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椎管擴大術

頸椎椎管擴大術是頸椎病後路減壓的傳統手術方法是廣泛性椎板切除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頸椎椎管擴大術
  • 分類:神經外科/頸椎病手術
  • ICD編碼:03.0909
  • 體位:取側臥位
病症介紹,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1.手術切口,2.棘突縱行切開,3.棘突間植骨,4.縫合切口,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併發症,

病症介紹

這種手術存在的缺點是:①術後局部失去骨質的保護,脊髓易受震動或招致外傷;②術後頸椎不穩定加重,一部分病人幾年後出現頸椎後凸畸形(或鵝頸畸形);③手術局部瘢痕收縮,導致術後改善的症狀又有反覆等。鑒於上述缺點,日本學者服部(1973)首先提出在保留頸椎後部結構的基礎上,將椎管容積擴大的手術方法,來代替廣泛性椎板切除術。此後許多日本學者相繼提出了十多種不同的椎管擴大的手術方法,歸納起來可分四大類:①椎板一側切開擴大法(單開門);②棘突縱切開擴大法(雙開門);③椎板兩側交替切開擴大法;④椎板兩側切斷浮起懸吊法。較多套用的是黑川提出的棘突縱切開並在中間植骨的椎管擴大法,此類方法有代替廣泛性椎板切除的趨勢。

適應症

頸椎椎管擴大術適用於:
1.頸椎椎管狹窄,椎管前後徑<13mm,脊髓受壓症狀逐漸加重者。
2.多平面骨質增生脊髓型頸椎病伴有頸椎椎管狹窄者。
3.高位頸椎(頸1~3)受累的後縱韌帶骨化症,前路手術困難者。
4.脊髓造影或MRI檢查顯示脊髓後方有壓跡徵象,提示脊髓後方有壓迫因素存在者。

禁忌症

1.脊髓型頸椎病累及1或2個椎間隙者,不用此侵襲性較大的方法。
2.局灶性後韌帶骨化症

術前準備

1.全身一般性準備 根據病情與檢查,積極改善病人的全身情況,給予各種必要的補充與糾正。
2.有便秘者,術前給予緩瀉劑,術前夜給予灌腸。有排尿障礙者,術前應導尿,留置導尿管。
3.頸部病變影響呼吸者,術前應進行深呼吸、咳嗽等訓練,術前幾天可開始霧化吸入,必要時給予抗生素。
4.術後需俯臥者,應提前進行俯臥位訓練,使病人能適應此臥位。
5.術前晚給予鎮靜劑,苯巴比妥0.1g。
6.術前6~8h內禁食。
7.術前日準備手術野皮膚,清洗剃毛,範圍要超過切口四周15cm以上。頸部手術應剃去枕部頭髮。
8.根據麻醉需要,給予麻醉前用藥。
9.術前定位 術前應定出預定切除椎板的脊椎位置,最簡便的方法是根據體表標誌定位。由於體形的差異,按標誌定位可能有1~2個棘突的誤差。為避免誤差,可先根據體表標誌定位,再在相應棘突的體表上用膠布粘著一鉛字,攝X線片後,從X線片上鉛字的位置核定手術部位。
10.一側髂骨區皮膚準備,為取骨用。

麻醉和體位

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取側臥位。

手術步驟

1.手術切口

由枕外粗隆下到胸1棘突做一頸後部中線切口,顯露頸2~7棘突和椎板,向外到兩側關節突。

2.棘突縱行切開

頸椎棘突5、6、7較長,應以骨剪剪短使與頸3、4棘突長度相似,再以高速鑽和2mm直徑的微型鑽頭,將頸3~7棘突在中線處縱行切開,分割成對稱的左右兩半,以同樣的鑽頭在兩側椎板與關節面鄰接處,分別鑽成縱行骨溝,深達椎板下面的皮質骨。然後即可將兩側椎板敞開如兩扇門板,各椎板和棘突之間的韌帶均剪斷。Koshu等(1995)和Kohno(1997)等為了使椎管擴大術減壓充分,主張將椎板內層以高速微型鑽磨除,進一步增加椎管容積,以提高減壓的效果。

3.棘突間植骨

將從髂嵴取下的骨片切成數小段,寬度為1.2~1.5cm,置於每個或每2個分割的棘突中間,以絲線或鋼絲固定。然後,為了擴大頸2椎管下端,在頸2兩側椎板連合處(即棘突的前端)的下半部,以高速微型鑽向後擴大2~3mm。頸椎椎管擴大術即告完成。

4.縫合切口

逐層將深筋膜、皮下組織和皮膚縫合。

術中注意要點

兩側椎板外側與關節面鄰接處所鑽的縱行骨溝要夠深,能較容易地將兩側椎板敞開。在劈開棘突之間所植入的髂骨塊寬度應在1.2cm以上,使椎管容積獲得足夠的擴大。

術後處理

1.術後仰臥或側臥,最好臥硬板床。翻身時應使身體平直,避免扭曲。
2.術後應嚴密觀察有無肢體功能障礙加重,感覺平面有無上升下降,如有上升,表明脊髓功能有進一步損害,應積極找出原因,及時處理。頸椎手術者應密切注意呼吸情況。
3.注意創口引流有無腦脊液流出,如腦脊液流出較多,應考慮提前拔除引流。一般引流在術後24~48h拔除。
4.有截癱者應按截癱護理。
5.高頸段手術後,有時可發生中樞性高熱,應及時處理。

併發症

1.術後頸部運動受限(約30%)。
2.術後神經根痛,多為暫時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