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背景
敦煌寫本。【藏倫敦大英博物館,編號為斯二一四四】原無標題,亦無作者姓名。王慶菽先生依故事內容擬題,並仔細校錄,收錄於《敦煌變文集》中。
關於本篇的撰寫年代,唐代李延壽《北史》卷六十八《韓雄傳》附子擒虎的事跡,與本篇有類似之處,故本篇話本顯然采自唐代民間傳說故事演化而成。篇內有“會昌既臨朝之日”諸字,“會昌”,是
唐武宗李炎的年號,時值公元841年至846年,而本篇所述韓擒虎是隋初人,會昌離隋初已經兩百六十年,似因
北周武帝和唐武宗都是反對佛教的,故而民間
說話人對歷史年代發生了誤會。但是,這一誤會正好反映出這一話本產生在
唐武宗的時代。
從
篇末“畫本既終,並無抄略”八字可見,本篇內容是完整的。“
畫本”似為“話本”之誤。
內容
韓擒虎話本
會昌既臨朝之日,不有三寶,毀拆
迦藍,感得海內僧尼,盡總還俗迴避。說其中有一僧名號
法華和尚,家住邢州,知主上無道,遂復裹經題,直至隨州山內隱藏,權時系一茅庵。莫不朝朝轉念,日日看經。感得八個人,不顯姓名,日日來聽。或朝一日,有七人先來,一人後到。法華和尚心內有疑,發言便問:“啟言老人,住居何處?姓字名誰?每日八人齊來,君子因何後到?”老人答曰:“某等不是別人,是八大海龍王,知和尚看一部《法華經義》,囗回施功德,與我等水族眷屬,例皆同沾福利。某等眷屬,並無報答,恐和尚有難,特來護助,先來莫怪後到。為隨州
楊堅,限百日之內,合有天分,為戴平天冠不穩,與換
腦蓋骨去來。和尚若也不信,使君現患生腦疼次無人醫療,某等弟兄八人別無報答,有一盒龍膏,度與和尚。若到隨州使君面前,以膏便塗,必得痊瘥。若也得效,事須委囑:限百日之內,有使臣詔來,進一日亡,退一日則傷。若以後為君,事復再興佛法,即是某等願足。且辭和尚去也。”道由
言訖,忽然不見。
法華和尚見龍王去後,直到隨州衙門。門司入報:“外頭有一僧,善有
妙術,口稱醫療,不敢不報。”使君聞語,遂命和尚升廳而坐。發言相問,是某體患生腦疼,檢盡藥方,醫療不得。知道和尚現有
妙術,若也得效,必不相負。法華和尚聞語,遂袖內取出盒子,以龍仙膏往頂門便塗。說此膏未到頂門一半也無,才到
腦蓋骨上,一似佛手捻卻。使君得效,
頂謁再三,啟言和尚:“雖自官家明有宣頭,不得隱藏師僧,且在某衙府迴避,豈不好事。”法華和尚聞語,憶得龍壬委囑,不敢久住。啟言使君:“限百日之內,合有天分。若有使臣詔來,進一日亡,退一日傷,即是貧道願足。若也以後為君,事須再興佛法。且辭使君歸山去也。”使君見和尚去後,心內猶自有疑,遂書壁為記。
前後不經數旬,果然司天
太監,夜觀乾象,知隨州
楊堅限百日之內,合有天分,具表奏聞。皇帝覽表,似大杵中心,遂差殿頭高品直詣隨州宣詔。使君蒙詔,不敢久住,遂與來使
登途進發,迅速不停,直至長安十里有餘常樂驛
安下。憩歇才定。使石忽思量得法華和尚委囑:限百日之內,合有天分,進一日亡,退一日傷。是我今朝見,
