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名將侯安都
候安都(519-563),字成師,曲江人。工隸書,能詩文,兼善騎射,文武雙全。舉兵跟隨陳霸先平“侯景之亂”,同鎮京口,任半陵太守;他定計擒拿對手王僧辨,以功授南徐州刺史,佐陳霸先建立起陳王朝(南朝)。又奉命率軍敗北齊徐嗣微,督水師南破余頃與肖孜,晉號平南將軍,改封西江縣公,享受
開府儀同三司的待遇。當陳武帝(陳霸先)卒,安都按劍上殿,擁立臨川王陳茜為文帝,從而進官為司空。隨後,以征北將軍、南徐州刺史之職會同大都督侯瑛平定王琳。後又因殺文帝的競爭者衡陽王陳昌,進爵為清遠郡公。從此,安都威名甚重,郡官無出其左右。後加封為侍中、征北大將軍,朝廷並立碑頌揚他的功績。但侯安都自恃功高過人,日漸驕者,行為越軌,包庇部屬。天嘉四年(公元563年)春,文帝坐收安都於嘉德殿,翌日賜死。享年四十四歲。葬以士禮(墓在今乳源縣桂頭鎮,
文化大革命期間催墊遭毀)。韶關風烈路就是因候安都的風烈可欽就留傳下來的。
唐朝名相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唐代詩人。初唐詩壇大家,和張說並稱“二張”,二人均位至宰相之尊,均有著名詩篇傳世。張九齡子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曲江)人,世稱張曲江。張九齡早年得張說賞識並推薦,唐中宗年間中進士,唐玄宗二十二年官至中書令。後受李林甫排擠,貶為荊州長史。張九齡的詩作前期溫婉淡雅,後期質樸遒勁,雄渾剛健。其詩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懷遠》傳誦久遠。
宋朝名臣余靖
余靖(公元1000-1064年):字安道,號武溪,曲江人。自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史記雜家小說、陰陽律歷以及佛道之書,無所不通。以尤以文才撥萃,著稱鄉里。宋仁宗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中進士,初為贛縣尉,後到京任秘書監,負責掌管典籍文書,入崇文館主持校勘《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寫出了《三史勘誤》四十卷。景右二年(公元1035年),余靖因諫留范仲淹,與尹洙、歐陽修一同被貶。他們被天下稱為四賢。慶擔擔定歷三年(公元1043年)余靖、歐陽修、王素、蔡襄一起被擢為諫官,時論重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西夏向宋朝請和,遼國不許,余靖以諫議大夫的名義出使遼國,持正雄辯,挫敗了遼國的外交恐嚇,使宋北境消除了緊張氣氛,西邊也沒有戰事。余靖曾先後三次出使遼國,積極學習外國語言,寫作外文詩,但被認為有失大國尊嚴,出貶吉州,又受中傷,返居故里。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由於儂智高造反,朝庭起用余靖,煮朽微符任廣南四路(即今廣西)經略安撫史負責鎮壓,並解決了交趾(今越南北部)入侵事件,授尚書左丞知廣州。余靖在南海做官十年,離任時不帶走南海一物,因此以“風采清華”盛仔循鑽稱頌於世。廣州有八賢堂,余靖當其一,晚年官至工棵烏承部尚書。余靖於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英宗念其輔先皇有功,諡號“襄”,後人稱他為余襄公,有《武溪集》二十卷遺世。他是嶺南繼張九齡之後的又一揚名之士,是北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後人建風采樓、以風采為路名紀念他。
明朝清官譚太初
譚太初(公元1504-1588年),字宗元,號次川,始興人。歷任江西按察副使、廣西參政、工部右侍郎、戶部左侍郎、南京戶部尚書等職,是明代的一位享有盛譽的清官。據《明史》和《南雄州志》記載,譚太初任江西按察副使期間,對於勞民傷財的驛欠良兆傳制度痛加裁革。當時大*臣嚴嵩權傾天下,其親友宗屬在他的故鄉江西仗勢侵奪農民的良田,民怨鼎沸。江西的地方行政長官因懼怕嚴嵩的勢力,無人敢出面處置。獨譚毫無懼色,堅決依法懲辦,毫不通融,故人稱為“譚青天”。
明朝大將陳璘
陳璘(1543-1607),字朝爵,號龍崖,翁源縣龍田鋪人(今周陂龍田村)。遴少懷大志,身材魁梧,膂力過人,結交多賢豪,相與談劍術,講韜略,盡得其秘。在國家民族內外患之際,璘決心從軍報國。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潮州、連江等地區數萬人起事,粵中大震,總督下令熟兵法者爵萬戶。此時,璘獻策軍門,總督大為賞識,即署把總軍銜,命璘領兵前往平息,升為指揮僉事。平息英德起事,升廣東守備。
民國著名茶商池秉德
池秉德(1877~不詳),原名池閱龍,祖籍韶州府翁源縣(今韶關市翁源縣),其祖上世代製作烏龍茶,其祖上世代製作烏龍茶,14歲便已到美珍茶莊擔任制茶師,17歲時隨父南下來到廣州,21歲時已成為茶奔諒臭行業內聞名遐邇的制茶大師傅。1898年,池秉德在廣州創辦"德記茶莊",後遷至香港後改名"龍德記茶莊",主要經營烏龍茶生意,一度發展成為近代比肩立頓的中國茶葉公司。池秉德掌舵著這家有"烏龍世家"之稱的龍德記茶莊以香港為跳板把烏龍茶貿易拓展到世界各地,打破了北美市場烏龍茶的空白,被譽為中國近代茶業復興的先行者。
抗日名將張發奎
張發奎,又名逸斌,字向華,始興縣隘子鎮采嶺村人,民國陸軍上將。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二日出生於縣城,祖輩務農,父名居之,字竹溪,充縣衙小吏。8歲入私塾,光緒三十三年就讀縣立高等國小堂。宣統三年(1911年)夏,與同學李君外出遊泳,李不慎溺死,發奎懼牽連出走廣州,先當學徒習染織,後從軍當兵。民國元年(1912年),考入廣東陸軍國小並加入同盟會。他聰敏好學,於民國2年在3000同學中以《吳起將兵與士卒同甘苦論》一文名列前茅,升入武昌第三陸軍中學。民國4年畢業返粵參加第二次反袁之役,曾一度為孫中山隨身侍衛。翌年派在廣東士敏土廠任事。民國9年奔赴漳州“援閩粵軍”任中尉副官。8月,與桂系軍閥戰,發奎,隻身於敵群中奪獲新式步槍兩枝,晉升上尉副官。惠州攻堅戰,任敢死隊督戰長。民國11年任總統府大本營警衛團第三營營長。6月陳炯明叛變,張發奎率部與叛軍戰於翁源。陳炯明遣前陸軍國小校長翁式亮致函發奎稱:“師生之情,愛護之心始終如一,希迅速來歸,免貽後悔”。發奎旋以“師恩難忘,恕難從命”。回絕,毅然率部退入始興仙人洞據山相抗,為時半年。故以後有“大王”綽號。後來粵軍第一師師長梁鴻楷函張許以相機驅陳,張遂出山任第一師二團三營營長。民國12年(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張發奎舉兵驅陳,升任團長。民國13年該團參加第一次東征及平定劉震寰、楊希閔之亂,屢立戰功。東征之役,其弟張貴斌陣亡。民國土4年(1925年)。7月,粵軍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師,張發奎任獨立旅旅長。在南征中殲鄧本殷部,升任十二師師長。民國15年7月,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張發奎率部進軍湖南與第十師擔任湘江東岸作戰,連克醴陵、平江,迫吳佩孚部退守汀泗橋。汀泗橋三面環水,後枕高山,除西南鐵路橋可通外,悉為崎嶇山路。吳佩孚屢敗後,集北軍兩萬,任宋大霈為指揮,欲憑天險待四軍而殲之,並親由長辛店率嫡系部隊傾巢南援。8月26日,四軍發起攻擊,宋大霈率大刀隊督陣,雙方激戰甚烈;至夜,張發奎令三十六團渡水偷襲敵後、占領中央陣地。翌日拂曉,張親率三十五團及
葉挺獨立團從正面奮勇衝殺。獨立團多共產黨員,前仆後繼,視死如歸,血戰數小時衝過鐵橋。吳軍腹背受敵被包圍繳械,十二師占領汀泗橋,30日,四軍再攻克賀勝橋,直逼武昌。四軍北伐入湘,戰無不勝,汀泅橋、賀勝橋之戰,重創北軍,寫下了北伐戰爭最光輝的一頁,贏得了“鐵軍”稱譽。民國土5年(1926年)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後,張發奎率十二師援贛,首戰馬回嶺,全殲孫傳芳謝鴻勛部,繼又協同第七軍克九江取南昌,旋迴師武漢。民國16年1月,張發奎晉升第四軍軍長。武漢粵僑聯歡會贈“鐵軍”盾牌一塊,紀念四軍功績。3月”張發奎兼任十一軍軍長,中旬,國民黨召開二屆三中全會,張發奎當選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任第四方面軍第一縱隊司令官。“四·一二”政變後,
