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之儒

戰國時期以孔子弟子顏回為代表的儒家八派之一。

這一學派未有典籍存世,但能從《論語》和《史記 · 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的有關顏回的記載,可見其要:曾子都出於顏氏之儒,乃顏氏譏諷之學者。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被孔子及後世列為 " 四科 " 中的 " 德行 " 第一,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稱“復聖”。

顏回謙恭好學, " 不遷怒,不貳過 " (《論語 · 雍也》)。

曾從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間被困於野,糧絕七日,弟子飢餒皆病, " 不得行 " ,而孔子依然 " 講誦弦歌不衰 " ,當子路等對此一時產生懷疑時,只有顏回能以理解,認為 "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 , " 是有國者之醜也 " (《史記 · 孔子世家》)。

孔子贊其德行與學問,引為自己唯一的同道: "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 (《論語 · 述而》)

據此可以推知,顏回及其學派最主要的特點是,安貧樂道,特別下功夫實踐孔子的仁德思想。他貧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得到孔子 " 其心三月不違仁 " 的肯定,而他卻始終以 " 無伐善,無施勞 " (不誇耀自己)為平生志願(《公治長》)。

這種道德精神,便成為爾後宋明理學家所追求的 " 孔顏樂處 "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顏氏之儒
  • 生卒年:前521~前481年
  • :子淵
  • 爭議:顏氏之儒非指的顏回,乃顏濁鄒
顏回:顏回:(前521~前481年)春秋魯國人。字子淵,亦顏淵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
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
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爭議
顏氏之儒非單指的顏回,包括顏濁鄒,乃兩顏氏
八派中有“顏氏之儒”,孔門弟子中除顏回外,還有顏無繇、顏幸、顏高、顏祖、顏之仆、顏何、顏濁鄒等人(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及《孔子世家》),根據當代研究者。顏回早死。不一定可能就一定是他立派。
應該是漢武帝時期調了包。在《孟子》描述子思,把魯國和衛國國君換了個身份。
通常認為,孟子的老師是孔子的第三代孫孔汲。
孟子年表里說,孟子約十五歲時,受業於子思門人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生於東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終年八十二歲。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
可以說,孟子的老師是子思
和荀子非十二子裡指責子思唱之,孟軻和之
卻像漢武帝時期被掉包
附錄:
《漢書·藝文志》雜家:“《尸子》二十篇”,隋唐《志》並同。宋時全書已亡,王應麟《漢志考證》云:“《李淑書目》存四卷,《館閣書目》止存二篇,合為一卷。”其本皆不傳。近所傳者,有震澤任氏本、元和惠氏本、陽湖孫氏本。任本凡三篇,曰仁意,曰君治,曰廣釋,實皆攈摭佚文,傅會舊目。
勸學
