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幹部加油站

領導幹部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嚴重影響執政黨的目標實現。為此,5年前中共中央新設了三所國家級幹部培訓學院。其中,中國浦東幹部學院緊扣“時代性”和“國際性”,“實驗性教學”走在全國前列,開設的“國際課程”也令人耳目一新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領導幹部加油站
  • 背景:領導幹部跟不上形勢的發展
  • 意義:打造幹部教育的‘浦東模式
  • 目的:著重實際能力培養
介紹,意義,著重實際能力培養,開拓幹部國際視野,利用優勢,

介紹

法務部司法鑑定管理局局長霍憲丹2009年夏天來中國浦東幹部學院(以下簡稱中浦院)接受培訓時,課程是“提高依法執政能力”。一個月下來,他頗有收穫,“這裡既有國內的一流專家,又從國外引進來先進的理念,對我在實際工作中起到非常大的幫助。” 像霍憲丹這樣的中高級幹部,中浦院培訓了一大批。中浦院遠遠望去像一個巨型加油站,外牆上的鮮紅顏色引人注目。“這裡的確是個‘加油站’,黨的各級幹部在這裡學習充電,紅色則是革命的顏色。”2010年3月13日,該院一位教職工笑著對《中國新聞周刊》講。 3月18日,中浦院迎來它的五周年慶。隨同它一起慶祝生日的還有另外兩位兄弟——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和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它們同時誕生於2005年。彼時,已經執政半個多世紀的中國共產黨,擁有黨員7000多萬人,但是領導人才的教育培訓仍然是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致三所學院成立時的賀信中說,“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迫切要求我們大規模培訓幹部,大幅度提高幹部素質。” 中國國家級的幹部教育培訓基地以前主要是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前者側重於政治理論、黨性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後者主要培訓政府公務員的管理能力。2005年新成立的三所學院中,延安、井岡山兩院側重於革命傳統、基本國情、作風養成等方面的培訓,浦東幹部學院則強調改革開放意識與執政能力的培養。 既為新成立,必然有所創新。兼任中浦院院長的中組部部長李源潮曾提出要求,“把中浦院建設成世界一流的執政黨骨幹和國家公務員的培訓學院,建成我們黨領導骨幹信念教育和開放教育的基地、幹部培訓體制改革創新的基地、中國幹部教育培訓國際化的基地。 ”

意義

中浦院常務副院長馮俊教授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介紹說,“浦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之一,不僅代表一個地方,更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同時上海又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處處體現著國際性。5年來,我們根據自己的特色探索幹部教育培訓的浦東模式,突出時代性和國際性。” 據馮俊介紹,按照中央領導要求,中浦院要突出“三新”——新理論、新知識、新實踐。“打造幹部教育的‘浦東模式’,我們剛剛開始,作了一些探索。因為辦學時間比較短,要形成品牌優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著重實際能力培養

中浦院教學研究部主任鄭金洲坦承當初從華東師範大學抽調過來時,院領導提出能不能在學院建若干個幹部教育培訓實驗室,他感到這個提法很新穎,但不知從何處下手,“因為普通高校的重點實驗室是設在理科的。培訓幹部的地方怎么設立實驗室啊?” 後來他們經過調研,走訪,逐漸地有了一些思路,“我們這個實驗室實際上是幹部教育培訓改革創新的一個孵化器,就是把我們一些創新的項目、課程、內容、方法在這裡孵化,之後推進到整個幹部教育培訓的領域當中去,這點與中央對我們學院的定位非常一致。”鄭金洲說,中央建這個學院不是複製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一定要體現自身的特色,“所以在建設當中,實驗性教學就逐漸成為我們發展的一個重點。” 據鄭金洲介紹,學院先後共設定5個教學實驗室。第一個是媒體溝通實驗室。談及此話題,鄭金洲深有感觸,“西方的官員步入政壇之前就經常與媒體打交道,這方面經驗很豐富。我們的幹部在成長當中有個能力結構的缺失,就是他們很少有機會面對媒體,不善於與媒體打交道。”鄭金洲說,浦東幹部學院設媒體溝通實驗室就是希望通過專題培訓彌補這些幹部在這方面的短板,讓他們學會與媒體交流、溝通,學會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 徐改是負責教授“媒體溝通”課程的老師之一,她深切感受到學員們的變化,“有一位司局級幹部,培訓完回去後有一次接受媒體採訪,專門把訪談視頻連結發給我們看,讓我們提一些建議,幫助他以後做得更好。” 據徐改講,不少學員回去後提出要求,請他們幫忙找專家,就某些工作進行策劃,以期達到最佳宣傳效果。
第二個實驗室聚焦“危機管理”,成立於2009年1月。當時的大背景源於2008年連續發生的幾起群體性事件,震驚全國。中浦院意識到對領導幹部進行危機處理能力的培訓既有必要又十分迫切。據馮俊常務副院長介紹,在一次座談會上,李源潮頗有感觸地講他在江蘇工作時遇到“太湖藍藻”以及“南京食物中毒”兩起重大事件時,當年在哈佛甘迺迪學院學到的“危機處置”知識給予他頗多啟發。這個談話促使了“危機管理實驗室”的更快誕生。 “我們在實驗室里搞危機處置的情景模擬,就是告訴幹部怎么去面對、處理群體性事件。我們會再現整個危機場景,讓學員進到場景中去。”鄭金洲舉例說,他們曾將貴州甕安事件的影像資料放給學員們看,讓學員扮演其中角色,“有縣委書記、縣長、政法委書記、公安局長、宣傳部長,每一個小組來作出決策,別的學員作為觀察員,來判斷決策的利弊得失。每個小組的決策都呈現在大螢幕上,一步步向前推演,然後我們再進行概括總結。”
具體執導這一課程的王華副教授補充介紹,“危機處置”情景模擬實驗室里,經常圍繞某一案例,學員們PK得熱火朝天,“大家在這裡進行智慧的比拼,思維的訓練,‘對抗’的同時互相補充”。 2009年9月,李源潮來中浦院出席全國組織部長培訓班活動時,視察危機管理情景模擬室並大為肯定。第二天在大會上,李源潮要求所有學員都去觀摩危機管理情景模擬室。“這個實驗室很受學員歡迎,課排得比較多。現在圍繞世博會,我們做了一系列工作。”鄭金洲自豪地說,“這是我們先搞的,現在不少地方從中得到啟示也陸續建起類似的實驗室。”
另外,“領導心理調適實驗室”也為中浦院首創,很有特色。鄭金洲介紹說,“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責任越來越重,實際上很多領導幹部的心理焦慮程度在提高。通過我們自己開發的相關儀器設備、量表,進行測試後顯示,我們的領導幹部30%的心理是亞健康。” 汶川大地震之後,中浦院專門為震區幹部開辦了兩期“災後重建與領導幹部心理保健培訓班”,“有些幹部開始來的時候沒有一點笑的模樣, 其中一個班的學員60%都是有直系親屬在地震中遇難的。經過半個月各方面心理調適之後,他們開始露出了笑容。”鄭金洲頗感欣慰。 除了以上三大實驗室外,還有“金融交易實驗室”和“電子政務實驗室”,都是注重培養領導幹部的實際能力。