武漢國民政府明令討蔣。但因張學良率.奉軍與吳佩孚殘部聯合進窺武漢,遂決定先繼續北伐。4月下旬,張發奎率四軍、十一軍出師河南,於上蔡;逍遙鎮等地擊敗東北軍四個軍,進擊臨潁。張學良集中主力25萬人與北伐軍決戰。雙方血戰,十一軍七十七團團長蔣先雲(共產黨員)戰死,張頑強指揮,終將奉軍主力擊潰,占臨潁,克許昌取開封。第二期北伐,鐵軍逐鹿中原,威震中外。6月13日,北伐軍班師武昌,張發奎升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7月15日,汪精衛叛變,寧、漢合流實行清共,張發奎因部下有不少共產黨員且多為骨幹,並不熱心**,反而接納郭沫若、張雲逸、葉劍英等一批共產黨員到二方面軍任職。
南昌起義後,張發奎採納葉劍英的意見不去追擊葉挺、賀龍,而令第四軍南下廣東與李濟深爭地盤。9月下旬,第四軍進入廣州。11月17日,張發奎、黃琪翔發動廣州政變,擁護汪精衛反對南京特別委員會,驅逐黃紹桂系部隊。12月11日,共產黨領導廣州起義,張發奎於肇慶回師鎮壓。國民黨反汪各派乘機指責張有異動,張被迫離開四軍赴日本。第四軍退出廣州。民國18年(1929年)3月,
蔣桂戰爭爆發,張發奎回國,被任為討桂軍右翼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整編第四師師長(原第四軍)。張部於鄂西擊敗桂軍。9月,蔣介石存心消滅異己,下令張部移防隴海路,計畫第四師途經浦口時包圍繳械。於是張發奎再次反蔣,率部取道湘西直下廣西,復與桂系聯合進攻廣東。12月,張、桂聯軍於花縣被何應欽軍擊敗,返回廣西。四軍縮編為第四師。民國19年(1930年)蔣、馮、閻爆發
中原大戰。張發奎、李宗仁舉兵策應,恢復第四軍,進攻湖南,占領長沙。蔣介石調粵軍乘虛奪取衡陽,兩軍激戰,張、桂軍大敗復退回廣西。第四軍僅剩兩團。張發奎心灰意冷,僅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廣西省政府委員。“九·一八”事變後,張發奎電請南京政府允其率部開往東北抗日,蔣介石不予理睬。12月國民黨召開第四次
全國代表大會,張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民國21年3月,他再次要求率部援黑龍江,蔣又不允。張發奎痛感國事危急而報國無門,於10月隻身出國遊歷歐美。張在國外宣傳抗日救國受各地華僑歡迎。,在倫敦他發表談話說:“如有機會,余願率一旅之孤軍奮起抗敵,期有抱國讎於萬一也。”在美國,一位醫生名叫雅侖,用一個傳家之寶的酒杯盛滿白蘭地對張說:“在我有生之年,如你能打敗日本,情願把這杯子送給你”。張發奎毫不猶豫一飲而盡(抗戰勝利後,雅侖找到張的弟弟勇斌果然把酒杯交其帶回)。民國24年春張回國到南京見蔣介石,提出;“今後中國之出路,唯有抗戰之一途”。蔣許他日後為抗日先鋒。民國25年張任皖、贛、浙、閩四省邊區總指揮及蘇浙邊區綏靖主任,專事督辦抗日防禦工事。“七·七”事變後,張發奎表示;“如果這次再不能對日作戰,我決定入山為僧,今後永不問世事”。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張任第八集團軍兼右翼軍總司令;在浦東擊敗日軍數十次進攻並親自指揮炮兵轟擊日軍司令部和日軍旗艦“出雲號”給敵以重大威脅,被譽為神炮。10月30日·,左翼軍開始敗退,蔣改任張指揮左翼及中央軍。面對殘局,他仍表示:“盡最後一分力,流最後一滴血”。u月5日,日軍於杭州灣登入,張部腹背受敵,奉命放棄上海。民國27年(1938年),張發奎任第二兵團總司令兼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參加
武漢保衛戰。民國28年春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負責兩廣軍事。冬,張指揮第一次
粵北會戰獲勝。民國29年1月,四戰區遷往廣西,他乘隙回家鄉住了十天,然後到廣西任職,相繼收復南寧、龍州、欽州。民國33年10月,日軍進攻廣西,桂林、柳州、南寧失陷。張部敗退至百色。冬,張發奎改任第二方面軍司令長官。民國34年5月,二方面軍奪回南寧,7月攻克龍州、憑祥,進軍梧州。
抗日戰爭勝利後,張發奎任廣州地區受降官,主張嚴懲日酋田中久一。民國35年任廣州行營主任,不承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
華南抗日游擊隊並計畫清剿。民國36年改任廣州行轅主任,冬調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民國38年1月任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兼海南建省籌備委員會主任。3月任陸軍總司令。7月辭職到香港定居,直至1980年3日10日病逝,終年85歲。張發奎一生戎馬,但頗重視文化教育,曾在家鄉創辦風度國小,於四戰區創辦志銳中學,培養了不少熱血青年。任四軍長時曾贈始興中山圖書館《萬有文庫》、《四部叢刊》各一套。他死後,葉劍英委員長致電其家屬:“驚悉向華將軍逝世,不勝哀悼。鄉情舊誼,時所縈懷。特電致信,尚希節哀”台灣始興同鄉會曾開會追悼並獻一輓聯:“望出曲江,緒承風度,千載道範,先後獻身邦國,古今輝映;聲揚鹹寧,威鎮華夏,一代名將,從此撒手人寰,中外同哀。”
抗日名將薛岳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字伯陵,廣東韶關樂昌人。抗日名將,國民黨一級上將。原名薛仰岳,因生於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乃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飛成為民族英雄。薛仰岳後改名薛岳,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
薛岳,抗日名將,時有抗日“戰神”之稱,陸軍一級上將。
曾參與圍剿紅軍,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淞滬會戰,指揮了
武漢會戰、
徐州會戰、
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以其著名的天爐戰法,消滅了大量日軍,榮膺
美國總統杜魯門所授自由勳章。
早年經歷
薛岳,1896年(清
光緒二十二年)12月27日生於
廣東樂昌縣。時為中日甲午戰後,他的父親因仰慕岳飛,取名薛仰岳,後來自己改名為薛岳。1907 年,薛岳進入黃埔陸軍校學習軍事,1910年畢業。
1914年,二次革命後薛岳加入中華革命黨,不久,恢復學生生涯,投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第二期,受訓兩年。
1918年6月,加入
孫中山所組的革命軍援閩粵軍,任總司令部上尉參謀,隨軍入
福建,攻占以
漳州為中心的20多個縣。1920年9月,隨軍回粵,討伐
岑春煊所率的桂軍。當時粵軍參謀長
鄧鏗(仲元)兼第一師師長,任薛岳為機槍連少校連長,第二年,機槍連擴充為營,薛岳升任營長。
1921年5月,孫中山在
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
鄧鏗奉令成立大-警衛團,由第一師參謀長
陳可鈺任團長,薛岳、
葉挺及
張發奎分任第一、二、三營營長。是年8月,孫中山溯西江至
桂林,設定北伐軍大本營,薛岳任孫文-警衛任務。
1922年3月,粵軍總司令
陳炯明破壞革命,將鄧鏗刺死,叛象漸明。4月,薛岳護送孫中山回粵,設大本營於
韶關,6月初,又護送孫中山及夫人
宋慶齡由韶關回
廣州。6月16日凌晨,陳炯明公然叛變,令所部葉炬、洪兆麟等部隊圍攻粵秀樓和-。警衛團
葉挺營堅守-前門,薛岳所部固守後門,多次擊退叛軍的進攻。叛軍便斷水斷電,企圖困死革命衛士。戰鬥持續了10多個小時,警衛團保護宋慶齡突圍。葉挺全營在前面開路,薛岳率領機槍營殿後,冒著槍林彈雨,將孫夫人送到嶺南大學校長
鐘榮光所住石屋。孫中山則在事變即將發生前登上了永豐艦。
警衛團被衝散後,薛岳帶著部分警衛團戰士到珠
江永豐軍艦,繼續守衛在孫中山身邊。不久,奉孫中山之命,同林直勉等人秘密潛往
廣西梧州請兵平叛,正值粵軍
許崇智部回師受阻-開往
福州,軍事行動暫停。薛岳秘密地乘搭“大明號”輪船赴
香港,轉往
上海,向孫中山匯報
廣西請兵情況。
1924年,
蔣介石率部東征討伐陳炯明,薛岳任粵軍第一師少將副官兼師參謀長。次年2月,任第一軍第十四師副師長兼第十四團團長,在第二次東征中,常常以少勝多。由於戰果顯著,受到
蔣介石的通電錶揚。
戰爭生涯
北伐戰爭
1926年7月,
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薛岳所屬的第一、二兩師為總預備隊,隨西路軍行動,執行攻占
江西的作戰任務,為北伐軍的主力,隨總司令蔣介石行動。9月初,自長沙趨
瀏陽,展開對
江西境內
孫傳芳部的攻擊。而
南昌城的攻守戰,是北伐軍與孫軍搏鬥最慘烈的一役,城垣兩次失而復得,革命軍多有敗退,大受挫折,唯薛岳兼領的第一師第三團始終勇敢奮戰。1926年10月3日,蔣介石召集全師官兵訓話,慰勉以第三團做模範。蔣介石檢討作戰挫敗原因,地圖不準確是主因。這對於薛岳是一大教訓。其後20餘年,薛岳行軍作戰以及公餘,更注意研究實際地理環境和地圖。