學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厭,所以治人也。(1)夫繭,舍而不治,則腐蠹而棄;使女工繅之,以為美錦,大君服而朝之。(2)身者繭也,舍而不治則知行腐蠹;使賢者教之,(3)以為世士,則天下諸侯莫敢不敬。(4)是故子路,卞之野人;(5)子貢,衛之賈人;(6)顏涿聚,盜也;顓孫師,駔也。孔子教之,皆為顯士。(7)夫學譬之猶礪也,昆吾之金(8)而銖父之錫,使乾越之工,(9)鑄之以為劍而弗加砥礪,則以刺不入,以擊不斷。磨之以礱礪,加之以黃砥,則其刺也無前,其擊也無下。自是觀之,礪之與弗礪其相去遠矣。今人皆知礪其劍,而弗知礪其身。夫學,身之礪砥也。(10)夫子曰:“車唯恐地之不堅也,舟唯恐水之不深也。”有其器則以人之難為易,夫道以人之難為易也。是故曾子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咎。”然則愛與惡,其於成孝無擇也。(11)史鰌曰:“君,親而近之,至敬以遜;貌而疏之,敬無怨。”然則親與疏,其於成忠無擇也。孔子曰:“自娛於櫽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以善廢而不邑邑,蘧伯玉之行也。”(12)然則興與廢,其於成善無擇也。”屈侯附曰:“賢者易知也,觀其富之所分,達之所進,窮之所不取。”(13)然則窮與達,其於成賢無擇也。是故愛惡、親疏、廢興、窮達皆可以成義,有其器也。桓公之舉管仲,穆公之舉百里,比其德也。此所以國甚僻小,身至穢污,而為政於天下也。(14)今非比志意也而(15)比容貌,非比德行也而論爵列,亦可(16)以卻敵服遠矣。農夫比粟,商賈比財,烈士比義。(17)是故監門、逆旅、農夫、陶人皆得與焉。爵列,私貴也;德行,公貴也。奚以知其然也?司城子罕遇乘封人而下,其仆曰:“乘封人也,奚為下之?”子罕曰:“古之所謂良人者,良其行也;貴人者,貴其心也。今天爵而人,良其行而貴其心,吾敢弗敬乎?”以是觀之,古之所謂貴非爵列也,所謂良非先故也。人君貴於一國而不達於天下,天子貴於一世而不達於後世,惟德行與天地相弊也。爵列者,德行之舍也,其所息也。《詩》曰:“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仁者之所息,人不敢敗也。(18)天子諸侯,人之所以貴也,桀紂處之則賤矣。是故曰“爵列非貴”也。今天下貴爵列而賤德行,是貴甘堂而賤召伯也,亦反矣。夫德義也者,視之弗見,聽之弗聞,天地以正,萬物以遍,無爵而貴,不祿而尊也。(19)
校正:
(1)四句亦見《太平御覽》六百十三。《說苑·說叢》云:“學問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誨不厭,所以治人也。”《文子·上仁》:“老子曰:‘學而不厭,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孟子·公孫丑篇》:“孔子曰:‘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亦見《呂氏春秋·尊師篇》。
(2)一作“人君朝而服之”。按《鹽鐵論·殊路篇》云:“乾越之鋌不厲,匹夫賤之。工人施巧,人主服而朝也。”語意本此。大君,見《易·師卦》。
(3)原作“子”。
(4)“夫繭”以下據《御覽》六百十三、八百十五、八百廿五補。《韓詩外傳》五:“繭之性為絲,弗得女工,燔以沸湯,抽其統理,不成為絲。”《淮南子·泰族訓》同。劉子《新論·崇學篇》云:“夫蠒繅以為絲,織為縑紈,繢以黼黻,則王侯服之;人學為禮儀,雕以文藻,而世人榮之。蠒之不繅,則素絲蠹於筐籠;人之不學,則才智腐於心胸。”本此。
(5)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集解》。《文選·辨命論注》作“東鄙之野人”。
(6)見《御覽》八百廿九,句末有“也”字。
(7)二句見《文選·辨命論注》,“顯”作“賢”。《韓詩外傳》八:“子路,卞之野人也;子貢,衛之賈人也。皆學問於孔子,遂為天下顯士。”《荀子·大略篇》云:“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呂氏春秋·尊師篇》云:“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於孔子,為天下名士顯人。”
(8)四字見《山海經》十八注、《史記·司馬相如傳集解》、《前漢書·相如傳注》、《文選·子虛賦注》。又《玉篇》一,“昆吾”字從“玉”。
(9)《新序·雜事一》:“船人固桑曰:‘劍產乾越’。”《莊子·刻意篇》:“乾越之劍。”《釋文》:“司馬云:‘乾,吳也,吳越出善劍也。’”《荀子·勸學篇》:“乾越夷貊之子”。楊倞注云:“乾越,猶言吳越。”劉台拱《荀子補註》云:“乾與吳城邗溝通江淮之邗同。”《淮南·原道訓》:“乾越生葛絺。”高誘註:“亦云乾吳也。”
