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納歸因模型

韋納歸因模型

心理學家韋納(Weiner,1974)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學生在某項作業或者考試上的成功或者失敗,傾向於將原因歸於四種原因中的一種或幾種。這四種原因分別是努力、能力、運氣、工作難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韋納歸因模型
  • 心理學:歸因理論;社會心理學
提出,歸因模型,其他,

提出

1971年,韋納提出,成功、失敗的原因包括兩個維度:一個是失敗的原因是內在因素還是外在因素;一個是決定成敗的因素經常發生還是偶爾發生的。要綜合兩個維度才能做出總結性地歸因。

歸因模型

韋納等人(1973)認為,能力、努力、運氣、任務難度是個體分析工作成敗的主要原因。其研究表明:(1)當一個人當前的成敗與自己過去的成敗不一致,而且與別人的成敗也有所不同時,一般歸因於不穩定的內在因素。如果學生平時成績很好,這次考試別人都考得很好,他卻剛及格 ,這時候可以歸因於他在準備這次考試上不夠努力。(2)當一個人當前的成敗與自己的過去成敗相一致,而且與他人的成敗也一致,這時任務的難度往往成為歸因所在。如某學生平時成績很好,這次考試他考的很好,其他同學考的也很好,這個時候,我們傾向於認為此次考試的試題比較簡單。(3)當一個人當前的成敗和自己以往的成敗相一致,但是和他人的成敗不同時,能力就會成為歸因所在。如某學生平時成績很好,這次考試考得很好,但是其他同學考得都不理想,我們會認為這個學生很聰明,學習能力很強。
根據韋納的研究可以總結,行為原因除了有內外和穩定性兩個維度之外,還有第三個維度——可控性,即行為動因能否為行動者個人所控制。如果是可控的,意味著 行動者可以通過主觀努力改變行為及其後果。
穩定性
控制的位置
內在的
外在的
穩定
努力
工作難度
不穩定
能力
運氣

其他

韋納的研究表明,內控者傾向於有高成就動機,而外控者傾向於低成就動機。有成就需要的人會把成就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把失敗歸因於努力不夠。不甘於失敗,堅信再努力一下,便會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只要盡力而為,沒有辦不成的事。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認為努力與成就沒有多大關係。他們把失敗歸因於其他因素,特別是歸因於能力不足。成功則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結果,如任務難度不大、正好碰上運氣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