江西全境肅清,革命軍做東下滬杭的準備,戰鬥序列重行部署,第一軍第一師劃歸東路軍總指揮
何應欽,前敵總指揮是
白崇禧。12月中,薛岳升代第一師師長,率部東進。
由於浙江軍政人員的傾向國民政府,故而革命軍進展順利迅速,1926年2月18日克復
杭州,各軍隨即分途合擊,攻取
上海、
南京。薛岳率第一師由
杭州進至
嘉興,為使大軍在這一湖沼河漢錯縱地區運動容易,薛岳獲得青紅幫頭目的合作,通知徒眾同時分別架設便橋以利行軍,因之,在短時間內即直衝至閔行,與友軍合圍攻擊上海,3月20日克復上海。
土地革命戰爭
“八一”
南昌起義失敗後,
賀龍、
朱德、葉挺等率起義軍南下廣東,進駐潮梅一帶地區。薛岳奉
李濟深命令率新編第二師迅速開往
揭陽、
普寧地區,協同陳濟棠、徐景唐部,在湯坑與起義軍展開激戰。所部四個團都被擊敗,師部也被包圍,全師覆滅在即。這時,葉挺部營長
歐震叛變,陣前倒戈。他便抓住這個時機,在趕來增援的
鄧龍光部協同下進行-。紅軍寡不敵眾,彈藥將盡,-撤退。
湯坑會戰一結束,薛岳立即率領特務連輕裝前進,迅速地占領
汕頭市,不準其他部隊開進
汕頭。凡是各部要津、各種肥缺,都分別安排自己的親友掌管。
1926年11月16日,
張發奎、
黃琪翔在廣州發動政變,奪取
李濟深在廣東的軍政大權。薛岳也公開叛變
李濟深,投靠張發奎。所率新編第二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第一師,他任師長,除將第四團駐紮於廣州西村陳家祠外,其餘全部調往
江門駐防。
1927年12月11日,
張太雷,葉挺等共產黨人領導和發動廣州起義。薛岳奉張發奎電令,調所部兩個團於12日晨從
江門到達
河南。3時半,從士敏士廠渡河進攻東堤一帶,並沿永漢路搜尋而上,進攻財政廳。這時,其師駐在廣州的第四團正進攻觀音山。上午8時,占領該山後,第四團連續五次向廣州起義總指揮部(原市-),進攻均被擊退。但到晚上10時,在李福林的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和右派廣州工人“敢死隊”增援下,才占領了起義軍總指揮部。隨即-籠罩廣州城。
張發奎、
黃琪翔等-廣州革命民眾的野蠻行為,不僅受到人民民眾及輿論界的譴責,也遭到桂系軍閥的攻擊和國民黨內部其他派系的非議,-離穗赴港。繆培南和薛岳分別擔任第四軍正副軍長,將部隊迅速撤往東江一帶準備離開廣東。在企嶺、潭下遭到陳銘樞和
黃紹竑部的東西夾擊,先勝後敗,-撤退,經老隆,轉和平,進入贛南。餘下二萬人,損失近半。
1928年1月24日,薛岳和繆培南率部取道贛東北,北上投靠蔣介石。1928年4月6日,到達運河車站。第二天受到蔣介石的接見,並被編入第一集團軍戰鬥序列,於31日進駐
山東德州。7月,他和繆培南率先回響蔣介石發表的裁軍通電,鼓動上校以上官佐-,要求裁撤第四軍。9月中旬,第四軍縮編為第四師,繆培南任師長,朱暉日為副師長。薛岳不能見容於蔣介石,-離隊南下,到九龍閒居。不久,便參加
汪精衛、
陳公博等人的反蔣活動。
1929年初,俞作柏因策劃倒桂有功,被蔣介石任命為廣西省府主席。薛岳與俞是武昌陸軍第二期預備學校和
保定軍校的同期同學。5月,他和李朗如等,奉
汪精衛陳公博之命,乘俞作柏率部從上海南下就職,經廣州之時,勸俞趕走
陳濟棠,統一兩廣,作為反蔣基地。俞感突然,未同意。7月,他又以遞送委任狀為名,前往
南寧,勸俞早日出兵。待俞同意後,才回
香港復命。10月1日,俞在廣西
南寧通電反蔣,因部下呂煥炎叛變倒戈,反蔣失敗。
12月,張發奎南下廣西,聯合
李宗仁反蔣。在此之前與朱暉日等也在香港設立機關,分頭聯絡各地武裝團體,並於1928年12月3日,策應第四軍,舉兵反蔣。次年2月,第四軍在花縣討蔣失敗不久,薛岳和吳奇偉等在廣東
廉江歸隊。6月中旬,參加北流戰鬥。第四軍與粵軍
蔣光鼐、
蔡廷鍇部激戰兩晝夜,損失慘重,縮編為三個團,他擔任第三十五團團長。
中原大戰
1930年4月,中原大戰爆發。張桂聯軍從廣西分途北上配合馮、閻對蔣作戰。6月,其後續部隊在
衡陽受到
蔣光鼐、
蔡廷鍇部阻截,後路被斷。在這緊急關頭,薛岳主張移兵東南,直搗
南京,吸引蔣介石的主力,以達到“圍魏救趙”之目的。但未被張發奎等採納。後張、桂聯軍在
衡陽遭到蔣、蔡部的圍攻,傷亡慘重。突圍至廣西時,第四軍僅剩千餘人。他因自己主張被否定,造成大敗,便灰心喪氣,牢騷滿腹,向部下公開宣布他和張發奎決不再幹下去,同意官兵自行處置所帶武器,致使軍心更加渙散。7月4日,第四軍退至
桂林時,只剩下五六百支槍。可是,部分官兵要求堅持再乾。後來,
李宗仁將桂軍一部分部隊充實第四軍的編制,任命薛岳為該軍第十師師長。10月,薛岳受
白崇禧指揮,率部參與解南寧之圍,在對滇軍作戰中,腳部負傷。戰後,他向總司令部請求調動工作,呈稱:“平馬之役負傷後,復染瘧疾”,“尚未復原,懇準暫調工作,俾資調養”。12月,第四軍進行縮編,總司令李宗仁批准薛岳的請求,第十師併入十二師,他被調任
柳州軍校校長。1932年1月,他看到國民黨內部政局複雜,便辭職回九龍閒居。
第五次圍剿紅軍戰役
1933年5月,薛岳被蔣介石起用為第五軍軍長,參加對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10月,到達南昌。先任北路軍之第三路軍副總指揮兼第七縱隊司令,後任第一路軍代總指揮兼第七縱隊司令。次年1月,任北路軍之第六路軍總指揮。
從這年4月開始,薛岳指揮第六路軍先後占領了韶源、上岡、壽華山、興國和贛南重鎮
古龍岡。10月,又占領石城,威脅紅都瑞金。
中央紅軍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後,薛岳奉蔣介石命令,指揮第六路軍和第八縱隊跟蹤追擊。紅軍入湘後,
何鍵任追剿軍總司令,他為前敵總指揮。11月,蔣介石調集中央和湘桂軍四十萬,企圖將紅軍包圍和消滅於湘桂之邊。薛岳即奉命率部沿湘桂公路實施側擊,與紅軍戰鬥七天七夜。1935年1月,當中央紅軍進占
遵義時,他指揮所部急行軍開進
貴州省會
貴陽市及其周圍,不久被蔣介石任命為龍雲總司令的第二路軍前敵總指揮兼
貴陽“綏署”主任。
1935年1月中旬,中央紅軍一渡赤水河,準備從川南北渡長江。蔣介石急調三十六個團進行包圍。薛岳奉命急調周渾元部渡過烏江,進入黔西,實施側擊,企圖將紅軍壓至長江以南,橫江以東,烏江以北、以西地區消滅之。
1935年3月上旬,紅軍三渡赤水河,進入川南。薛岳立即指揮各縱隊進行尾追,並大築碉堡進行包圍。4月,蔣介石也趕到貴陽督戰。就在這時,
毛澤東揮師東向,四渡赤水,再過烏江,指向貴陽。這使蔣介石感到意外的威脅,便親自布置貴陽防衛。同時,急令
雲南孫渡率部日夜兼程前往“救駕”。這時,紅軍便乘虛轉入滇境,從
昆明西北方向渡過金沙江,圍攻會理。薛岳又率部渡江向會理尾追。當他到達目的地時,紅軍已向大渡河挺進(1863年5月,
石達開就是在大渡河遭到覆滅的)。這時,蔣介石立即調集薛岳的中央軍及其他地方軍隊,二十餘萬人,組織大渡河會戰,企圖殲滅紅軍。可是,薛岳等正忙於調兵遣將之時,紅軍即分兵兩路,迅速地打破劉文輝部的防線,分別從
安順場和瀘定橋搶渡了大渡河。
薛岳率部從江西至大西南,行程兩萬餘里,轉戰西南數省,與紅軍作戰,雖未取得勝利,但為蔣介石統治西南各省擴充了勢力。西南戰事結束後,薛岳受到蔣介石的嘉獎。
1935年4月5日,薛岳晉升為陸軍中將。
抗日戰爭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薛岳離開西南到達南京,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加入左翼軍戰鬥序列,駐節安亭。
1937年9月下旬,日軍進攻劉行、羅店,失守後,日軍分路進犯蘊藻浜、楊涇等地。10月8日,薛岳擔任左翼軍中央作戰區總指揮,在蘊藻浜南岸一帶堅守半個多月。10月28日,戰鬥移至江橋鎮、小南翔、陳家行、廣福鎮地區。他指揮第十九集團軍在竹園村與日軍展開爭奪戰,猛攻五次,失而復得,給敵重創。其部也損失嚴重,生存者不足十分之二三。11月1日,日軍繞到杭州灣在金山
衛登陸。左翼軍側背受到威脅,-撤離上海,退保吳福線。
1937年11月13日,薛岳上任左翼軍總司令,奉蔣介石的命令進行吳福線軍事部署。他將國民革命軍第十五集團軍、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國民革命軍二十三集團軍、國民革命軍第九集團軍,劃分為左翼和右翼防軍。可是布局尚未就緒,日軍便從長江茆口、徐六涇口、滸浦口等處登入,情勢危急。不久,-向錫澄防線撤退。
1937年12月12日,南京陷落。
薛岳從錫澄線撤退後,升任抗日戰爭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駐節
屯溪,收容整頓隊伍,深入杭、嘉、京、蕪一帶敵後,切斷水陸交通,以策應
抗日戰爭第五戰區對敵作戰。他根據當時“於戰略守勢中取戰術之攻勢”及“以正規軍防禦,以游擊隊攻之”的作戰方針,首先從第十九集團軍中抽調部分官兵組織游擊隊,以