必應遭他毒手。思量言訖,遂命天使同共商量。候來日朝見。天使唱啥,具表奏聞。皇帝覽表,大悅龍顏。唯有
楊妃滿目流淚。皇帝一見,宣問皇后:“緣即罪
楊堅一人,不乾皇后之事。”
楊妃拜謝,便來
後宮,心口思量:“阿耶來日朝覲,
必應遭他毒手。我為皇后,榮得奚為,不如服毒先死,免得使君受苦。”思量言訖,香湯沐浴,改換衣裝,滿一杯藥酒在鏡台前頭,皇后重梳
蟬鬢,再畫蛾眉。整梳裝之次,鏡內忽見一人,回顧而趣,原是聖人,
從坐而起。皇帝宣問:“皇后梳裝如常,要酒何用?”楊妃蒙問,喜從天降,啟言聖人:“但臣妾梳裝,須飲此酒一盞,一要軟發,二要
貯顏。且圖供奉聖人,別無餘事。”皇帝聞語,
喜不自勝:“皇后
尚自貯顏,寡人飲了也莫端正。”楊妃聞語,連忙捧盞,啟言陛下:“臣妾飲時,號曰發妝酒。聖人若飲,改卻酒名,喚即甚得,號曰萬歲杯。願聖人萬歲、萬萬歲!”皇帝不知藥酒,捻得便飲。說者酒未飲之時一事無,才到口中,腦裂身死。
楊妃一見,拽得靈櫬,在
龍床底下。權時把敷壁遮闌。便來前殿,遂差內使一人,直到宣詔
楊堅。使君蒙詔,一似大杵中心,不敢違他宣命,當時朝見,直詣閣門。所司入奏,楊妃聞奏,便賜對。使君得對,趨過蕭牆,拜舞時呼萬歲。
楊妃一見,處分左右:“冊起使君,便賜上殿。”
楊堅舉目忽見皇后,心口思量:“是我今日莫逃得此難。”思量言訖,便上殿來。
楊妃問言:“阿耶莫怕,主上龍歸滄海,今日便作萬乘君王。”楊堅聞語,猶自疑惑。“若也不信,行到龍床底下,見其靈櫬,方可便信。”楊堅啟言皇后:“某
緣力微。如何即是。”皇后問言:“阿耶朝庭與甚人素善?”“某與左右金吾有分。”皇后聞言,緣二人
權綰總在手頭,何憂大事不成。遂來前殿,差一人宣詔左右金吾上將軍胡、朗。二人蒙詔,直至殿前,忽見
楊堅,心內有疑。皇后宣問:“將軍知道,與使君有分。主上已龍歸滄海,今擬冊立使君為君,卿意者何?”朗啟言皇后:“冊立則得,爭況合朝大臣,如何即是?”皇后問言:“將軍今夜點檢御軍五百,復得闊刃陌刀,甲幕下埋伏。阿奴來日,前朝自已宣問,若也冊立使君為君,萬事不言。一句參差,殿前總殺。別立一作大臣,豈不好事。”將軍
唱喏,遂點檢御軍五百,甲幕下埋伏訖。後來日前朝,應是文武百寮大臣總在殿前。皇后宣問:“主上己龍歸滄海,今擬冊立隨州楊使君為乾坤之主,卿意者何?”道猶言訖,拂袖便去。應是文武百寮大臣不測涯際,心內疑惑,望殿而趣,見一牡羊身長一丈二尺,張牙利口,便下殿來,哮吼如雷,擬吞合朝大臣。眾人一見,便知
楊堅合有天分,一齊拜舞,吋呼萬歲。由乃冊立,自稱隋文皇帝。感得四夷歸順,八蠻來降。
時有金璘陳王,知道楊堅為君,心生不服。宣詔合朝大臣,總在殿前。當時宣問:“阿奴今擬興兵,收伏狂秦,卿意者何?”時有鎮國上將軍任蠻奴越班走出奏而言曰:“臣啟陛下,且願拜將出師,剪戮後,收下西秦,駕行便去。”陳王聞語,依卿所奏,遂拜蕭磨呵、周羅侯二人為將,收伏狂秦。二人受宣,拜舞
