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在頸部腫塊中,頸部轉移性腫瘤僅次於慢性淋巴結炎和甲狀腺疾病,約占頸部惡性腫瘤的3/4。約80%的頸部轉移性腫瘤的原發病灶在頭頸部,尤以鼻咽癌和甲狀腺癌的轉移為多見。鎖骨上窩轉移性腫瘤的原發癌灶,多來源於胸腹部,包括肺、乳房、縱隔、胃腸道和胰腺等。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腫瘤外科
- 常見病因:頭頸部組織腫瘤通過淋巴轉移而引起
- 常見症狀:腫塊、放射性疼痛等
- 傳染性:無
病因
臨床表現
2.腫瘤轉移性淋巴結質硬,初起常為單發,無痛,可推動。
3.後期迅速增大,呈結節狀,固定,可有放射性疼痛。
4.晚期腫塊壞死、破潰、感染、出血,外觀呈“菜花樣”,且分泌物帶有惡臭。
檢查
對1cm以下淋巴結,所有影像學檢查手段均難以確定其性質。
2.穿刺或組織病理學活檢
細針穿刺診斷技術已廣泛用於臨床,其診斷準確率在80%以上。儘可能不要做頸部活檢,以免影響後續治療。
診斷
2.頸部觸及腫塊,質地硬、活動度差或固定。
3.未發現原發灶者,需行細針穿刺活檢或術中冷凍切片做病理學診斷。
治療
(1)對於高、中分化的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其治療原則是以外科手術為主。
(2)對於分化較低的頭頸部腫瘤包括低分化或未分化癌(腺癌除外),如患者沒有呼吸困難或拒絕放療的意願,則應首選放療,殘存病變可行手術補救。
2.手術治療
(1)頸部淋巴結轉移,主要依靠手術治療。
(2)放療對鼻咽部低分化癌轉移有效,對鱗狀細胞癌轉移治療效果較差。
3.原發灶不明的頸部轉移性腫瘤
(1)部分因頸部淋巴結轉移就診患者,體檢及影像學檢查無法明確原發病灶。應先按具體病變行手術或放療,不要待查清原發灶後再行治療。
(2)轉移灶在上、中頸部,細胞分化較好者,根據適應證做頸清掃術。
(3)治療後密切觀察原發灶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