孔荷寵為游擊隊總指揮,建立機構,制定方針,授予“兩大任務”和“三大戰法”,即:打倒活的敵人,摧毀死的地物和繞襲、埋伏、擾亂。
1938年5月,薛岳被調任抗日戰爭第一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駐節
河南開封,指揮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一軍、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四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諸軍,以及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新編第三十五、八十八師的和二0旅進行蘭封會戰。他確定首先在蘭封及其附近,消滅從
菏澤南犯之日軍第13師團;然後移兵殲滅魯西、豫東之其他敵軍,以達到保衛京漢鐵路,阻止日軍西進之目的。
1938年5月14日,土肥原的第十三師團,分乘數百輛戰車、汽車和大炮牽引車從
菏澤南竄。幾天之內,連陷
內黃、儀封、野雞崗、楚莊砦等地,企圖消滅蘭封地區守軍主力,進而占領京漢鐵路,包圍武漢。薛岳先後收復了
內黃、野雞崗等地。但因國民革命軍第27軍軍長
桂永清擅自棄守要地蘭封,使整個作戰計畫遭到破壞。他向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控告,將桂革職後,重新調整布置,奪回蘭封,並將日軍壓至三義砦、興集和羅王砦三個據點,進行圍攻。就在殲滅在望的時刻,負責阻擊從魯西南下增援之敵的第八軍,違令退出歸德,使魯西日軍繼續西犯,支援被圍困之敵。
1938年5月30日,薛岳升任第一戰區前敵總司令,指揮第一兵團和第二兵團的
湯恩伯、商震、
孫桐萱、
曹福林等部。6月1日,日軍兵分兩路,一路從歸德等地西犯,占領了
睢縣,迫近蘭封、
杞縣,一路向
太康進犯,以解被困在三義砦、曲興集、羅王砦土肥原部之圍,進而攻擊
開封、蘭封等地。蔣介石怕主力被消滅,令薛岳將部隊撤往京漢鐵路以西山地,前敵總司令部遷往
洛陽。
1938年6月9日,蔣介石頒布武漢衛戍區戰鬥序列。薛岳任該衛戍區第一兵團總司令。7月,日軍侵占
九江之後,以第一O一、一O六、第九師團和近衛師團一部,分別由湖口、
九江南犯,企圖占領南昌,進而占據
湖南長沙和粵漢鐵路,從南面包圍武漢。8月1日,薛岳奉命指揮
南潯鐵路沿線和鄱陽湖沿岸的防衛,以粉碎日軍從南面包圍武漢的企圖。9月中旬,薛岳迅速地從
南潯線正面調集主力部隊,以優勢兵力向敵進攻,在麒麟峰全殲鈴木聯隊。同時,第一六O師也在三角尖、金輪峰、
南康尖殲敵七八百名。10月7日,薛岳指揮各路部隊發起總攻。至10日,第六十六軍擊潰萬家嶺、茅坪聶、老虎尖、石堡山之敵後,又擊敵于田步蘇;第四軍攻占扁擔山,第七十四軍攻占張古山。這時,敵一0六師團除逃脫千餘人外,其第一二三(木島)聯隊、一四五(池田)聯隊和一0一師團的一四九(津田)聯隊以及配屬部隊,計一萬餘人,全部被消滅,並有三百餘人被俘。
1939年2月,兼任國民黨
湖南省主任委員和省主席。2月27日,南昌失守。9月,薛岳指揮
第一次長沙會戰。9月下旬,日軍六個師團在百多架飛機和三百多隻艦船配合下,從贛北、鄂南、湘北分兵六路向長沙進犯。薛岳調集二十一個軍、五十二個師的兵力,分別部署在贛北、鄂南和洞庭湖畔,以阻止日軍從側面進攻。10月初,經過二十多天的戰鬥,日軍遭到慘敗,傷亡四萬多人,其中包括少佐以上軍官四十餘人。受到蔣介石嘉勉電,並犒賞參戰將士十五萬元。
1941年9月下旬,日軍以十一軍為主,派遣四個師團及兩個獨立旅團,共約十五萬人,在一百多架飛機、兩百多隻艦船支援下,分兵兩路,第二次進犯長沙。薛岳調集了十七個軍共二十萬兵力,在正面進行“後退決戰”的同時,將七個軍部署於東側山地,實施側擊,牽制敵人。經過逐次抵抗後,誘敵深入
汨羅河、撈刀河伏擊地帶予以重創。最後,日軍-逃回新牆河以北原據點。國民黨軍隊取得了
第二次長沙會戰的勝利。
1941年12月,日軍又以十二萬兵力對長沙發動第三次侵犯。日軍向新牆河陣地發起猛攻。薛岳命守軍逐次抵抗後,將敵誘致撈刀河、
瀏陽河決戰地區。次年1月1日,日軍從東南方向進攻長沙。1942年1月4日,各部先後攻至第二次攻擊線,完成了對日軍的反包圍。隨即,從東、西、南、北方向球心攻擊,將敵擊潰。薛岳見殘敵突圍北逃立即命令各部追擊、側擊和截擊。這次會戰,歷經半個多月,使南犯之敵傷亡五萬多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後,他獲
青天白日勳章一枚。
1944年5月,日軍任命板垣為華中派遣軍總司令,移關東軍南下,加上贛北、鄂南和湘北日軍,共二十餘萬之眾,在六百餘架飛機、三十輛汽車配合下,分兵三路第四次進犯長沙。1944年6月19日,長沙失守。
第四次長沙會戰失利。長沙失守,蔣介石震怒,下令處以第4軍軍長
張德能死刑。
日軍侵占長沙後,立即分兵南下進犯衡陽。早在日軍進犯長沙之前,薛岳已令戰鬥力較強的第十軍防守衡陽。
1944年7月30日,日軍在
岡村寧次親自指揮下,對衡陽發動第三次攻勢。薛岳命令各部進行反包圍,並發出求援電十三件。這時,駐守衡
陽城的第十軍和暫編第五十四師,兵員已減半,戰鬥力大損,增援部隊又受阻擋。1944年8月,日軍占領衡陽後,他將部隊撤至湘、贛、粵邊區,阻止日軍打通粵漢鐵路。
日本投降後,薛岳任南潯線受降司令官,1945年9月14日,在南昌舉行受降儀式。1945年10月10日,
美國總統杜魯門給他頒發一枚自由勳章,表彰其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
內戰時期
1946年5月,薛岳就擔任國民黨
徐州“綏署”主任,根據國民-防部“南北會師,占領
山東,打通津浦線”的方針,發動了進犯魯南
解放區之戰役,企圖打通臨(城)徐(州)和台(兒莊)棗(莊)間的兩條鐵路支線,迅速占領
棗莊煤礦,以維持軍運和解決南京等地冬季燃料的供應。
1946年10月6日,薛岳令王長海為師長的整編第七十七師和
馬勵武的整編第二十六師,在空軍支援下,分別向嶧縣和
棗莊進犯。因魯南新四軍採取避實就虛的戰略方針,早已撤離,未經多大戰鬥,於8日便相繼占領了嶧縣城和棗莊一帶。11月初,又令各部從東、北、西、南向
解放區大舉“清剿”,威脅
臨沂人民政府和沂蒙革0據地。中旬,駐防台兒莊的王長海部突然受到葉飛所率新四軍進攻,旅長戴之奇因兵敗畏罪自殺。
12月上旬,薛岳又命令裝備精良的整編第二十六師,從嶧縣東面進犯解放區。1947年元旦,該師離開嶧縣百餘里,被新四軍誘入卞莊、向城等地。隨後,在向城被新四軍從蘇北、魯中迂迴來的八個師包圍。他又立即從徐州調兩個整編師前往支援,其中一個師剛進抵古林村就受到新四軍的圍攻。5日,困於向城的
馬勵武部突圍,傷亡慘重。其旅長蔣修仁被擊斃。10日,嶧縣城被新四軍攻破,馬勵武及其參謀長被生俘,整編第二十六師覆沒。
薛岳任國民黨徐州“綏署”主任半年多時間,-連敗,引起國民黨內部眾多非議。3月3日,蔣介石見他“指揮無力,名聲低落”,將其“綏署”主任撤銷。
5月10月,薛岳任南京政府參軍長。次年5月,轉任蔣介石“-”參軍長。在這期間,他常與陸軍總司令
余漢謀、閒居上海的原第四軍軍長張發奎等粵籍要人,議論時政和自己出路問題。
1948年4月,國大在南京召開。薛岳與張發奎等成立競選小組為
孫科競選副總統籌經費,拉選票。還非正式地內定了一個
孫科的影子內閣:張發奎為-部長,薛岳為參謀總長,
余漢謀為軍政部長,
陳策為海軍部長,
李漢魂為內政部長,鐘
天心為教育部長。但是不久,粵人為孫科拉票的醜態被南京“救國日報”披露,並涉及孫科的私生活。薛岳等感到難堪,率領百餘人前往該報社問罪。上海一家報紙以“三帥奪大炮,表演全武打”之顯著標題,登載了此則新聞。
淮海戰役後,薛岳與張發奎等粵籍要人提出以“粵人治粵”的口號,反對
宋子文繼續主粵。蔣介石為籠絡廣東地方要人,批准了
宋子文的辭職請求,並任命余漢謀為廣州“綏署”主任,薛岳為廣東省府主席,張發奎接任余漢謀的陸軍總司令職務。
1949年2月,薛岳前往廣州上任,決心在廣東與共產黨繼續較量。他首先亮出“廣東人民大團結”的旗號,大力收羅廣東舊軍政人員,安插親信,排除異己。各廳、局、處、科級幹部的任免,都由自己說了算。同時,將原來十五個保全團,擴充為二十個團,編成五個師。由其親信分任師長。為了適應大兵團作戰,還在各師配備重型大炮、戰車,並把部隊從各地調集到廣州附近和省內各重要鐵路沿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向廣東進軍。
1949年5月14日,薛岳的老部下
吳奇偉在粵東起義,廣東省內政局大亂。10月11月,他來到
海南島。1949年12月1日,任海南防衛總司令,統一指揮海南陸、海、空三軍。為了阻止解放軍解放海南,在全島設立三道防線:從
文昌縣的銅鼓嶺起,中經抱虎嶺、木蘭頭、七星嶺、鋪前、塔市、
海口市、白蓮、花場、天尾、馬梟、
臨高角、新盈、新英、定城等沿海地帶為第一道防線;由