謝恩,領軍四十餘萬,登途進發。不經旬日,直至鍋口下營憩歇。二將商量,兩道行軍,各二十餘萬。蕭磨呵打宋、卞、陳、許,周羅侯收安、伏、唐、鄧。既入界首,鄉村百姓具表聞天,皇帝攬表,似大杵中心。遂捶鐘擊鼓,聚集文武百寮大臣,總在殿前。皇帝宣問:“阿奴無德,濫處為君,今有金璘陳叔寶便生違背,不順阿奴,今擬拜將出師剪戮,甚人去得?”時有左勒將
賀若弼越班走出,啟言陛下:“臣願請軍去得。”
賀若弼才請軍之次,有一個人不忿。是甚人?是即大名將是韓熊男。幼失其父,自訓其名號曰擒虎,心生不忿,越班走出,臣啟陛下:“蹄觥小水,爭福大海滄波;假饒螻蟻成堆,那能與天為患。臣願請軍,尅日活擒陳王進上,敢不奏。”皇帝聞語,一見擒虎一十三歲
奶腥未落,有日大胸,今阿奴何愁社稷!擬拜韓擒虎為將,恐為阻著
賀若弼。擬二人總拜為將,殿前尚自如此,領兵在外,必爭
人我。卿二人且歸私第,候來日前朝,別有宣至。迄候來日前朝,合朝大臣總在殿前,遂色金鑄印,拜弟
楊素為都招罰使,第二拜
賀若弼為副知節,第三韓擒虎為行營馬步使。三人受宣,拜舞
謝恩,走出
朝門,領軍三十餘萬,登途進發。迅速不停,直到鄭州。有先鋒馬探得簫磨呵領軍二十餘萬,陳留下營,具事由回報。上將軍楊素聞語,當處下營,升帳而坐。遂喚二將,總在面前,遂問二將:“隋文皇帝殿前有言,請君尅收金璘。如今賊軍府迫,甚人去得?若也得勝回過,具表奏聞。”將軍才問,韓擒虎越班便出,啟言將軍:“擒虎去得。”“要軍多少?”“要馬步軍三萬五千。”便令交付。
擒虎得兵,進軍便起,迅速不停。來到終謀境上,屯軍便住。擒虎升帳而坐,遂喚一官健只在面前,再三處分:“公解探事,一取將軍處分,探得軍機,速便早回,與公重賞。”官健
唱喏。改換衣裝,作一百姓裝裹,擔得一栲栳饅頭,直到蕭磨呵寨內,當時便賣。探得軍機,即便回來。到將軍帳前唱喏便報。擒虎問言:“官健,軍機若何?”官健祗對:“馬軍是海眼皂旗,步軍是紅旗,勝字田心,大開寨門,一任百姓,來往買賣。”擒虎聞語,便知蕭磨呵不是作家戰將。自古有言:“軍慢即將妖,主慢即國傾。”道由言訖,處分兒郎,改換旗號,夜至黃昏,登途便起。去蕭磨呵寨廿余里,偷路而過,迅速不停。來到金璘江岸,虜劫舟舡,領軍便過。到得岸,應是舟舡,溺在水中,遂卻繼自家旗號,顯其擒虎之名。引軍打劫,直到石頭店。入戶告急,具表奏聞。陳王覽表,似大杵中心,遂捶鐘打鼓,聚集文武百寮大臣,總在殿前。陳王宣問:“阿奴無德,濫處稱尊,今有隋駕兵士到來,甚人敵得?”陳王才問,時有三十年名將鎮國任蠻奴越班走出,臣啟大工:“不知隋駕兵士多少?緣擒虎領軍三萬五千,臣願請軍三萬五千,不消展陣開旗,聞蠻奴之名,即便降來。”陳王聞語,便交點檢,勿令遲滯。蠻奴遂領軍三萬五千,直到擒虎陣面,一齊攫(扌波)旗大喊,索隋駕兵士交戰。擒虎一見,領軍便來,高聲便問:“上將姓字名誰,官居何位?”將軍祗對:“某姓任名蠻奴,官職鎮國大將軍。”擒虎聞言,滿目流淚。憶得:“亡父委囑:‘若也以後為將,到金璘之日,有一名將任蠻奴與阿耶同堂學業,傳筆抄書。見面之時,切須存其父子之禮。’誰知今日相逢!”