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
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1),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
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
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
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志誠稟命(2)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3)。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4)。”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5)。”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
功課?”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6),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
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也。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
大乘人,吾
戒定慧接最
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
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7),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還不淨。”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盤,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盤,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套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8),遊戲三昧,是名見性。”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9)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師。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10)。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行昌警仆(11),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12)而來,吾當攝受(13)。行昌稟旨宵遁(14),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15)。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
涅盤經》,未曉常無常義,乞
和尚慈悲,略為解說。”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
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
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
無常。善惡諸法乃至
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師曰:“《涅盤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16),諸二乘人(17)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18),故於
涅盤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19)。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有一童子,名神會(20),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遠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是即是主。”師曰:“這
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
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宏曹溪頓教,著《
顯宗記》,盛行於世,是為荷澤禪師。師見諸宗難問,鹹起噁心,多集座下,愍(21)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作品注釋
(1)荊南玉泉寺:湖北省當陽玉泉寺。
(2)稟命,就是受神秀大師的使命
(3)不言來處:他不說他從什麼地方來的。
(4)細作:密探。細作,就是間諜,就是奸細、特務。
(5)長坐不臥:大家都是常常打坐,不躺著。
(6)不得契悟:沒有開悟
(7)五蘊幻身:他說,五蘊是個幻身。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是虛妄不實的,身體也是虛妄不實的。身體本來是由四大假合;四大,就是地、水、火、風。
(8)神通:就得到六種神通。六種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
(9)忌:“忌”不是妒忌,是忌憚;忌憚,就是忌諱,不敢公開這么樣子來講,
(10)悉無所損:一點也沒有傷損
(11)仆,就是嚇倒那兒,就嚇得昏死了。
(12)易形,就是化化妝這個“化妝”,就是叫他到旁的地方,出家做和尚,以和尚的身份再來。
(13)吾當攝受:我一定照顧你,我一定來教化你。
(14)行昌稟旨宵遁:飛貓張聽了,說:那都好了!晚間就跑了。宵,就是晚間,廣東話叫漏夜;遁,就是跑,遁藏起來了。
(15)遠來禮覲:所以在很遠的地方,就又到南華寺來拜見六祖。覲,就是朝覲,諸侯去見天子,去見皇帝,就叫覲見;所以以後下面的人,去見上面的人,也叫覲見。
(16)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凡夫,就是一般普通人;外道,是旁門左道。佛是完全為了凡夫外道,執著於邪常。
(17)諸二乘人:一切的聲聞、緣覺二乘人
(18)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共成八種的顛倒。這八種的顛倒,本來是四種,不過人的思想不同,身份不同,所以就變成八種了;兩種人有八種顛倒。這八種顛倒是什麼呢?就是凡夫以苦為樂;苦,他說有樂。他非常計常、非淨計淨、非樂計樂、非我計我。本來不常的,他就說是常的。這一切的道理,都是由人而論,你若說常也可以,你說是不常也可以。但是他非常計常,不常他計常;非樂計樂,不是樂,他說這是樂;不是我,他計我;不是淨,他計淨。這是凡夫有的四種顛倒。二乘人呢?樂,他說是苦;常,他說是不常;我,他說無我;淨,他說不淨。聲聞、緣覺二乘人,有這四種的顛倒。所以這合起來,叫八倒;這八種的顛倒,詳細講,要很久時間。
(19)猶春池拾礫:這個礫,有念“紹”音的,有念“立”音的,都可以的。礫,就是一塊小石頭。春池,就是春天的水池。猶春池拾礫,好像在春天水池裡,撿一塊小石頭
(20)神會:俗姓高,原從神秀,四十歲左右時去韶州追隨惠能。後以惠能嫡派自居,大力倡導南宗。“
安史之亂”後病死於洛陽荷澤寺,稱荷澤神會。
(21)愍(mǐn):憐憫,哀憐。
作品譯文
當時,六祖大師在曹溪寶林寺住持,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住持。那時兩大禪宗流派都很興盛,人們稱作南能北秀,因此有南宗和北宗,頓教和漸教的分別,而學習禪法的人並不能了解兩派的宗旨義趣。惠能大師對大家說:“佛法本來只有一宗,只是人有南和北之分;佛法原本只有一種,只是人的領悟有慢有快而已。為什麼要搞頓教和漸教的名稱呢?佛法沒有頓和漸的區別,只是人有聰穎和遲鈍的區別,因此才有了頓和漸的名堂。”但神秀的門徒們,往往諷刺南宗祖師,說他又不認識字,能有什麼長處呢?神秀說:“他有無師自通的智慧,對佛教的最高境界領悟深刻,我不如他。再說我們的師傅五祖,親自把衣缽傳給他,難道是偶然的嗎?我很遺憾自己不能遠道相訪去向他請教,在這兒白白地領受朝廷的恩寵,你們不要滯留在我這兒,可以去曹溪學習領悟。”有一天,神秀對門徒志誠說:“你聰明機智,可以代替我到曹溪那兒聽聽他講佛法,如果有什麼心得,用心記住,回來給我說說。”