瓊山縣在長坡、煙礦、黃竹、定城、新英,瑞溪、金:江、紅石嶺、加萊、那大、白馬井等為二道防線;以
海口市,白蓮,花場、天星、馬梟一線為核心防線。其部署兵力達十萬之眾。薛岳認為這三道防線堅如“銅牆鐵壁”,自稱為“伯陵防線”。
1950年4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鄧華兵團在瓊崖縱隊和海南人民支持下,渡過瓊州海峽。薛岳部,兵無鬥志,一擊即潰,被殲五、六萬之眾。
主政湖南
1939年1月,薛岳在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期間,還進行了一系列湘政建設,他臨危受命就任湖南省主席。上任後,根據湖南的實際情況和抗戰需要,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針。所謂“安”,就是力圖使湖南人民安居、安業、安心,“便”,即便民、便國、便戰;“足”,即足食、足兵、足智。並依此實施所謂“六政”建設。
薛岳把提高國民的健康水平作為湘政建設的第一要政,稱之為“生民之政”。他指出,唯有每個國民身體健康,乃能救國,唯有整個民族的健康,乃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平等。除了增加經費改善原有醫院醫療設備外,還各撥款四百萬元,新建了省立第三、六、七、八醫院。後來,又籌建了省立第九、十醫院。抗戰勝利前還電令省建、教兩處撥款建設南嶽體育館和開闢中山公園。與此同時,嚴令禁止鴉片和限制娼伎活動。
在施政中,薛岳重視發展農業、林業、興建水利,以及交通運輸和工礦企業,稱之為“養民之政”。他鼓勵湖濱農民開墾湖田,擴大耕作面積。準許基層幹部和文職人員,租種田地,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要求各地做到“一縣一農林場,一分鎮一農林場,一保一農林場”。
國民教育,即所謂“教民之政”,是薛岳湘政建設中的一個重點。他一方面發展中國小的文化教育,提高民智,一方面發展中等師範和職業教育,以適應工農業生產和中國小教育的需要,同時,反對學校商品化,責令各區專員對本區內之省立師範學校、職業中學及私立國立中等以上黨校進行督導,“嚴整學風,改善教法,如有違背現代教育方法,以學校為商品化者,均應報府嚴辦”。
薛岳還重視強化警察組織,肅清漢奸土匪,安定後方,稱之為“衛民之政”。他要求對那些被敵偽收買,“操縱市場,高抬物價,積極破壞社會經濟,進而怨惡戰爭發生反戰行動”者,進行“切實防範”;凡“參加偽組織,替敵人帶路、作偵探、作便衣隊、修築公路、運輸糧彈傷兵者一經捕獲,訊明確實,準予就地槍決,以正國法”。
為了喚起民眾力行抗戰,薛岳推行所謂“管民之政”,整頓和健全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他規定:凡屬於社會組織之人民團體、經濟團體合作事業團體,均有絕對服自命令,力行抗戰建國之責,否則依法解散,重新改組;凡屬社會組織之文化團體,均有宣傳法令,喚起民眾力行抗戰建國工作之責,否則依法解散,重新改組。
薛岳實施的第六政就是所謂“用民之政”。他很重視糧政建設,指令有關部
門合理地規定米谷價格,防止奸商、宮
商高價圖利,以圖“谷主糧商,食米之人,皆得共生共存,而不背民生主旨。同時,還要求各縣市、各有關部門,要把評定、核正、檢查物價;作為“當前最重大之任務。指出:“高抬物價固不準,壓抑物價也不行,力求‘中正’二字,使商民賣得出,買得入;則物暢其流,價安於市。”如“奸商操縱,官商居奇,而縣府縱任不理,對民生漠不關心,物價反而高漲。
三次長沙會戰,薛岳所指揮的部隊共殲滅日軍11.75萬人(三戰殲敵人數分別為2萬、4.15萬和5.6萬)。雖然中國軍隊在1944年的
長衡會戰中失利,長沙和衡陽相繼失守,但仍給日軍造成了傷亡慘重的代價,而且其因主要在於部分軍隊抽調南下造成的軍隊戰鬥力不足所致。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兵敗退逃往
台灣,薛岳的部隊直到1950年才從海南島撤退。到台灣後,蔣介石對他非常尊重。
1952年薛岳晉升為陸軍一級上將,“-”戰略顧問。
蔣介石、
蔣經國父子相繼亡故後,-當政。有著“-代表”身份的薛岳,拒絕簽署國民黨提出的“憲法”修改方案使得他在
台北的房舍編列經費被取消。1991年,-把委員會裁撤,薛岳自付租金。台灣銀行欲索高額房租,薛岳不接受,便於1993年把薛岳告上法院。
1992年11月,
世界客屬總會訪問團訪問樂昌,把薛岳所贈的一份珍貴禮物“銅鏡”帶到樂昌,上刻他的題詞“桑梓情深”,再次表明了薛岳對故里的牽掛思念之情。
1998年5月3日,薛岳逝世,享年103歲。
革命烈士李任予
李任予(1903-1932),曾用李力一、李德山、李之道、黎亞克等名,新豐縣豐城鎮城東車田圍人。少年喪母,家庭貧窮,得其舅父和親友資助先後就讀韶關開明中學、廣東工業專科學校。讀書期間,組織學潮。大革命時期,受廣東工運領袖蘇兆征等教育引導,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被廣州市教導團團長蔣光鼎任命為政治指導員。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後輾轉到福建閩西,為創建閩西蘇區作出傑出貢獻,1929年4月,被任命為中央閩西特委軍委主席;6月轉任紅四軍四縱隊黨代表。1929年11月,紅四軍調整領導機構,出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12月28日,中共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上坑古田召開(即古田會議),當選為前政委員會委員,排名在毛澤東、朱德、陳毅之後的第四位。此後,先後改任紅二十一軍政治部主任、政委兼軍長、閩西軍事委員會主席等職,參加了粉碎閩、粵、贛三省國民黨軍“會剿”的作戰,指揮了閩西蘇區的龍巖、萬安、永福等地打擊團匪,鞏固邊境的鬥爭,以及攻打東江的各次戰鬥。1930年12月29日,離開閩西到上海找黨中央。在上海通過蔣光第結織了馮玉祥、蔡廷等一些國民黨愛國將領;組織領導了工人反蔣抗日的愛國運動。1931年11月,受黨中央派遣,化名李德山出任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長、代理書記。組織領導了北平大學、清華大學等數千名大學生反蔣抗日運動,開展南下南京請願的臥軌鬥爭,並取得勝利。1932年5月,受中共河北省委委派,化名李之道(又稱黎亞克)前往保定任保屬特委書記。期間,改組了保屬特委,組織領導了省立第二師範的反蔣抗日的護校鬥爭及著名的
高蠡暴動。暴動失敗後,因叛徒出賣,於9月30日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在獄中,堅貞不倔,視死如歸,於1932年11月27日壯烈犧牲,犧牲時年僅29歲。由於李任予參加革命時化名較多,至2000年5月才被
廣東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革命英雄余貴
余貴,廣東省韶關市人,一九二八年出生,一九五一年參加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志願軍第十五軍第二十九師第八十六團偵察排戰士。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二日,敵向上甘嶺
597.9高地猛攻。他和另外兩個戰士堅守在一個陣地上,擊退敵人在飛機、火炮掩護下的數次進攻。戰鬥持續到下午,他一條腿被炸斷,其餘兩個戰士先後犧牲。他孤膽奮戰,又用手榴彈打退敵人一次進攻。在這個陣地上,他們共斃傷敵300多人。在增援部隊趕到時,他因失血過多,光榮犧牲,立特等功,獲二級英雄稱號。
數學專家朱熹平
朱熹平,男,1962年6月生,廣東始興人,漢族。198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系,1984年在中山大學數學系取得碩士學位,1989年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現任中山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院長,兼任廣東省數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浙江大學數學科學研究中心顧問。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1997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畫”,199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列入1999年度