思量言訖,遂乃前來啟言將軍:“但擒虎三杖在身,拜跪不得,乞將軍不怪。”蠻奴聞語,即次便是韓熊男,心口思量:“父不得與子交戰。”問言擒虎:“收軍卻回,蠻奴奏上陳衛差使,私同作一禮義之國,豈不好事!”擒虎聞語,心生不忿。啟言將軍:“但某面辭隋文皇帝之日,尅收金璘。一事未成.回去須得三般之物,進上隋文皇帝,即便卻回。”蠻奴聞語:“第一要何物?”擒虎答曰:“某第一,要陳家地理山河、人戶數目,即便卻回。”蠻奴聞語:“事後某奏上陳王。”蠻奴問言:“第二要何物?”擒虎答曰:“某第二,要兵馬庫藏,賞設三軍,即便卻回。”蠻奴問:“第三要何物?”擒虎答言:“某第三,要陳叔寶首進上隋文皇帝,即便卻回。”蠻奴聞言,知子無禮,忽然大怒。擒虎一見,撥劍便赫,問言將軍:“但擒虎手內之劍,是隋文皇帝殿前宣賜,上含霜雪,臨陣交鋒,不識親疏。”蠻奴聞語,回馬遂排一左掩右移陣,索隋駕兵士交戰。擒虎一見,破顏微笑,問言諸將:“還識此陣?”諸將例皆不識。但擒虎雖在幼年,也曾博覽亡父兵書。“此是左掩右移陣,見前面津口紅旗,下面總是鹿寨。里有峋勻搭索,不得打著,切須記。”當見右移陣上,人員較多,前頭總是弓弩。擒虎有令:“(扌波)旗大喊,旗亞齊入,若一人退後,斬殺諸將,莫言不道!”言訖,(扌波)旗大喊,一齊便入,此陣一擊,當時瓦解。蠻奴領得戰殘兵士,便入城來。陳王聞語,大怒非常,處分左右,令交拖入。橫拖倒拽,直至殿前。責而言曰:“叵耐這賊,臨陣交鋒,識認親情,壞卻阿奴社稷。敗軍之將,腰令難存,亡國大夫,罪當難赦。拖出軍門,斬了報來。”任蠻奴不忿,冊起頭稍:“合負大王萬死,乞再請軍,與隋駕兵士交戰。”陳王聞語,念見名將郎大功勳,處分左右,放起頭稍。蠻奴拜舞謝恩,奏而言曰:“臣願請軍,敢與隋駕兵士交戰,得勝回過,冊立大王,面南稱尊,不是好事!”陳王聞語,便交點檢在城兵士,便令交割。蠻奴領軍,心生不忿,從城排一引龍出水陣,直至隋駕兵士陣前,(扌波)旗大喊,便索交戰。擒虎一見,破顏微笑,或遇諸將,“蠻奴是即大名將,乍輸心生不忿,從城排一大陣,識也不識?”諸將啟言將軍:“但某即知用命,不會兵書,將軍若何。”擒虎聞語:“但某雖自年幼,也覽亡父兵書,若逢引龍出水陣,須排五虎擬山陣。”道由言訖,此陣便圓,緣無將來投,心生疑惑。回睹此陣,虎無爪牙,爭恐猛利,遂抽壓隊弓箭五百人,以安爪牙。排此陣是甚時甚節?是寅午、寅月、寅日、寅時。此陣既圓,上合天地。蠻奴一見,失卻隋駕兵士,見遍野總是大蟲,張牙利口,來吞金璘。蠻奴心口思惟:“若逢五虎擬山之陣,須排三十六萬人掄槍之陣,擊十日十夜,勝敗猶未知。我把些子兵上,似一斤之肉,入在虎牙,不螻咬嚼,博唼之間,並乃傾盡。我聞功成者去,未來者休,不如倒戈卸甲來降。”思量言訖,莫不草繩自縛,黃麻絆肘,直到將軍馬前。擒虎一見,處分左右。冊起蠻奴,“拒敵者煞,來投便是一家,容某奏上隋文皇帝,請作叔父恩養,即是擒虎願足。”道由言訖,領軍便入城池。陳王見隋駕兵士到來,遂乃波逃入一枯井,神明不助,化為平地。將士一見,當下擒將,把在將軍馬前。