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習性 A、韭蛆
幼蟲 對環境的濕度較為敏感,存活的最佳
濕度 在60%~80%之間,寄主濕度過大立即爬離寄主,不再取食。對溫度要求不高,20℃~25℃是其最適生長溫度。而其成蟲雖然喜陰濕環境,但濕度大於70%則不能存活。低齡
幼蟲 喜歡在韭菜莖基和假莖處取食,而高齡老熟幼蟲則喜歡在土壤中生活。
韭菜遲眼蕈蚊 B、韭菜遲眼蕈蚊幼蟲能分泌絲線,結稀蔬絲網,粘連寄主殘屑,群居在網下取食。
C、韭蛆幼蟲極為怕
光 ,強光刺激下表現為不停翻滾且四處爬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小,長2.0~5.5毫米、翅展約5毫米、體背黑褐色。複眼在頭頂成細“眼橋”,觸角絲狀,16節,足細長,褐色,脛節末端有刺2根。前翅淡煙色,緣脈及亞前緣脈較粗,後翅退化為平衡棒。雄蟲略瘦小,腹部較細長,末端有一對
抱握器 ,雌蟲腹末粗大,有分兩節的尾須。
卵
橢圓形、白色,0.24毫米×0.17毫米。
幼蟲
體細長,老熟時體長5~7毫米,頭漆黑色有光澤,體白色,半透明,無足。
蛹
裸蛹,初期黃白色,後轉黃褐色,羽化前灰黑色,頭銅黃色,有光澤。
分布寄主危害 韭菜遲眼蕈蚊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各省區 , 以及四川 、湖北、浙江 、江蘇等省。該蟲取食範圍較廣,可危害百合科、菊科、藜科 、十字花科、葫蘆科 、傘形科等 7 科 30 多種蔬菜, 其中北方保護地韭菜受害最重 ,其次為大蒜、洋蔥 、瓜類和萵苣 ; 可造成韭菜產量損失 30 %~80 %,蒜田經濟損失超過 30 %。韭菜受害嚴重地塊平均幼蟲達 89 . 7 頭 m2 , 蔥頭平均達 102 . 5頭 m2 。在江西 、北京等地還危害食用菌。
發生規律 韭菜遲眼蕈蚊年發生世代從天津到杭州4~6代不等。杭州一年發生6代,若晚秋氣溫偏高也出現第七代,一般12月中、下旬第六代幼蟲在大蔥、韭菜的地下根莖或鱗莖周圍土中群集越冬,第二年2月下旬開始化蛹,3月上旬開始出現羽化成蟲,3月中旬為羽化高峰,4月上旬為第一代幼蟲發生高峰期,以後近一個月發生一代。
韭菜 遲眼蕈蚊成蟲晝夜均能產卵,卵產於地表土塊下或韭菜鱗莖和葉鞘內,大多塊產,少數散產,產卵量100~300粒不等,一般200粒左右。幼蟲有群集危害特徵,一般在土下5~10厘米處活動,咬食鱗莖或地下莖葉,使植株枯萎死亡,老熟後在鱗莖或根部化蛹。一般砂性土危害重,成蟲不善飛翔,所以發生危害成區域性,遠距離傳播往往由其植物產品如蒜頭、泥韭、帶土的蔥等將蟲卵、幼蟲或蛹夾帶至新發生地。每年的4~6月和9~11月蟲量最多,呈春、秋兩個危害高峰,春、秋兩季主要危害韭菜的幼莖引起腐爛,嚴重的使韭葉枯黃而死。夏季的7~8月份,由因幼蟲不耐高溫乾旱和暴雨,幼蟲在31℃時就滯育,特別是砂質土,土壤受陽光照射升溫快,而暴雨又易使土壤板結,均不適於幼蟲生長發育,所以田間蟲量少,危害也輕。
韭菜遲眼蕈蚊屬喜溫性害蟲,抗高溫、乾旱和暴雨能力弱,幼蟲發育最適氣候條件為溫度18~25℃,土壤含水量5%~20%。因此
長江流域 盛發期為春季4~6月、秋季9~11月。在25℃時,卵歷期2.5天,幼蟲期10.5天,蛹期1.5天。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A、冬灌或春灌減少幼蟲數量;
B、韭菜萌發前,起土翻曬晾根,乾死幼蟲。
藥劑防治 A、在成蟲羽化盛期噴灑50%
辛硫磷 乳油800倍液或50%氯氰乳油3000倍液,上午9—10 時施藥效果最好;
B、在幼蟲為害盛期,當韭菜葉尖開始變黃、變軟,逐漸向地面倒伏時,即應灌藥防 治,可選用50%
辛硫磷 乳油1000倍液或80%
敵百蟲 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