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人選,2004年獲得全球華人數學家大會頒發的晨興數學銀獎。朱熹平長期從事數學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和國際前沿核心數學中幾何分析領域的研究,在幾何熱流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美籍油畫家塗志偉
塗志偉,1951年出生於韶關翁源縣,曾在翁源文化館工作兩年,韶師執教三年,1987年赴美留學,現任美國油畫家協會主席、大師級會員,北美中華藝術家協會會員。他擅長創作歷史文化題材的油畫,聞名中外。其中有《七步詩》、《敦煌樂舞》、《昭群敘漢》、《唐代樂舞》、《醉酒長河》等百多幅場面壯觀的作品。這批畫在國際上備受稱讚。前任美國油畫協會主席露絲·夏拉可姆認為:“塗志偉的習作藝術,更體現了畫家大師的手筆,筆觸流暢而灑脫,色彩豐富而強烈,藝術高超而有魅力。”美國油畫家協會大師級會員評選委員會主任喬伊絲·派克認為:“塗志偉是一位在國際上相當傑出、備受讚譽的藝術家。”
演員張頌文
張頌文,廣東韶關新豐人,曾任韶關市中國旅行社專業導遊,1999年,從小喜歡電影的他隻身來到了北京,以當年全國專業第一名的優越成績考上亞洲最高等的電影學府: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成為粵北地區建國以來,一位正式考入該所名校的高才生。張頌文畢業後,因在校期間的優越表現被留校任職,成為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研究所的表演老師。在校期間,由他自編自導自演的《霸王別姬》參賽“全國大學生戲劇節”,他被評審會評選為該年度“最佳表演”一等獎。主演的電影《火鍋》榮獲香港第三屆大中華地區大學生影視作品獎評審會特別獎。03年:張頌文主演了20集電視連續劇《愛的代價》,開始在演藝圈嶄露頭角。改片曾經因為眾多觀眾要求而在韶關電視台重播3次。04年:在南方電視台年度大戲120集《乘龍怪婿I》中,他以絕對的實力在成為該戲靈魂人物:賈發,從第一集貫穿結尾,為該劇所有演員中集數最多,在戲中,他把賈發這個人物從20歲演繹到60歲,成為該劇演員年齡跨度最大一個。在國內外,演員飾演的角色和本身年齡反差很大的人並不少見,但是像他這樣持續集數之多的實為罕見。在南方電視台為《乘龍怪婿》舉辦的“評出您最喜愛的演員”評選中,他的票數一直名列前茅遙遙領先。由他飾演的賈老爺得到了整個廣東省乃至東南亞地區觀眾的喜愛,從此他有了一大票忠實的“冬粉團。05年:張頌文在影視圈演技派的地位逐漸確立,中國第六代導演孫周邀請張頌文主演中國電信A+升級服務廣告,張頌文在廣告中的招牌笑容和現場一句即興對白“早該了”使該廣告迅速火爆全國,成為05年度中國本土廣告播放次數之最。隨後,亞洲第一廣告導演彭文淳先生也發出合作邀請,兩人合作的“威士忌酒”廣告產生....同年,韶關市長朱金雄先生帶隊組團參加了“
北京國際旅遊博覽會”,張頌文被朱市長親自點名要求會見。06年,拍攝加拿大籍香港導演魏翰濤執導的中國首部北魏時期電視連續劇《大漠朝陽》,張頌文以獨特的表演方式演繹了北魏時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宦官首領,突破了以往大家對宦官形象的認識。同年,香港重金翻拍當年萬人空巷的電視連續劇《霍元甲》,鄭伊健和陳小春分別飾演霍元甲和陳真,張頌文應港方邀請加盟該劇,飾演霍元甲一生最重要的摯友,精神領銜農勁蓀。07年:台灣本土大戲《亂世豪門》在內地開機,該戲是一部借台灣王氏大家族的興衰故事,反映
甲午戰爭後台灣歷史的影視劇。由台灣著名導演萬仁執導,製作班底和主演全部是台灣人,張頌文的表演在試鏡中脫穎而出,在劇中扮演光緒皇帝。同年,曾執導過《黑洞》《冬至》《七日》三部熱播大戲的新銳導演管虎再度出擊新戲《第二面》,張頌文出演戲中靈魂人物馬明心,該戲在中國許多地區播出創下收視第一,張頌文在影視圈被一致看好。08年:中國著名導演張紀中首次將中國古典兵學著作《孫子兵法》以人物傳記形式搬上螢屏,開拍大型電視連續劇《兵聖》,張頌文受邀出演戲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吳王夫差。張紀中對其演技大加讚賞。
運動員侯曉蘭
侯曉蘭,廣東省曲棍球運動員,1981年6月生,女,廣東省韶關市人。1992年進入韶關市業餘體校,1995年進入廣東省曲棍球隊。1999年參加全國曲棍球聯賽獲得冠軍。2000年參加第二十七屆奧運會曲棍球比賽獲第五名,同年參加亞洲青年曲棍球錦標賽獲第二名。2001年參加
第九屆全運會曲棍球比賽獲第三名。2002年8月24日至9月1日參加第十屆世界冠軍杯女子曲棍球比賽獲得冠軍,9月29日至10月14日參加第十四屆
亞洲運動會女子曲棍球比賽獲得冠軍,11月參加第十屆世界盃女子曲棍球比賽獲第三名。2000年獲
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
生態專家潘曉玲
潘曉玲,女,1963年8月生,廣東韶關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後。
新疆大學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新疆植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景觀生態學會理事、
中國植物學會系統與分類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植物學、
植物生態學、生態環境與區域發展等領域的研究及教學工作。主持國家級研究項目8項,獲獎成果多項,近年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3部。現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中國西部乾旱區生態環境演變與調控研究”項目(G199990435)首席科學家;1999年當選為“新疆十大傑出青年”。
明朝大將陳璘
陳璘(1543-1607),字朝爵,號龍崖,翁源縣龍田鋪人(今周陂龍田村)。遴少懷大志,身材魁梧,膂力過人,結交多賢豪,相與談劍術,講韜略,盡得其秘。在國家民族內外患之際,璘決心從軍報國。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潮州、連江等地區數萬人起事,粵中大震,總督下令熟兵法者爵萬戶。此時,璘獻策軍門,總督大為賞識,即署把總軍銜,命璘領兵前往平息,升為指揮僉事。平息英德起事,升廣東守備。
民國著名茶商池秉德
池秉德(1877~不詳),原名池閱龍,祖籍韶州府翁源縣(今韶關市翁源縣),其祖上世代製作烏龍茶,其祖上世代製作烏龍茶,14歲便已到美珍茶莊擔任制茶師,17歲時隨父南下來到廣州,21歲時已成為茶行業內聞名遐邇的制茶大師傅。1898年,池秉德在廣州創辦"德記茶莊",後遷至香港後改名"龍德記茶莊",主要經營烏龍茶生意,一度發展成為近代比肩立頓的中國茶葉公司。池秉德掌舵著這家有"烏龍世家"之稱的龍德記茶莊以香港為跳板把烏龍茶貿易拓展到世界各地,打破了北美市場烏龍茶的空白,被譽為中國近代茶業復興的先行者。
抗日名將張發奎
張發奎,又名逸斌,字向華,始興縣隘子鎮采嶺村人,民國陸軍上將。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二日出生於縣城,祖輩務農,父名居之,字竹溪,充縣衙小吏。8歲入私塾,光緒三十三年就讀縣立高等國小堂。宣統三年(1911年)夏,與同學李君外出遊泳,李不慎溺死,發奎懼牽連出走廣州,先當學徒習染織,後從軍當兵。民國元年(1912年),考入廣東陸軍國小並加入同盟會。他聰敏好學,於民國2年在3000同學中以《吳起將兵與士卒同甘苦論》一文名列前茅,升入武昌第三陸軍中學。民國4年畢業返粵參加第二次反袁之役,曾一度為孫中山隨身侍衛。翌年派在廣東士敏土廠任事。民國9年奔赴漳州“援閩粵軍”任中尉副官。8月,與桂系軍閥戰,發奎,隻身於敵群中奪獲新式步槍兩枝,晉升上尉副官。惠州攻堅戰,任敢死隊督戰長。民國11年任總統府大本營警衛團第三營營長。6月陳炯明叛變,張發奎率部與叛軍戰於翁源。陳炯明遣前陸軍國小校長翁式亮致函發奎稱:“師生之情,愛護之心始終如一,希迅速來歸,免貽後悔”。發奎旋以“師恩難忘,恕難從命”。回絕,毅然率部退入始興仙人洞據山相抗,為時半年。故以後有“大王”綽號。後來粵軍第一師師長梁鴻楷函張許以相機驅陳,張遂出山任第一師二團三營營長。民國12年(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張發奎舉兵驅陳,升任團長。民國13年該團參加第一次東征及平定劉震寰、楊希閔之亂,屢立戰功。東征之役,其弟張貴斌陣亡。民國土4年(1925年)。7月,粵軍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師,張發奎任獨立旅旅長。在南征中殲鄧本殷部,升任十二師師長。民國15年7月,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張發奎率部進軍湖南與第十師擔任湘江東岸作戰,連克醴陵、平江,迫吳佩孚部退守汀泗橋。汀泗橋三面環水,後枕高山,除西南鐵路橋可通外,悉為崎嶇山路。吳佩孚屢敗後,集北軍兩萬,任宋大霈為指揮,欲憑天險待四軍而殲之,並親由長辛店率嫡系部隊傾巢南援。8月26日,四軍發起攻擊,宋大霈率大刀隊督陣,雙方激戰甚烈;至夜,張發奎令三十六團渡水偷襲敵後、占領中央陣地。翌日拂曉,張親率三十五團及