志誠遵照師傅的命令,來到曹溪,混在眾多的門徒中聽講,沒有說明自己的來歷。當時六祖大師告訴眾人說:“現在有一個前來偷盜佛法的人,潛藏在會場裡。”志誠聽了,就出來說明情況。大師說:“你從玉泉寺來,一定是密探吧。”志誠回答說:“不是。”大師說:“怎么會不是?”志誠回答:“我沒有說明的時候是,說明以後就不是了。”大師說:“你師傅怎樣給眾門徒教授?”志誠回答說:“他經常指示教誨大眾,要集中精力,觀想清淨的境界;要長時間打坐,不要躺臥。”大師說:“集中精力觀想清淨境界,這種方法是錯誤的,不是真正的禪修;長時間打坐,對身體是拘束,對認知佛理又有什麼好處呢?你聽我的偈語: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身臭骨頭,何為立功課?”志誠聽了後再次向大師致敬,說:“弟子在神秀大師那兒,學了九年佛道,沒有真正領悟,現在聽了和尚的一席話,立刻契合了自己的本心。弟子想生和死是最大的事,和尚大慈大悲,請您進一步教導啟發我。”大師說:“我聽說你師傅教給學習佛法的人戒、定、慧的方法,不知道你師傅怎樣解說戒、定、慧的內容和形式?你給我說一說。”志誠說:“神秀大師說,任何惡事都不要做就叫戒,各種善事都要做就叫慧,自己讓心意變清淨就叫定。他是這樣說的。不知道和尚您用什麼方法來教導學人?”大師說:“我如果說我有一套方法教給別人,那就是欺騙你,我只是根據各種具體情況解除別人的心靈束縛,借用一個三昧的代名詞而已。比如你師傅所解說的戒、定、慧,實在讓人不可思議。我所理解的戒、定、慧是另一種。”志誠說:“戒、定、慧只應該有一種,怎么會有另一種呢?”大師說:“你師傅的戒、定、慧是引度有大乘智慧的人,我的戒、定、慧是引度有最上乘智慧的人。人的領悟能力有區別,認識有遲有快。你聽我所說的,和他所說的一樣嗎?我所說的佛法,不離開自己的本性。離開了本性來說佛法,那就叫浮表的說法,自己的本性就常常迷惑。要知道一切的種種佛法,都是從自己的本性產生作用,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的方法。聽我念偈語: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志誠聽了偈語後,知錯稱謝。於是也呈給大師一篇偈語:“五蘊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還不淨。”大師聽了後,表示認可,又對志誠說:“你師傅的戒、定、慧,只能勸化根行淺智慧低的人;我的戒、定、慧,是勸化那些根行深智慧高的人。如果能領悟自己的本性,就不必講究菩提、涅盤這些名目,也不必著意去擺脫一般見解的束縛,因為達到了不用任何方法就能覺悟的境界,也就所有的方法都通達了。如果明白了這個意思,就可以叫成就佛身了,也就可以叫菩提、涅盤了,也可以叫擺脫一般見解的束縛了。認知了佛性的人,叫那些名目也能覺悟,不叫那些名目也能覺悟。去和來都很自由,沒有停滯也沒有阻礙,隨機就用,隨問就答,到處都能靈活應對,永遠不會離開自己本有的佛性,這就是得到大自在的神通,遊戲一樣就領悟真諦了。這才叫認知了自己的佛性。”志誠又向大師請教說:“什麼叫做不立義?”大師說:“自己的佛性中沒有錯誤,沒有愚昧,沒有散亂,每一個念頭都被般若智慧所觀照,永遠不被外界的法相所迷惑,自由自在,隨意而行都可領悟,還有什麼需要立的呢?自己的佛性自己覺悟,頓時覺悟,頓時修持,沒有什麼循序漸進的修持階段,所以不需要建立任何方法。各種方法都會消滅,還有什麼次序階段呢?”志誠聽了再次敬禮拜謝,願意服侍大師,從早到晚一點都不懈怠。
僧人志徹,江西人,俗家姓張,名叫行昌,少年時喜歡做行俠仗義之事。自從南宗和北宗分庭抗禮之後,兩位宗主雖然沒有彼此爭鋒的意思,兩派的徒眾卻互相競賽比拼。當時北宗的門人們,自己擁立神秀大師做禪宗第六代祖師,又忌諱惠能大師得到了五祖衣缽的事已經被天下人所知,就派行昌前來刺殺惠能大師。大師心有靈感,預知這件事,就準備了十兩金子放在座位上。到了晚上,行昌潛入六祖的居室,要殺害大師。大師伸出脖子讓他砍,行昌連砍了三刀,大師毫髮無損。大師說:“正直的劍俠不會有邪惡的行為,邪惡的劍客就不正直。我只欠你黃金,不欠你性命。”行昌驚嚇得撲倒在地,過了很久才甦醒過來,調伏二仙向大師哀求悔過,願意剃髮出家。大師把金子給他,說你先去吧,恐怕我的徒弟們知道了會加害於你,你過幾天改裝再來,我那時會收你為徒。行昌遵照囑咐連夜逃遁,後來皈依佛門出家,受了具足戒,努力修行。有一天,他想起了大師的話,遠道前來向大師頂禮參拜。大師說:“我想念你很久了,你怎么來得這么晚?”行昌回答:“以前承蒙和尚饒恕了我的罪過,現在我雖然出家苦苦修行,到底難以報答您的大恩大德,只有追隨您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才能報答您吧?