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文舉
- 別名:韓樹園 韓孔庵 韓孔廠 捫虱談虎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州番禺沙灣古壩鄉
- 出生日期:1864
- 逝世日期:1944
- 職業:維新派革命家、政治家、教育家、報人
- 畢業院校:萬木草堂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長興里十大弟子
維新革命黨人
《時務報》、《知新報》、《清議報》、《新民叢報》主筆、創辦人
南強公學創辦人、校長
湖南時務學堂教習,教育家 - 代表作品:《舟車睡醒錄》、《樹園詩集》、《樹園先生遺集》、《近世中國秘史》
- 同學:梁啓超、歐榘甲、麥孟華、陳千秋
- 老師:康有為
- 弟子:范源濂、蔡鍔
基本信息,一、長興十大弟子韓文舉,二、振衣而起不虛生,三、海外逃亡忠帝黨,四、背叛師門向革命,五、久在江湖一布衣,六、詩詞及對聯,
基本信息
名人姓名:韓文舉
又名:韓樹園、韓孔廠、韓孔庵、捫虱談虎客(筆名)
出生年代:1864—1944
名人國家:中國(廣東省番禺),沙灣古壩鄉人
簡介:韓文舉字樹園,號孔庵。廣東番禺人。監生出身。1891年(清光緒十六年)入廣州萬木草堂,師從康有為,曾協助康有為編著《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後任萬木草堂學長,號長興里萬木草堂十大弟子之一,康門十三太保。後任湖南長沙時務學堂(湖南大學前身)教習、上海《時務報》、澳門《知新報》主筆。戊戌政變後流亡日本,協助梁啓超辦《清議報》、《新民叢報》。1900年參加自立軍起義。民國初年,在廣州辦南強公學、覺是草堂。晚年留寓香港。1944年病歿於九龍。著作編為《樹園先生遺集》。
一、長興十大弟子韓文舉
韓文舉(1864-1944)字樹園,號孔廠(古“庵”字,故又號:“孔庵”),廣州市番禺沙灣古壩鄉人,明末烈士韓上桂的後人。與梁啓超、陳千秋、麥孟華等為同窗。他因為仰慕十六國時前秦謀士王猛,博學好兵,在大將恆溫拜訪他時,捫虱而談,結果以一介寒士介紹給秦皇苻堅而得到重用,後人比之為租個孔明,故筆名“捫虱談虎客”。從此,以其文筆縱橫馳騁於報壇、文壇之上。
光緒十六年(1890年),康有為舉家遷入清代羊城(今廣州),租賃了長興里的邱氏書室(今廣州中山四路長興里3號),正式開設學堂,名“長興學舍“。後改名為萬木草堂。萬木草堂前後共有3000名弟子,而當時從康有為最早又成績卓著的,被稱為”長興里十大弟子“,分別為:陳千秋、梁啓超、麥孟華、曹泰、徐勤、韓文舉、梁朝傑、王覺任、林奎、陳和澤。
其同學梁啓超《飲冰室詩話》第30則有:“吾少年同學中,相與共夕最久者,惟番禺韓孔廠布衣,即其著述自署‘捫虱談虎客’者是也”
《康南海自編年譜》有“光緒十七年辛卯,三十四歲。始開堂於長興里,講學,……來學者多志士,若韓文舉、梁朝傑、曹太多有成者。”
二、振衣而起不虛生
韓文舉之父在港澳經商,逐漸富有,便禮請名儒到古壩家中課其子弟,在嚴格督教下,學習《四書》、《五經》,以求光耀門楣。但韓文舉目睹清廷腐敗無能,國力每況愈下,便於27歲(1891年)到廣州長興里萬木草堂拜康有為為師,成為早期的康門弟子。
韓文舉初見康有為,呈上自己舊作《主靜立人極說》,即受康有為讚賞。在萬木草堂中,他與梁啓超、陳千秋、麥孟華以義禮、氣節、經世之學相砥礪,以維新救國為己任。當時,陳千秋長於德行,同學譽為“顏回”,徐勤因為家財豐厚,譽為“子貢”,梁啓超和韓文舉因為善於文學而分別譽為“子游”和“子夏”。
光緒二十年(1894年)正值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割地賠款。萬木草堂的師生本已慷慨悲歌,發奮自勵。藉此國家民族危難之秋,莫不義憤填膺,振衣而起。韓文舉寫出了“人生苟虛生,不如其死矣”的《感懷詩》。下半年,韓文舉便與梁啓超以及著名詩人黃遵憲等到上海創辦了《時務報》,鼓吹挽救中國的新政。當年一紙風行,而且為銷售量最大、質量最佳的報紙。第三年(1897年)韓文舉到了澳門,擔任《知新報》主要撰稿人。他相繼發表了《萬國公政說》、《國朝六大可惜論》、《治始於鄉說》、《推廣中西義學說》、《童蒙藝塾說》等文,大力倡導維新變法,振興中華。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湖南省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欲在湖南倡導新政,培養維新人才,便在長沙創立時務學堂,請康有為派學生當老師。那時陳千秋和曹泰已經去世,康有為即命韓文舉、梁啓超、區榘甲、葉覺邁等到湖南任時務學堂中文教習。
