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1965年出生於,1982年考入大連理工大學,198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89年於大連理工大學獲碩士學位,1993年於廈門大學博士畢業,獲理學博士。1993年6月至1995年6月於中山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1995年7月調入暨南大學水生生物研究中心工作。1996年初入選廣東省首批“千、百、十工程”省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999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 1996年10月1998年9月由歐共體資助,先後在捷克科學院生物數學實驗室、芬蘭國家環境研究中心和西班牙的巴塞羅拉大學進行訪問研究。受法國政府的資助, 2001-2004年期間,任法國居里夫婦大學(巴黎第六大學)訪問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與成果
主要從事水域生態學研究,近5年來,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浮遊動物垂直遷移和水庫生態學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SCI收錄),國內學術期刊論文45篇;著作2部。學術貢獻:(1)提出的以光系統II為基本單元的光合作用動力學模型,從理論上闡明了經驗性光合作用回響曲線(PI曲線)的生物學基礎;該模型不僅為光系統II損傷及光合反應中心D1蛋白破壞的機理等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線索,為自然水體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和初級生產力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生長點。(2)與Straskraba教授一起,以逃避捕食假說為基礎,提出了浮遊動物晝夜垂直遷移的控制機制—可實現捕食壓力最小變化率原理,在理論上證實光強的相對變化率是控制浮遊動物垂直遷移晝夜節律的關鍵變數,它與浮遊動物垂直遷移的速率成正比。(3)給出了基於不同個體大小的生物量譜之間的轉換關係,並採用Euler方法建立了新的連續生物量譜動力學方程,將經典生物量譜理論的離散模型與連續模型統一起來,對生物量譜理論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4)進一步完善了生態網路分析的理論方法,套用第二類結構矩陣表征了生態網路的分割與聚並分析,建立了生態網路中能量傳遞途經與效率計算的公式,為分析複雜生態系統中能量傳遞提供了定量化的研究方法。(5)以廣東省典型水庫為主要對象,系統開展了我國熱帶亞熱帶水庫生態學研究,對該地區水庫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徵有了較為完善的認識,揭示了熱帶亞熱水庫的水動力學特徵及其對富營養化過程的影響,建立了基於水動力學的水庫運行管理模式並套用於水庫水質管理。研究工作為我國水庫的水資源保護和水質管理提供技術支持,推動了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水庫生態學的研究。
主要著作:
1)韓博平,韓志國,付翔,2003,《藻類光合作用機理與模型》,科學出版社。
2)韓博平,李鐵,林旭鈿(主編),2003,《廣東省大中型供水水庫富營養化現狀與防治對策研究》,科學出版社。
3)韓博平,林桂花,鐘秀英(主編),2006,《水庫藍藻和藍藻毒素的分布與檢測—廣東省典型供水水庫研究》,環境科學出版社。
4)韓博平,石秋池,陳文祥(主編),2006,《中國水庫生態學與水質管理研究》,科學出版社。
5)韓博平,馮遠船,劉正文,2006,廣東省大鏡山水庫生態學與水質管理研究,廣東科技出版社。
6)彭亮,胡韌,雷臘梅,韓博平,2011,水庫藍藻水華監測與管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7)Han BP and Z Liu. 2012.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servoir limnology in china- theory and practice. Springer (Dordrecht Heidelberg London New York). Pp:1-363 . ISSN 0077-0639, ISBN 978-94-007-2006-0 e-ISBN 978-94-007-2007-7, DOI 10.1007/978-94-007-2007-7.
8) 劉靜,韋桂峰,胡韌,張成武,韓博平。 珠江水系東江流域底棲硅藻圖集。中國環境出版社,2013。
主要論文:
Han B.-P, Tian Wang, Lei Xu, Qiu Qi Lin, Henri J. Dumont, 2011. Dynamics in space and time of four testate amoebae (Difflugia spp.) co-existing in the zooplankton of a reservoir in southern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Protistology 47: 224–230.
LJ Xiao, T. Wang, Ren Hu, B.-P. Han, Sheng Wang, Xin Qian, Judit Padisak, 2011. Succession of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groups regulated by monsoonal hydrology in a large canyon-shaped reservoir. Water Research, 45: 5099-5109.
Xu L, B.-P. Han, K Van Damme, A Vierstraete, J R. Vanfleteren and H J. Dumont. 2011. Biogeography and evolution of the Holarctic zooplankton genus Leptodora (Crustacea: Branchiopoda: Haplopoda).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38: 359–370
Jing Liu, Zhangwen Lin Huajun Zhang, B.-P. Han. 2012 Hydrodynamic change recorded by diatoms in sediments of Liuxihe Reservoir, southern China.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 47:17–27.
Wang S., X.Qian, B.-P. Han, L. Luo, D. Hamilton. 2012. Effects of local climate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on the thermal regime of a reservoir at Tropic of Cancer, in southern China, Water Research, 46:2591-2604.
Han B.-P., X.Lin, L. Lei, J. Gu. 2012. Survivals of D. galeata in sub-tropical reservoirs: harmful effects of toxic cyanobacteria in food source. Ecotoxicology, 21:1692–1705.
S- Y Zhao, Y-P Sun, Q - Q Lin, B- P Han. 2013. Effects of silver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 and nutrients on the plankton community of a deep, tropical reservoir: an enclosure experiment. Freshwater Biology, 58: 100–113
Wei Hou, , Binh e Gu, , Qiuqi Lin,, Jiguang Gu, Bo-Ping Han. 2013.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in twenty reservoirs from Guangdong, souther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elagic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ing. Water Research ,47: 3610-3623
承擔課題:
近期承擔課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1170436):“水庫浮游微型扁蟲對後生浮遊動物群落的調節及其下行效應” 2012-20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0970467):“基於休眠卵庫的熱帶大型深水水庫枝角類種類多樣性的長期變化和關鍵種種群的遺傳變異”(2010-2012)
國家基礎研究計畫973項目“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回響與生態恢復對策研究”第4課題
所授課程:
本科生:生物進化的生態學基礎
碩士生:水生生物學導論
博士生:生物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