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布欽寺 位於西藏扎囊縣吉汝鄉德來林村西部山腰。公元1567年由仁欽平措創建,屬主巴噶舉派,其建築規模宏大,依山而建,圍牆呈多角長方形。主殿高4層,底層主供釋迦牟尼及兩大弟子塑像,藏有《甘珠爾》、《丹珠爾》經書各一套,還有第一代至第六代覺智活佛的銀質靈塔及千尊泥塑小佛像;二層除小佛殿外還有建寺時的工具倉庫;三層主要藏有經典,主殿前方有一菩提塔及一些小塔。寺內原藏有總數在一千尊以上的石刻造像,不僅雕刻類型齊全,而且極為精緻,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和工藝品。公元1984年國家文物部門撥款重修此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頂布欽寺
- 地理位置:西藏扎囊縣吉如鄉德賴林村西部山腰
- 著名景點:納木階塔、慈善塔
- 創建:公元1567年由仁欽平措
寺廟簡介,建築介紹,佛學名著,甘珠爾,丹珠爾,石刻造像,歷史沿革,造像特色,氣功修行場,
寺廟簡介
藏傳佛教卓浦噶舉派寺院。原名“丹欽頓珠通門”。位於山南地區扎囊縣境內。明隆慶元年(1567),由仁青平措創建,初以覺智活佛作為活佛轉世系統。18世紀初,蒙古準噶爾部侵擾西藏時寺院遭到破壞,其後由迥活佛對寺院進行維修。由此,寺內形成覺智和迥兩個活佛轉世系統、兩位住持並存的局面。至1959前,覺智活佛共傳承八代,迥活佛共傳承五代。“文革”期間寺院被毀,1984年後重修。199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介紹
主要建築 寺院建築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除一層大殿為第一代住持仁青平措所建外,其他主體建築多為第二代住持念扎白桑時期所建。全部建築以大殿為中心,還有納木階塔、慈善塔等,並有歷代覺智活佛和迥活佛的住房。
①大殿。建於2.5米高的石制台基之上。高四層,東西28米,南北35米,面積約980平方米。大殿第一層門廊與大經堂相連,經堂後的佛殿內原供有釋迦牟尼鍍金銅像,兩邊置迦葉、阿難兩尊者塑像,經架上供有《甘珠爾》和《丹珠爾》經書各一套。另一小佛殿位於大經堂左前方,殿內供有第一至第六代覺智活佛6個銀制靈塔和1 000個小靈塔。大殿第二層為佛殿和護法神殿,東西各有小佛殿,其中佛殿主供噶舉派著名人物泥塑像和許多小銅佛像。大殿第三層為小佛殿、日光殿、覺智活佛與迥活佛書房等,其中日光殿書房記憶體放有《甘珠爾》、《丹珠爾》等佛教名著。大殿壁畫多已不存。
②納木階塔。位於大殿右方,第三代覺智活佛時期所建。為方座圓塔,塔頂已殘,塔底座東西長4.77米,南北寬4.75米,殘高5.2米,塔體基本用薄石板砌成,塔瓶空腹,瓶頂向內凹成弧線。
③慈善塔。又稱“強久塔”,位於大殿左前方,與納木階塔形制相同,塔座、塔身保存較好,塔頂已毀。塔用石塊砌築而成,塔底至塔瓶底部高8米,底座長10.3米,寬10.1米,厚0.5米。塔瓶外上部有一寬石帶,石頻寬0.2米,厚0.1米。塔座的西、北兩壁均開有一長方形洞,可通塔內。強久塔旁有南北向的三座長方形小塔,傳為該寺落成時期所建的奠基塔。
④氣功場。寺內喇嘛練習氣功的場所。位於三座小塔之北,保存基本完好。氣功場四周有兩道呈方形的圍牆。
佛學名著
甘珠爾