葉挺獨立團從正面奮勇衝殺。獨立團多共產黨員,前仆後繼,視死如歸,血戰數小時衝過鐵橋。吳軍腹背受敵被包圍繳械,十二師占領汀泗橋,30日,四軍再攻克賀勝橋,直逼武昌。四軍北伐入湘,戰無不勝,汀泅橋、賀勝橋之戰,重創北軍,寫下了北伐戰爭最光輝的一頁,贏得了“鐵軍”稱譽。民國土5年(1926年)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後,張發奎率十二師援贛,首戰馬回嶺,全殲孫傳芳謝鴻勛部,繼又協同第七軍克九江取南昌,旋迴師武漢。民國16年1月,張發奎晉升第四軍軍長。武漢粵僑聯歡會贈“鐵軍”盾牌一塊,紀念四軍功績。3月”張發奎兼任十一軍軍長,中旬,國民黨召開二屆三中全會,張發奎當選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任第四方面軍第一縱隊司令官。“四·一二”政變後,
武漢國民政府明令討蔣。但因張學良率.奉軍與吳佩孚殘部聯合進窺武漢,遂決定先繼續北伐。4月下旬,張發奎率四軍、十一軍出師河南,於上蔡;逍遙鎮等地擊敗東北軍四個軍,進擊臨潁。張學良集中主力25萬人與北伐軍決戰。雙方血戰,十一軍七十七團團長蔣先雲(共產黨員)戰死,張頑強指揮,終將奉軍主力擊潰,占臨潁,克許昌取開封。第二期北伐,鐵軍逐鹿中原,威震中外。6月13日,北伐軍班師武昌,張發奎升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7月15日,汪精衛叛變,寧、漢合流實行清共,張發奎因部下有不少共產黨員且多為骨幹,並不熱心**,反而接納郭沫若、張雲逸、葉劍英等一批共產黨員到二方面軍任職。
南昌起義後,張發奎採納葉劍英的意見不去追擊葉挺、賀龍,而令第四軍南下廣東與李濟深爭地盤。9月下旬,第四軍進入廣州。11月17日,張發奎、黃琪翔發動廣州政變,擁護汪精衛反對南京特別委員會,驅逐黃紹桂系部隊。12月11日,共產黨領導廣州起義,張發奎於肇慶回師鎮壓。國民黨反汪各派乘機指責張有異動,張被迫離開四軍赴日本。第四軍退出廣州。民國18年(1929年)3月,
蔣桂戰爭爆發,張發奎回國,被任為討桂軍右翼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整編第四師師長(原第四軍)。張部於鄂西擊敗桂軍。9月,蔣介石存心消滅異己,下令張部移防隴海路,計畫第四師途經浦口時包圍繳械。於是張發奎再次反蔣,率部取道湘西直下廣西,復與桂系聯合進攻廣東。12月,張、桂聯軍於花縣被何應欽軍擊敗,返回廣西。四軍縮編為第四師。民國19年(1930年)蔣、馮、閻爆發
中原大戰。張發奎、李宗仁舉兵策應,恢復第四軍,進攻湖南,占領長沙。蔣介石調粵軍乘虛奪取衡陽,兩軍激戰,張、桂軍大敗復退回廣西。第四軍僅剩兩團。張發奎心灰意冷,僅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廣西省政府委員。“九·一八”事變後,張發奎電請南京政府允其率部開往東北抗日,蔣介石不予理睬。12月國民黨召開第四次
全國代表大會,張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民國21年3月,他再次要求率部援黑龍江,蔣又不允。張發奎痛感國事危急而報國無門,於10月隻身出國遊歷歐美。張在國外宣傳抗日救國受各地華僑歡迎。,在倫敦他發表談話說:“如有機會,余願率一旅之孤軍奮起抗敵,期有抱國讎於萬一也。”在美國,一位醫生名叫雅侖,用一個傳家之寶的酒杯盛滿白蘭地對張說:“在我有生之年,如你能打敗日本,情願把這杯子送給你”。張發奎毫不猶豫一飲而盡(抗戰勝利後,雅侖找到張的弟弟勇斌果然把酒杯交其帶回)。民國24年春張回國到南京見蔣介石,提出;“今後中國之出路,唯有抗戰之一途”。蔣許他日後為抗日先鋒。民國25年張任皖、贛、浙、閩四省邊區總指揮及蘇浙邊區綏靖主任,專事督辦抗日防禦工事。“七·七”事變後,張發奎表示;“如果這次再不能對日作戰,我決定入山為僧,今後永不問世事”。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張任第八集團軍兼右翼軍總司令;在浦東擊敗日軍數十次進攻並親自指揮炮兵轟擊日軍司令部和日軍旗艦“出雲號”給敵以重大威脅,被譽為神炮。10月30日·,左翼軍開始敗退,蔣改任張指揮左翼及中央軍。面對殘局,他仍表示:“盡最後一分力,流最後一滴血”。u月5日,日軍於杭州灣登入,張部腹背受敵,奉命放棄上海。民國27年(1938年),張發奎任第二兵團總司令兼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參加
武漢保衛戰。民國28年春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負責兩廣軍事。冬,張指揮第一次
粵北會戰獲勝。民國29年1月,四戰區遷往廣西,他乘隙回家鄉住了十天,然後到廣西任職,相繼收復南寧、龍州、欽州。民國33年10月,日軍進攻廣西,桂林、柳州、南寧失陷。張部敗退至百色。冬,張發奎改任第二方面軍司令長官。民國34年5月,二方面軍奪回南寧,7月攻克龍州、憑祥,進軍梧州。
抗日戰爭勝利後,張發奎任廣州地區受降官,主張嚴懲日酋田中久一。民國35年任廣州行營主任,不承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
華南抗日游擊隊並計畫清剿。民國36年改任廣州行轅主任,冬調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民國38年1月任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兼海南建省籌備委員會主任。3月任陸軍總司令。7月辭職到香港定居,直至1980年3日10日病逝,終年85歲。張發奎一生戎馬,但頗重視文化教育,曾在家鄉創辦風度國小,於四戰區創辦志銳中學,培養了不少熱血青年。任四軍長時曾贈始興中山圖書館《萬有文庫》、《四部叢刊》各一套。他死後,葉劍英委員長致電其家屬:“驚悉向華將軍逝世,不勝哀悼。鄉情舊誼,時所縈懷。特電致信,尚希節哀”台灣始興同鄉會曾開會追悼並獻一輓聯:“望出曲江,緒承風度,千載道範,先後獻身邦國,古今輝映;聲揚鹹寧,威鎮華夏,一代名將,從此撒手人寰,中外同哀。”
12月,張發奎南下廣西,聯合
李宗仁反蔣。在此之前與朱暉日等也在香港設立機關,分頭聯絡各地武裝團體,並於1928年12月3日,策應第四軍,舉兵反蔣。次年2月,第四軍在花縣討蔣失敗不久,薛岳和吳奇偉等在廣東
廉江歸隊。6月中旬,參加北流戰鬥。第四軍與粵軍
蔣光鼐、
蔡廷鍇部激戰兩晝夜,損失慘重,縮編為三個團,他擔任第三十五團團長。
中原大戰
1930年4月,中原大戰爆發。張桂聯軍從廣西分途北上配合馮、閻對蔣作戰。6月,其後續部隊在
衡陽受到
蔣光鼐、
蔡廷鍇部阻截,後路被斷。在這緊急關頭,薛岳主張移兵東南,直搗
南京,吸引蔣介石的主力,以達到“圍魏救趙”之目的。但未被張發奎等採納。後張、桂聯軍在
衡陽遭到蔣、蔡部的圍攻,傷亡慘重。突圍至廣西時,第四軍僅剩千餘人。他因自己主張被否定,造成大敗,便灰心喪氣,牢騷滿腹,向部下公開宣布他和張發奎決不再幹下去,同意官兵自行處置所帶武器,致使軍心更加渙散。7月4日,第四軍退至
桂林時,只剩下五六百支槍。可是,部分官兵要求堅持再乾。後來,
李宗仁將桂軍一部分部隊充實第四軍的編制,任命薛岳為該軍第十師師長。10月,薛岳受
白崇禧指揮,率部參與解南寧之圍,在對滇軍作戰中,腳部負傷。戰後,他向總司令部請求調動工作,呈稱:“平馬之役負傷後,復染瘧疾”,“尚未復原,懇準暫調工作,俾資調養”。12月,第四軍進行縮編,總司令李宗仁批准薛岳的請求,第十師併入十二師,他被調任
柳州軍校校長。1932年1月,他看到國民黨內部政局複雜,便辭職回九龍閒居。
第五次圍剿紅軍戰役
1933年5月,薛岳被蔣介石起用為第五軍軍長,參加對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10月,到達南昌。先任北路軍之第三路軍副總指揮兼第七縱隊司令,後任第一路軍代總指揮兼第七縱隊司令。次年1月,任北路軍之第六路軍總指揮。
從這年4月開始,薛岳指揮第六路軍先後占領了韶源、上岡、壽華山、興國和贛南重鎮
古龍岡。10月,又占領石城,威脅紅都瑞金。
中央紅軍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後,薛岳奉蔣介石命令,指揮第六路軍和第八縱隊跟蹤追擊。紅軍入湘後,