責而言曰:“叵耐這賊心生違背,攪亂中原,今日把來,有甚理說。”陳王被責,杜口無詞。遂陷車而載,同朝隋文皇帝,迅速不停,直到新安界首。有先鋒使探得周羅侯領軍二十餘萬,擬劫本主。擒虎聞言,遂命陳三責而言曰:“事君違背,於天不祐,先斬公首,再居中營,後周羅侯交戰。”陳王聞語,啟言將軍:“容某修書與周羅侯降來,豈不好事。”擒虎聞語,便令修書。陳王書曰:“阿奴本任金璘之日,地管五十餘州,三百餘縣,握萬里山河,權軍百萬,便擬橫行天下,自號稱尊。不知擒虎兵士到來一擊,當時瓦解,當下擒將,假饒卿雖自權軍,不得與隋駕交戰。若也心中疑惑,於天不祐。今陳王書到周羅侯手內開坼。”修書既畢,遂差一小將直至周羅侯寨內送書。羅侯得書,滿目流淚,心口思量:“我主上猶自擒將,假饒得勝回戈,功歸何處?”思量言訖:“大凡男子,隨機而變,不如降他。”先送二十萬軍衣甲,然後草繩自縛,直到將軍馬前,啟而言曰:“某緣是敗軍之將,死活二途,伏乞將軍一降。”擒虎聞言:“或遇將軍,具敵者煞,來投便是一家。”既得主將二人,登途進發,星夜不停,同朝隋文皇帝。皇帝覽表,大悅龍顏,便令賜對。擒虎得對,先進上主將二人,然後趨過蕭牆,拜舞吋呼萬歲。皇帝一見,大悅龍顏,賜卿且歸私第憩歇。候楊素到來,別有宣至。擒虎拜舞謝恩,走出朝門,私宅憩歇。前後不經旬日,楊素戰簫磨呵得勝回過,直詣閣門。所司入奏,皇帝聞奏,便令賜對。楊素得對,趨過蕭牆,拜舞吋呼萬歲。皇帝一見,遂詔合朝大臣,總在殿前,色金鑄印,遂拜韓擒虎為開國公,遙守陽州節度。第二拜楊素東涼留守。第三賜賀若弼錦彩羅綾、金銀器物。三將受宣,拜舞謝恩,走出朝門,各歸私第。
前後不經旬日,有北蕃大下單于遂差突厥首領力使,直到長安,遂索隋文皇帝交戰,皇帝聞語,聚集文武百寮大臣,總在殿前,皇帝宣問:“單于索寡人交戰,卿意者[何]?”皇帝才問,蕃使不識朝儀,越班走出,臣啟陛下:“蕃家弓箭為上,
賭射只在殿前。若解微臣箭得,年年送貢,累歲稱臣。若也解箭不得,只在殿前,定其社稷。”皇帝聞奏,即在殿前,遂安
射垛,畫二鹿,使交
賭射。蕃人一見,
喜不自勝,拜謝皇帝,當時便射。箭發離弦,勢同劈竹,不東不西,恰向鹿臍中箭。皇帝一見,宣問大臣:“甚人解得?”時有左勒將
賀若弼:“臣願解箭。”皇帝聞語,“依卿所奏。”
賀若弼此時臂上捻弓,腰間取箭,搭括齊弦,當時便射。箭起離弦,不東不西,同孔便中。皇帝一見,大悅龍顏。應是合朝大臣,一齊拜舞,吋呼萬歲。時韓擒虎一見箭不解,不恐拜舞,獨立殿前。皇帝宣問:“卿意者何?”擒虎奏曰:“臣願解箭。”皇帝聞語:“依卿所奏。”擒虎拜謝,遂臂上捻弓,腰間取箭,搭括當弦,當時便射。箭既離弦,勢同雷吼,不東不西,去蕃人
箭括便中,從桿至鏃,突然便過,去
射垛十步有餘,入土三尺。蕃人一見,驚怕非常,連忙前來,側身便拜。擒虎一見。責而言曰:“
叵耐小獸,便意生心,擾亂中原,如今殿前,有
何理說。”蕃將聞語,驚怕非常,當時便辭,登途進發。隋文皇帝一見,遂差韓擒虎為使和番。擒虎受宣,拜舞