開拓幹部國際視野

“國際性”,是《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在中浦院採訪期間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從常務副院長馮俊到下面的普通員工,語氣中都飽含著幾分驕傲,更別說是對外交流與培訓開發部主任姜海山了。這位從事外事工作多年的中年人對此深有體會,“十六大報告中講的五大執政能力中有一條是國際交往能力。這個在共產黨的檔案裡面,應該是不多見。十七大報告裡面又要求提高統籌國際和國內兩個大局的能力。” 馮俊說:“在當今世界上,我們的幹部教育不是封閉的教育,要提高領導幹部的執政能力和科學發展能力,沒有國際性眼光是不行的。” 今年兩會期間,人大和政協會議新聞發言人李肇星、趙啟正從容得體的表現給姜海山留下深刻印象,“這樣的領導幹部在中國不是多而是很少!我在以往幾年的工作裡面,深深感受到我們幹部的跨文化溝通能力需要培訓,國際交往能力需要全面提高。如何在外國人面前表達我的思想,或者說出我的不滿,都需要技巧。” 據姜海山介紹,中浦院國際課程占獨立設定班次和專題講座的比例已經超過10%。 打破國別界限,學院在開“縣委書記、縣長新農村建設培訓班”時,專門邀請了精研農村開發的日本“一村一品”促進會會長平松守彥來講課;在開公共政策課程時,又邀請美國衛生部長萊維特就公共衛生與食品安全主題發表演講。

利用優勢

充分利用地理上的國際化優勢,中浦院還通過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合作交流,把企業資源轉化運用到幹部教育培訓之中。寧夏文化廳副廳長薛亞平剛到學院時有些吃驚,他發現,儘管配備了同聲傳譯設備,三位同樣來自西部的同學對外國專家提問所使用的均是英語。對大多數來中浦院學習的全國各地領導幹部來說,以上場景並不陌生。,5年來,包括英國首相布朗(時任副首相、財政大臣)、南非總統祖馬、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等國際知名人士都曾在中浦院發表演講,一批來自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專家學者在學院定製的國際課程中授課。這些課程和演講都因針對性強而受到好評,有不少學員甚至說在這裡學習,“不是出國,勝似出國”。“引進來”的同時,中浦院也大力“走出去”,積極探索和開展形式多樣的對各領域外籍高層管理人員的培訓活動。從2006年到2009年間,學院已有38個針對外籍人員的培訓班次,參加培訓的1176位學員來自64個國家,其中包括463名政府官員、253名企業高管和460名EMBA、MBA學員。
到目前為止,非洲國家,以及澳大利亞、德國、歐盟、俄羅斯和新加坡等國都派員過來接受培訓。“我們的課程都是量身定做,專題性很強,每個班定位不一樣。”馮俊介紹說,非洲國家來考察中國的城市開發區建設,俄羅斯來學習中國的國有資產管理,德國想了解中國的智慧財產權情況,歐盟商會則想全面了解中國的商業環境,以便和中國更好地做生意。 據姜海山介紹,涉外培訓效果很好。澳大利亞來的一位高官,課程結束一起吃飯的時候,他對姜海山說,這次課程對他的人生太重要了,徹底改變了他對中國的看法。 “我們媒體進不了他們的視野,他們的媒體又總是喜歡報導負面的東西,我們的領導幹部也大多無法跟他們深入探討一些問題,老外實際上沒有太多渠道了解中國。現在通過這樣的涉外培訓交流,可以使外籍學員對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和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有更清晰、直觀的認識,有機會直接表達自己的疑惑,過去所積累的一些誤解和偏見也得到消解。”姜海山頗感欣慰,中浦院在國家外交中扮演起更加重要的角色,200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援外培訓基地”。 “我們應該有這個責任把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和教訓與其他國家分享,這對於建設和諧世界是有幫助的。”常務副院長馮俊如此總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