弟子經常閱覽《涅盤經》,卻不懂‘常’和‘無常’的意義,請和尚大發慈悲,大概給我解釋一下。”大師說:“無常,就是佛性。有常,就是一切區別善和惡的心思。”行昌說:“和尚您說的,與經文上說的完全不一樣。”大師說:“我傳的是以心印心的佛法,怎么敢違背佛經呢?”行昌說:“經文上說佛性是有常,和尚卻說是無常。分別善惡的心思乃至修行成就菩提的意識,都是無常,和尚卻說是有常。這和經文上說的完全不一樣,讓我更加疑惑不解了。”大師說:“這《涅盤經》,我以前聽無盡藏朗讀了一遍,就給他解說其中微言大義,沒有一字一義是不符合經文的。現在對你講,也沒有兩樣。”行昌說:“我的見識淺薄,希望和尚再具體地啟發我。”大師說:“你知道嗎?佛性如果有常不變,還說什麼善和惡的各種方便法門?那就到無窮劫數,也沒有一個人會萌發覺悟佛道的心了。所以我說佛性是無常有變化的,這才是佛所說的真正不變的常的真理。另一方面,一切物象如果是變化無常的,那么所有事物的本性也都會生死無常,永恆的有常本性就不會存在了。所以我說的有常,就是佛所說真正無常的真諦。佛正因為凡夫俗子外道之人執著於錯誤的有常觀念,那些二乘之人們把常說成無常,一共形成八種錯誤顛倒的見解,所以在《涅盤經》中破除偏見,明確闡明真正的有常,真正的快樂,真正的本性,真正的清淨。你現在拘泥於表面言句而違背了內在意義,不能靈活地理解,卻用死板的思想方法,錯誤地解釋佛的圓融微妙的意義,就是把經文讀上千遍,又有什麼益處呢?”行昌聽了以後恍然大悟,作偈語說:“固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大師聽了說:“你現在徹底覺悟了,應該改名叫志徹。”志徹行禮拜謝後退出。
有一個少年,名叫神會,是襄陽高姓人家的子弟,十三歲的時候,從神秀大師的玉泉寺來到曹溪參見禮拜六祖大師。大師說:“善知識,你遠道而來很辛苦,帶來了‘本’(自己的本性)沒有?如果有‘本’就能認識‘主’(佛性)了,你說說看。”神會說:“我以無所住(不執著)為‘本’,能認識這一點就是‘主’。”大師說:“這個小沙彌怎么盡說些老生常談。”神會就問大師:“和尚您坐禪時,還有沒有思想活動?”大師用禪杖打了神會三下,問:“我打你你覺得痛不痛?”神會回答說:“也痛也不痛。”大師說:“我也是既有思想活動也沒有思想活動。”神會問:“既有思想活動也沒有思想活動是一種什麼樣子?”大師說:“我的思想活動,是經常想到自己思想里的錯誤過失,而不想別人的是非好壞,這就是既有思想活動又沒有思想活動。你所說的也痛也不痛是什麼樣子呢?你如果不痛,你就像木石一樣沒有感覺;你如果痛,就和凡夫俗子一樣會產生憤恨的情感。你向前聽好了,我說的既有思想活動又沒有思想活動是‘二邊’(辯證之意),你說的也痛也不痛是沒有破除生死的偏見。你連自己的本性都沒有認識清楚,就敢來這裡賣弄!”神會趕緊行禮表示道歉。大師又說:“你如果自己迷惑不能認識本性,就要向善知識請教問門路;你如果心裡領悟了,就能自己認識自己的本性,遵從佛法修行。現在你自己迷惑不能認識自己的本性,卻來問我坐禪時有沒有思想活動,我的思想活動我自己當然明白,怎么能代替你解除迷惑呢?你如果有所領悟,也不能代替我解除迷惑。你怎么不自己領悟認識本性,卻來問我坐禪時的思想活動?”神會再次行禮,拜了一百多拜,謝罪道歉,然後在大師身邊勤謹服侍,不離左右。有一天,大師告訴眾門徒說:“我有一件東西,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你們能明白嗎?”神會走出來說:“這是各位佛的本源,神會我的佛性。”大師說:“我向你說無名無字,你卻說叫做佛的本源。你就是前往茅草庵苦修苦練,也只能成為一個咬文嚼字的人。”祖師圓寂以後,神會去了京城洛陽,把曹溪門風的頓悟禪宗大加弘揚,著作了《顯宗記》,盛行於當時,成為荷澤禪師。六年苦行惠能大師見禪宗門下各個宗派之間互相詰難,都不懷好意,就把他們都召集前來,憐憫地對他們說:“學佛道的人,一切的善念和惡念,都應當盡數消除,不要用各種名稱概念來標榜,要認識自己的本性。沒有分歧的本質,這才是真正的本質。應該在實在的本性上建立宗派教門,這個道理你們要自己好好理解。”眾人聽說以後,都向大師行禮,表示要以大師為表率。
作品評析
頓,就是立刻明白。明白什麼呢?明白一個理。“理雖頓悟,事須漸修。”修行還要一天一天地去修行。你悟只是悟個理,至於證果,還要自己去修。第八,這是經文的第八品。