《寶性論》中說“凡與法有關具義之事,能除三界煩惱之善說,頗具明示寂靜功德者;即為佛陀所說而非他”。如此,所說應與法有關,功用在於斷除三界煩惱,而果則為般涅盤,凡明示此內容者之語,依圓滿正覺之佛陀而出之善說即稱為“甘”(意為“佛語”),將所譯之佛語集成冊即為聞名遐邇的“甘珠爾”(意為“所譯佛語”)。新版《甘珠爾》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大藏經》對勘局通過蒐集8種舊版本,以德格版《甘珠爾》為母本,與其他版本相對勘而出版的。
藏文《甘珠爾》共有13種版本,所存的有8種,即德格本、永樂本、理塘本、北京本、那塘本、卓尼本、庫熱本、拉薩雪本。此外,萬曆《甘珠爾》是永樂版的重刻,昌都或亞倉《甘珠爾》是雪本,熱加和瓦熱《甘珠爾》是以德格版為母本的,因出自同一版本,沒有太大對勘價值。有的版本因時勢變遷僅存其名。
丹珠爾
藏文大藏經分為甘珠爾、丹珠爾兩大部分。甘珠爾意為“佛語部”,丹珠爾意為“論疏部”,主要收錄的是佛弟子及後世佛教學者對佛經的論述。藏文大藏經有多種版本,各種版本丹珠爾的分類和收錄的著述有所不同。
石刻造像
該寺石刻造像數量龐大,內容豐富,總數1 000餘尊。在“文革”期間,大多石刻造像隨著寺廟破壞而失散或損毀。其雕刻技法有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三種。內容主要包括釋迦牟尼佛、十一面觀音菩薩、菩薩、四大天王、護法神、供養人、歡喜佛、舞女、松贊乾布、蓮花生、唐東傑布、五世達賴像等。此外,還有許多文字雕刻,字型有藏文、梵文、八思巴文、尼泊爾文等,梵文下方一般有藏文解釋。這些造像不僅雕刻類型齊全,而且非常精緻,既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又是很好的藝術品,對研究古老的梵文、八思巴文和尼泊爾文字和書法提供了重要資料。
歷史沿革
頂布欽寺坐北朝南,寺前是一片開闊的山川谷地。建築規模宏大,依山而建;建築外的圍牆系晚期修建,呈多角長方形。由仁欽平措(1529~1611)於1567年始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屬噶舉派中的綽浦噶舉派寺院。最早的住持圍世系統是覺智活佛,18世紀初,蒙古準噶爾部侵擾西藏時,頂布欽寺也遭到一定破壞,後由一個叫格桑其美丹增的迥活佛維修了該寺。從此,頂布欽寺形成了“覺智活佛”和“迥活佛”兩個轉世系統,財時也由兩位住持。覺智活佛已傳承八代,他們是:仁欽白桑(1529~1611),初建頂欽寺第一層大殿;念扎白桑(1613~1682),擴建和維修了該寺,還增建了僧舍;卡那白嘎(1684~1739),精通醫道,研製了藏醫珍珠七十藥;米帕朗傑(1742~1796),開始舉行跳神活動;丹白尼瑪(1797~1851),到過拉達等地傳播佛法;丹白堅贊(1852~1882);覺吉堅贊(1883~1944),修建了該寺的覺康和銀塔殿;阿旺丹增覺傑僧格(1945~)。而迥活佛共傳承五代,他們是:第一代迥活佛格桑其美丹增,生於1742年,卒於1782年,享年40歲;第二代迥活佛頓余白桑,生於1783年,卒於1843年,享年60歲;第三代迥活佛羊巴洛單,生於1844年,卒於1904年,享年60歲;第四代迥活佛其美格桑,生於1905年,卒於1945年,享年40歲;第五代迥活佛覺傑尼瑪,生於1946年,卒於1976年,享年30歲。
頂布欽寺在“文革”時被毀,1984年重建。大殿面積980平方米(東西長28米,南北寬35米),高四層。大殿建在2.5米高的台基上,台基周圍用石塊砌成。進入大殿,要從中部上台階通過門廊,門廊東西各有明柱2根。門廊內為大經堂,有明柱30根。經堂後面為佛殿,有柱2根,殿內原供有釋迦牟尼鍍金銅像,其兩邊為迦葉、阿難兩在弟子的塑像,經架上置有《甘珠爾》和《丹珠爾》經典。大經堂左羊方有一間小偏殿,內供一至六代覺智活佛的6座銀制靈塔和一千個小靈塔。在塔殿之後存放有跳神時穿戴的衣服、面具等。大殿二層設有佛殿和護法神殿(有柱4根)。佛殿有柱4根,殿內主要供奉有噶舉派著名的我物的泥塑像和許多小銅佛像。大殿外,還有4柱的日光殿和覺智、迥活佛的書房。
