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納·海森堡(全名:沃納·卡爾·海森堡;德文原名: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出生於德國維爾茨堡,物理學家,量子力學主要創始人,哥本哈根學派代表人物,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生前是慕尼黑大學教授。
沃納·海森堡於1920年考入慕尼黑大學,後來前往哥廷根大學學習物理;1923年獲得慕尼黑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1924年晉身為講師,獲得德國大學的任意級別中講學資格;1924年至1927年得到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贊助,前往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與尼爾斯·玻爾一起工作;1927年—1941年擔任萊比錫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33年12月11日獲得193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1941年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物理學教授和凱澤·威廉皇家物理所所長,成為德國研製核子彈核武器的領導人;1946年參與重建哥廷根大學物理研究所,並擔任所長;1953年擔任洪堡基金會主席;195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1961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76年2月1日逝世,享年75歲。
沃納·海森堡主要從事量子力學方面的研究。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矩陣力學
- 不確定性原理
- 基本粒子理論
- 學術論著
人才培養
畢業時間 | 姓名 | 關係 | 備註 |
---|---|---|---|
1928年 | 費利克斯·布洛赫(德語:Felix Bloch) | 博士 | 195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30年 | 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 | 博士 | 參與研製第一顆核子彈、氫彈 |
魯道夫·恩斯特·佩爾斯(Rudolf Ernst Peierls) | 博士 |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授予單位 |
---|---|---|
1933年 | 諾貝爾物理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cs) | |
1933年 | 馬克斯·普朗克獎章(Max Planck Medal) | |
1933年 | 德國科學院院士 | 德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
1943年 | 哥白尼獎(Königsberg) | 柯尼斯堡大學(Kopernikus-Preis der Universität) |
1955年 | 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 | 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 |
1957年 | 和平級榮譽獎(Friedensklasse des Pour le Mérite) | |
1958年 |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 |
1961年 | 巴伐利亞功績勳章(Bayerischer Verdienstorden) | |
1961年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1961年 | 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榮譽博士 | 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
1964年 |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功績勳章大十字勳章與星星和肩帶 | |
1964年 | 布達佩斯大學榮譽博士 | 布達佩斯大學 |
1970年 | 波爾國際金質獎章(Niels Bohr International Gold Medal) | 丹麥工程學會 |
1973年 | 羅馬諾瓜迪尼獎(sowie den Romano-Guardini-Preis) | |
義大利科學院院士 | 義大利科學院 | |
布魯塞爾大學榮譽博士 | 布魯塞爾大學(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 |
參考資料來源: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
1957年 | 日內瓦國際原子物理學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tomic Physics at Geneva)第一任委員會主席 |
歐洲核研究委員會德國代表團團長 | |
日內瓦和平利用原子能會議西德代表 |
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 婚姻家庭
人物評價
人物爭議
- 海森堡之謎
- 哥本哈根之謎
後世紀念
- 海森堡計畫