六祖大師這裡是“祖師禪”,其特點是直徹本源,因果一如,建立在萬法皆空的基礎上。正如六祖所說:“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知見解脫,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惡性本空,作與不作全沒交涉;善性亦空,行與不行全沒交涉;性非淨穢,淨與不淨全沒交涉,乃至“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自性就是菩提涅槃,本來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戒定慧又與此何乾呢!所以,只要直下見性,一了百了,而不計其它。所以六祖說:“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這樣立足於自性自悟,頓悟頓修的法,所以稱之為南宗頓門。
頓悟的依據是菩提與煩惱本為一體,差別只是相上的。從體上來講,煩惱也是它,菩提也是它,排除了煩惱,等於就排除了菩提,所以說“煩惱即菩提”。你如果堅信這點,敢於這樣下手,你學禪宗就可以見功效,得受用。一些這樣用功,並有些經驗和效益的人都有這種感受:原來那種種雜念全是自己,自己對自己還有貪求嗎?需要去排除嗎?久而久之,煩惱也好,雜念也好就淡了下去,不那么起作用了,如能再進一步,見了本性,那煩惱就斷了。斷的那一剎那,是頓;悟的那一剎那,是頓,這就是禪宗的方便。譬如我們今天在這裡學習,大家心到意到腳到,就坐在這兒了。如果你在外面繞圈子、翻跟頭,費了許多功夫,結果還是必須坐在這兒。禪宗的方便就是直截了當,不必去繞圈子。頓悟成佛的道理就只這么淺,你本來就是佛嘛,只不過倒立著,倒過來就行了嗎?所以許多祖師見了參訪的人一來就心裡關鍵。這么現成的事,為什麼老弄不清楚呢?雲門大師初參睦州陳尊宿,頭次去,一敲門,睦州不開門,問他:“你來幹嗎?”雲門說:“弟子遠道來參,乞師指示門徑。”睦州把門一開,看了他一眼,怦地就把門關上。就這樣,雲門接連敲了三天的門。第三天,睦州剛把門開了一條縫,雲門就搶了進來,睦州把他向門外一推,說:“你研究古人的腳板印乾什麼!”說完把門狠狠一關,硬是把雲門的一隻腳砸斷。這一下,雲門終於大徹大悟了。祖師這什麼要下棒喝等這么強烈的鉗錘?他心裡著急啊!這么現成的事,你怎么還不悟呢?兩個耳光一打,或許你還清醒些。給你說法,說開示,講道理,這些飽參飽學之人,肚子裡裝的還少嗎?再說上一通,更怕把你迷住了出不來,你說該怎么辦?雲門雖然少了一隻腳,成了跛子,但一提到這個事情,他是非常感謝他的老師。就這么一拶,他得到了永恆的東西,不用說一條腿,割腦袋也值得。這就是頓悟法門,前面舉的那些公案,都說明了這個法門的力量。
在這一品中,六祖主要闡述了: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因此才有頓與漸之假名。繼而,六祖又闡述了禪宗關於戒定慧的理解,六祖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盤,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盤,亦名解脫知見,見性認,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套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這裡,六祖精彩的論述,一定要了悟,見性之人,任運從容,縱橫無礙。另外,還要注意:佛法,本來就沒有定法,用六祖的話說: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六祖因行倡執著於佛性為常,所以說佛性無常來為其破執,因為行倡執著於善惡諸法無常,所以用常來為其破執,大家都知道,佛性非常非無常,常與無常,二執盡除,才能顯出中道勝義的理體,佛性才能發明,自性才能顯現,常與無常,二道相因,相因互破,方顯中道,這就是六祖所說的隨方解縛,隨機對治,應緣說法,不拘形式,灑脫自如。
作品出處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作者簡介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
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
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
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
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於廣東韶關
南華寺的靈照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