大殿牆外石塊上,刻有法輪、盤結等八寶圖案和“六字真言”。大殿四周是轉經廊道。
大殿右邊18米處有一方座圓塔叫“納木階塔”,系第三代覺智活佛建。底座東西長4.77米,南北寬4.75米,殘高5.2米。塔體用薄石板砌成;塔瓶的頂部及塔尖已殘。據說塔尖呈錐體狀,頂部還有太陽和月亮裝飾。左邊還有一座慈善塔,又稱“強久塔”。系石塊砌成。塔底至塔瓶底部高8米,底座長10.3米,寬10.1米,厚0.5米。此塔高大雄偉。
在強久塔旁的小土包上不家南北向的3座長方形小塔:南邊小塔長2.22米,寬2.12米,殘高3米;中間小塔長2.88米,寬2.02米,高3.6米;北邊小塔長1.76米,寬1.2米,高2.9米。據說這三座小塔是為了紀念該寺落成而建的奠基塔。
造像特色
頂布欽寺最具特色的是石刻造像有1000尊以上,內容豐富。題材主要有釋迦佛、觀音菩薩、四大天王、護法神、供養人、觀喜佛、松贊乾布、蓮花生、湯東傑布、第五世達賴等;還有許多藏文、梵文、八思巴文、尼泊爾文等銘文石刻,甚為珍貴,屬石刻中的精品。
釋迦佛像:高浮雕。有橢圓形背光;像高0.39米,高髮髻,著袒右肩袈裟,手作指地印,結跏趺坐於方台上。
觀音菩薩像:高浮雕。有橢圓形素麵背光;像高0.16米,通高0.29米。頭戴五花寶冠,袒裸上身,下立腳點長裙,飾有耳環、項鍊、帔帛;左手置於腹部,右手立於胸前,結跏趺坐於圓形仰蓮座上。
供養人像:淺浮雕。有橢圓形頭光和背光;像高0.27米,通高0.31米;禿頭,斜披絡腋,下立腳點長裙;右手持缽,左手執長柄法杖,跣足站於覆蓮座上。
藏巴拉(財神)像:透雕。通高0.08米,像高0.07米。高髮髻,垂髮向後呈三角狀,袒裸全身,腹部高鼓;飾有項鍊、瓔珞、臂釧、腳釧、手鐲;右手捧缽,左手捏一隻鼬鼠(黃鼠狼),雙足做右弓左箭而立,腳下各踩一餓鬼。下不有橢圓形台座。雕刻精細,獨具風格。
松贊乾布像:淺浮雕,有圓形頭光和背光;後面還有重檐屋頂殿堂。像高0.36米。面方圓,頭戴塔式尖帽,帽似由布裹纏而成,頂端露出一小佛頭像;飾大耳環,垂髮雙披肩;著右衽寬袖長裙,胸前掛一條寬頻,雙手捧寶瓶於腹前,結跏趺坐於仰蓮座上。其下有殿堂欄桿,雕刻細膩。最下方有一行藏文,內容為“法王松贊乾布”。
蓮花生像:淺浮雕。通高0.16米,像高0.12米。頭戴尖帽,內著右衽衫,外穿右袒式袈裟,飾有耳環;左手持缽,右手執金剛杵於胸前,結跏趺坐於仰蓮座上。
阿旺·羅桑嘉措(第五世達賴喇嘛)像:高0.33米,有橢圓形頭光和背光。頭戴尖帽,內著右衽衫,外披袈裟;左手捧法輪於胸前,右手執一朵蓮花,結跏趺坐於方台上。像前方桌上供有食品、寶瓶、金剛法器等。下部有一行藏文,內容為“解脫眾生第五世達賴喇嘛”。
頂布欽寺的石刻造像,不僅雕刻手法多樣,而且也非常精緻,它既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又是藝術品,並對研究古老的梵文、八思文和尼泊爾文字及書法提供了實物資料。
氣功修行場
在雅魯藏布江兩岸,分布著多處的修行地。有許多聖地已荒棄暸,但有一些正在陸續恢復。藏南的頂布欽寺是主巴噶舉派的寺院。這個寺院以它的藏密氣功修行場而著名。在一處露天場地四周,排列著一種藏地絕無僅有的修行小帳。一米見方、約三十公分深的地穴,撐著一個小小的尖頂白帳。以往的寒冬季節裏,修行者在這兒練的是藏密氣功中有名的“拙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