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目標

音樂教學目標

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這是音樂家發自肺腑的金玉良言。我們每位音樂工作者應該做的是:假如音樂是清泉,就讓它流得更歡;假如音樂是熔爐,就讓它燒得更旺。讓音樂成為學生人生中最大的快樂,提高不斷的接觸、參與音樂,讓他們深入音樂藝術的殿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音樂教學目標
  • 主要:天淇樂
簡述,德育作用,

簡述

縱觀我國目前的中國小音樂實踐就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許多教師把音樂課教學目標的重點放在了音樂知識的認知和音樂技能的訓練上。在某些人看來,衡量一堂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主要看這節課學生掌握多少樂理知識,唱會多少歌譜?而這些都不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更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我們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從該學段的學生特點、教學大綱要求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來審視中國小音樂教育時,顯而易見,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審美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在感悟音樂中陶冶情操,才是國小音樂教學追求的主要目標。因此,認知活動和技能訓練活動不應該成為其主要內容,培養學生"音樂耳朵"才是國小音樂教學活動的核心。 開放的音樂教學目標是指音樂教學目標的多元性,我們當然決不排斥音樂知識與技能,而是指能在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前提下,又能關注知識與技能目標,而不是僅僅關注其中的某一方面。
以前,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遵循了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開始把音樂教學的目標分為基礎目標和發展目標。基礎目標是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向學生提出學習音樂的態度、技能、知識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發展目標是在保證達到基礎目標的前提下擴展開的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和發展潛能而設定的。學生的音樂基礎是參差不齊的,其中不乏音樂感覺一般的普通學生,更有"五音不全"者。對於這類學生的教學,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的傳授必不可少,但過分強調這方面的訓練,可能會使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熱情消耗殆盡,對音樂產生厭倦感。這時,教師就要努力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自身基礎上獲得創新性的發展。比如音樂欣賞,同樣的音樂往往可以讓不同的學生產生不同的聯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音樂欣賞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心活動,並且是帶有很強主觀性的。誰能說"五音不全"的學生沒有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學生的內心世界如天空的雲彩,是多姿多彩的。而音樂就具有這種巨大的對於學生個性差異的"兼容"作用。

德育作用

教師都知道教學的目的是培養人才,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因此,每門學科都有其教育的內容和作用。在音樂教學中,尤其使我們感受到的它的德育作用,無論是音樂作品的本身,還是教學過程中的講導、提示和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其音樂藝術有著它獨特的誘人魅力。它能扣人心弦、啟人心智、育人品德。可見音樂這門情感藝術,它比其他的藝術更能直接地深入人的情感之中,對人的品行修養、審美情趣和情感陶冶都將起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大凡愛好音樂和接受音樂薰陶的人,就能在人生成長過程中形成一種人格比較完美的心理結構和心理定向,並逐步趨於穩定性和成熟性,對人的全部精神及生活發生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是受益於終身。
有很多成就一番事業的人物中,他們都是把音樂教育視為一生取得事業成就的基礎。因為,成就一項事業,需要人具備優秀的精神和品格,而音樂教育就是鑄造和挖掘這方面人才人品不可缺少的條件。在此就有關音樂教學中的德育作用淺談如下幾點:
一、明確音樂教育中的教學目的
教育不是單一的傳授知識,它是通過教學的手段來實現培育的人才,以此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學中,目的越明確,實現的效果就越好。而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全面健康發展的人。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教育思想。其教育目的就是完善高尚的道德人格。音樂教育作為實施德育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它是要求在掌握技巧、培養樂感、確立觀念、增強美感的同時,藝術性地接受知識來完成或達到塑造美好的人格品德和高尚的思想精神。使學生在音樂教育的天地中,真正感受到對人生理想和希望的渴求。從而堅定信心,樹立目標,提高素質,完善自己。
二、圍繞音樂教育中的思想情感
音樂教育較之其他學科教育,更具有藝術性、思想性和靈活性。學生在教育中獲取知識,在教學中掌握技巧,並得到音樂藝術的薰陶,他們的思想感情也由此得以建立和升華。音樂給予的情感,作品賦予的思想,教學創設的氛圍。正是圍繞音樂教育中的思想情感來啟迪學生心智,造就學生品德的堅實基礎和條件。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情感作為基礎,只能是空洞的說教。因為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情感的藝術,它比其它的藝術更動人心弦,更訴之於人的感情。在教學中能行之有效的方法莫過於“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這其中的“情”是關鍵。所以,教師在音樂教育中把握思想情感,能動地結合教學藝術,其感染程度是其它教學不能比較的。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於真理的追求。”這情感就生出思想,敘之於聲音的藝術之中。
三、懂得音樂教育就是美育教學
人愛美,同時追求美。美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美的層次。音樂的美是建立在不同環境和不同生活感受上的。其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定位對美的認識是深還是淺。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音樂藝術的獨特形式來實現美育的。它不但具有美育的全部共同特點,而且有它自身的特色。在教育過程中,懂得讓學生感受對美的理解和企盼,使他們在音樂教學中逐步提高認識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並注重用歌聲來體現美,用音樂形象來塑造美,培養他們的良好情操,以煥發他們是現在在校,還是將來走向社會,始終具有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面對生活。音樂教育以美育教學來實現目的,注入思想情感,它是不能強制的,它是依靠學生對美的認識和對音樂得愛好,發揮在教學中的德育作用的。我們知道,法制教育的“準”與“不準”是帶強制性的;道德教育的“應該”和“不應該”是帶理性的;而音樂教育中的“喜歡”與“不喜歡”是帶自覺性的。由於審美教育不需要對審美對象進行理性的說服教育,學生主動自願接受音樂教育帶來的審美感受是其它教育形式替代不了的。因此,美育教學是音樂教育發揮德育作用的有一個重要途徑。
四、理解音樂教育就是藝術薰陶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加之積極的教態,以及多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能機智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在把握音樂教材,運用音樂藝術手段,結合教育思想內容,創造審美教學氛圍來感染來促動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以至充分發揮不同體裁和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的作用。這是音樂教育中具有激發學生意志,提高精神境界,形成品德之必然。由於生活美的現象和形狀是豐富多彩的,作為反映社會和生活現象的音樂作品也是多種多樣的,其表現形式也體現出各自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如:音樂遊戲、輪唱、合唱、器樂合奏等音樂活動,可以培養學生遵守紀律的習慣和集體注意精神,以及形成人與人之間緊密合作的良好道德。對於滲透著民族文化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特質的優秀民族音樂,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由此可見在音樂教學中實施美育灌溉,進行藝術薰陶,把音樂藝術教育推向每一個學生、每一個青少年,推向整個社會,以其音樂獨特的教育手段,獨有的藝術魅力,強烈的音樂感染和藝術薰陶,在學生心田裡,獲得教育播下的受孕於音樂藝術的種子,使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2010年2月作家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