何鍵任追剿軍總司令,他為前敵總指揮。11月,蔣介石調集中央和湘桂軍四十萬,企圖將紅軍包圍和消滅於湘桂之邊。薛岳即奉命率部沿湘桂公路實施側擊,與紅軍戰鬥七天七夜。1935年1月,當中央紅軍進占
遵義時,他指揮所部急行軍開進
貴州省會
貴陽市及其周圍,不久被蔣介石任命為龍雲總司令的第二路軍前敵總指揮兼
貴陽“綏署”主任。
1935年1月中旬,中央紅軍一渡赤水河,準備從川南北渡長江。蔣介石急調三十六個團進行包圍。薛岳奉命急調周渾元部渡過烏江,進入黔西,實施側擊,企圖將紅軍壓至長江以南,橫江以東,烏江以北、以西地區消滅之。
1935年3月上旬,紅軍三渡赤水河,進入川南。薛岳立即指揮各縱隊進行尾追,並大築碉堡進行包圍。4月,蔣介石也趕到貴陽督戰。就在這時,
毛澤東揮師東向,四渡赤水,再過烏江,指向貴陽。這使蔣介石感到意外的威脅,便親自布置貴陽防衛。同時,急令
雲南孫渡率部日夜兼程前往“救駕”。這時,紅軍便乘虛轉入滇境,從
昆明西北方向渡過金沙江,圍攻會理。薛岳又率部渡江向會理尾追。當他到達目的地時,紅軍已向大渡河挺進(1863年5月,
石達開就是在大渡河遭到覆滅的)。這時,蔣介石立即調集薛岳的中央軍及其他地方軍隊,二十餘萬人,組織大渡河會戰,企圖殲滅紅軍。可是,薛岳等正忙於調兵遣將之時,紅軍即分兵兩路,迅速地打破劉文輝部的防線,分別從
安順場和瀘定橋搶渡了大渡河。
日本投降後,薛岳任南潯線受降司令官,1945年9月14日,在南昌舉行受降儀式。1945年10月10日,
美國總統杜魯門給他頒發一枚自由勳章,表彰其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
內戰時期
1946年5月,薛岳就擔任國民黨
徐州“綏署”主任,根據國民-防部“南北會師,占領
山東,打通津浦線”的方針,發動了進犯魯南
解放區之戰役,企圖打通臨(城)徐(州)和台(兒莊)棗(莊)間的兩條鐵路支線,迅速占領
棗莊煤礦,以維持軍運和解決南京等地冬季燃料的供應。
1946年10月6日,薛岳令王長海為師長的整編第七十七師和
馬勵武的整編第二十六師,在空軍支援下,分別向嶧縣和
棗莊進犯。因魯南新四軍採取避實就虛的戰略方針,早已撤離,未經多大戰鬥,於8日便相繼占領了嶧縣城和棗莊一帶。11月初,又令各部從東、北、西、南向
解放區大舉“清剿”,威脅
臨沂人民政府和沂蒙革0據地。中旬,駐防台兒莊的王長海部突然受到葉飛所率新四軍進攻,旅長戴之奇因兵敗畏罪自殺。
12月上旬,薛岳又命令裝備精良的整編第二十六師,從嶧縣東面進犯解放區。1947年元旦,該師離開嶧縣百餘里,被新四軍誘入卞莊、向城等地。隨後,在向城被新四軍從蘇北、魯中迂迴來的八個師包圍。他又立即從徐州調兩個整編師前往支援,其中一個師剛進抵古林村就受到新四軍的圍攻。5日,困於向城的
馬勵武部突圍,傷亡慘重。其旅長蔣修仁被擊斃。10日,嶧縣城被新四軍攻破,馬勵武及其參謀長被生俘,整編第二十六師覆沒。
薛岳任國民黨徐州“綏署”主任半年多時間,-連敗,引起國民黨內部眾多非議。3月3日,蔣介石見他“指揮無力,名聲低落”,將其“綏署”主任撤銷。
5月10月,薛岳任南京政府參軍長。次年5月,轉任蔣介石“-”參軍長。在這期間,他常與陸軍總司令
余漢謀、閒居上海的原第四軍軍長張發奎等粵籍要人,議論時政和自己出路問題。
1948年4月,國大在南京召開。薛岳與張發奎等成立競選小組為
孫科競選副總統籌經費,拉選票。還非正式地內定了一個
孫科的影子內閣:張發奎為-部長,薛岳為參謀總長,
余漢謀為軍政部長,
陳策為海軍部長,
李漢魂為內政部長,鐘
天心為教育部長。但是不久,粵人為孫科拉票的醜態被南京“救國日報”披露,並涉及孫科的私生活。薛岳等感到難堪,率領百餘人前往該報社問罪。上海一家報紙以“三帥奪大炮,表演全武打”之顯著標題,登載了此則新聞。
淮海戰役後,薛岳與張發奎等粵籍要人提出以“粵人治粵”的口號,反對
宋子文繼續主粵。蔣介石為籠絡廣東地方要人,批准了
宋子文的辭職請求,並任命余漢謀為廣州“綏署”主任,薛岳為廣東省府主席,張發奎接任余漢謀的陸軍總司令職務。
1949年2月,薛岳前往廣州上任,決心在廣東與共產黨繼續較量。他首先亮出“廣東人民大團結”的旗號,大力收羅廣東舊軍政人員,安插親信,排除異己。各廳、局、處、科級幹部的任免,都由自己說了算。同時,將原來十五個保全團,擴充為二十個團,編成五個師。由其親信分任師長。為了適應大兵團作戰,還在各師配備重型大炮、戰車,並把部隊從各地調集到廣州附近和省內各重要鐵路沿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向廣東進軍。
1949年5月14日,薛岳的老部下
吳奇偉在粵東起義,廣東省內政局大亂。10月11月,他來到
海南島。1949年12月1日,任海南防衛總司令,統一指揮海南陸、海、空三軍。為了阻止解放軍解放海南,在全島設立三道防線:從
文昌縣的銅鼓嶺起,中經抱虎嶺、木蘭頭、七星嶺、鋪前、塔市、
海口市、白蓮、花場、天尾、馬梟、
臨高角、新盈、新英、定城等沿海地帶為第一道防線;由
瓊山縣在長坡、煙礦、黃竹、定城、新英,瑞溪、金:江、紅石嶺、加萊、那大、白馬井等為二道防線;以
海口市,白蓮,花場、天星、馬梟一線為核心防線。其部署兵力達十萬之眾。薛岳認為這三道防線堅如“銅牆鐵壁”,自稱為“伯陵防線”。
1950年4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鄧華兵團在瓊崖縱隊和海南人民支持下,渡過瓊州海峽。薛岳部,兵無鬥志,一擊即潰,被殲五、六萬之眾。
主政湖南
1939年1月,薛岳在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期間,還進行了一系列湘政建設,他臨危受命就任湖南省主席。上任後,根據湖南的實際情況和抗戰需要,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針。所謂“安”,就是力圖使湖南人民安居、安業、安心,“便”,即便民、便國、便戰;“足”,即足食、足兵、足智。並依此實施所謂“六政”建設。
薛岳把提高國民的健康水平作為湘政建設的第一要政,稱之為“生民之政”。他指出,唯有每個國民身體健康,乃能救國,唯有整個民族的健康,乃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平等。除了增加經費改善原有醫院醫療設備外,還各撥款四百萬元,新建了省立第三、六、七、八醫院。後來,又籌建了省立第九、十醫院。抗戰勝利前還電令省建、教兩處撥款建設南嶽體育館和開闢中山公園。與此同時,嚴令禁止鴉片和限制娼伎活動。
在施政中,薛岳重視發展農業、林業、興建水利,以及交通運輸和工礦企業,稱之為“養民之政”。他鼓勵湖濱農民開墾湖田,擴大耕作面積。準許基層幹部和文職人員,租種田地,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要求各地做到“一縣一農林場,一分鎮一農林場,一保一農林場”。
國民教育,即所謂“教民之政”,是薛岳湘政建設中的一個重點。他一方面發展中國小的文化教育,提高民智,一方面發展中等師範和職業教育,以適應工農業生產和中國小教育的需要,同時,反對學校商品化,責令各區專員對本區內之省立師範學校、職業中學及私立國立中等以上黨校進行督導,“嚴整學風,改善教法,如有違背現代教育方法,以學校為商品化者,均應報府嚴辦”。
薛岳還重視強化警察組織,肅清漢奸土匪,安定後方,稱之為“衛民之政”。他要求對那些被敵偽收買,“操縱市場,高抬物價,積極破壞社會經濟,進而怨惡戰爭發生反戰行動”者,進行“切實防範”;凡“參加偽組織,替敵人帶路、作偵探、作便衣隊、修築公路、運輸糧彈傷兵者一經捕獲,訊明確實,準予就地槍決,以正國法”。
為了喚起民眾力行抗戰,薛岳推行所謂“管民之政”,整頓和健全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他規定:凡屬於社會組織之人民團體、經濟團體合作事業團體,均有絕對服自命令,力行抗戰建國之責,否則依法解散,重新改組;凡屬社會組織之文化團體,均有宣傳法令,喚起民眾力行抗戰建國工作之責,否則依法解散,重新改組。
薛岳實施的第六政就是所謂“用民之政”。他很重視糧政建設,指令有關部
門合理地規定米谷價格,防止奸商、宮
商高價圖利,以圖“谷主糧商,食米之人,皆得共生共存,而不背民生主旨。同時,還要求各縣市、各有關部門,要把評定、核正、檢查物價;作為“當前最重大之任務。指出:“高抬物價固不準,壓抑物價也不行,力求‘中正’二字,使商民賣得出,買得入;則物暢其流,價安於市。”如“奸商操縱,官商居奇,而縣府縱任不理,對民生漠不關心,物價反而高漲。
三次長沙會戰,薛岳所指揮的部隊共殲滅日軍11.75萬人(三戰殲敵人數分別為2萬、4.15萬和5.6萬)。雖然中國軍隊在1944年的
長衡會戰中失利,長沙和衡陽相繼失守,但仍給日軍造成了傷亡慘重的代價,而且其因主要在於部分軍隊抽調南下造成的軍隊戰鬥力不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