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齊安驛

《題齊安驛》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小詩描繪了四幅各自獨立的畫面,展現了齊安驛春天的山川風物,顯示了春天蓬勃生機及詩人對春天的讚賞,意境渾融,興寄高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齊安驛》
  • 作品別名:《題齊安壁》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臨川先生文集》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王安石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題齊安驛
日淨山如染
風暄草欲薰
梅殘數點雪
麥漲一川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齊安:在湖北麻城西南。
⑵日淨:日光明淨。染:被色彩暈染。
⑶暄:暖和。薰:草木發出的香氣。
⑷梅殘:殘存的梅花。
⑸一川云:一大片雲。傳:這裡指長條的麥壠。

白話譯文

日光明淨,照著遠處的山巒,仿佛是誰用畫筆作了暈染;春風暖洋洋地吹著,草木蒸騰,發出陣陣清香。路邊的梅花,正把殘存的幾片雪白花朵搖落;一壠壠麥子,蓬勃地生長,好像是一片綠色的雲不斷上漲。

作品鑑賞

魏慶之詩人玉屑》引黃庭堅語說:“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覺沆瀣生牙頰間。”這首小詩,正是王安石晚年所作,寫得工整精嚴,意與言會,言隨意遣,渾然天成,極具特色,被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贊為“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嘆也”。
詩由四幅獨立的畫面來組合成一幅完整的山川風物圖,含有濃厚的生活意趣。這種四合一式的絕句寫作法,已見唐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到宋代方才被普遍運用。
第一句寫晴山,日光明淨,山色好像是畫家用畫筆暈染出來一樣。日淨,是寫太陽,也是寫天空。天上沒有雲,所以日光明淨,藍天便成為詩人特地給山配上的廣闊背景。因為是春天,山上草木茂盛,在陽光的照耀下,又繚繞著薄薄的煙霧,便顯得深淺濃淡不勻,仿佛是畫筆塗抹而成。“山如染”三字,十分形象地概括了這一生機勃勃的狀況。第二句寫草木。給大地帶來春色的,除了春日,便是春風。上句寫春日的作用是通過視覺來表現,而春風因為是難以捉摸的,無形的,所以換用感覺來描繪。春風給人的感覺是暖洋洋的,於是草木受到暖風的吹拂,蒸騰出陣陣香氣,撲向人們。這兩句,寫日麗風和的醉人景況,顯示了春天蓬勃生機及詩人對春天的讚賞。
後兩句,各捕捉眼前景致,進行描繪。第三句述殘梅,詩人對梅花沖雪冒霜的精神已多次讚揚,目前春已到來,梅花便早早凋謝,只剩下數瓣花片,在春風中似雪般飄落。這句是以梅衰襯托春色的穠麗。第四句寫麥,是眾口交譽的神來之筆。寫麥子在春天長得快,本不足奇,奇在詩人以“一川雲”三字來形容,以“漲”字作呼應。對這句詩的理解,大多數人認為是說麥子迅速上長,使得溪畔麥壠之上的白雲也為之上浮;又有人說是麥子與天上的雲一起倒映在漲潮的春水裡。這些解釋都沒有真正領略到這句的意思,原因是解詩者沒有農村生活的經歷,所以對“川”字黏得太死。“雲”在這裡不是實指,與上句“雪”字用法相同,詩首句已說“日淨”,自然不會有上漲的“雲”,這句是說,春天時,麥子拔節,一天之內,可長數寸,蓬勃之勢,猶如一川綠雲,騰騰上漲。
詩全首用對,工巧別致,每句又都用實詞開頭,對第二字及第五字精心錘鍊,使畫面流動優美。四句詩,均即目所見,各以最為簡練的語言組織很豐富的景物,構成一個整體,意境渾融,興寄高遠。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江右民系,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