三、海外逃亡忠帝黨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書,正式宣布變法維新,至該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再出“訓政”,變法失敗,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香港和日本。28日,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深秀、楊銳、康廣仁被斬首於北京菜市口。10月7日,廣州萬木草堂被封,焚毀藏書300餘箱。湖南長沙的時務學堂當然也被封,韓文舉、唐才常等,也分別逃到了日本,與同學們匯集起來。韓文舉即協助梁啓超創辦起《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協助其弟韓雲台創辦《東亞報》,韓雲台任主編,鼓吹維新變法,批評和諷刺朝廷。此時,韓文舉開始用“捫虱談虎客”作為筆名,大量發表政論,繼續宣傳維新變法。不久,在橫濱的大同學校、東京的大同高等學校擔任教習。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韓文舉和梁啓超、歐榘甲、梁啟田、麥仲華、張智諾、梁炳先、陳國鏞、羅潤南、李敬道、譚錫鏞、黃為之等12人,在日本江之島的金龜樓上義結金蘭,宣示效忠帝黨,立志實現大同理想,反對慈禧太后暴政。不久,有組織保皇黨,推動勤王運動,宣傳君主立憲制。
四、背叛師門向革命
時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梁啓超與康有為,在學術思想和政治觀點上產生嚴重分歧,爭論之中,韓文舉贊同了梁啓超的政見。第二年,韓文舉在港、澳報刊上發表了《贈梁任公》二首。
萬物微茫出入機,水清水淨見鬚眉。
幻中泡影容沉滅,眼底浮雲易盪移。
訊息示人周易理,纏綿愛國楚騷辭。
如君熟讀莊生語,卅載交情已可知。
---其一
熱心直欲爐天地,落魄依然一國民。
病里觀人原幻境,夢中化蝶是前身。
交論血肉天應變,相到皮毛馬不真。
我亦三千年睡足,東方雄辯已驚神。
---其二
後來,梁啓超在北美遊覽時,才在報刊上讀到這兩首詩,非常喜歡。在《飲冰室詩話》中說:“後乃詢知其出我孔廠也”。
韓文舉流亡日本多年後,借黨禁稍馳,即潛回家鄉,“竄跡閭巷,飲酒賦詩”。
五、久在江湖一布衣
至民國初年,袁世凱做了總統,韓文舉在長沙的弟子范源濂寄信邀請他北上。他應邀到了北京,住進梁啓超家。范源濂拜見了他,行弟子之禮,相會甚歡。這位教育總長推薦他單人京師大學堂講席,但是他婉然謝絕,只在北京旅居一個月便辭別回鄉。
民國二年(1913年),梁啓超入內閣任司法總長,特派人徵召韓文舉為廣東教育司長,也婉辭不上任。民國四年,袁世凱居然稱帝,篡奪中華民國而復辟帝制,韓文舉的另一位學生蔡鍔從雲南起兵討伐袁世凱,並修書送錢到韓文舉家中,請他立即到雲南贊畫戎機,但是他也辭謝不去。
民國六年,張勛據北京請帝溥儀復辟,授康有為為弼德院副院長,康有為從香港啟程,應詔北上,並約韓文舉同行。韓文舉辭謝道:“吾師受知德宗(即光緒帝),心存魏闕,義不容辭。若弟子者,就在江湖,願以布衣終老矣。”康有為不能勉強他,只有自己北上。後來復辟失敗,康有為亦為世人所恥。
民國七年到十一年(1918-1922年)間,他住進廣州,出任南強公學校長,並創“覺是草堂”,仿照當年萬木草堂的學規,嚴格培養學生。教學之餘,與新會陳洵(字述叔)晨夕唱酬,切磋詩詞,友誼甚篤。
韓文舉他本人文章魁首,詩中方伯,必勝雖然布衣已領,卻聲名籍甚,在民國十五到十六年,中山大學兩次聘請他為教授,但都別婉拒。
65歲晚年後,移居香港女兒家,一位曾任粵軍師長的楊鼎中,因為深仰韓文舉學行,自請為門人,把香港深水埗福榮街90號的住所贈與他,並每月送給薪俸,曲盡弟子之禮。
此後,他意態蕭然,逐漸脫離凡塵俗世,只流淌於港九的名山古剎,與方外人為交,避世於禪房青磬之中。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在香港病死,終年81歲。青山寺住持茂豐,特安葬他於荃灣東普陀寺之側。昔日馳騁文壇的“捫虱談虎客”便長眠於佛教聖地之上。
他氣度恢宏,國學根基深厚,又善音律,工詩詞,“其詩每多憤郁蒼涼之音”。同學伍憲子(即:伍莊,民社黨革新委員會主席,萬木草堂弟子)蒐集了韓文舉《舟車睡醒錄》、《樹園詩集》兩書,予以擴充,撰成《樹園先生遺集》,並為之作序印行。
六、詩詞及對聯
梁任公曾寫有時論《舌下無英雄筆底無奇士》,言其平生喜誦好友韓孔庵的一首詩,甚為稱道其中“舌下無英雄,筆底無奇士”一句。言下之意,行勝於言。任公一生,筆挾風雷,但絕非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詩曰:
荊軻沈七族,要離焚妻子。
人生苟虛生,不如其死矣。
舉目覽八荒,誰為真男子?
舌下無英雄,筆底無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