村75歲老人紀正榮講:已毀之碑碣,均載有明末此處已有村落。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均載有村名“孤山”。因該村位於岳陽山和孤山以南,故命名為“南崮山”。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及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均載村名“八陡”。據此,宋代即已建村。據77歲退休教師任玉林講:八陡是個古老的莊。日偽時期因地面遼闊分為南,...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顏神鎮志》載村名為“樂灘莊”,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博山縣誌》、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 《續修博山縣誌》均載村名為“樂疃”。村址原在西峪深處,臨泉近水,澇窪較多,長滿青苔。後人丁日繁,...
西更道 位於城裡街道辦事處轄區西部。處博山區政府西垣牆之外。是半邊街巷。門牌1~23號。街長169 M,寬3.5M。土路面。巷內均為平房住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明嘉靖三十八年三月建石城後稱官道或西官道”...
《翟氏族譜》載:“相傳吾翟氏之始祖於明洪武初,由直隸省冀州遷安徽省,又遷山東省青州益都縣西河莊。 八世祖遷朱家社之洪山口莊。 ”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博山縣誌》,均載“縣東南三十五...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均有“天津灣”、“天浸灣”、“天井灣”村名的記載。該村闞成祥、陳維朋講:早年該村缺水,村人在院子裡挖灣屯積雨、雪水,以供飲用。當地稱院子為...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及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均載村名“八陡”。據此,宋代即已建村。八陡是個古老的莊。日偽時期因地面遼闊分為南,青石關;北,北河口;東...
”清康熙九年(1670年) 《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博山縣誌》、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均載有“鄭家莊”村名。據此,明初即已形成村落。 據傳,明代初年由直隸冀州遷來定居的絡繹不絕。鄭姓遷來...
《顏山王氏族譜》載:“始祖諱英,明洪武初由登州府萊陽縣花園頭村遷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即今博山縣掩地莊。”據此,明初即已建村。清康熙九年《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博山縣誌》,均載村名為“掩的”。因村處孝婦河之...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均有馬公祠村名。該村70歲老人盛登海講:相傳唐王東征時,曾路經此地。當時有一隨行的馬姓官員死於此地,葬埋後立祠享祭,故命村名為“馬公祠”。 [...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及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均載:“興隆觀,在城南五十里辰巳山,創自元文宗天曆二年。”又載,“辰巳山,居辰巳方向故名。山南為南博山莊,山北為北博山莊。”據此,元代已形成村落。
東山原名荊山,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均有荊山的記載。《舊志》又有“城東一里,下臨秋谷,上有盤石廣平,俗名一畝石。相傳為宋代范仲淹曝書處”。因地處博山的正東方,居民俗呼為...
十二世祖諱謙,於元末居顏神鎮之柳行。” 《般陽胡氏族譜》載:“始祖諱克忠,自明洪武二年由直隸棗強遷居於淄邑明水店。次門次支居顏神鎮之柳杭。”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
。據此,北宋即巳形成村落。明嘉靖《萊蕪縣誌》、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均載有“石馬”莊名。明萬曆八年《五陽山碑》有“東石馬”村名的記載。因該村處中、西石馬以東,故名“東石馬”。
該村與北神頭過去統稱“神頭”。歷史記錄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周末, 齊國西南郊長城嶺下之北鄙, 有孝婦顏文姜居嶺下。 ”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益都附郭西鄙為孝婦鄉,鄉有李顏村,以...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均有馬公祠村名。該村70歲老人盛登海講:相傳唐王東征時,曾路經此地。當時有一隨行的馬姓官員死於此地,葬埋後立祠享祭,故命村名為“馬公祠”。...
海拔797.8米;東側是斷層陷落而成的懸崖峭壁,因山高風寒,積雪融化較慢,故 《顏神鎮志》將"禹王積雪"列為顏神八景之一。據傳,夏禹治水曾到此地,人們感其功德,在山頂建禹王祠以示紀念,禹王山也由此而得名。歷史發展 禹王祠歷...
該村與北神頭過去統稱“神頭”。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周末, 齊國西南郊長城嶺下之北鄙, 有孝婦顏文姜居嶺下。 ”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益都附郭西鄙為孝婦鄉,鄉有李顏村,以文姜顏氏女...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清乾隆《重修慈雲庵碑記》、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 《續修博山縣誌》,均有“窩疃”村名的記載。 據該村幹部趙增蘭講:因該村地勢低洼,故取名“窩疃”。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修《泰山感應碑》載:“益之西隅,有源泉鎮在焉。”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博山縣誌》,分別載有“源泉鎮”、“源泉莊”字樣。據此...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村名為“兩孫家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淄川縣誌》載村名為“大孫家莊”。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洪濟橋碑記》載村名為“劉口村”。據村中68歲老人孫即津講:初立村時,...
在莊西錢家峪道上,有石碣為志。”據此,蘇氏當於明正德年間在此定居。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均有“姚家峪”的村名記載。據傳,蘇、姚二姓在此定居後,因屢遭王婆寨強人劫持,...
明嘉靖二十五年《淄川縣誌》、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均載村名為“白塔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縣誌》載村名為“白塔”。該村明代以前,有白姓在村東沙灘上開店,故名“白灘店”。後因店房倒塌,行人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