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臂乾

頭臂乾

頭臂乾:頭臂乾發自升主動脈弓,而後發出右頸總動脈和右鎖骨下動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頭臂乾
  • 又名無名動脈
  • 處於:右側
  • 相反:頭臂靜脈
頭臂乾分支,正常主動脈弓及其分支血管胚胎髮生,頭臂乾位置變異,

頭臂乾分支

頭臂乾向右上方斜行,到右胸鎖關節後方分為右頸總動脈和右鎖骨下動脈。
1、右頸總動脈,起自頭臂乾,經胸鎖關節後方,食管,氣管和喉的外側上行至甲狀軟骨上緣高度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連同左頸總動脈,頸內動脈支配腦和視器.頸外動脈支配面部。
2、右鎖骨下動脈
1)是上肢的動脈主幹。右側起自頭臂乾左側直接起自主動脈弓。它們分別沿左右肺尖的內側上行,然後斜越胸膜頂的前面出胸廓上口到頸根部,呈弓狀向外側行,依次經斜角肌間隙、鎖骨中點下方和第一肋的上面達其外緣移行為腋動脈進入腋窩。
2)為一對粗大的動脈乾。左側直接起於主動脈弓,右側在右胸鎖關節上緣的後方起自頭臂乾。因此,左鎖骨下動脈較右側的稍長。左鎖骨下動脈起始較為恆定,據統計,約99.8%直接起於主動脈弓,只有0.2%與頸總動脈合成左頭臂乾起於主動脈弓。右鎖骨下動脈98%起於頭臂乾,2%直接起於主動脈弓。
3)分布於肩頸部和前肢的動脈主幹。在第1肋或肋間隙附近自臂頭動脈總乾(左側)或臂頭動脈(右側)分出,向前腹外側呈弓狀繞過第1肋骨前緣,延續為腋動脈。主要分支有肋頸動脈乾、頸淺動脈和胸廓內動脈,分布於肩頸部、膈、胸壁和腹壁前部。

正常主動脈弓及其分支血管胚胎髮生

哺育動物脊椎動物在胚胎階段有6對主動脈弓,自主動脈的腹側和背側有成對發出。但這6對主動脈弓並不同時出現,而且第5對主動脈弓50%發育不全並很快退化,另外50%則根本不發生。當胚胎4mm長尾端的主動脈弓形成時,頭端的第1、2對主動脈弓逐步退化。並出現對形成人主動脈弓血管有重要作用的第3對、第4對和第6對主動脈弓。當胚胎達12mm長時,第3對和第4對主動脈弓之間的一段背主動脈消失,第3對主動脈弓與其頭端的背主動脈共同形成頸內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的頸段。而頸外動脈是由第3對主動脈弓在腹主動脈發出部位新生的一對血管,此後這對血管的起源點逐漸轉移至第3對主動脈弓上,最後近側段形成左頸總動脈。胚胎髮育至40mm長時,第3對主動脈弓殘存的血管與第4對腹主動脈的右半部發育為頭臂乾,第4對主動脈弓與右側背主動脈的一段、從背主動脈發出的第6節間動脈共同形成了右側鎖骨下動脈,而左鎖骨下動脈由左側第6節間動脈形成。第4對主動脈弓與腹主動脈的左半部和左背動脈的後段發育為成人的正常型主動脈弓。

頭臂乾位置變異

在一成年女性標本上,見其頭臂乾經行變異,這種變異少見,現報導如下;頭臂乾平胸骨頸靜脈切跡高度發自主動脈弓,在頸部先後左上行,繼向右上行,將氣管壓向右側使之向右移位,食管被擠向左側。頭臂乾於氣管左側分為右頸總動脈和右鎖骨下動脈,二者在甲狀腺下方橫越氣管前方,至氣管右緣兩動脈分開,頸總動脈折向上行,右鎖骨下動脈行向右下(附圖)。頭臂乾總長27.smm,外徑16.2mm;頭臂乾分叉處在頸中線右側3mm,距頸靜脈切跡中點為27.3mm,距甲狀腺峽下緣中點10.6mm。右頸總動脈距甲狀腺峽下緣中點3mm,外徑9.2mm,右鎖骨下動脈外徑.96mm。在臨床上,氣管切開術是治療呼吸道梗阻重要方法之一,術後最嚴重的併發症是頭臂乾破裂出血。所以進行氣管切開術時更應特別注意此種變異出現的可能性。常規氣管切開切口位於2、3氣管環;對於因喉和氣管損傷而引起頸、面部皮下氣腫的傷員,為了防止發生縱隔氣腫導致急性血液循環障礙,還必須迅速縫合喉和氣管壁上的傷口,並作低位氣管切開術。不管是採取哪一種氣管切開方法,均應在術前對病人進行嚴格認真的物理檢查,以防術中損傷橫跨氣管前方經行變異的血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