謝恩,面辭聖人,與蕃將登途進發。
前後不經旬日,便到蕃家界首。單于接得天使,升帳而坐,遂喚三十六射鵰王子,總在面前處分:“緣天使在此,並無歌樂,蕃家弓箭為上,射鵰落雁,供養天使。”王子
唱喏,一時上馬,忽見一雕從北便來,王子一見,當時便射,箭既離弦,不東不西,況雕前翅過。單于一見,忽然大怒,處分左右。把下王於,便擗腹取心,有挫我蕃家先祖。天使一見,方便來救,啟言蕃王:“王子此度且放。但某願請弓箭,射鵰供養單于。”單于聞語,遂度與天使弓箭。擒虎接得,思惟中間,忽有雙鵰,爭食飛來。擒虎一見,
喜不自勝,抵揖蕃王,當時來射。擒虎十步地走馬,二十步把臂上捻弓,三十步腰間取箭,四十步搭括當弦,拽弓叫圓,五十步翻身背射,箭既離弦,勢同劈竹,不東不西,況前雕咽喉中箭,突然而過,況後雕劈心便著,雙鵰齊落馬前。蕃王一見,一齊唱好。天使接勢便赫:“但擒虎弓箭少會些些,隋文皇帝有一百二十栺(扌為)射雁都盡總好手。”蕃王聞語,連忙下馬,遙望南朝拜舞,吋呼萬歲。拜舞既了,遂揀紬馬百匹,明駝千頭,骨咄羦羝糜鹿麝香,盤纏天使。擒虎便辭,登途進發。前後不經旬日,便達長安,直詣閣門。所司入奏,皇帝聞語,便令賜對。擒虎得對,趨過簫牆,拜舞吋呼萬歲。皇帝一見,
喜不自勝,遂賜擒虎錦彩羅紈,金銀器物,美人一對,且歸私第憩歇,一月後別有
進旨。擒虎拜舞
謝恩,便來私第憩歇。
前後不經兩旬,忽覺神思不安,眼[瞤]耳熱,心口思量,升廳而坐,由未定,忽然十字地裂,湧出一人,身披黃金鎖甲,頂戴鳳翅,頭牟按三丈頭低,高聲
唱喏。擒虎一見,當時便問:“公是甚人?”神人答曰:“某原是
五道將軍。”“何來?”“夜來三更奉天符牒下,將軍合作陰司之主。”擒虎聞語:“或遇五道大神,但某請假三日,得之已否?”五道大神啟言將軍:“緣鬼神陰司,無人主管,一時一刻不得。”擒虎聞語,忽然大怒,問“你屬甚人所管?”“某屬大王所管。”擒虎責言:“不緣未辭本主,左脅下與一百鐵棒。”
五道將軍聞語,嚇得
浹背汗流,臣啟大王:“莫道三日,請假一月已來總得。”擒虎處分
五道將軍:“速去陰司檢鬼神,後第三日祗候。”
五道將軍唱喏隱滅身形。擒虎見
五道將軍去後,遂寫表聞天,具事由奏上隋文皇帝。皇帝覽表,驚訝非常,宣詔擒虎,直到殿前:“緣朕之無德,濫處稱尊。不知將軍作陰司之主,阿奴社稷若何?”擒虎奏曰:“臣啟陛下,若有大難,但知啟告,
微臣必領
陰軍相助。”皇帝聞奏,遂詔合朝大臣內宴三日,只在殿前與擒虎取別。恰到第三日整歌歡之次,忽有一人著紫,忽見一人著緋,乘一朵黑雲,立在殿前,高聲
唱喏。擒虎一見,“殿前立者甚人?當時祗對。”“某緣二人是
天曹地府,來取大王,更無別事。”擒虎聞語:“且賜酒飯管領,且在一邊。”二人
唱喏,各歸一面。擒虎且與聖人取別,面辭合朝大臣,來入自宅內,委囑妻男,合宅良賤,且辭去也。道由
言訖,便奔床臥,才著錦被蓋卻,摸馬舉鞍,便升雲霧,來到隋文皇帝殿前,且辭陛下去也。皇帝一見,滿目流淚,遂執蓋酹酒祭而言日。畫本既終,並無抄略。
人物介紹
