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診斷依據,中醫證候分類,辨證施治,注意事項,療效評定,飲食注意事項,
簡介
頸源性眩暈是臨床上常見病,可以由椎動脈、交感神經和本體感覺等多種因素所導致。
診斷依據
1、伏案工作、作者、中老年女性多見,發病前多有慢性頸痛史。
2、眩暈為主要症狀,晨起發病多見,眩暈可為慢性持續性,也可表現為發作性的劇烈眩暈。常感到精神萎靡,乏力嗜睡、噁心嘔吐、耳鳴耳聾,視力減退等症。
3、下頸椎活動度減少,上頸椎存在錯位和(或)失穩的體徵,如棘突、關節突、橫突偏凸和壓痛,枕下肌群痙攣等。
4、X線攝片檢查:頸椎側位片可見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椎間隙變窄;骨贅增生,病變節段所在水平韌帶出現鈣化。正位片上可見鉤突尖銳、密度增高;椎體傾斜,旋轉。斜位片可見椎間孔的形態改變及孔徑減小。
5、有條件者可進一步作下列檢查:頸椎CT掃描可檢查橫突孔形態、大小、有無孔內骨贅,能正確判定椎動脈橫突孔段是否存在壓迫因素;腦彩超(TCD)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對診斷有一定的價值;腦幹誘發電位有助於眩暈的定位和定性診斷。
中醫證候分類
1、氣虛血瘀:眩暈或輕或重,或有頭痛,疲乏懶言,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或有失眠,心悸怔忡,失聰目糊,面色蒼白或晦暗。舌淡紫,或有瘀斑,脈細弱或澀。
2、痰蒙清竅:頭暈錯蒙,頭痛如裹,頸項板滯,活動不利,咽喉哽塞不利,泛泛欲哎,胸悶,胃脘脹滿,食欲不振,面色不華。舌質淡,苔白膩,脈滑。
3、風陽上擾:眩暈劇烈,突然跌扑,視物模糊,恥鳴聾,急躁多怒,腰膝酸軟,筋骨酸痛。舌紅苔少,及弦細。
三、現代醫學分型
1、椎動脈障礙型:表現為發作性劇烈眩暈,伴突發跌扑;眩暈的發作和緩解往往與頸部位置有關,突然轉頭及後伸時眩暈加重,恢復中立位後眩暈可減輕。體檢可發現仰頭試驗或轉頭試驗陽性,椎動脈超聲或腦彩超(TCD)的測定結果具有特殊的診斷意義。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有助於確診。
2、交感亢進型:以慢性眩暈為臨床特點,眩暈的發作與加重與頭頸姿勢無關;面色蒼白晦暗,舌質紫暗;常伴心悸失眠,憂鬱焦慮,頭痛等神經官能症。頭顱枕、頂部皮膚可觸及程度不同的水腫增厚感。TCD檢查提示頸內動脈系統和(或)椎系統痙攣。腦幹誘發電位檢查可見輕度中樞和周圍混合性眩暈的表現。
3、頸本體感覺紊亂:程度一般,以慢性眩暈多見。低頭位或極度後伸位時眩暈加重,中立位時眩暈可減輕。枕下肌群往往呈緊張狀態,適度按壓枕下肌群可使眩暈顯著緩解;有時可見上頸椎錯位的體徵。TCD和腦幹誘發電位檢查均無陽性表現。
辨證施治
1、椎動脈障礙型:以滾法、按揉法操作於頸肩背部,再以一指禪推法和魚際揉法輕柔地操作於患者兩顳及前額,消除頭面部症狀。有上頸椎錯位體徵者,可合理使用調整發坐位頸椎旋轉微調、拔伸下頸椎旋轉定位扳法予以整復。
4、其他療法:
導引:主要為頸伸肌功能鍛鍊。
中藥:活血化瘀中藥內服,或靜脈滴注。
封閉:頸交感神經節封閉,適用於交感亢進型。
注意事項
1、推拿治療前應排除眼源性眩暈、耳源性眩暈及顱內病變引起的眩暈。
2、建議在治療前告知患者某些手法或治療可能的危害性。
3、避免長時間連續低頭位工作或看書,提倡間斷性頸椎活動。
4、注意頸部保暖。
5、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和質量。
療效評定
1、治癒:眩暈消失,恢復發病前的勞動能力。
2、好轉:眩暈緩解,勞累後偶有頸項不適和眩暈加重現象,生活質量和勞動能力得到提高。
3、未愈:眩暈無明顯好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飲食注意事項
眩暈之人應根據各自症情忌食下列食品:
蜂蜜:性平,味甘,雖有補中益氣的作用,但有黏膩壅滯之弊。因此,體虛眩暈者食之頗宜,但痰濁中阻眩暈之人則忌食之。
大棗:性溫、味甘,能補氣益血,氣血不足眩暈者相宜。但大棗滋膩助痰。《醫學入門》中認為“多食動風”。對痰濁中阻眩暈者,食之則加重痰濕,故當忌之。
辣椒:《食物宜忌》說它“辛苦,大熱”,故易耗陰助熱上火。《藥性考》中指出:“辣椒,多食眩旋,動火故也。”這說明對肝陽上亢,肝火過旺,包括高血壓病的眩暈者,應忌食之。
荔枝:性溫,味甘酸。《玉楸藥解》認為:“荔枝,甘溫滋潤。”《本草綱目》中曾說:“火病人尤忌之。”古人還認為:食荔枝肉過多會醉人,有頭昏、噁心、乏力感,這是由於吃得太多,在體內引起糖代謝紊亂。因此,對肝火眩暈和痰濁眩暈之人,法當忌食。
芥菜:雖有豁痰利氣作用,但易生熱助火。《本草衍義》中說:“多食動風。”《本草綱目》亦云:“久食則積溫成熱,辛散太甚,耗人真元,肝木受病,昏人眼目。”因此,肝火內熾,肝陽上亢眩暈者忌食。
荷葉:性平,味苦澀,雖能“上清頭目之風熱,止眩暈”的功效,但對氣血不足眩暈者,又當忌之。正如《本草從新》所言:“升散消耗,虛者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