(10)“使乾越之工”以下見《御覽》七百六十七,“礪砥”作“砥礪”。又六百七引“今人”以下,“礪其劍”、“礪其身”上並有“砥”字。《北堂書鈔》八十三同。《山海經》三注引加“玄黃砥”,“玄”乃“▉(苢去草頭)”之訛。古者通以錫雜銅為兵器,《吳越春秋》言:“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區冶子因以造純鉤之劍。”銖父之錫,亦赤堇類也。《御覽》誤“錫”為“鐵”,孫氏據之以改正文,非也。《淮南子·修務訓》云:“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礪,摩其鋒鍔,則水斷龍舟,陸剸犀甲。夫學亦人之砥也。”本此。
(11)“曾子”以下見《文選·吊魏武帝文注》,“懼”作“禮”,下有“今人雖未得愛,不得惡矣”二句。按所引“曾子”見《大孝篇》。“懼而無咎”,《曾子》作“懼而無怨”。
(12)《韓詩外傳》二云:“外寬而內直,自設於隱括之中,直己不直人,善廢而不悒悒,蘧伯玉之行也。”《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善廢”句作“以善存亡汲汲”。《家語·弟子行》作“汲汲於仁,以善自終。”“設”作“極”。
(13)《韓詩外傳》三:“魏文侯欲置相,召李克問曰:‘寡人慾置相,非翟黃則魏成子,願卜之於先生。’李克曰:‘夫觀士也,居則視其所親,富則視其所與,達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貧則視其所不取,此五者足以觀矣。’”《史記·魏世家》、《說苑·臣術篇》並同。此以為屈侯附語,疑誤。“附”即翟黃所進者,《魏世家》作“鮒”,《說苑》作“附”。
(14)《說苑·尊賢篇》云:“齊景公問於孔子曰:‘秦穆公,其國小處僻而霸,何也?’對曰:‘其國小而志大,雖處僻而其政中,其舉果,其謀和,其令不偷。親舉五羖大夫於系縲之中,與之語三日而授之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霸則小矣。’”又云:“或曰:‘將謂桓公仁義乎?弒兄而立,非仁義也;將謂桓公恭儉乎?與婦人同輿馳於邑中,非恭儉也;將謂桓公清潔乎?閨門之內,無可嫁者,非清潔也。此三者,亡國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畢朝周室,為五霸長,以其得賢佐也。’”
(15)原脫。
(16)“可”上疑脫“不”字。
(17)三句見《意林》及《御覽》八百卅六。《論語·里仁篇》云:“義之與比。”《說苑·說叢》云:“君子比義,農夫比谷。”《莊子·徐無鬼篇》云:“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
(18)《毛傳》云:“憩,息也。”
(19)原校云:“而”舊作“與”。按《荀子·儒效篇》云:“君子無爵而貴,無祿而富。”
鹿馳走無顧,六馬不能望其塵,所以及者,顧也。(1)土積成岳,則楩枏豫章生焉;水積成川,則吞舟之魚生焉;夫學之積也,亦有所生也。(2)
校正:
(1)《意林》、《御覽》九百六“馳走”作“走”,而末句作“謂不反顧也”。《呂氏春秋·博志篇》云:“使獐疾走,馬弗及至已而得者,其時顧也。”
(2)《文選》《子虛賦注》、《勵志詩注》、《意林》作“水積則生吞舟之魚,土積則生豫章之木,學積亦有生焉。”《御覽》六百七“豫章之木”作“楩枏豫章”,余與《意林》同。
以上二條諸書不雲。《勸學篇》文,《意林》在“農夫比粟”條上,知同在此篇,附錄於後。《荀子·勸學篇》云:“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循焉。”《說苑·建本篇》云:“水積成川,則蛟龍生焉;土積成山,則豫樟生焉;學積成聖,則富貴尊顯至焉。”
未有不因學而鑒道,不假學而光身者也。(1)
校正:
(1)《書鈔》八十三、《御覽》六百七。
二書所引不雲出《勸學篇》,按劉子《新論·崇學篇》云:“未有不因學而鑒道,不假學以光身者也。”下接“夫蠒繅以為絲”云云,皆采《尸子》語,知本書必同在一篇,故附錄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