韓擒虎,(538年—592年),字子通,
河南東垣(今河南新安)人。其所居住的故居位於
河南省
新安縣鐵門鎮的一個村莊,韓都。
韓擒虎之父為北周名將
韓雄。因為家境殷實,韓擒虎小的時候愛好讀書,尤其愛好攻讀有關軍事方面的書籍,立志以軍功換取功名。但是韓擒虎依然熟讀經史百家,連北周太祖都覺得他很神奇。韓擒虎將軍的外孫就是大唐初年的著名戰將
李靖。
李靖也愛好攻讀孫子兵法,韓擒虎也十分賞識李靖,以至於他說:我要談兵書戰策就只有跟這個小傢伙一起討論了。
韓擒虎將軍軍功卓著。開皇初年,隋高祖楊堅有一統江南之勢,韓擒虎將軍因為是一個文物全能的儒將,所以很得皇帝的賞識,開始被封為
廬州總管,駐軍在廬州,即今天的安徽合肥。後來隋高祖開始討伐陳。讓韓擒虎擔任先鋒之職。韓擒虎將軍
《韓擒虎話本》主要是想刻意突出主角的本領。在描述他征服突厥使臣時這種情況就表露無疑,或者說意圖就很明顯了。突厥使者來到長安,見到皇帝要求當場比識雙方的本領,失敗者一方的朝廷要向勝利者一方的朝廷認輸並交納歲供。首先是射箭。突厥使臣射中了箭靶上面鹿的肚臍眼。隋方出場的是曾經和韓擒虎並肩作戰的
賀若弼。
賀若弼也射中了這個肚臍眼。而且箭還是
從同一個孔中射出去的。大家都在歡呼,唯獨韓擒虎沒有加入歡呼的行列。皇帝問,你是不是有什麼想法?韓擒虎說,我也來試試。他射出去的箭不僅僅是經過同樣的孔,而且他射出去的箭一直穿過箭靶十步開外,並且都入土三分,使突厥使者大為讚嘆,深感佩服。於是,韓擒虎被任命為前往突厥進行回訪的大臣。到了突厥,正好單于的王子也想和韓擒虎比賽射箭,於是就張弓射擊天空中飛過的雕。王子當然沒有射中。單于很生氣,決定要處罰王子。韓擒虎說,我幫單于將這隻雕射下來吧,單于別生氣了。於是他等待最好的時機,一箭雙鵰(不知道這個成語是不是就是這樣來的)。單于和整個突厥就從此歸順了隋朝。這個故事如何不做評論,作者主要是想彰顯主角的本領,例如,第一次射箭,作者就是想說韓擒虎的本事比
賀若弼的能力強。應該是受正史上記載了韓擒虎和
賀若弼在皇帝面前演繹了一場互相貶低對方而爭軍功的事的影響。
在攻破陳後主叔寶的都城之後,皇帝開始要平等獎賞韓擒虎以及和韓擒虎共同作戰的
賀若弼。
賀若弼說,我在蔣山血戰,都是靠戰鬥來攻城略地的,而擒獲對方驍將,最後才評定陳朝,取得勝利。而韓擒虎將軍
兵不血刃,沒有進行戰鬥,他的軍功哪裡比得上我呢?韓擒虎回應:本來是皇帝命令我們二人一起同時發起進攻,而你卻為了搶軍功,貿然提前投入戰鬥,所以,你才打仗打的那么辛苦,而且導致將士死傷慘重。而我用500輕騎兵,沒有進行激烈的戰鬥就攻克了南京,使任蠻奴歸降。最後抓住了陳叔寶,占領了其內庫,攻占了其巢穴。哪裡象你啊,等到晚上才來從北掖門叫門,還是我打開城門讓你進去的呢!你不僅有罪,還敢和我來搶軍功?皇帝趕緊說,你們都是頭等功啊。於是,封韓擒虎為上柱國將軍。
年輕的上柱國將軍容顏威儀,給突厥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賜封為壽光縣公,食邑千戶。駐軍在金城,準備抵禦胡寇來犯,任涼州總管之職。後來還京後受到了皇帝的嘉獎,在內殿賜宴招待他。聖眷甚隆。可惜韓擒虎將軍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了。
韓擒虎將軍去世的時候年僅55歲。關於他的去世,正史和野史中都有不同的傳說,但是,他去世後的職務卻沒有改變。正史和野史都認為,他去世是因為到陰間去當閻羅王去了。正史《
隋書》記載,有一天韓擒虎在家中休息他的母親(也有的說是他家的傭人們)看到門外很多人威儀整齊,就問,你們是乾什麼的?答,我們是來接我們的王的。一會,這些人就不見了。一會,又有人跑過來說,我要晉見我的王啊。家丁問,哪個王啊?答:閻羅王。家丁要打這個亂
說話的。韓擒虎在屋中聽到了很高興:我活著是上柱國將軍,死後還能做閻羅王,很好,不錯!我很滿足!幾天后就去世了。
《韓擒虎話本》中是說,來迎接閻羅王的人從地底下鑽出來,親自去參見韓擒虎將軍,將軍說,能不能先等幾天啊,我還有些事情沒有處理好啊。迎接的人是個死腦筋,沒有同意。韓擒虎將軍就問,你是不是歸我管啊?答:是的。韓將軍很生氣,你既然歸我管,怎么還不聽我的話呢?遂要打來迎接的人。這個時候,這個來迎接的人終於開竅了,就同意韓擒虎將軍幾天后再到地府走馬上任。於是,在餘下的幾天裡,他和皇帝喝酒告別,和大臣們告別,和家人告別。最後在皇帝的淚眼中上任去了。其實,韓擒虎將軍是592年去世,而《
隋書》的成書時間是636年,前後差44年。這個存在誤差也是有可能的。
關於韓擒虎不會是真的死後成為閻羅王的可以從一個細節上來判斷。《
隋書》說他是坐著馬車飛升的。熟悉佛教和道教經意的朋友都知道,佛家重視精神修煉,最後是要拋棄這個
皮囊的;而道家才是通過不斷修煉,達到精神和肉體同時修煉的目的。白日飛升只能是道家,而不是佛家的思想。而隋朝時推崇的是佛教,而道家顯然沒有得到皇室的重視,只是到了唐朝初年才推崇道家學說,一方面是要以
清靜無為作為治國的綱領,讓老百姓修養生息,另一個方面就是因為道家的創始人姓李,和唐朝的皇帝是一個姓,統治者或許也希望讓人們有些聯想。
關於閻羅王的記載,
中國民間傳說比較混亂。有傳說認為,閻羅王是兄妹兩個人,兄閻羅王管男鬼,妹閻羅王管女鬼。通說認為,閻羅王有十個,分別是其中十殿閻王分別是第一殿:秦廣王蔣;第二殿:楚江王厲;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呂;第五殿:閻羅天子包;第六殿:卞城王畢;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黃;第九殿:平等王陸;第十殿:輪轉王薛。這樣看來,似乎韓擒虎將軍不在十大閻王之中。他是否屬於第
五殿閻羅王目前為止並未有充足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